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演奏技法分析

如上所示,力量自开始的pp—p—cresc—sf—p,这连串的强弱变动很好地营造了浓郁的音乐特色。
自21节起,左手主旋律搭配右手的连音。
高低声部交互诉求传达出内心的矛盾以及紧张情绪。
于主体瞬即改变处,则相对从容处理。
55小节和弦的演绎诉求力量内涵。
69小节的八分音符经过音则诉求更为激烈。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前奏演绎期间更应当具有欢快性、清晰,同时切实依据乐谱内的拍点以及断句等展开。
第二小节后左右手并行落起,第一小节拍点为强弱,而第二小节内的左手弱拍引入了突强,诉求连续的手法予以演绎,第一至第二音为连奏形式。
断句内诉求断奏,从而呈现出爽朗以及干脆的内涵。
二、音色与触键第一乐章为4/4拍子的d小调奏鸣曲式。
这也引起了深刻的激动,深入、精髓地传达出情感的挣扎以及坚毅激昂的矛盾问题。
这一乐章强调暴风雨为核心一以贯之。
呈示部核心主体即为音乐核心,在表达方面相对激烈但也不失自然流露,在一个简短的乐句中实现了三类不一的演奏速率,并且随着表演速率的变化,各个力量自由发展,暗示出暴风雨随即到来的情境同时逐步深入发展,切实提高了主题的戏剧内涵,同时也是该作品的高潮部分,再现部则为高潮以后存在的主题戏剧性发展,拓展了抒情化主题,引入了简单同时增加紧张感的方式把整个作品推入暴风雨内。
末尾的低声部运行则为该作品带来了更多的不安以及紧张内涵,给人以遐想空间,整个作品围绕相对快的两个和弦完结,其静谧内好似存在更多的风暴前夕的宁静。
纵观整个的西方键盘乐器的发展史,前后包含了管风琴至羽管键琴再到现代钢琴等一系列过程,触键机制也奠定了包括非联奏以及连奏等各个形式的演绎手法。
Op.31 No.2之中,兼具多样性技术基础的音乐情境,很好地表现出了创作者的内心诉求。
而这也同时要求其右手可以娴熟地实现落下、衔接以及提高的二音连线机制,能够较好地呈现持续下行的八分音符。
但是左手的主要处理机制则同右手有着鲜明的差异,要求可以融入更多的断奏弹奏等时有存在的音程等。
简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之第一乐章

’ 一 ’一 ●
I i ‘ ■ F ● ● ●H ●日 ■ H‘ ● l ● . 。 , F I■ l ● l ■ f F ' I ● F I ● I P l F I l I ● I ● ● 7 I l一 ^ + ● ● , I -.
● —— — — —— i … 一
、
第一 乐章 的 曲式结构
第一 乐 章是 典 型 的奏 鸣 曲式 ,活 泼 的快 板 ( 1 e r o t A l g o m lo e c n b i ) d 调 3 4 。其 结构 图示 如下 : o r o ,c , / 拍
连 接 部
副 部
结 束部
1 8— 1 9 1 — 2 4 21 — 271 27 2 3 6 8 91 1 5 2 8
二 、第一 乐章三 个部 分 的细 节 分析
1 呈 示部 卜 15 , . 0 d 节 主部 主题 : 卜2 d节 。 由5 乐句 构成 的收拢 性乐 段 ( , 2, 个 卜4 5 8 — 2 1 , 1 - 2 。主 部 首先 以c — ,9 1 ,1 — 6 7 2 ) 3 小调 的主 三 和 弦钢 琴齐 奏 的方 式 作 为 开始 ,造 成 高 度 的爆 发 感 。之 后 则 由3 小节 的 跳进 分解 和弦 上行 加 上~ 小节 的双 音 级下 行组 成 ,上 行呈 升 调趋 势 ,下行 呈 降调趋 势 ,它 们就 像汉 语语 气 中 的一 问一 答似 的 。而 第 二乐 句 的前 三 小节 又 是这 4 节 的变 化 重复 ,这 就 使 得 音乐 一 小 开始 就 充满 活 力 。从 第9 节 开始 到 l 小 节音 乐 开始 出现 变化 , 小 6 旋 律音 调 走 向则 表现 为开 始 不 断 下 行 , 形 成 了 具有 叹息 音 调 性 质 的节奏 型 。它 的结 构 为4 4 + 。在 前 1 d 节 ,根据 旋 律 音 调 、节 6, 奏 类 型 ,可 看成 是 两 个 大 乐 句 :第 一 乐 句 是 卜 8 : 二 乐 句 是 ,第 9 1 ,1 - 2 可 以看成 是 主 部 主题 的 第三 大 乐句 。在第 三 大 乐 6 72则 句 的 1 1 4 节 ,音 调 的折 转下 行和 1 3 节 的旋律 音调 上 行形 成 7 8' —小 鲜 明 的对 比。节 奏 方面 的对 比表 现 在 由开始 的 乐句 强起 变 为后 来 的乐句 弱 起 ;在 结 构 方面 的 对 比则 表现 在 由开始 的4 小节 一 个 乐 句 紧缩 为 2 小节 一个 乐 句 ,进 行 了结构 性 紧缩 ;旋 律 在音 区上 的 对 比则 表现 为 由开始 部 分在 小字 一 组到 小字 二组 上 发展 移 到 了小 字 组和 小字 一组 。织 体 都为 多声 部织 体 中 的和声 体 ;调 式调 性 则 都 统一 在 C 声 小调 :速度 也 无 很大 变 化 。在 旋 律 发展 N 2 小 节 和 1 图2 时 ,和 声 出现 了 ’ 个完 满 的终 止式 I I V ,至 此主 部 主题 结 束 。 这 就 跟 主 部 主 题 形 成 了 一 个 对 比 。 在 调 性 上 ,从 c 调 开 大 后 面 的 2 - 0 ' 是 主 部 主 题 的 变 化 再 现 ,是 对 主 部 主 题 的补 始 ,经 下属 调 ( d 调 ) ,后 又 不 断转 调 ,最 后 到 达 为再 现 部作 33 d节 f, 充 ,至此 主部 结束 。 准 备 的主 调 的属和 弦 ( ) ,并 将 该和 弦 在 持续 音 上 构成 十 小节 G 连接 部 :在 主 部 休 止 一 小 节 后 开 始 。在 4 小 节 ,和 声上 出 5 的段 落 ,从 而 为 以 突然 强 奏 开始 的再现 作 准 备 。其 终 止式 是 : f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的悲剧性

浅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的悲剧性作者:刘叶子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9期摘要: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早期作品的杰出代表,本文将从它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悲怆·第一乐章》的悲剧性。
关键词:悲怆奏鸣曲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悲剧性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简介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维也纳,德国著名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代表人物。
贝多芬一生命运多舛,生命虽短,却留下了大量不朽的巨作。
在他的音乐里有着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
钢琴奏鸣曲《悲怆》出版于1799年,是题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亲王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之一,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悲怆》展现了贝多芬创新萌芽的一个新阶段,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受启蒙思想、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悲怆》是他将音乐同黑暗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一部作品,他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这一时期剧增,最终决定用音乐来体现同命运永不停止的抗争精神,以及对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社会的无限憧憬之情。
二、创作背景之悲剧性(一)个人层面经济上,在贝多芬祖父、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后,家庭责任完全落到了他一人身上,两个不争气的兄弟不但没有分担家庭责任,反而利用贝多芬的同情心来欺诈他辛苦赚来的钱财。
家庭的悲剧让贝多芬身兼数职,除去每天的创作时间他只能休息几个小时,然而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正是由于时间有限,贝多芬的思路都能聚焦在这段时间里,使他的创作得以升华。
爱情上,不管是在波恩还是在维也纳,贝多芬遇到过不少心仪的女子,例如公爵夫人柏蓓拉、吉利达以及她的两个姐姐贝比、泰茜等,然而他却没能和其中任何一位建立真正的关系。
此外,贝多芬的朋友们以及勃朗宁夫人一家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他从他们那里学会了为人处世之道。
但即便这样,贝多芬的内心依然是孤独的,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没有让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在心灵上感受到温暖。
浅析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结构与演奏技巧

图1乐曲从十四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14~34),将主题的和弦同音反复分解成震音反复,后转为G大调和a小调的离调,扩大并过渡到了副主题部,在原位和弦上结束了连接部。
从开始八分音符的和弦图2准备阶段(142~156),这是发展部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展开部的延伸和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准备整个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的再现部的出现,是由低音的持续进行,和高音对前面音乐材料的改变,整体音乐从PP很弱,到ff很强,通过这一个小部分做出如此夸张的戏剧性的情绪变化,达到了展开部以及整首曲子的最高潮。
同时为接下来的再现部做准备。
3.再现部主部再现(156~174),这个部分是在前面发展部结束部分铺垫图3连接部(174~195)采用托卡塔的作曲形式,继续延伸了呈式部的材料,与呈式部的作曲手法也都接近,同样是分为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差不多和声旋律,第二部分与呈式部的区别在于呈式部转调到了E大调,而第二部分转到了A大调上,形成了半终止,A大调又解决到了a小调,在从a小调回到C大调的主调上,同时也是为了接下来的副部再现做铺垫。
在音乐中,基本情绪也是和之前呈式部的差不多,但在与呈式部不同的转调上,由于再现部的连接部整体音调都比呈式部的高,所以音乐要比呈式部更激动,更夸张,经历了图4整首曲子结构规整,比例对称,以同音的八分音符的持续贯穿整首乐曲,作品摆脱了传统的古典主义奏鸣曲创作的形式,把作者自己的情感为基础的作曲来源,体现了贝多芬中期创作手法的特征,渐渐迈向浪漫主义的步伐。
二、实践与技巧(一)技术难点1.连音跑动:本曲中有很多跑动连音,类似于波浪状线条,这图5速度:第一乐章是Allegro con brio活力的快板,是132~144的速度。
虽然整首曲子的节奏不停的变换,但是速度一定要保持一图6展开部的九十小节开始高音出现了不同音域但同音型的旋律,要根据每个音域不同的音响效果做出不同的音色,像是女高音、女。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被誉为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呈现了贝多芬创新的复杂性和富于想象力的作曲技巧。
下面将以更详细的方式进行曲式的分析。
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尤为典型的"快板奏鸣曲"结构,通常被称为"孟波"(march in tempo di Menuetto)结构。
该乐章开头使用了一个强大的四个1号小提琴上连奏音,以一个非常富有表现力的动机开始,这几个音符延续到整个乐章中的各个部分,成为整个曲子的符号和标志。
接下来,乐章进入了第一个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奏出一个明亮、欢快的主题。
这个主题特点明显,音乐旋律性极强,给人一种坚定的力量感。
接着,乐章进入了转调部分,艰难地经历了一系列乐句,来到了D大调。
这部分的音乐起到了衔接的作用,转换了音乐情绪。
在D大调中,乐章开始了全新的音乐发展。
快速变化的节奏和充满力量的和弦音色,营造了一种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这个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乐章的副主题。
在副主题之后,乐章回到了主题的再现,并呈现了一个琶音序列,这种序列被广泛应用于贝多芬的作品中。
这部分呈现了第一个主题的回归,并由全体乐队共同演奏,增强了整个乐章的力度和冲击力。
接下来是乐章的发展部分,此时乐章的第一个主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密集。
通过音乐的重新组合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乐章的发展部分增添了更多音乐情绪的层次,体现了贝多芬的高超创作技巧。
当发展部分结束后,乐章再次回到了主题的再现,再次出现之前的节奏动机,并带来了更加壮大的和弦音色。
乐章的结尾部分则呈现了典型的"快板奏鸣曲"结构,以激烈又充满活力的音乐来展示其创作精髓。
整个乐章在强烈的和弦音色中结束,给人带来一种冲击力和震撼感。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是典型的"快板奏鸣曲"结构,包括主题、转调部分、发展部分和再现部分。
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 《“热情”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代表 作品之一,写于 1804 年,它以生动的音乐形象概括了 19 世纪初期的欧洲人民对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整个社 会风貌,表现出了很深的悲剧性,反映出严重的矛盾冲 突和斗争精神,在贝多芬和他前人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中 是极其少见的。“热情”这一命名是由汉堡出版商克朗 茨瓦起的,很准确地表达出了这首作品的实质。这首作 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统一, 在结构的扩展、和声语汇的创新、调性布局的复杂化和 主题发展手法的不断丰富等,在这首作品中得以集中表 现,同时也达到了思想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统一,使奏鸣 曲式有了新突破与创新,它所表现出的激情与悲愤所产 生的矛盾冲突,都是之前所没有的。 二、《“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 在《热情奏鸣曲》中,贝多芬的才华得以完美的体 现,现将《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进行分析与阐述。《热 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其曲式分析图如下。
主部主题135151412的结构经过了五个小节的属持续音再现部依旧是在f小调上进行从左手的属持续音开始右手均为八度和弦除了左手变为三连音的节奏型之外右手和弦基本与主部主题相同右手的八度使听觉效果更加宽厚在138小节dvii34d和弦到d和弦结束了第一个乐句140145小节以k46和弦到属和弦结束了第二个乐句第146小节到151小节为主题的扩充sii6和弦到d和弦的下接第51页戏剧之家2019年第10期总第310期51音乐研究节奏还有许多的符点音型所以在节奏上对两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难点
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论是在演奏还是创作的才能上都非常令人惊叹,被人们尊称为“乐圣”。在音乐史
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不仅为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还开创了浪漫主义之先河,在音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作者:刘瑞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3期[摘要]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悲怆》中表达出来的感情,不只有沉重而悲伤,更多是呐喊与抗争,是一位英雄面对生命挑战时的坚韧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从各小节旋律变化分析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内心世界,有机运用颤音、震音、踏板等弹奏技巧及对音色和乐句的处理,或舒缓、或凝滞或激昂,从而完美呈现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完美传递作者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关键词]贝多芬;分析处理;乐句;踏板[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043-01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第一首由作曲家本人予以命名的作品。
《悲怆》的命题在希腊语中意为“苦难的,令人同情的”。
而贝多芬乐曲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并不只是沉重而悲伤,更多是呐喊与抗争,是一位英雄面对生命挑战时的坚韧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悲怆》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引入贝多芬的世界,向我们传递他的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以下是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的分析及处理。
一、对颤音、震音、和弦、八度的分析处理《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在耳聋初期创作的,整首乐曲斗争性与希望性交织。
它的第一乐章为c小调,开头极缓板后面又转成辉煌的快板,第一个音以悲壮而深沉的引子拉开了全曲的序幕,一开始以一个比较强的和弦开始,这个音落下时要求声音厚实而坚定,在长时间的渐弱安静后,进入上行的附点式音程进行。
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以同样的表达形式进行两组,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连串的六十四分音符滚下来,清脆干净,使引子进入新的旋律。
此外,强弱的对比与音区的变化一起运用,取得了最大的效果。
并为后面的爆发做出了准备。
从第五小节开始,以右手八度进行,左手和弦简短但厚实,处理要求干净但连续,速度上相对前部分,略微自由轻松,小范围的“前紧后松”。
之后进入呈示部,主部主题从c小调开始,左手分解八度的主持续音以震音的形式出现,要求手腕放松,手指灵活独立,力度渐强,保持速度,右手突出主题,高音上升到最高时下行,然后重复一次。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作者:刘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是他的重要代表性作品之一,该曲第一乐章为d小调4/4拍,奏鸣曲式。
鉴于该作品的重要意义,对该作品的演奏也应该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独特地方。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116-02这首d 小调《暴风雨》钢琴奏鸣曲正是贝多芬在中年成熟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深受欢迎的最富美妙情趣的灵感作品。
要问这首作品的由来,就应该归功于莎士比亚。
因为在当时贝多芬也正是看了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的关系,突发灵感,写出这部佳作。
来看看奏鸣曲传奇剧的思想承传,从而加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
呈示部主题是音乐的核心,贝多芬一开始就运用三种不同速度,“Largo” (广板)、Allrgro(快板)、Adagio(柔板)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乐句之中,各种力量各自发展,使这一乐章一开始就非常丰富多彩。
一、呈示部(1—90小节)例一:开始的一组琶音用pp,速度应该是缓慢的,弹奏琶音时要不慌不忙的演奏,但不能太慢,太慢显得太松散,弹奏时用指肚触键,摸到琴键的深处,连贯的从左手小指到右手的a音突出低音和高音,到第二小节的a音起可以稍微延长一点时间,因为广板的感觉像是从远远传来的声音,可以用延长来做这种深沉、充满渴望、在召唤秘密在心中的感觉。
随即出现的Allegro的急促的二度重复的两音一句的音型使人感到暴风雨来临,注意这里每两个八分音符下面有连线,这是典型的快速的小连奏,需要反复地慢练。
这一乐句由p—cresc逐渐增强直到sf(很强)的F音,造成一种激动的气氛,弹奏时要突出重音,给人一种坚定的感觉。
接下来突然的柔板深刻而且不安定,一个回音落在最后一小节用p结束这一乐句,好像贝多芬似乎在回想着什么!在这短短的六个小节里力度从pp—p—cresc—sf—p 有种激动、不安、焦急的形象,演奏时要用手臂的力量处理强弱,使对比更为明显、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五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第一次用三个奏鸣曲式乐章写成的钢琴奏鸣曲,具有作曲家较早期创作的典型特征。
其第一乐章为c小调,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也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全乐章是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深沉的严肃气氛,因此这首奏鸣曲也称为“小悲怆奏鸣曲”。
通过主题的对比力度、调性转换和戏剧性的发展,简要分析其特征:
呈示部:(1—105)
主部(1-30):
主部主题分为三个阶段,加补充乐段构成。
第一阶段(1 - 8 ),
第二阶段(9—16)
第三阶段((17—22)
补充乐段(22—30)
主部主题开始的4 小节,是由 3 小节的跳进分解和弦呈锯齿状跳进上行加上一小节的双音级进下行组成,很像一种疑问语气,后面的一小节呈双音级下行,好像是对前面疑问语气的回答。
向上跳进时节奏密集,向下级进时节奏较松散,这样在开始的4 小节主题内部便在音调和节奏上形成了对比,这样使人感觉在前8 小节这样4 + 4 的对称结构中蕴含的是充满活力和突破的音乐。
于是主部的1-16小节可表示为:
4(3+1)+4(3+1)+4(2+2)+4
这就形成了一个“起、承、转、合”的一个结构周期。
第9 小节除了在结构上形成“转”以外,在旋律音调走向上则表现为开始不断级进下行,形成了具有叹息音调性质的节奏型。
第三阶段(1 7 - 2 2 )在第三阶段的开始(1 7 - 1 8 )小节,音调的折转下行又和主部主题开始部分的呈锯齿状曲折上行的音调形成了对比和统一。
调式调性则都统一在 c 和声小调,21 小节达到了主部主题的高潮,至此,主部主题以完全终止结束。
补充乐段22-30 小节是对主部主题的加固,有对一开始在现的因素,音组、功能都一样,只是音高不一样,至此,主部结束。
连接部:(32-55)
连接部的调性从突然跳出的主调的下属方向调降A 大调开始,经过f 小调,降D 大调,在48小节到达降B大调主和弦(亦即降E大调的属功能),由此可以看出,连接部从一开始通过不断的下方三度的转调(降A—f—降D—降B),将低音持续在降E大调的属音上,从而为副部调性作预备。
由此连接部从调性上巧妙地完成主副部连接,也充分体现了古典风格较强的和声功能性和流动性。
副部:(56—94)
副部主题建立在主调c 和声小调的关系大调降E 大调,前8小节是带有抒情性质的长乐句,6 4 - 7 1 小节则是对这8小节的变奏重复,用顿音音阶将旋律引向高音区。
虽然副部在表面上看起来和主部的对比很大,但由于副部与主部乐思材料的隐性内联,使得从听觉上主部和副部并不是分裂对立的。
至8 2 小节到达降 E 大调的K 和弦,8 6 小节,主部主题开始材料进行了转折。
在9 4 小节终于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了这个大乐句。
整个副部与主部相比,声乐化和抒情性较强,对其主题的发展比主部主题充分。
在乐思质量和性质
上质量较高,和主部形成并置关系。
结束部(94—105)
是个重复终止,不断地在属—主之间转换,加固副部调性,在和声上强调收拢性,乐句简明扼要。
展开部(106-167):
从106 小节采用主部材料在主调的同名大调C 大调开始经过114 小节的f 小调的Ⅶ和弦引入f 小调。
伴奏音型变为副部八分音符均值律动,旋律音调采用新材料。
1 4 3 小节运用三声部织体写作,运用了隐伏调性来加强展开部的调性的动荡不安感,使音乐一直处于向前发展的状态(见谱面标记)。
各阶段层层推进,达到了一个相对高潮后,整个音乐具有前所未有的紧张和激烈的戏剧性。
在 1 5 8 小节到达了为再现做准备的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在持续音上构成了十小节的段落,从而为以突然强奏开始的再现部作准备。
再现部(168-284):
主部主题无变化地再现(168—190),没有再现加固调性的乐句。
呈示部中连接段落的材料同样跳到新调(降G 大调),并从这里转到降E大调,然后又转回f 小调(主调的下属调)。
用下属调属和弦构成八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207-214)。
副部主题从F 大调开始(215),但很快变为小调(229),之后又转回主调(231)。
从这里开始全部呈示部中的材料均在主调上规则的再现。
结束部从271小节开始再现,没有尾声。
代替它的是两个强奏的和弦(D-T)。
至284 小节,第一乐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