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合集下载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齐宣王命令人们吹竽的时候,必三百人,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里充数。

齐宣王死了以后,齐缗王继位,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寓意: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或者指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有时候也用于自谦。

2.截竿入城出自《笑林》鲁国有个人,拿着长竿子准备进城,起初,竖着拿,不能进城;横着拿,也不能进城。

他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不久,有个老人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什么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你为什么不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再进城呢?”于是那个鲁国人就按照老者的说法把长竿截断了。

寓意: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

3.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4.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5.黔驴技穷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表示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表示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表示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寓言故事是一种以动物、植物等非人类角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故事,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手法,向人们传递道德、品质或智慧方面的教训。

这些故事中常常含有一些成语,这些成语都来源于寓言故事中的情节,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教益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表示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源自于汉朝时期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讲述了赵高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势,替换了赵王的近臣,并且故意欺骗了赵王。

有一次,赵王在宫廷中展示动物,赵高故意说兔子是马,赵王却没有质疑,他害怕得罪赵高。

这个寓言用来形容人故意颠倒黑白,欺骗别人,让人误认事物真相的行为。

2. 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策》中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中讲述了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欺负其他动物。

在故事中,老虎一旦离开,狐狸的威势也就荡然无存。

这个寓言形容人借助别人的力量或威势来欺骗和压迫弱者,但一旦失去依仗,便束手无策。

3. 功亏一篑这个成语出自《史记》中的《张仪列传》。

寓言中,张仪为了避开秦国的追杀,藏身于山洞中。

有一天,秦国大军巡视山洞时,张仪用泥土捏制砖头装修山门,看似尽了一份力。

然而,他只做了一块砖头,可是其他壮举中,他的贡献微不足道。

这个寓言用来形容做事不到位,做了很多努力,但最终却因为关键环节的不足而功败垂成。

4. 好逸恶劳这个成语源自于《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只鸟最初生活在南方的美丽湖泊中,游戏懒散,不思进取。

后来来到了北方风雪天气非常寒冷的地方,鸟不得不努力学会钻木取火为自己取暖,才得以生存下来。

这个寓言告诫人们要远离享乐和懒散的生活,勤勉努力,才能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5.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描述了一个杞国的人经常担心天空会塌下来,为此不吃不睡,整日忧心忡忡。

最后这个人的家里遭到了盗贼的袭击,而且他人也没管这个人。

这个寓言用来形容那些过分担心和过度焦虑的人,他们总是把可能性夸大到极致,对虚构的事情忧虑不已。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
1. 画蛇添足:指已经完美无缺了,却仍然加上不必要的东西。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讲述了一个人比赛画蛇,他本来已经画得很好了,但却因为多此一举地给蛇画上了脚,最终输了比赛。

2. 自相矛盾:指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相互矛盾。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他夸赞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又夸赞自己的盾坚不可摧,但当别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却无法回答。

3. 刻舟求剑:指做事死板、拘泥于常规,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述了一个人乘船时,剑不小心掉进了水里,他却在船上刻下记号,等船靠岸后再从记号处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的。

4. 滥竽充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真才实学的人群中以次充好。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述了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但却混在其中假装吹奏,直到齐宣王去世后,他才因为无法再继续混下去而逃走。

这些寓言故事成语都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向人们传达了深刻的道理和智慧,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文学作品中。

20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20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2、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3、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4、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

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5、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6、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7、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8、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9、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10、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11、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12、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 1 —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13、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4、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15、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16、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跟寓言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

跟寓言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

跟寓言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
以下是一些跟寓言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
1. 叶公好龙: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或者喜爱。

出自《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2. 画蛇添足:形容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3.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切实际。

出自《列子·周穆王》。

4.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之后及时纠正,避免同样的问题再发生。

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5. 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目光短浅。

出自《庄子·外物》。

6. 狐假虎威:借助别人的威势欺压他人。

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7.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做事要针对对象,才能有效。

出自《庄子·齐物论》。

8. 刻舟求剑:比喻固守陈规,不思变通。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9. 守株待兔:不主动努力,希望不劳而获。

出自《庄子·外物》。

10. 画龙点睛:比喻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突出文章或讲话的实质,使内容更为
生动有力。

出自《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跟寓言故事有关的四字词语,它们都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现象。

寓言故事的四字词语成语

寓言故事的四字词语成语

寓言故事的四字词语成语:
井底之蛙、拔苗助长、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刻舟求剑、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画蛇添足、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掩耳盗铃、画饼充饥、画地为牢、杀鸡儆猴、对牛弹琴、盲人摸象、爱屋及乌、安然无恙、安如泰山、安居乐业、安步当车、矮子看戏、暗渡陈仓、暗箭伤人、按部就班、按图索骥、百发百中、百无聊赖、百折不挠、败军之将、抱瓮灌畦、抱薪救火、伯乐相马、杯水车薪、杯弓蛇影、别无长物、八仙过海、八面玲珑、筚路蓝缕、闭门造车、拔山举鼎、包藏祸心、拔苗助长、博士买驴、背水一战、半途而废、补天浴日、宾至如归、敝帚自珍、鞭长莫及、兵不厌诈、兵不血刃、比肩接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入虎穴。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后生可畏、程门立雪、别开生面、白头如新、不遗余力、髀肉复生、三人成虎、不贪为宝、一丘之貉、天经地义、为虎作伥、雕虫小技等。

扩展资料词语解释:1、狐假虎威:假:借。

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

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战国时期《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白话翻译: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2、叶公好龙: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白话翻译: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许多成语源自于寓言故事,以下是一些例子:
1.杞人忧天:源自《列子·天瑞》寓言故事,讲述杞国人惧怕天空会塌下来,但实际上没有发生,因此这个成语形容过分担忧自己不必要的事情。

2.鸟语花香:源自《庄子·人间世》寓言故事,形容自然的美好景象。

3.画饼充饥:源自《庄子·逍遥游》寓言故事,讲述一个人在饥饿时画了一块面饼来欺骗自己,因此这个成语形容做不切实际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4.狐假虎威:源自《庄子·齐物论》寓言故事,讲述一只狐狸在老虎的威胁下吓唬其他动物,从而获得了他们的财物,因此这个成语形容借助别人的威势来欺骗和威胁别人。

5.草船借箭:源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讲述诸葛亮借用周瑜的箭来对抗曹操,因此这个成语形容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6.狗急跳墙:源自《淮南子》寓言故事,讲述一只狗在被追逐时跳上了围墙,因此这个成语形容走投无路时采取激烈的行动。

这些寓言故事和成语经常被引用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了我们表达意思和描述场景的有力工具。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井底之蛙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滥竽充数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守候、等候的意思,“株”是指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

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

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