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第三章《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盛况及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详细内容涵盖词的背景、结构分析、意象解读、语言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鉴赏宋词的能力,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3. 引导学生体味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的意象解读和语言特色分析。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词的结构分析以及词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解释《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词作,感受词的韵律美。
4. 结构分析:讲解上阕、下阕的结构,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7. 情感体验:讨论词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体味词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背景介绍。
2. 黑板右侧:词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家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2. 答案要点:上阕意象丰富,下阕抒发情感;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针对不同难度的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利用古风音乐、图片等元素,营造古代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讲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课文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课文解析:
a.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b.剖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体会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现节日氛围;
c.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6.板书设计是否清晰,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
7.对学生的反馈和鼓励是否及时,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8.课后拓展延伸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5.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6.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7.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8.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
1.诗歌结构:起承转合;
2.意象:东风、花千树、星如雨等;
2.通过讲述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背景,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关键点;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诗词选》,具体内容为《青玉案·元夕》。
该诗词为辛弃疾描写我国古代元宵节盛况的名篇,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词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寓意和意境。
2.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析、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解析笔记、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民俗活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诗句寓意、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字词解析、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寓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2. 字词解析的教学方法。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典故、意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词作,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词的意境。
3. 诗词鉴赏:a. 分析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词的动机。
b. 逐句解读词意,分析典故、意象,理解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其他宋词,分析其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现代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a. 作者介绍b. 词的背景c. 典故、意象、表达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
2. 答案提示:a. 辛弃疾:豪放、激昂,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用典故。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词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的内容等;能正确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词作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格律知识,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词作内容的理解,词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元宵节的习俗,进而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理解词作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牌、词律知识。
b.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情感。
c. 对比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花市灯火”与“灯火阑珊”,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作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牌:青玉案2. 词人:辛弃疾3. 情感:忧国忧民4. 对比手法:花市灯火——灯火阑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比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谈谈你对两位词人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提示:从词作内容、情感表达、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到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3bd9c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9.png)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唐诗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为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热闹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逐句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
2. 掌握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提高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打下基础。
3. 逐句解析:分析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词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教案2. 板书内容:(1)词的背景知识(2)逐句解析(3)艺术特色分析(4)教学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谈谈你对辛弃疾词作的认识。
2. 答案:(1)主题思想:描绘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意境和表现手法:以元宵节为背景,运用丰富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辛弃疾词作的认识:辛弃疾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善于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教案
教师:乔梅艳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正确发音、解释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全文内容,分析并掌握比喻、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掌握渲染、反衬这两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了解辛弃疾及写作背景,重点鉴赏“那人”这一意象,把握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小组学习、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词人关心国家及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怀。
(2)学习词人资管淡泊、不苟流俗的优秀性格。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培养翻译古诗词的能力;认识并掌握词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知人论世分析文本法;体味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第1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元宵节吗?(学生:喜欢或者不喜欢)
为什么?(学生:······放假!)
现在的元宵节放不放假是不是取决于寒假的长度?
可是在古代
元宵节统统放假!
汉代1天
唐代3天
宋代5到7天
明朝竟然长达12 天!
2、那我们可爱的古代先辈们会在这个假期做些什么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混剪视频,看看古人是如何度元宵的。
(播放视频)古人会做的事情:放孔明灯、放烟花、猜字谜、放河灯······
今天就让老师带大家走近《青玉案·元夕》,在词的艺术里领略宋代元宵夜的风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
青玉案·元夕
(提问:青玉案是什么?词牌名是什么?)
1、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双调六十七字,押仄声韵,上去通押。
2、词牌名,词在创作时字数、平仄等方面应该遵循的格式。
3、元夕,词的标题,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这天晚上就是“元夕”,也叫元宵、元夜。
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猜字谜、放河灯等习俗。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提问:1——2名学生,检查他们课前对辛弃疾的预习情况。
)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1、作品:《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
2、流派: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代表词人。
3、风格:以豪放沉雄、慷慨悲壮为主,兼有妩媚、明快、激励等写作风格。
4、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志士,其文学创作密切地联系着他的政治事业。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时期。
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2)辗转任职时期。
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
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重用,最后含恨辞世。
(三)整体感知全文
1、朗读课文,要求发音准确、停顿合理、流畅、有感情。
(1)请1——2位同学诵读,给予形成性评价;
(2)强调重点字词的发音/字形:
凤xiāo箫蓦mò然阑珊lánshān
2、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指定句;注意分析该句有没有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果有,请说一说该修辞手法是什么。
)
小组任务清单:
第一组: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第二组:宝马雕车香满路。
第三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玉龙舞。
第四组: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第五组: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六组:归纳总结这首词里运用到的主要修辞手法。
上阙:
(1)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花千树,烟火绽放之多之盛犹如千树花开。
星如雨,形容东风吹过,漫天烟火如雨般飘落。
修辞手法:比喻(甲像乙、甲类乙)——烟火比作花千树、星如雨——生动形象
夸张——(事物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夸大或者缩小)——启发读者想象力
翻译: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2)宝马雕车香满路。
雕车:雕绘着彩纹的车子。
修辞手法:借代(关联性;局部代本体——孤帆代船;特征代本体——白领代职场人;具体代抽象——烽烟代战争;工具代本体——宝马雕车代游人;)——引人联想,突出形象、鲜明特点、精炼文笔、更具体生动。
翻译: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凤箫:排箫
玉壶:玉制的壶,比喻月亮。
玉壶光转,这里指明亮皎洁的月光洒照下来。
修辞手法:比喻——玉壶
翻译: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明亮皎洁的月光洒照下来,鱼龙灯彻夜旋转舞动着。
下阙:
(4)娥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娥儿、雪柳:当时女子佩戴的事物。
黄金缕:金色的衣带。
盈盈:女子举止仪态美好。
暗香:幽香。
修辞手法:借代——特征代人(暗香代人)——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画面感。
带着华饰、身着华服的娇美女子笑语盈盈地随人群移动,落染的香气渐渐飘远。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意外。
阑珊:零落。
衰落、萧瑟的样子。
翻译:在人群中寻找他(她)千百回,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他(她)。
(6)其他表现手法:
A.渲染: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者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北,以强化、丰富艺术效果。
——再现情景、渲染气氛、表现感情倾向(经常综合比喻、夸张、反复、铺写等修辞,以突出艺术效果。
)
B.反衬——衬体突出本体(利用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突出主要形象;反衬:有主次之分/对比:并列;)——鲜明表现主题。
(四)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南宋元宵夜的美景美人,进一步学习了比喻、借代、铺陈、渲染、反衬等表现手法,也了解了爱国词人辛弃疾及其创作风格,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研读课文,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法,细细品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个经典名句,想一想“那人”到底是谁?
(五)作业
1、继续查找这首词的写作背景,鉴赏“那人”形象。
(六)板书
青第一组:烟火繁盛
玉第二组:游人众多
案第三组:箫声动人、月光皎洁、花灯舞动渲染
·服装华贵
第四组:仕女华盛仪态娇美
元遗香满路
夕第五组:那人——个性美反衬
第六组:比喻、夸张、借代
第二课时
(四)知人论世,鉴赏“那人”
(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词创作的相关背景吗?请1至2位同学给大家简单的说一说。
)
(老师展示PPT并总结)
1、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或二年(1174或者1175年)。
当时的南宋正处于隆兴北伐失败之后的“乾淳之治”时期。
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赵昚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展开隆兴北伐。
宋军于一月之内恢复灵壁、虹县和宿州等地,威慑中原。
后在金军优势兵力的反攻下,宋军主将不和,军心涣散,撤兵符离时遭到金兵的追截,损失惨重,只好再次与金国达成和议(1164年),史称“隆兴和议”,又名“乾道之盟”。
和议主要规定:宋朝皇帝对金朝皇帝改称臣为称侄;改“岁贡”称“岁币”,并将“绍兴和议”商议的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南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予金国。
隆兴和议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隆兴北伐失败后,赵昚(shèn)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
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
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史称“乾淳之治”。
辛弃疾力主抗金,奉行以战守国的政治策略。
这与主流政治势力的“主和”政见相左,因此辛弃疾该时正落职闲居。
2、运用知人论世分析法,如何解读“那人”的形象?
作者的理想人格——自甘寂寞、淡泊名利、不苟流俗、志存高远
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情感——失落、苦闷、哀怨、期许
(五)作业
1、在作业本上默写一遍《青玉案·元夕》原文,并抄写一遍翻译。
2、品味语言并联想元夕夜之美,体味作者失落、哀怨、苦闷、欣喜等情感,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3、了解中美贸易战相关背景,谈一谈你认为我国对此该怎么办。
(六)板书
知人:以战守国
落职闲居论世:北伐失败
报国无门隆兴议和
哀怨愤懑乾淳之治
不思进取
沉湎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