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 (五班全用)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特点类题型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特点类题型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特点类题型解题技巧1看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渐进性(激进、快慢)等方面。

从时间角度概况特点常见语句有“历史悠久”(题干中出现很早的时间或者朝代)“分阶段...”、“逐步...”(题干中出现多个阶段性时间)“具有持续性”、“持续时间长”(题干中出现持续性时间)“出现在...之后”(在题干中或者教材史实中某个重要时间节点之后)等如果题干中出现了多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所描述的史实或事件不具有共性,这个时候可以按阶段进行概括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①开始:早晚起源早或起步晚,发展:渐进发展-不断完善-曲折发展-构建体系-持续时间长短-前后是否具有继承性)②频率快慢(逐渐/渐进/突变)③是否悠久(来源)2. 看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一般句式为“...从...到...”、“涉及领域广”、“影响范围大”等3.看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现实需要、阶级利益、服务于xx(如国家工业化建设)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目的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目的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4. 看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比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5. 看过程:(过程曲折艰难)“历史事物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往往能够明显地体现出其自身出现的新特点,如果题干中多次出现政府或者国家某些鼓励措施,可以概况为“政府或者国家推动...”,如果题干中有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相关内容,可以概况为“根据...调整”、“服务于现实需要”、“...与时俱进”等6. 看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常见的答案关键词有“措施全面”、“措施具体”、“以...措施为主”、“内容广泛”、“注重...”、“以...为核心\中心\重心\重点”、“向...倾斜”“特别重视...”、“服务于...”等。

高中历史发展特征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发展特征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发展特征答题技巧
在高中历史考试中,回答有关历史发展特征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技巧:
1. 理解题目要求:首先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特征”、“变化”、“影响”等。

2. 组织答案结构:在回答问题之前,先构思答案的基本结构。

通常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前、中、后)、空间顺序(不同地区或国家)、逻辑顺序(原因、过程、结果)等方式来组织材料。

3. 提炼关键信息:从所学的历史知识中提取与题目相关的关键信息,如重要事件、人物、政策、社会变化等,并尝试将这些信息与题目要求的特征联系起来。

4. 使用专业术语:在答案中适当使用历史专业术语,这不仅能展示你的历史素养,还能使答案更加准确和专业。

5. 举例论证:如果可能的话,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或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

例子应当选择恰当,能够有效说明问题。

6. 分析原因和影响:对于历史发展的特征,不仅要描述现象,还
要尝试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及产生的长远影响。

7. 注意时代背景:在分析历史特征时,要注意将其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8. 保持客观中立:历史分析应尽量保持客观和中立,避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评价。

9. 完整性和连贯性: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不要遗漏重要的点。

同时,保持答案的连贯性,使得整个答案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10. 审题和复查:完成答案后,再次审题,确保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复查答案,检查是否有错别字、语法错误或遗漏的要点。

通过以上技巧,可以提高回答历史发展特征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五班全用

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五班全用

历史特点类解题技巧五班全用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

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

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5.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6.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7.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8. 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历史特点类题答题技巧

历史特点类题答题技巧

历史特点类题答题技巧嘿,宝子们!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历史特点类题的答题技巧。

你想想啊,历史就像一部超级长的大片,里面的人物、事件那叫一个丰富多彩!那咱要怎么抓住这些历史的特点呢?首先呢,咱得仔细读题呀!就像你找宝藏得先看清地图一样。

比如说,题目问某个时期的经济特点,那咱就得赶紧在脑子里搜索相关的知识点,这可不是瞎蒙哦!例子:“哎呀,你不仔细读题,那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嘛!”然后呢,咱要把相关的知识点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

比如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呀,可不能只盯着一个方面。

这就好比搭积木,少了一块可就不完整啦!例子:“你光说经济发展好,那政治制度要是不给力,能发展得起来吗?”还有啊,答题的时候要有条理,别一股脑儿地全写上。

可以分点作答呀,这样老师一看就清楚。

就像整理房间一样,整整齐齐的多好呀!例子:“你看那乱七八糟的答案,老师能给你高分才怪呢!”再说说表述,咱得用专业的术语,但也别太生硬了,得让人能听懂呀。

这就像跟朋友聊天,太文绉绉的反而不自然。

例子:“你说一堆专业词儿,别人都听不懂,那有啥用呀!”另外,别忘了结合具体的事例哦!这样才能让你的答案更有说服力。

比如说提到某个朝代的繁荣,那你就得说出几个具体的表现来。

例子:“光说唐朝繁荣,那你倒是说说长安城有多热闹呀!”最后,我想说的是,历史特点类题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咱掌握了方法,多练习,那肯定能答得越来越好。

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呀!咱就是要在历史的海洋里畅游,找到那些隐藏的宝藏!我的观点就是:掌握好这些答题技巧,对于搞定历史特点类题那绝对是杠杠的!大家加油哦!。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特征型大全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特征型大全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特征型大全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特征型大全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

历史是一个长长的历程。

学习历史需要用心去体验,需要我们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和技巧。

因此,历史考试是考验学生的重要一关。

下面笔者将介绍一些历史试卷答题的技巧,希望大家可以在考试中有更好的发挥。

一、多看原文,识别关键词答题时,首先应注意试卷的题型和各题之间的联系。

看完题目之后,一定要再看原文,尤其是必须填写原文的题目,将原文中所有与题目相关的信息都识别出来,并且挖掘背后的含义就能更好的理解题目含义。

同时,在阅读原文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不要过分纠结于细节,而忽略重要的关键词。

二、对照图表,寻找规律在选择题和解答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要求对照图表的题目,这时我们就应该认真对照图表,寻找规律,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图表中的信息,正确回答问题。

同时,对于图表的一些数字或图形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可以更深入的理解相关事件和背景。

三、理解历史标志性事件历史考试中,我们经常遇到以某个人或事件为题的问题,在回答这类问题之前需要理解标志性事件的含义及其背景,能够对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人物性格等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在答题时,需要发挥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历史事件中找出代表性的事件,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解答。

四、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逻辑思维历史考试不仅考验我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还要考验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阅读量,了解其中的逻辑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题意,准确回答问题。

同时,我们要学会在复杂的题目中找到规律,并用逻辑的思路进行答题。

五、加强考试技巧,做到“见招拆招”我们在进行历史考试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技巧,如灵活运用标点符号,使用关键词汇,巧妙处理题目要求等,这些技巧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还要在考试中做到“见招拆招”,根据试卷中的提示,巧妙回答问题,更好地利用考试时间。

历史特点类答题模板方法

历史特点类答题模板方法

历史特点类答题模板方法历史特点类答题模板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答题方法,适用于很多历史类的试题。

这种方法主要关注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并围绕着这些特点展开论述。

在本文中,将介绍历史特点类答题模板方法的四个步骤,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第一步:梳理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在考试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分析试题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对其进行梳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回答试题,尤其是为了回答涉及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论述题。

在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时间和地点: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或人物特点。

2. 背景和原因: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和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释此事件或人物的特点。

3. 行动和作用: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行动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其特点。

举个例子,如果考试试题让我们论述孔子的特点,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内容:孔子生活在何时以及何地?为什么孔子会成为一个著名的人物?孔子做了哪些事,以及这些行动对世界有什么影响?第二步:选取具体事例,展开论述在选取具体事例时,我们要保证这些事例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密切相关,能够有效地阐述分析。

接着,我们就可以根据事例,进行分析和论述。

在论述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模板:1. 介绍所选事例:例如:“据历史记载,孔子曾经……”2. 分析事例,阐明特点:“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非常……”3. 举例证明特点:“例如,当孔子……”举个例子,如果考试试题让我们论述孔子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孔子的特点:1. 孔子是一个敬神重道的人物:据史书记载,孔子年轻时读书十分勤奋,为了学习古代先贤的教诲,他甚至亲自前往鲁国山川之间,虔诚地祭祀祖先。

2. 孔子是一个善于教诲的人物:孔子创立的“仁爱”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到了后来各个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推崇。

3. 孔子是一个勇于探索的人物:孔子创立的“思想体系”为后来的道家、儒家、阴阳家、名家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初中历史材料题特点类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题特点类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题特点类答题技巧哎呀呀,说到初中历史材料题的特点类答题技巧,这可真是让我这个小学生也忍不住要跟大家好好唠唠啦!你们想想,历史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故事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

而材料题呢,就像是从这个故事库里拿出的一小段情节,让我们去琢磨。

先来说说材料题的特点吧。

它有时候就像个调皮的小怪兽,藏着好多细节等我们去发现。

比如说,材料可能会很长很长,字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这时候可别慌!就像我们在一堆玩具里找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得耐心地找关键信息。

再比如,材料里的文字可能会很古老、很复杂,好像是在跟我们说一种神秘的语言。

这可怎么办?其实呀,就像我们学一门新的外语,多看看、多琢磨,总能明白它的意思。

那答题的时候有啥技巧呢?首先,得像小侦探一样,把材料里的重要信息都找出来。

比如说时间、人物、事件,这些可都是关键线索,一个都不能放过!这就好比我们拼图的时候,先找到那些边角的关键块,才能慢慢拼出完整的画面。

还有啊,要学会分析材料的语气和情感。

有时候材料里会透露出作者的高兴、生气或者无奈,这可都是重要的提示呢!比如说,描述一场战争胜利的时候,那肯定是充满喜悦和自豪的,这说不定就能告诉我们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这就像我们听别人讲故事,能从他们的声音里感受到故事的心情一样。

另外,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条理清楚。

不能想到啥就说啥,得像整理书包一样,把答案整理得整整齐齐。

比如说,先总的说一说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分点详细说明,这样老师一看就能明白我们的想法啦!“你们说,要是不掌握这些技巧,能答好材料题吗?”我想肯定不行!所以呀,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这些方法,下次再遇到历史材料题,就不会害怕啦!我的观点就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掌握好方法,初中历史材料题就一定能被我们轻松拿下!。

历史特点类答题技巧作用类

历史特点类答题技巧作用类

历史特点类答题技巧作用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自己的理想道路上,多动脑筋,不断的思考,不停地学习,四肢能勤,不断地“书读百遍”,就会“其义自现”。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特点类答题技巧作用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模板1.国家机构(政府)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① 加强政府的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② 发展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

③ 加强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

④ 制定政策,协调对人民的管理。

⑤ 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融。

⑥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⑦ 大力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

模板2.教育发展的作用① 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提高,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② 教育的发展促进新知识的再生和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③ 教育发展对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如培养人才、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促进政治民主。

④ 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重要作用。

⑤ 提高人民的素质。

⑥ 巩固国家统治。

补充:教育发展有时对社会经济政治也起一定的延缓作用。

(备注:只适用于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文化)模板3.科技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科技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①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② 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 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④ 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⑤ 促进了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影响社会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发展。

(2)科技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科技的发展除了造福人类同时,还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灾难。

(备注: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三次科技革命)模板4.改革的影响(1)成功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改革开放)① 缓和了社会矛盾或克服了社会危机。

② 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③ 使社会稳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④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

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

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5.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6.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7.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8. 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9. 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范例运用:[例]材料1: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材料2: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

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材料3: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

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后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1)依据材料2,分析英国政府为解决材料1中存在的社会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3,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

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措施”及其“特点”,问题主体是“解决材料1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有两个限制性条件,即回答依据(材料2)、采取措施的力量(英国政府)。

第(2)问要求回答的是“特点”,问题主体是发达国家福利制度,限制性条件是回答依据(材料3)、时间(二战后)。

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

材料2、3都重点介绍了英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第(1)问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答题模板,从做法上总结(自愿原则);第(2)问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答题模板,主要从依据、涉及面方面总结。

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以自愿为主”“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答案](1)措施:推行社会保障措施。

特点:以自愿为主。

(2)特点: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保障的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尝试运用:1.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论语》曰:“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材料2: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1)依据材料1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与材料1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解析:第一步,审清设问。

第(1)问要求据材料1回答“核心内容”和“特点”;第(2)问要求在比较材料1、2的基础上,总结材料2中课程内容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

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

根据材料,结合答题模板,第(1)问的“特点”应从目的、内容两方面思考,第(2)问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总结。

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

第(1)问由材料1中的“学而优则仕”和“男儿欲遂平生志”可知读书人的“平生志”是做官;由“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所读之书主要为“六经”(儒家经典)。

第(2)问中材料2与材料1的对比主要是课程内容上的比较,材料1中课程内容为“六经”,而材料2中,除经学外,还有多门社会与自然方面的课程,可见课程内容有同有异。

答案:(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

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2: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3: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答案:(4)主要特点:在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起步;地主阶级最初担负着近代化的重任;缺乏资本积累;过程艰难曲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和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心;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的《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1875年法国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1)依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特点。

解析: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特点”,问题主体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答案来源是材料1和所学知识。

由“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和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可以得出西方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和方式;由“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的《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可知启蒙思想是理论根据。

答案:(1)①通过革命走上民主政治之路;②以启蒙思想为建立民主政治的理论依据;③通过立法来确立民主政治。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在美国的策动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同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有利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大大提升了美元的地位,并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停止执行,英国立即发生财政金融危机。

1945年12月,英国被迫批准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材料3: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英国在工业产值、出口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方面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表(%)。

(1)根据材料1,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

这种特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突出特点”,问题主体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时间限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答案依据是“材料1”。

从表中可以发现美国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五国之和,说明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首屈一指。

第(3)问要求回答的是“特点”“原因”,问题主体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时间限制是“20世纪70年代”,答案源自材料3和所学知识。

答案:突出特点:(1)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或“美国在资本主义各国中拥有绝对的经济优势”)。

(2)原因: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地位持续上升,英法等国的经济地位日益下降,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实力使美国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世界经济秩序。

影响:有利于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稳定战后初期的世界经济秩序。

(3)特点: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

原因: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的经济优势相对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