成语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合集下载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优秀8篇)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优秀8篇)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优秀8篇)掩耳盗铃作文篇一今天,我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个人看上了一户人家门上挂着的门铃,可是担心偷盗时发出响声,就迟迟不敢动手。

后来,他想出一个自认为的好办法——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不就听不到响了吗?他刚捂住自己的耳朵去摘铃,铃就响了,他也被主人给抓住了。

这个人自以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自己听不到响声,别人也就不会听到响声了,这真是太荒唐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自作聪明,想欺骗别人,还想掩盖事实,最终是自己欺骗自己。

联系到我们学习上,有些同学为了考个好成绩,就事先写好小纸条来抄,虽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但并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最后受欺骗的还是自己。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做掩耳盗铃的人。

掩耳盗铃作文篇二《掩耳盗铃》这则成语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

它讲的是:一个盗贼,去盗取一个他喜欢的铃铛,为了不让主人听见,就把自己的耳朵堵住,结果他自己没听到,却把主人引来了。

我觉得那个人实在太愚蠢了,他这样做不就是自欺欺人吗!类似这样的人在我们班上也有。

早上,我发现有的同学早早地来到学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拿着别人的作业抄了起来。

当然,也有苦思冥想想不出来的,也只好拿着别人的作业本“借鉴”一番。

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就好比把别人吃剩下的东西又吃了一遍,一点“味道”都没有。

其实,他们的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就是为了下午不想留到学校,为了想看到老师的大红勾,给自己一点儿精神安慰。

但是有没有想到考试的时候可是一人一个位置,或者和其他不同年级的同学坐在一起,那时,你怎么去抄?谁又会让你抄!到时你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在课堂上,有的同学不专心听讲,老师结束时问同学们听懂了没有?有些同学就会跟着听懂的同学一起回答:“听懂了!”等到该做练习时,老师还是出的类似的数学题,有些同学就不会做,下课时我的作业本也会“不翼而飞”。

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不会。

哎!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呀。

掩耳盗铃 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 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有一天呀,他路过一户人家,瞧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超级漂亮的铃铛。

这铃铛啊,风吹过来的时候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叮叮当当的,可好听了。

这人一看到这铃铛,眼睛就放光了,心里想:“哎呀,这铃铛可真好看啊,
要是能归我就好了。


可是呢,这铃铛是挂在人家大门上的,明目张胆地去拿那肯定不行啊。

他就站在那琢磨了一会儿,突然一拍脑袋,想出了一个他自认为绝妙的主意。

他想:“只要我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就听不到铃铛响了嘛,那我拿这个铃铛
的时候别人肯定也不知道啦。


说干就干,他大摇大摆地走到铃铛跟前,伸出手就去摘铃铛,可是他一碰到铃铛,铃铛就响起来了。

这响声可大了,老远都能听到。

这时候啊,周围的人听到铃铛响,都好奇地探出头来看是怎么回事。

结果呢,这个人还在那捂着耳朵使劲儿拽铃铛呢,他还奇怪呢,心里想:“我都听不到铃铛响了,为啥大家都看着我呢?”
最后啊,他就被人家当场抓住了。

你说这人傻不傻呀?他以为自己听不到铃铛响,别人也就听不到了。

他只想着自己的那点小算盘,却忘记了铃铛响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他捂住耳朵就不存在了。

我们可不能像这个人一样啊。

在生活中啊,有好多人也会做类似的傻事呢。

比如说啊,有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觉得偷偷看一眼小抄别人不会发现,就像掩耳盗铃里的这个人一样,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的,其实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得清清楚楚呢。

还有些人啊,做了错事,以为自己不承认就没事儿了,其实真相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想掩盖就不存在了呀。

我们得做个诚实的人,遇到事情要正面去解决,可不能自欺欺人哦。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做“掩耳盗铃”的故事流传甚广。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个叫做齐国的国家。

齐国有一个官员,他非常贪婪,经常做一些不义之事。

有一天,这个官员听说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铃声,便决定去偷取这个铃声。

于是,这个官员找到了一个贵族家里的铃声。

他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来到了贵族家的庭院。

他看到了一个挂在树上的铃声,心中非常高兴,便伸手去拿。

可是,当他刚一伸手,铃声响了起来。

官员吓了一跳,连忙掩住了自己的耳朵,生怕别人听到了铃声。

然而,铃声却依然响个不停。

这时,贵族家的仆人听到了动静,赶紧跑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官员见状,便假装镇定地对仆人说,“我听到了贼人的声音,快来帮我抓贼!”仆人听了官员的话,也跟着掩住了耳朵,却并没有听到任何贼人的声音。

官员见仆人也没有听到,便得意地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指掩耳盗铃的人自己不听,却以为别人也听不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官员明知道铃声是自己偷取的,但却自欺欺人地以为别人也听不到。

他不知道,别人或许早已看穿了他的把戏。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

有些人总是自以为聪明,却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早已被人看穿。

这样的人最终只会自食其果,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要学会诚实守信,不要做出掩耳盗铃的愚蠢行为。

另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底线,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私利而不择手段。

这样做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最终受到惩罚。

因此,我们要懂得守住底线,不要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总的来说,“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不要自欺欺人,更不要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走上成功的道路。

希望我们都能牢记这个故事的教训,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原文

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原文

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原文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原文掩耳盗铃是一个流传甚广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需要警醒人们不要逃避现实、盲目自欺的道理。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偷盗铃铛的男孩。

他非常喜欢响亮的声音,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偷盗铃铛,藏起来后,每天敲响几下,就可以听到自己钟爱的声音。

于是他做了这件事情,他偷走了一个铃铛,藏在一间小屋中,每天都用棍子去敲响铃铛,兴高采烈地听着声音。

他甚至掩住自己的耳朵,以免听到外面响亮的声音,使得自己更加幸福。

可是,有一天,他来到村外,听到了一位老翁的祖传小号演奏,他的心中非常激动,他认为那个声音比他躲在小屋里敲响铃铛的声音更加优美。

可是他不甘心,他想让那个声音跟他的铃铛声一样,成为自己独享的声音,于是他掩住自己的耳朵去打断那个声音。

然而当他掩耳以后,他发现自己连自己敲响铃铛的声音都听不到了,也就是说,他觉得自己要拥有的声音也消失了。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指的是人们为了不面对现实,逃避困难,忽视自己的问题,盲目自欺,最终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那么“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哪里呢?据了解,在《列子》中就有过类似的故事出现。

《列子·汤问》中有这么一句话:“燕师掩耳盗铃,夫子有以告者,然后人悟焉。

”此文言文语言深奥,燕师指的是戰國时期燕国的一支军队,掩耳盗铃就形容他们想偷囊中的铃铛数出有多少钱。

而“夫子”这个词,我们一般借鉴孔孟之学所使用的“夫子”,即旧时指的是学者或尊敬的智者。

这里指的是孔子。

此意也是这个寓言的第一次流传。

此外,《史记》中也有这么一个故事,是讲在古代,有一个偷盗铃铛的人,他悄悄偷走一个铃铛,藏在了自己的房间里。

每天,他都会敲响铃铛,欣赏那优美的声音。

有一天,有人终于发现了铃铛被偷盗的事情,并将这个人送到了国王的面前。

可是,这个偷盗者却说:“我并没有偷盗铃铛,我只是躲在房间里听‘自己’的声音。

”最终,这个偷盗者被人们嘲笑为“掩耳盗铃者”。

这个故事后来也被人们引申为成语。

总的来说,“掩耳盗铃”这个寓言,在历史上被广泛流传,并且在现代也是被引用比较多的成语之一。

掩耳盗铃的故事内容

掩耳盗铃的故事内容

掩耳盗铃的故事内容掩耳盗铃,是一个出自于《庄子》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在世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故事讲述,有一天,一个小偷翻入了一个家庭的院子,并试图将院子中安放的铜钟盗走。

可是,当铜钟被拿下来的瞬间,铜钟发出了极为响亮的声音,使得小偷一阵恐慌,于是他惊惶地拼命地摇晃铜钟,想要让铜钟停止其嘈杂的噪音。

但是,无论他用多大的力气摇晃铜钟,铜钟依旧发出与此前相似的声音,使得他自己的耳朵疼痛不已。

在此之后,他决定将自己的双手放在耳朵上,忽略铜钟的噪音。

这时,他错过了在他身后走过的一个巡逻官兵,于是被逮捕归案。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掩耳盗铃只会导致失败。

这个小偷要盗走铜钟,却没有想过铜钟是会发出响亮声音的。

当他取走铜钟时,铜钟发出了声音,引起了他的恐慌。

他错过了自己的机会,想要离开并逃走。

但铜钟的声音不断继续,让他逃避不了现实,最终被逮捕归案。

这个故事中的“掩耳盗铃”比喻了一个人做某些不负责任的事情,并故意忽略它们所引起的后果。

人们往往会掩耳盗铃,忽视那些明显的错误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以为它可以使我们不必承担后果。

事实上,正是这种麻痹思想,让我们失去了机会,错过了成功的战机。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遇到不同的阻碍时,我们不能放弃,也不能盲目地去做某些无谓的尝试。

盲目地用力摇晃铜钟与掩耳盗铃一样,都是不明智的行为,只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就必须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有序地进行,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总而言之,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们所秉持的一种麻痹思想,那就是掩耳盗铃。

面对变化的世界和未知的风险,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拥有正确的心态和指导思想。

盲目地去面对生活的考验,只会让我们越陷越深,终将失去控制。

真正的成功者要不断地去接受挑战和新的机会,而不是逃避它们。

这才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

成语寓言故事及其寓意

成语寓言故事及其寓意

成语寓言故事及其寓意《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愚蠢之举》-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 解释: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 反义词:开诚布公。

- 造句:他以为把考试作弊的小抄藏起来就没人发现,这不是掩耳盗铃嘛!这就像小偷以为蒙住自己眼睛,全世界就看不到他偷东西一样可笑。

哼,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迟早会被拆穿的。

《刻舟求剑:固执守旧的迂腐行为》-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 解释:在船上刻记号来寻找掉入水中的剑,形容做事拘泥,不知变通。

- 近义词:墨守成规、守株待兔。

- 反义词: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 造句:时代在变,你还按照老方法做生意,这不是刻舟求剑吗?就好像你在流动的河里找一个固定位置的东西,怎么可能找得到呢?你得跟上时代的步伐呀,真傻!《亡羊补牢:知错能改的明智选择》-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

- 解释: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近义词:知错就改、见兔顾犬。

- 反义词:知错不改、一错再错。

- 造句:哎呀,你之前投资失败了,不过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这就像你房子破了个洞,发现了就赶紧补上,总好过让洞越来越大吧。

可别再傻愣愣地看着损失扩大啦。

《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反面教材》-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 解释: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 近义词:急功近利。

- 反义词:循序渐进。

- 造句:你想让孩子一下子就学会所有知识,这不是揠苗助长吗?孩子就像小树苗,得慢慢成长,你这样强行灌输,不是在害他吗?唉,你可长点心吧。

《叶公好龙:口是心非的虚伪表现》- 出处:汉朝刘向《新序·杂事五》。

- 解释:叶公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真龙一来,他却被吓得要死。

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叫做张三,他非常贪心。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很有名的成语叫做“掩耳盗铃”,意思是明知道是假的,却还自欺欺人。

张三觉得这个成语很有意思,于是决定去找一个铃和一个耳朵来试一试。

他先找到了一个铃,然后找到了一个耳朵。

他把铃放在地上,然后蒙上自己的耳朵。

接着,他就开始偷偷地拿起铃。

他听到了铃声,心里很高兴,以为自己偷到了铃。

可是当他摘下手来一看,发现原来铃还在原地,他只是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张三非常气愤,他觉得这个成语一点都不准确。

于是,他决定再试一次。

这一次,他找到了一个真正的铃和一个朋友的耳朵。

他又把铃放在地上,然后蒙上朋友的耳朵。

他偷偷地拿起铃,这一次,他并没有听到铃声,但是他看到了朋友的表情变化。

朋友突然睁大了眼睛,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张三心里暗自窃喜,觉得自己成功了。

然而,当他摘下手来一看,发现铃还是在原地,他并没有偷到铃。

他才意识到,原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有些人明知道是假的,却还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他深感自己之前的贪心和愚蠢,明白了这个成语的深刻含义。

从此以后,张三变得谨慎和诚实,不再贪心偷盗。

他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是诚实和正直,而不是贪图一时的小利。

他开始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而不是去偷盗他人的财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是一个很有深意的成语,它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不要贪图小利,更不要自欺欺人。

只有诚实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希望我们都能牢记这个成语的含义,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掩耳盗铃的意思寓言

掩耳盗铃的意思寓言

掩耳盗铃的意思寓言
《掩耳盗铃》
意思:掩耳盗铃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衍生注释:这个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试图通过欺骗自己来逃避现实或掩盖错误。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真相,而不是像那个掩耳盗铃的人一样愚蠢地逃避。

赏析:掩耳盗铃以简洁而生动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愚蠢行为。

它以一种夸张却又极易理解的方式,让人们在轻松一笑之余,也能反思自己是否有时也会陷入类似自欺欺人的境地。

这种通过小故事传达大道理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价值。

作者介绍: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杂家著作。

运用片段:
例子 1:哎呀,你看他,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还死不承认,这不就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嘛!就像那偷铃的人,捂着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听不到了,真是可笑又可悲啊!你说他怎么就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呢?
例子 2:“你别再掩耳盗铃了!”我对着他大声喊道,“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你这样自欺欺人有什么用呢?”他却还在那嘴硬,非说自己
没错,真让人哭笑不得,难道他真以为能骗过所有人吗?
例子 3:她总觉得自己只要不说,别人就不会知道她的秘密,这不是掩耳盗铃是什么呀!这世界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呢,她怎么就不明白呢,还在那傻乎乎地自我安慰,唉!
例子 4:你说有些人怎么就那么喜欢掩耳盗铃呢,明明工作没做好,还觉得自己挺了不起,领导一批评就不高兴,也不想想自己的问题出在哪,真是让人无语啊!
例子 5:他呀,每次遇到困难就想逃避,还总是找各种借口,这不就是在掩耳盗铃嘛!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哼,太天真了,最后还不是得面对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导读:寓言故事的成语可以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对于我们做人有着实际的意义。

因此学习云故事的成语是有好处的。

下面是相关的寓言故事,快来看看吧。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螳螂捕蝉的故事】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

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

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出处】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汉·赵晔《吴越春秋》
【解释】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目光短浅
【相近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义词】瞻前顾后
【成语举例】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得声音,转脸来看。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
【成语造句】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对牛弹琴的典故: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
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

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

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

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对牛弹琴的启示:
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按图索骥的典故】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

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阳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

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

”孙阳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按图索骥的启示:
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也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正确。

成语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1.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
2.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3.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4.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5.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6.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
7.掩耳盗铃类似成语故事
8.寓言故事的成语
上文是关于成语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