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第三章《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盛况及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详细内容涵盖词的背景、结构分析、意象解读、语言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鉴赏宋词的能力,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3. 引导学生体味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的意象解读和语言特色分析。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词的结构分析以及词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解释《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词作,感受词的韵律美。

4. 结构分析:讲解上阕、下阕的结构,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7. 情感体验:讨论词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体味词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背景介绍。

2. 黑板右侧:词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家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2. 答案要点:上阕意象丰富,下阕抒发情感;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
3.随堂练习和总结环节各分配5-10分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和思考时间。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针对不同难度的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利用古风音乐、图片等元素,营造古代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讲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课文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课文解析:
a.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b.剖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体会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现节日氛围;
c.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6.板书设计是否清晰,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
7.对学生的反馈和鼓励是否及时,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8.课后拓展延伸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5.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6.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7.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8.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
1.诗歌结构:起承转合;
2.意象:东风、花千树、星如雨等;
2.通过讲述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背景,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关键点;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教案设计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教案设计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的历史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解析和作者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典故的理解。

2. 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词全文、字词解释、意境解析、作者背景等。

2. 学生准备《青玉案·元夕》的文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青玉案·元夕》的兴趣。

2. 朗读诗词: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指导学生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字词解释:教师逐句解析诗词,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4. 意境解析:教师分析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

5. 作者情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 讨论与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拓展。

7. 总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9. 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比赛,或者参观相关展览,加深学生对诗词文化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该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了解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中意象、情感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难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时代背景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时代背景资料。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课文解析:(1)词的结构与韵律: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词的结构特点,了解其韵律美。

(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感受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3)情感解读: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词的仿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词中情感的体会。

2. 答案:意象分析:词中描绘了元夕繁华的景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

情感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仍有所欠缺。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典故、意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词作,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词的意境。

3. 诗词鉴赏:a. 分析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词的动机。

b. 逐句解读词意,分析典故、意象,理解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其他宋词,分析其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现代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a. 作者介绍b. 词的背景c. 典故、意象、表达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

2. 答案提示:a. 辛弃疾:豪放、激昂,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用典故。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词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的内容等;能正确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词作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格律知识,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词作内容的理解,词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元宵节的习俗,进而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理解词作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牌、词律知识。

b.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情感。

c. 对比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花市灯火”与“灯火阑珊”,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作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牌:青玉案2. 词人:辛弃疾3. 情感:忧国忧民4. 对比手法:花市灯火——灯火阑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比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谈谈你对两位词人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提示:从词作内容、情感表达、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到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臧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写作背景,鉴赏“那人”这一意象,把握词的主旨。

2.掌握本词多样的描写技巧及烘托、托寓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小组学习,理解文本。

2.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词人关心国家及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怀。

2.学习词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优秀品格。

【教学设想】
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设计教学环节,即把握词的内容与形象——情感及意图——-手法及技巧,重点突破本词的“那人”这一意象,旨在通过活动促进阅读与鉴赏,全面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
1.对联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2.整体感知:朗读全词——品味元宵夜——那夜——修辞与技巧
3 .意象鉴赏:小组活动——寻找知“辛”人——那人——意象与主旨
4.延展提高:仿写句子——写点知“辛”话——那些话——生动与形象
5.课后作业:运用联想与想象续写蓦然回首之后的故事。

拓展阅读《把栏杆拍遍》
【教学活动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师:(齐读对联)这幅对联所写是何人?有何依据?
(若学生回答不上,老师则要注重引导)
生1:辛弃疾。

理由:上联提到了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而继东坡之后当然是豪放派的另一个代表辛弃疾。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不同看法吗?
生2:依据还有下联希望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与辛弃疾的爱国抗金主张吻合。

生3:还有下联提及的悲黍也是一个暗示,黍离之悲,与辛弃疾所处的社会背景也是相关联的。

师:非常好,上联点出辛弃疾词作的风格属豪放派,下联主要讲辛弃疾的爱国之情和政治抱负。

但是同学们忽略了“美芹”。

“美芹”是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是辛弃疾南归后向孝宗呈上的建议书。

详细分析了敌情且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战略。

PPT展示作者相关信息: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以抗金为己任,空有将相之才。

南归后长期被闲置,豪放派集大成者。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辛弃疾的另一佳作——《青玉案·元夕》。

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品味元宵夜——那夜
齐读诗歌,整体感知文本
生:齐读诗歌
师:点评并提问:同学们在读完这首词后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画面?
生:一个热闹非凡的夜晚。

师:是的,在标题当中便是元夕,青玉案属词牌,元夕属词题,元夕指的是元宵夜。

在词当中就是——夜。

请同学们尝试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夜”的特点,并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那夜的?
生1:千盏明灭。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生2:“花”好月圆。

玉壶流转。

烟花怒放。

生3:美女云集。

采用借代的手法,“香”“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美女。

生4:热闹非凡。

多角度描写技巧:视觉、听觉、嗅觉,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万民狂欢、万人空巷的元宵之夜。

师:同学们分析得十分准确,让我都感受到了那夜的热闹繁华的气氛。

但是辛弃疾仅仅只是为了给同学们留下一个难忘的元夕吗?(过渡)
生:不是。

师:那辛弃疾内心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寻找知“辛”人。

三、小组活动——寻找知“辛”人——那人
师:那人究竟是谁?有何特点?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份背景来分析,知人论世。

现在我们分小组来学习,共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自主合作,推选小组最佳知“辛”人。

生:讨论五分钟。

小组知“辛”人发言。

生1:我认为那人所指的是和他一样有着抗金意愿的主战派。

师:你能分析一下吗?(引导)前面介绍作者时说过他的志向是什么?——抗金。

实现了没有?——没有。

南归后一直被排挤、被打击,闲置在家,壮志难酬。

现在国难当头,他要寻找什么样的人呢?——同样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的知音,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人。

生2:那人是个超凡脱俗的美女,是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女神。

前面提到了众多盛装打扮的美女,那与美女相对比的自然而然也应该是个美女。

师:有道理,而这超凡脱俗的“那人”是用烘托的手法所展示。

生3:是诗人自己。

在这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日子,而只有作者一个人苦闷孤独,在灯火阑珊之处,开心不起来。

师:很好的想法,这让我想起了同样胸怀天下的屈原的那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也想到了林升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或许这样热闹非凡的场面反而增加了词人的愁情。

同样的情感,朱自清在《荷塘月色》当中也有同感:“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


生4:我认为是戈多。

这个“那人”只不过是词人心中的一个梦,一个理想,和戈多一样,永远都不会出现。

作者苦苦寻觅的或许就是一个和他一样志同道合的人,可在当时的南宋很难寻到这样的人。

与其说他是某个人,不如说只是个梦。

师:这个角度非常的新颖,让我大开眼界。

或许那人只是一个梦,是词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托寓”。

刚刚四个小组的同学都分析得非常精彩,不愧是知“辛”人。

师提问:那在寻“那人”之前为何要写到众人、写到元宵盛况呢?
生:反衬。

师:没错。

上文热闹繁华反衬下文的冷落僻静,上文盛妆畅游的名士贵妇反衬下文自甘寂寞、超群拔俗、不同流俗的“那人”。

景反衬景,人反衬人。

听完了同学们的想法,让我们也来看看“名人”们怎么说?(PPT展示。


小结: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

因此,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个人实际上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作者借对“那人”的追求,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从中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由此可见,知人论世是把握诗歌主旨的一个重要方法,特别是读辛弃疾的词。

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读出情感的变化读出元夕的安静、喧闹,读出苦苦寻觅的痛苦,读出灯火阑珊处词人的寂寞,读出找到“那人”之后的欣喜与安慰。

四、仿写句子——写点知“辛”话——那些话
过渡:经过我们这节课的探讨,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已经有了更多的了解,正如郭沫若用“大江东去”来形容苏轼的词一样,梁衡也用了一句话来形容辛词——把栏杆拍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对辛弃疾的评价。

生齐读: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
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
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
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
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学生即兴创作,老师挑选优秀作品展示并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