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解题技巧(特点类)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特点类题型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特点类题型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特点类题型解题技巧1看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渐进性(激进、快慢)等方面。

从时间角度概况特点常见语句有“历史悠久”(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出现在...之后”(在题干中或者教材史实中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之后)等如果题干中出现了多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所描述的史实或事件不具有共性,这个时候可以按阶段进行概括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①开始:早晚起源早或起步晚,发展:渐进发展-不断完善-曲折发展-构建体系-持续时间长短-前后是否具有继承性)②频率快慢(逐渐/渐进/突变)③是否悠久(来源)2. 看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一般句式为“...从...到...”、“涉及领域广”、“影响范围大”等3.看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现实需要、阶级利益、服务于xx(如国家工业化建设)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目的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目的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4. 看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比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5. 看过程:(过程曲折艰难)“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身出现的新特点,如果题干中多次出现政府或者国家某些鼓励措施,可以概况为“政府或者国家推动...”,如果题干中有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相关内容,可以概况为“根据...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与时俱进”等6. 看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常见的答案关键词有“措施全面”、“措施具体”、“以...措施为主”、“内容广泛”、“注重...”、“以...为核心\中心\重心\重点”、“向...倾斜”“特别重视...”、“服务于...”等。

新课标全国卷历史主观题方法:特点类与比较差异

新课标全国卷历史主观题方法:特点类与比较差异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5.程度,影响
性质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机遇革命渐进激进性殖民主义面对经济危机进行的改革具有实践空想性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侵略彻底妥协性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阶级内战艰难曲折性法西斯主义外交思想解放运动现代化3
特点类;比较两个事件的相同/差异; T41论题/观点;
1.来源 (1)来源于XX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来源于XX思想 2.性质 封建专制主义 殖民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法西斯主义 政治 面对 经济 文化 社会 外交 现代化 机遇 危机革 侵略 内战
,具有
思想解放运动
先进/落后性 开放/封闭性 渐进/激进性 实践/空想性 彻底/妥协性 艰难曲折性 ……
3.目的:维护XX阶级的利益/反映XX阶级的愿望 4.内容措施 (1)包括的方面 ①多/少;范围广/窄,全球(国)性/地域性 ②以XX方面为主导/XX与XX相结合 (2)实施过程:分工明确,可行性强,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 (1)彻底性/妥协性/局限性 (2) ①实现了/未实现XX的发展与实力增长;得到/未得到认可 ②a.实现了从 原始社会 到 奴隶社会 的转型;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高中历史六种题型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六种题型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六种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第一部分六种题型分析1、叙述型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

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

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

【高考主观题答题技巧——特点类题目】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2015年4月14日打印】

【高考主观题答题技巧——特点类题目】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2015年4月14日打印】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设问呈现: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法家思想的特点。

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兴建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角度三,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知识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答题模版: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

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

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高考历史特点类材料解析题做法突破

高考历史特点类材料解析题做法突破

如何概括“特点”?
1、第一步正确审题:概括特点题做题过程中,第一步是审题,在试题的设问句中找 到归纳“特点”的定语或定语从句,即……的特点;并分析其中的限定限定语。 2、第二步:提取信息: (1)需要概括段落大意,搞清楚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2)准确找点对特点进行归纳; (3)高度概括信息、学科术语表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特点的定语从句;限定语是 “我国历史上”、“大豆种 植和利用”的特点
本题做法探究:
1、审题,找特点的定语;看清楚问的是什么的特点。读题后得出这道题问 的是“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 2、审材料,定时空; 材料第一段说的是我国古代,第二段说的是美国近现代 3、拆分材料找特点:划出材料层次大意;一句一句的拆开材料,一句一句 地分析概括每一句说的是“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什么样的特点。 (但要注意各层之间的联系;不要绝对孤立地主句分析)
从利用方面分析;各式各样豆制品; 答案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加了一个动词; 动宾句型
逐句分析提炼特点
4、“《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 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 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逐句分析提炼特点
1、“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从时间上分析:时间最早;答案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分析结论与试题标准答案的 差距:答案有主体——我国 人民;“最早培育、驯服” 加了两个动词,表述更到位!
空间变化整体分析提炼特点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和选项,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下面是一些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一、审题方法1、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时间和空间范围。

2、认真分析选项,注意选项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确定选项的内容和含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

4、对于一些不太确定的选项,可以暂时放下,先做其他题目。

二、答题技巧1、排除法:对于一些明显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可以排除掉。

2、重点法: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记忆的史实,可以在选项中加以突出,以便更好地记忆。

3、对比法:对于一些需要比较的题目,可以通过对比不同选项中的内容,来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4、推理法: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推理的题目,可以通过推理来确定最符合逻辑的答案。

三、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1、时间限制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一段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时间范围,要求考生根据时间范围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时间范围,并注意一些时间上的限制条件。

2、原因分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注意一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3、人物评价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注意一些评价标准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4、史实辨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几个史实或观点,要求考生辨析它们的真伪或关系,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史实或观点的真伪或关系,并注意一些逻辑关系和证据上的限制条件。

5、特点概括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某一历史时期或事件的特点或趋势,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特点或趋势的内容和含义,并注意一些概括准确性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一)审题方法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

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

认真审核,对选择题尤其重要。

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

其具体要求是:第一,明确题目结构。

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

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

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第三,搞清基本题型。

选择题也有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和掌握,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第四,推敲备选项。

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

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

通过比较,掌握知识之间的区别,明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第五,明确理论观点。

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第六,明确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根据大文科的观点,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

语文等学科联系,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

(二)解题方法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还必须运用正确的解答方法。

下面结合各类单项选择题的特点和具体内容,对解题技巧介绍如下。

1.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答题思路很多时候,同学们的历史分数总是忽高忽低,而影响分数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答题的思路和答题技巧最为重要。

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思路和技巧,即使再难的题也能拿到分数。

反之,简单的题都可能得不到分数。

因此,我们要从答题技巧、思路、规范等方面深入了解。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三看三思”的方法。

审题干“三看”: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

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实;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特别要注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二、非选择题解题的“五步法”。

1.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

2.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

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

3.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

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

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4.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5.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三、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式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XXX……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 材料二
•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 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 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 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 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 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 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 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 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阿曼湾:是连接阿拉伯海及波斯湾 的海峡
•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 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 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 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 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
•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 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 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 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是顺利还是艰难、最突出的地方等。
内容(措施) 体现某种思想、侧重的方面等。
程度 范围 性质 影响 特点
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包括地域、领域等。 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等 影响的广度、深度等。 人或事物内在(内容)、外在(形式)上的独特之处。
谢谢指导!
• 材料一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
-




一、特点的定义:
• 人或事物内在(内容)、外在(形式) 上的独特之处。
二、考查的角度:
12年天津 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
角度一 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
13年山东
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
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什么 特点
12年全国 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
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 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利用的范围 和内容
利用的手段
从沿海利用 到远洋开拓, 以经济和文 化交流为主、 和平利用。
先进科技应 用于航海, 以民间交流 为主。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 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 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 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 成果的特点及
• 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 材料 •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
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 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 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 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 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 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 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 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 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13年全国 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角度二
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 方面设问
角度三
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 知识设问
角度四
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归纳其 发展变化的特点
三、特点的要素:
1、宋词产生的背景与唐诗产生的背景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经历时间上相比,其特点是 3、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的特点是 4、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5、《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 6、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在反帝反封建的程度上相比,其特点是 7、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在范围上相比,其特点是 8、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与雅典民主政治在性质上的新特点是 9、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相比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上的特点是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 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 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 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 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利用的时间
利用时间较 早
齐国借从助沿“边海海利”的用地到理条远件,洋发开展“拓鱼;盐之利”,成 为雏春 形秋即战已先国出时现进最,技为魏富晋术庶而应的后国,用家僧于。人汉“航代附“商海海舶;上”丝西绸行之“路求” 法”,成以为佛经教济东传文的化重要交方流式。为主,
宋元时代和指南平针利等远用洋;航行以工民具的间使交用,使海外贸易达 到鼎盛,流明朝为前主期,;在海郑和洋下意西洋识的不背景下,出现了一 足。 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
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1、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 背景。(15分) 2、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3、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六、本节小结
因素
背景
时间 目的 过程
规律
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 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 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 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 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 《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 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 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 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 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 答题的第一步是要对特点有一个直观且深入的认 识。所谓特点就是与众不同之处,横向上与其他 事物相比有哪些不同,纵向上与自己以前相比又 有哪些不一样的,如呈现……的趋势,……化等 词就是我们在整理答案时不可忽视的一点。只有 从横向的空间维度和纵向的时间维度两个方面进 行比较提炼才可以确保答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其次,特点往往形容的是一个事物的特征,常以 形容词的词性出现,所以像具有……性;集中在/ 突出地反映在/表现在……;长、高、快、大、多、 广等形容词就是我们在阅读材料时要重点网罗的 对象。
利用的程度
海洋意识不 足
五、不同的设问方式,决定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答案的来源
2010全国卷
2012全国卷 2013全国卷 2014全国卷
1、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2、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 3、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12分)
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 的原因。(12分)
四、真题演练
(13年全国)材料: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
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 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 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 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 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 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 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
• 以民间交流为主
谢谢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