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青玉案-元夕学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3. 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
2. 学生教材《青玉案·元夕》。
3. 参考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诗词鉴赏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教材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
(2)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歌意境。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拓展延伸(1)介绍类似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2)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词。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1)背诵《青玉案·元夕》。
(2)完成课后练习题。
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解读、视频讲解等。
2. 图片资料:辛弃疾画像、古代元宵节场景等。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五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领略诗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感受古人对节日氛围的描绘。
2. 领悟作者辛弃疾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3. 掌握古诗朗读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节日氛围,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元夕节日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元夕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3.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
教师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领悟诗境,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节日氛围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诗句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学习朗读技巧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朗读技巧。
8. 小结本课六、板书设计1. 课题:《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诗意:描绘元夕节日氛围,表达作者情感4. 朗读技巧:注意节奏、语气、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青玉案·元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现手法。
答案:略2. 拓展延伸:搜集其他关于元夕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了古诗的朗读技巧,感受到了古人对节日氛围的描绘。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二、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三、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课前探究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
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
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
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新课导入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展示课外查询结果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中的《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辛弃疾生平简介及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词牌、作者生平及词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宋词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青玉案·元夕》的词牌、词的具体内容分析。
难点:词中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引发学生对宋词的的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辛弃疾生平,介绍《青玉案·元夕》词牌。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味。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词句。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宋代诗词,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青玉案·元夕》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生平2. 《青玉案·元夕》词牌3. 词的具体内容分析意象:东风、花市、灯火、明月情感:喜悦、哀愁、离愁、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从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宋代文化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运用2. 情感的把握3. 作业设计中的感悟表达一、词中意象的运用1.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寓意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花市:描绘元宵节繁华的市井景象,体现了宋代都市的繁荣。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夜的热闹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然后提问:“你们对元宵节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回顾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逐句讲解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瑞香飘飘烛影摇,千门灯火照夜宵。
”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 解析:分析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自己置身于元宵节夜的热闹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如“请简要分析‘瑞香飘飘烛影摇,千门灯火照夜宵。
’的意思。
”等,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意象:瑞香、烛影、灯火、夜宵情感:向往、关切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题材的诗歌。
答案:《元宵夜》月儿圆圆挂天边,花灯闪烁照夜宵。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诗词选》,具体内容为《青玉案·元夕》。
该诗词为辛弃疾描写我国古代元宵节盛况的名篇,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词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寓意和意境。
2.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析、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解析笔记、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民俗活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诗句寓意、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字词解析、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寓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2. 字词解析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2.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1.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式】诵读式,讨论式。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前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雕.车凤箫
..蓦.然阑.珊
2.解释词语
元夕千百度
蓦然阑珊
3.文学史常识填充
词是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的一种文学体裁。
词最初称为“”或“”,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故又称“”。
除此之外,词还称为“”、“”。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
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外为。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文学常识
1.关于词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规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2. 关于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爱国者、军事家。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为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现了恢复中原,统一南北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北方地区怀念和抗金斗争的赞扬,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
3..写作背景简介
该词是词人落职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词中大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情景,以反衬“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
作者当时因政见不合遭到排挤,他的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但他操守不变、志向不改,不愿随波逐流,不肯同流合污。
五、新课学习
一、解题
青玉案是词牌名,题目为元夕。
从这首词的题目不难看出本词主要写的是元宵节夜晚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诗歌,批文入情
①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由朗读整首词。
初步感知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②2名学生试读,教师适当指导集体朗读、体会情感。
③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三、研读诗歌,体悟诗情
1、二读诗歌,赏析诗人笔下元宵盛况。
⑴诗人在元宵之夜看到了哪些景象?诗人是如何描写元宵节盛况的?
2、三读诗歌,鉴赏“那人形象”。
思考1:诗人笔下的元宵节可谓热闹非凡,男男女女都在节日中尽情地欢乐。
在大家都在欢乐时候,我们的作者却是独特的,他到底在干什么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人所寻找的“那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思考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3、四读诗歌,品味手法思考:词人是如何通过背景渲染来塑造“那人”的形象的?
四、读诗歌,总结全诗
①上片写元夕之景;下片写元夕之人。
元夕之景:花——灯火;星——烟花;宝马雕车——车马。
凤箫(音乐、花灯);玉壶、鱼龙——花灯
元夕之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
五、拓展思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你认为自己处在哪一种境界?这对你的人生有何启发?
课后巩固
辛弃疾名句知多少,请填写以下空白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③把吴钩看了,,,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想当年:金戈铁马,。
凭谁问:,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⑦稻花香里说丰年,。
⑧醉里挑灯看剑,,八百里分麾下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