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致爱丽丝》(陈默、叶莱 改编)
钢琴曲《献给爱丽丝》赏析

钢琴曲《献给爱丽丝》赏析发表时间:2018-07-30T11:26:53.5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作者:张译丹[导读] 贝多芬(1770~1827)是享誉全球的作曲家、钢琴家,他创作的作品体裁多样,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钢琴曲等,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摘要:贝多芬(1770~1827)是享誉全球的作曲家、钢琴家,他创作的作品体裁多样,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钢琴曲等,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关键词:贝多芬献给爱丽丝钢琴小品贝多芬的作品大多规模宏大,技术手法较为复杂,赋有英雄性与戏剧性,以激昂澎湃的旋律从痛苦中寻求快乐,歌颂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力量。
但他也有一些钢琴小品短小精炼、脍炙人口,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献给爱丽丝》便是其中一首,虽在他的众多创作中“微不足道”,但是依旧凝结着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与创作理念。
《献给爱丽丝》的曲名是一个小小的误会,其实这首钢琴小品是贝多芬写给他的女朋友特蕾莎的,1810年,他们互相爱慕对方并开始交往,特蕾莎也向贝多芬学习钢琴演奏,于是贝多芬根据她的演奏水平为她写下了这首乐曲,并在曲谱上记下“献给特蕾莎”,但是人们在后来整理发表时由于字迹的模糊而被误写为“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一经发表就流传至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人们也就忘记原本它的名字了。
本曲为一首回旋曲式,由三部性的主部与乐段规模的插部构成,主部与插部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性格对比鲜明。
主部一(1~24)为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前乐段开始在很弱的力度下进入,营造出了温柔恬静的氛围,#d的装饰音与之后左右手交替的对话式的琶音形成主题,贯穿全曲,奠定了其安静抒情的性格,描写了贝多芬与特蕾莎两人一见钟情,开始试探性的彼此交谈的场面。
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听,是柔和的琴声从耳边轻轻滑过,听,是动听的歌声如一股清泉般涌入心中。
致爱丽丝——一首如美丽姑娘般的歌曲,让我赏心悦目。
这是一首由“乐圣”贝多芬创作的,这是一首独立钢琴小品。
原名为《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赠送给一名女学生的。
这个学生的名字叫特蕾莎·玛尔法蒂,那时贝多芬对她产生了好感,一天心情舒畅时写下了这首曲子,将它赠送给了特蕾莎·玛尔法蒂。
据说,贝多芬自己没留底稿,直到19世纪60年代,在德国音乐家诺尔写贝多芬传时才在特蕾莎·玛尔法蒂的遗物里发现了这个,在抄写时,因为将题目致特蕾莎错抄成致爱丽丝,所以,现在就变成《致爱丽丝》了。
贝多芬是一个出生在德国的人,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享年57岁,他是德国杰出的音乐作家,维也纳古典音乐代表人物之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的作品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在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时,已经是40岁了,想象一下,一个只活了57年的人,在这一生中却能做出如此杰出的作品,可见是有多少的伟大啊!人生也是如此,你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成为一颗最闪耀的心,就要不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创造奇迹,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在星海中脱颖而出。
从小贝多芬就接受严格的教育,显露出音乐上的才华,但是,在美好的背后,病魔也在慢慢靠近他,1796年,贝多芬失去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颇为重要的一部分――他失去了听觉,可他却在13年后又创造了新的奇迹,就是写了《致爱丽丝》这一道世界巨著。
说完作者,我们回到这首乐曲上。
这首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为ABACA。
很明显,A部分在不断重复,而在重复期间,又加入了B 和C,使乐曲听起来更有味道,B部分可被分为15小节,C部分可被分为22小节,全曲小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
在一首仅只有3分钟多一点的时间里,要播放103小节,可见这速度是如此惊人。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阅读理解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阅读理解一、概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xxx-1827年3月26日)是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
他的音乐作品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创作的《致爱丽丝》尤为著名,成为了经典音乐的代表之一。
二、贝多芬与《致爱丽丝》1. 《致爱丽丝》的创作背景《致爱丽丝》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14号“月光”》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801年,是献给他一位名为埃尔内斯特·冯·施特尔恩的学生,简称爱丽丝。
他和爱丽丝之间有着特殊的师生关系,因此专门为她创作了这首美妙的乐曲。
2. 《致爱丽丝》的音乐特点《致爱丽丝》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音调和悠扬的节奏而著称,充分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这首乐曲在表达深情的也展现出了贝多芬对于音乐形式和结构的独到见解,成为了经典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三、《致爱丽丝》的音乐内涵1. 对爱丽丝的思念之情在《致爱丽丝》中,贝多芬表达了对爱丽丝的深厚感情和思念之情。
通过柔和的音调和舒缓的旋律,他向爱丽丝传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对她的思念和爱意,将这份情感深深地融入了音乐之中。
2. 音乐的情感表达《致爱丽丝》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充分表达了贝多芬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情绪。
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和音调的流动,他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表达出来,使得这首乐曲成为了一首富有情感,引人入胜的经典音乐之作。
四、《致爱丽丝》在音乐史上的地位1. 经典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致爱丽丝》作为贝多芬的经典之作,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优美旋律和深情音调,使得听众们对于这首乐曲爱不释手,并称之为经典音乐中的瑰宝。
2. 对后世音乐的影响贝多芬创作的《致爱丽丝》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创作,许多作曲家受到了它的启发,并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加入了类似的音乐元素。
可以说《致爱丽丝》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致爱丽丝

浅谈:《致爱丽丝》《致爱丽丝》是首世界著名的小曲,但是对贝多芬稍有了解的人多半会觉得这首曲子和他的其他作品大异其趣。
很难想象一个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巨人会写下如此柔美的小曲。
应该说,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但有些器乐小品同他的那些大手笔相比,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贝多芬是古典派音乐的典型代表。
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
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
他的音乐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致爱丽丝》的创作就包含了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
当贝多芬年近40岁时,他曾带过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此时的贝多芬心情非常荡漾,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于是写下了一首钢琴小品送给了这位学生,并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后来,这份乐谱一直就留在了特蕾泽那里。
贝多芬逝世后,在他的作品目录中也没有这个曲目,直到40年以后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的撰记,在整理特蕾泽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个手稿,但在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这个乐谱发表时,却把"特蕾泽"写为"爱丽丝"(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贝多芬当时字迹太潦草以致诺尔看错,二是爱丽丝就是贝多芬对特蕾泽的昵称),待要澄清的时候,人们已接收了《致爱丽丝》这个既成事实。
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了。
《致爱丽丝》基于一个纯朴而亲切的主题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
致爱丽丝(钢琴谱)

致爱丽丝《致爱丽丝》(德语:Für Elise,又译献给爱丽丝、给爱丽丝),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作曲的一首钢琴曲。
创作于1810年4月27日。
A小调轮舞曲,此曲在贝多芬生前未公开发表。
关于曲名中的“爱丽丝”是谁,迄今仍然没有定论。
一般认为,真正的曲名其实是“致特蕾塞(Therese)”,由于笔迹潦草而被误解读为“爱丽丝(Elise)”。
特蕾塞·玛尔法蒂(Therese Malfatti)是贝多芬生前爱上的一位女性,本曲的原稿在她的书中被发现。
1 乐曲简介《献给爱丽丝》(for Elise)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
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
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但乐谱发现于1867年,因此贝多芬生前并未发表。
[2]2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有许多种说法。
其中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则认为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另外的两种说法如下:——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
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
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
完整版钢琴曲献给爱丽丝附乐谱现在大家欣赏贝多芬钢琴曲献464646

完整版钢琴曲《献给爱丽丝》(附乐谱)现在,大家欣赏
贝多芬钢琴曲《献 ...
完整版钢琴曲《献给爱丽丝》(附乐谱)
现在,大家欣赏贝多芬钢琴曲《献给爱丽丝》,一般都是不完整的,即只有主体部分,有的偶尔也有一个插部。
其实原始版《献给爱丽丝》是回旋曲式结构,共分五个部分(A,B,A1,C,A2)。
主部(A)先后出现了三次。
主部与主部之间有两个插部(B、C)插入。
两个插部分别塑造了与主部不同的音乐形象。
因此使得整个乐曲即存在着形象与性格的对比;同时,又由于回旋曲式特定的陈述方式,将它们又有机地联结在一个整体之内,使得这首乐曲充满了情趣。
今天,琴思一边对照贝多芬原始完整版的《献给爱丽丝》乐谱,一边欣赏这首贝多芬为他的女学生爱丽丝创作的精致钢琴小品。
乐谱见下图:。
不朽的爱情——《致爱丽丝》(定稿)

不朽的爱情——《致爱丽丝》(定稿)第一篇:不朽的爱情——《致爱丽丝》(定稿)不朽的爱情——《致爱丽丝》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贝多芬于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月光曲》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八岁时听力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书信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许许多多的不朽名作,如《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中最著名的通俗曲,作于1810年,不过此曲不仅贝多芬在世时不曾发表和出版,到他去世之后,还埋没了四十年之久。
后来在 1888 年,才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
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
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莎·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
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赠给她。
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小品一直留在姑娘那里。
光阴荏苒、流年似水,六十多年过去了,竟一直没人知道这件事。
直到后来德国音乐家诺尔,在为撰写《贝多芬传记》收集资料时,从已故特蕾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钢琴曲手稿,乐谱的一角上有贝多芬亲笔写的一行字:“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1810年4月27日,Ludwig van Beethoven”。
致爱丽丝

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 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 度(现为钢琴五级曲目)。发 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 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乐曲 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 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一 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 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 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 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 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 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 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 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 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 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 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 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 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ise)是贝多芬创作的一 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 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 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 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 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 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但乐谱发现于1867年,因此贝多芬生前并未 发表。
贝多芬42岁时,到一个富商家里去教钢琴,贝多芬 非常喜欢这家的女儿爱丽丝。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那个 时候创造的。
路德维希· 贝多芬(Ludwig van 凡·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祖 籍是荷兰(一说是波兰)他出身于德国波恩 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 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 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贝多芬于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 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 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 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 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 《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 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 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 “乐圣”。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 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 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