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肥料试验方案

合集下载

新型肥料田间肥效试验报告

新型肥料田间肥效试验报告

新型肥料田间肥效试验报告作者:黄刘峰李磊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年第01期按照原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肥料登记指南》和《肥料效果试验和评价通用要求》(NY/T2544-2014)的要求,为验证“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在河南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并为其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安排本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材料试验于2018年6月安排在河南省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吴振邦的水稻地。

供试土壤为潮土。

质地:中壤,土壤肥力中等。

耕层土壤基础养分:有机质12.9g/kg,全氮0.85g/kg,速效磷(P2O5)15.6mg/kg,速效钾(K2O)103mg/kg。

供试作物:水稻,水稻品种为新丰2号。

供试“含腐植酸水溶肥料”:腐植酸≥30g/L,N+P2O5+K2O≥200g/L,剂型为水剂,由鹤壁市天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2.试验方法本试验设三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30m2。

处理1:常规施肥+每亩用供试肥料100ml兑水30kg,在水稻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各喷一次,共喷3次。

处理2:常规施肥+与处理1同期喷洒等量清水。

处理3:常规施肥。

试验在当地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进行。

常规施肥为:每亩底施45%(14-16-15)复合肥料50kg,移栽后返青期亩追尿素15kg。

试验地水稻于6月13日移栽,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分别于6月22日、7月24日、9月15日进行喷施肥液或清水,10月15日水稻成熟收获。

收获时各小区实收计产并同时进行田间调查与考种。

试验除按方案要求的喷施肥液或清水外,其他管理措施均同一般水稻田。

二、结果与分析1.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对水稻成产因素的影响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改善了水稻的成产因素。

经过试验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可增加水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穗粒数平均增加9.2粒、9.6粒,千粒重平均增加0.6g、0.5g。

2.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增加了水稻的产量。

田间试验实施方案

田间试验实施方案

田间试验实施方案一、实施目的。

田间试验是为了验证实验室研究结果在实际农田环境中的适用性和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次田间试验旨在测试新型肥料在不同作物种植中的效果,为农民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施肥方案。

二、试验设计。

1. 选址。

根据试验需要,选择土壤肥力较为平均的农田作为试验地点,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2. 作物选择。

根据当地主要种植作物和农民需求,选择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常见作物进行试验,以验证新型肥料在不同作物上的效果。

3. 试验组织。

将试验地分为多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不同的处理组合,包括对照组、常规施肥组和新型肥料组,以及不同施肥量的处理组,以全面比较不同施肥方案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 施肥方案。

根据试验设计,制定详细的施肥方案,包括施肥时间、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等,确保每个处理组的施肥操作一致、规范。

三、实施步骤。

1. 土壤准备。

在实施试验前,对试验地的土壤进行全面检测,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为后续的试验设计提供依据。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必要的土壤改良和调整。

2. 试验布置。

根据试验设计,对试验地进行布置,设置好各个处理组的小区,并标明清晰的标识,以便后续的施肥和管理操作。

3. 施肥管理。

根据施肥方案,按时、按量进行施肥操作,注意施肥的均匀性和准确性,确保每个处理组的施肥操作一致。

4. 生长管理。

在试验过程中,对各个处理组的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定期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理作物生长中的异常情况,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数据采集。

在作物生长期间,对各个处理组的产量、品质等数据进行定期采集和记录,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价提供依据。

四、实施要求。

1. 严格执行试验设计和施肥方案,确保试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2. 做好试验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试验地的整洁和安全。

3. 做好试验记录和数据采集工作,确保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4. 在试验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异常情况,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可靠性。

玉米配方施肥实验报告单

玉米配方施肥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目的为探讨玉米配方施肥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不同施肥方案,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玉米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试验地:选择肥力均匀、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农田作为试验地。

2. 试验品种:选用当地主推的玉米品种。

3. 试验肥料: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有机肥等。

4. 试验工具:土壤养分分析仪器、施肥工具、测量工具等。

三、实验方法1.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8个小区。

处理1:对照(不施肥)处理2:NPK施肥(N 180kg/hm²,P 90kg/hm²,K 90kg/hm²)处理3:氮肥减量(N 120kg/hm²,P 90kg/hm²,K 90kg/hm²)处理4:磷肥减量(N 180kg/hm²,P 45kg/hm²,K 90kg/hm²)处理5:钾肥减量(N 180kg/hm²,P 90kg/hm²,K 45kg/hm²)处理6:有机无机肥配合(有机肥3000kg/hm²,NPK施肥)2. 施肥方法:基肥在播种前施入,追肥在拔节期和抽雄期各施一次。

3. 测量指标:株高、叶面积、穗位高、穗长、穗粗、百粒重、产量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分析表1 玉米不同施肥处理产量对比处理株高(cm)叶面积(m²/株)穗位高(cm)穗长(cm)穗粗(cm)百粒重(g)产量(kg/hm²)1 190 0.15 90 20 5.0 25 81002 210 0.20 100 22 5.5 30 108003 200 0.18 95 21 5.0 28 96004 205 0.19 98 21 5.2 29 95005 210 0.21 102 22 5.5 31 105006 215 0.22 105 23 5.8 32 11500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6(有机无机肥配合)的产量最高,达到11500kg/hm²,比对照增产43.8%,其次是处理2(NPK施肥)的产量,达到10800kg/hm²,比对照增产33.3%。

矿源黄腐酸生物肥科学合理使用的试验总结

矿源黄腐酸生物肥科学合理使用的试验总结

腐植酸肥料是绿色安全肥料,科学合理使用腐植酸肥料,能够提升土壤有机质,对于粮食产能提升、耕地保护、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实现双碳目标都有积极的作用;在增进土壤肥力、修复土壤、改良土壤结构、平衡营养、抑菌抗逆、刺激作物生长发育,改善作物品质增产增收,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植物抗病虫和抗逆性具有显著的效果。

一、试验背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耕地质量是基础。

而腐植酸则是土壤的“生命核”、是作物的“强身素”、是微生物的“培养基”、是化肥的“增效剂”。

粮食安全腐植酸肥料是绿色投入品,符合高效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对化肥提质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点。

按照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的思路,持续盯紧抓实。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耕地地力与农作物高产稳产,“腐植酸+”守护土壤健康,腐植酸在土壤健康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腐植酸肥料应注意成本、品质和原料质量;培肥地力,腐植酸也要合理配比;发挥腐植酸构建疏松肥沃健康耕层作用。

腐殖酸类肥料未来发展方向是:智能化、专业化、复合化、长效化、颗粒化和地域化。

未来的发展趋势:腐植酸肥料行业助力粮食产能提升;瞄准双碳目标,领跑碳中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稳步推进。

土壤有机质在耕地质量中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营养回收与循环利用;低碳技术生产肥料;创新体系建立。

我国复合肥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之路“绿色低碳复合肥”,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储运,绿色种植。

二、试验目的2021年我中心根据榆阳区实施的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为依据,绿色高产高效增密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推广为抓手,通过绿色种植、施用有机肥、可冲施的有机肥腐植酸,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促进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地力稳步提高,依靠科技促增产,发挥优势促增效,推进产业促增收的基本思路,全面提高榆阳粮食质量安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达到安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目标,特引进杨凌亿能碳生物肥研发集团有限公司的改地养地型腐植酸自然晶体生物肥来进行多点试验。

肥料配方设计实验报告(3篇)

肥料配方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肥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不同肥料成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设计合理的肥料配方,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二、实验材料1. 试验作物:水稻2. 试验土壤:灌南县水稻土3. 试验肥料: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4. 试验设备:土壤样品采集器、土壤养分测定仪、施肥设备、测量工具等三、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采集:在试验田内随机选取5个点,使用土壤样品采集器采集0-20cm土层土壤样品。

2. 土壤养分测定: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送检,测定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

3. 肥料配方设计:根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结合水稻需肥规律,设计不同肥料配方。

4. 试验实施:将不同肥料配方分别施用于试验田,每个配方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面积为100平方米。

5. 作物生长观测:在作物生长期间,定期观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色、分蘖数、产量等。

6.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肥料配方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养分测定结果经测定,灌南县水稻土的养分含量如下:氮:0.12%;磷:0.05%;钾:0.10%2. 肥料配方设计根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和水稻需肥规律,设计以下肥料配方:(1)配方A:纯氮60kg/hm²、纯磷30kg/hm²、纯钾60kg/hm²(2)配方B:复合肥(氮磷钾比例为15:15:15)300kg/hm²(3)配方C:有机肥(鸡粪)15000kg/hm²、纯氮30kg/hm²、纯磷15kg/hm²、纯钾15kg/hm²3. 作物生长观测结果在作物生长期间,对三个肥料配方进行处理,观测结果如下:(1)株高:配方A、B、C的株高分别为90cm、85cm、88cm。

(2)叶色:配方A、B、C的叶色分别为深绿色、绿色、黄绿色。

(3)分蘖数:配方A、B、C的分蘖数分别为15个、12个、13个。

肥料试验示范管理办法

肥料试验示范管理办法

有机肥试验用肥管理办法公司试验肥资源有限,设置试验示范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带动销售(专用肥验证试验除外),布置试验示范点是公司辅助销售的一种措施。

试验示范点的设置一般在主要种植产区进行布置,原则上当地对生物有机肥接受度不高的地区一般不宜设置试验示范点。

本办法只针对公司免费试验用肥项目,客户出厂价购买用于自身试验的肥料不在此办法管理范围内。

1 试验地选取原则1.1外部环境:选择试验的品种在该地区品种种植面积较大,一般在该县(区)内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或该品种为该地区的地理标志(如:长丰草莓、大圩葡萄、砀山梨、烟台苹果、沙窝萝卜等)。

便于试验成功后本地区的产品推广和市场营销。

1.2试验区环境:试验地自身地理位置较好,一般不会积水产生涝灾,能找出至少两块条件一样的种植区进行对比实验。

1.3种植户选择:应选择有一定种植技术的种植户进行合作,且该种植户在当地该品种的种植圈内有一定的影响力,愿意实验成功后配合公司在其园区组织观摩会(推介会)等事宜。

2 试验方案撰写2.1收集资料试验方案形成前应收集种植作物在该区域种植的一些相关资料如:该品种在该园区种植年限,习惯用肥情况(时间、品种、数量、施肥成本、施肥方法)、土传病害发生情况、目前最制约产量和品质的因素、病虫害发生程度、当地种植户对新型肥料的接受程度等。

2.2预选点测土样以试验地选取原则选取计划试验区域,在该试验区分点(不少于三点)采集土样,将土样寄到工厂实验室测定氮、磷、钾、有机质、pH等参数。

2.3编制试验方案试验方案原则上由试验负责人自己编写,对品种种植或试验设置有疑问的可寻求研发部和技术总监的协助,但初稿起草工作由自己完成,讨论研究后定稿。

定稿后发送研发部进行备案处理。

试验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可与研发部商量后做局部变更,研发部将变更后的方案进行备案并注明变更原因。

3试验肥料申请3.1试验肥料领用定额公司试验肥料应实行定额管理,具体定额见下表。

缓释肥试验实施方案

缓释肥试验实施方案

缓释肥试验实施方案一、试验目的。

缓释肥是一种新型的肥料,通过特殊的包覆材料将肥料颗粒包裹起来,使其缓慢释放养分,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浪费。

本次试验旨在验证缓释肥在不同作物上的施用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范围。

本次试验将选取小麦、水稻和玉米作为试验作物,分别设置缓释肥处理和常规肥料处理,比较两者在作物生长、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上的差异。

三、试验设计。

1. 试验地点,选择不同地理环境和土壤类型的试验田地进行试验,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2. 试验方案,将试验地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缓释肥处理组和常规肥料处理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

3. 施肥方案,按照作物的不同生长期,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保证肥料的养分能够满足作物需求。

4. 试验指标,包括作物生长情况、产量、养分含量等指标,通过对比两组数据,评价缓释肥的施用效果。

四、试验步骤。

1. 土壤准备,在试验地进行土壤采样和分析,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为后续施肥提供依据。

2. 施肥操作,根据试验设计确定的施肥方案,进行缓释肥和常规肥料的施用,确保施肥均匀。

3. 生长管理,对试验作物进行定期的田间管理,包括杂草防治、病虫害防治等,保证作物生长的良好状态。

4. 数据采集,定期对试验地进行作物生长情况的观测和数据采集,记录作物高度、叶面积、产量等数据。

5. 数据分析,通过对比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得出缓释肥的施用效果。

五、试验结果评价。

根据试验数据的分析,评价缓释肥在不同作物上的施用效果,包括生长情况、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得出科学的结论。

六、结论与建议。

根据试验结果,总结缓释肥在不同作物上的施用效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建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七、实施计划。

根据试验结果和结论,制定缓释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实施计划,包括推广应用、技术培训等,促进缓释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八、风险预警。

在实施缓释肥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前进行预警和应对措施,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可靠性。

“红四方”新型肥料在小麦作物上的肥效试验

“红四方”新型肥料在小麦作物上的肥效试验

和施肥 方案 【 1 — 2 ] , 为新 型肥料 的推 广应用提 供科 学依据 , 我公 司在合 肥市肥 东县桥 头集镇红 光村 开徒肥 效试验 。 试验 结 果表明 : 与基施 普通肥相 比, 施用 “ 红四方” 新型肥料 可使小 麦亩增 产1 5 . 0 7 K g 一 1 3 3 . 9 O K g , 增幅 3 . 5 % 一 3 1 . 5 5 % , 增收 1 1 . 4 - 2 6 3 . 9 2元/亩。
红 四方”新型肥料在小麦作物上 的肥效试验
陆银 萍 。。 丁文金 郭华 浩 杜 燕燕 葛 紫珍 ’聂胜 兵 ( 1 . 中盐 安徽 红 四方股份 有 限公 司 ,合 肥 2 3 0 0 4 1;2 . 安徽 鲁研 种业 有限 公司 ,合肥 2 3 0 0 1 2 )
摘要 : 为响应 衣业部提 出的 化 肥使 用量 零增 长行动 方案 》 、 检验 “ 红 四方” 新型肥 料在 小麦上 的应 用效果 及不断优化 产品配 方
8 7 5 ( )
2 . 2不 同处 理对 小麦产 量的 分析 : 量分 忻结 表 j 荩施普 通肥 耷 ¨ 比, 处理 5使 小友增
产1 3 3 . 9 0 k g, 增幅 3 1 . 5 5 0 o; 处理 7使 小麦 增 产1 0 7 . 3 2 k g . 增幅 2 5 . 2 9 %; 处理6使小 麦增产8 2 . 5 5 k g , 增幅 1 9 . 4 5 %; 处理8 f 止 小 麦增 产5 1 . 4 6 k g , 增幅 1 2 . 1 3  ̄ , / o ; 处 理4使小 麦增 产 1 6 . 5 4 k g . 增
试验 点 地块 平 擎 , 肥 力均 , j ] 一致 , 中等肥 力水平 , 能 灌 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新型肥料试验方案
一、试验目的
通过田间试验,验证阿尔格澡类生物肥在作物减肥增效、活化土壤养分、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二、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应选择具有代表性、交通便利、土地平整、基础设施齐全,种植水平与当地生产水平相当,具备灌溉能力(高垄滴灌、膜下滴灌、浅埋滴灌)的地块上进行。

试验播种施肥前要取耕层土样(0-20cm),测试分析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

三、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0.3-0.5亩,不设重复。

供试新型肥料为阿尔格藻类生物肥。

计算好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氮肥施肥量,各处理基肥一致,氮肥减少追肥用量。

阿尔格藻类生物肥在苗期随水施用。

处理1:农户常规施肥
处理2:农户常规施肥+阿尔格藻类生物肥600ml/亩
处理3:减少10%氮肥总量+阿尔格藻类生物肥600ml/亩
处理4:减少20%氮肥总量+阿尔格藻类生物肥600ml/亩
各处理磷肥、钾肥施用量一致,田间管理一致。

试验测定指标:马铃薯生育期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复叶数、块茎数等;产量:单株结薯数、大小薯数、商品率;各处理植株和块茎氮素含量等。

四、试验要求
1、试验地点尽量选择种植大户或科技示范户,土壤肥力水平具有代表性,交通便利,便于现场观摩,试验田每个小区树立标识牌。

2、田间管理按照当地常规方法进行,详细记录从整地到收获的田间管理情况,包括施肥(每个处理施肥量、施肥方法和肥料种类)、灌溉、病虫害防治、除草、中耕等管理情况。

建立展示牌,收集试验的影像资料,每个处理至少4张照片,即试验布置、前期、中期、后期作物的长势各一张。

观察记录试验过程田间管理情况、供试作物植物学和农学指标等,为统计汇总和报告撰写做准备。

3、测产之前采集植株样和块茎样烘干后备用,由市土肥站统一安排邮寄至指定地点进行氮素含量测定。

4、试验示范总结报告。

试验示范结束后要及时撰写总结报告,报告采用科技论文格式编写,并对相关数据作生物统计分析,同时计算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