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几首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几首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作品尤为著名。
其中,钢琴奏鸣曲更是贝多芬钢琴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几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简介:
1.《月光奏鸣曲》:也称作《第14号钢琴奏鸣曲》。
这首曲子是
贝多芬最为知名的钢琴作品之一,其悠扬的旋律和华丽的音乐构造,让人印象深刻。
2.《命运奏鸣曲》:也称作《第5号钢琴奏鸣曲》。
这首曲子的开头就极具震撼力,如同命运的呼唤,令人难以忘怀。
它是贝多芬创作的最为具有象征意义的钢琴作品之一。
3.《献给爱丽丝》:也称作《第26号钢琴奏鸣曲》。
这首曲子是
贝多芬为他的学生爱丽丝所作的一首礼赞,以表达对她的敬意和崇敬。
曲子旋律优美,富有感情。
4.《悲怆奏鸣曲》:也称作《第12号钢琴奏鸣曲》。
这首曲子传
达出一种深情的哀思,它的悲伤和感人之处,让人感受到贝多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以上是几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简介,它们展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深沉的情感世界,成为了经典的钢琴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 1 -。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西·冯·贝多芬,1776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由海顿和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主义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的手里被极大地扩充和发展。
他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合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
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连在一起。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共32首,其在钢琴音乐中的地位可以与被称之为“旧约圣经”的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相媲美,被称之为“新约圣经”。
写作时间超过三十年,在音乐风格和精神内容上,都被看做贝多芬的音乐自传。
32首钢琴奏鸣曲中1800年以前的作品,一般划分为早期作品,但实际上第八《悲怆》已很具中期色彩:个性张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但第八之后,第九、第十、第十一,这三首似乎又连接上了第七号。
自第十二号开始,真正进入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
一般把第二十八号以后的5首称为后期作品。
真正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的,是自第八《悲怆》起,经由第十二号《送葬》、第十四号《月光》、第十五号《田园》、第十七号《暴风雨》之发展,至第二十一号《华德斯坦》、第二十三号《热情》、第二十六号《告别》、第二十九号《钢琴》发展到顶点。
这几首,都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不朽之作。
二、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悲怆》钢琴奏鸣曲首次出版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奏鸣曲。
《悲怆》这一标题是贝多芬冠名的,是献给他的保护人和朋友——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的。
这部结构构思雄伟,手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是作者早期奏鸣曲中的杰作。
这首乐曲表现的是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慨与反抗,以及他对不平等的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他对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热烈追求。
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

系列讲座Lectures in Series安东·科迪解说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一)Anton Kuerti’s notes on Beethoven’s 32 Piano Sonatas ( I )文 |安东•科迪编译|李穗荣校译|孙鹏杰安东·科迪(Anton Kuerti)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加拿大钢琴家,是当代德奥作品诠释的权威之一。
他已经录制了所有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以及奏鸣曲、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等。
《波士顿环球“科迪是最优秀的贝多芬演奏家报》的乐评曾经写道:称得上是加拿大的国宝。
”科迪先生本人是一位性格倔强,却又慈祥体贴的老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谈吐间直言不讳,总带着一丝耐人寻味的幽默感。
作为科迪先生数次大师班的现场翻译,笔者获益良多,甚至有“与科迪相处多日,胜读万卷书”的感慨。
科迪先生独特的个性或许跟他的演奏风格是有关联的,正如朱贤杰老“科迪这种对政治的热衷,对师在对他的访谈录中写道:大人物的反抗和对小人物甚至动物的关爱;这种愤世嫉俗,直言不讳的性格与大爱无疆的胸怀,是非常贝多芬式的。
难怪他演奏的贝多芬这样出色,他对贝多芬的音乐有种发自内心的认同。
”下面的文章译自科迪先生为他录制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及迪亚贝里变奏曲》(Beethoven·TheComplete Piano Sonatas & Diabelli Variations) CD所写的解说。
译者征得作者的同意把原文翻译为中文,科迪先生说很荣幸能与中国的读者分享他的音乐感受,同时我还要感谢朱贤杰老师为本文付梓所做的努力和帮助。
52钢琴艺术2009.1PIANO ARTISTRY《F大调第一奏鸣曲》(作品2之1)Sonata No.1 in F minor, Op.2, No.1I.AllegroII.AdagioIII.Menuetto: AllegrettoIV. P restissimo作为一个作曲家,贝多芬并不算很早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月光奏鸣曲》、《命运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
下面以《月光奏鸣曲》为例,给您介绍一下它的音乐鉴赏。
首先,这首曲子的全名是《钢琴奏鸣曲第14号,即“月光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慢板(Adagio sostenuto),第二乐章是舞曲(Allegretto),第三乐章是快板(Presto agitato)。
第一乐章以柔和而细腻的琴音拉开序幕,一开始就将听众带入了一个神秘、幽静的氛围中。
旋律中的连续的三连音让人感受到一股轻柔的涟漪,像是月光洒落在平静的湖面上,带来一丝清新而又寂静的感觉。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用了大量的长音和变化的和弦,表现出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内在的情感。
第二乐章是一个轻快的舞曲,它的旋律简单、明快,非常易于记忆。
这个乐章的中心主题被认为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美的旋律之一。
这个乐章的节奏感很强,由于其速度适中,使它在整个乐曲中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第三乐章是一个快板,强烈的动感、明亮的和弦,以及跌宕起伏的节奏,使这个乐章在整个曲子中显得很有力量和冲击力。
它以技巧和速度展示了贝多芬的精湛钢琴技巧,令人瞠目结舌。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一首非常经典和著名的钢琴曲,它蕴含了浓厚的情感和内涵,代表了古典音乐中的高峰之作。
这首曲子的华美旋律、动感的节奏和独特的和声,使它成为经典音乐领域的代表之一。
除了《月光奏鸣曲》以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还有很多经典之作,例如《热情奏鸣曲》、《悲愤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
这些曲子中,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被称为是他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的速度非常快,充满了激情和动感。
它的开头部分就是一连串激情澎湃的音符,表现出了作曲家内心的激情和不屈的意志。
《悲愤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之一,被誉为是古典音乐中最为感人的曲子之一。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典藏

学古典钢琴的好好收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典藏》贝多芬一共作有有编号的32首钢琴奏鸣曲,另外还有两首简易奏鸣曲,3首早期的《选帝侯奏鸣曲》,这样总共算起来有37首。
37首中的精华自然是有编号的32首。
这32首中第十二号以前的都是1800年以前的作品,应该属早期作品。
但实际上第八号《悲怆》虽作于1797—1798年,却已很具中期特色:个性的张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但第八号之后,第九、第十、第十一这3首似乎又连接上了第七号。
自第十二号开始,真正进入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
一般把第二十八号以后的5首称为后期作品,但第二十九号《槌子键》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发展到极限的作品,无论曲式之宏大、情绪之强烈,都不应列入后期。
贝多芬的后期是那种超脱的灵秀,严格意义说,在奏鸣曲中,真正属后期的只有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号3首。
贝多芬这32首奏鸣曲中,真正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的,自《悲怆》起,经由《送葬》(第十二号)、《月光》(第十四号〕、《田园》(第十五号)、《暴风雨》(第十七号)之发展,至《华德斯坦》(第二十一号)、《热情》(第二十三号)、《告别》(第二十六号)、《槌子键》(第二十九号)发展到顶点。
在没有标题的作品中,早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号(降E大调)和第五号(C小调)。
第四号结构宏大,其规模可与第二十九号媲美(32首中此两首篇幅最长),其早期的技巧高峰与第二十九号中期的技巧巅峰相比,极有意趣。
第五号结构严谨,也有一种特殊的古典之美,32首奏鸣曲中,C小调仅3首(第五、第八《悲怆》和最后一首第三十二),3首都有味道,可能与C小调的调性分不开(贝多芬善于在C小调上发挥)。
中期中,第十二号的变奏曲、第十三号(降E大调)第一乐章那种幻想感,非常迷人。
而第二十七号(E小调),有真正的“告别”之称。
当然,贝多芬的后期风格的3首,味道应该说一首比一首“曲径通幽”,技巧上的炉火纯青与感情上的处于宁静,那种超脱的灵秀之气,给这3首一种极难悟通的深邃。
评析贝多芬第二十五号钢琴奏鸣曲-最新年文档(最新整理)

评析贝多芬第二十五号钢琴奏鸣曲 一、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起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作曲生涯最开端就谱写了大量钢琴作品。
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并成为每一位钢琴演奏者的必弹曲目,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巴洛克时期开始,就有大量的键盘奏鸣曲出现,到古典乐派时期,钢琴奏鸣曲创作不断完善并达到顶峰。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800年以前的作品,作品第二号至第二十二号)的创作中,他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创作传统的同时,进行新的突破,在曲式结构、和声变化、八度和弦技术、突然的转调手法中都预示了贝多芬艺术观的转变,同时也是在古典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中期( 1801至1814年,作品第二十二号至九十号)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他广泛地运用了独有的创作风格及形式,出现了不少富于创新的乐段,标志着贝多芬在此阶段辉煌的创作成就;到了晚期( 1814年以后的最后五首奏鸣曲),这五首奏鸣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可视为一首经典乐曲,这些伟大的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乐器性能,还把作者复杂而感性的心情及深刻的哲理都显露无遗,反映出贝多芬的创作在此阶段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那么,在贝多芬的众多钢琴奏鸣曲中,为什么选择第二十五号钢琴奏鸣曲(以下简称为Op.79)作为学生初步接触贝多芬作品的弹奏曲目呢?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
二、选择第二十五号钢琴奏鸣曲作为入门的训练目的学生能进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的练习,意味着他所具备的演奏技术及对奏鸣曲驾驭的能力已经达到新的程度。
贝多芬所谱写的Op.79是贝多芬年轻的时候写的三首小奏鸣曲中的一首,其中Op.79是1810年前后写的以G大调为主体的小型奏鸣曲。
由于此奏鸣曲是贝多芬年轻时候谱写的,音乐形式单纯,易亲近,和声变化极少,演奏技巧不太复杂,对年轻学生很有吸引力,非常适合学生选为入门学习的首选弹奏曲目。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六首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六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六首,按作品号分别是:第一首:《凯特的叹息》为贝多芬的Op.2之一,它是给古德拉克的女儿缪丝的音乐。
它由一个小小的前奏开始,并迅速转变为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有节奏的诗歌,然后回到前奏的主题上。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和丰富情感的曲子,穿越令人难忘的曲子,让人流连忘返,不由自主地被其震撼。
第二首:《第三号「英雄」曲》,Op.15,是贝多芬最长的钢琴曲,有超过一百四十四小节。
这首曲子开头有一段壮丽的前奏,之后有一些乐段的变化,使整首曲子更加富有变化和张力。
《英雄》曲里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旋律和节奏,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第三首:《致爱丽丝》,Op.10,是贝多芬给他爱的女孩爱丽丝写的,主要分成六个乐章:前奏曲,四大恨曲,小幅度变化,小调小步舞曲,大调和弦小步舞曲,和小步舞曲的转奏。
整首曲子重复、抒情、舒缓、优美,充满着贝多芬对爱丽丝的无限情感和钟情。
第四首:《浪漫曲》,Op.28,是贝多芬以个人的思考伴随着乐曲的形式表达他内心的激情和梦想。
该曲有三部分,共有45小节,重复结构,开头主题温馨优雅,之后进入一些激情的旋律,再回到柔和又神秘的开头主题上。
第五首:《游戏帝国》,Op.37,这首曲子的结构较为复杂,它的核心是一段分为两个部分的长奏:其中第一个部分通过大量的强化元素来体现奏鸣曲的独特性;第二个部分的平静的旋律则给人一种淡雅的感受。
这首曲子在编制上和视唱上都非常规范,使得音乐变得更加完美。
第六首:《浪漫回忆》,Op.68,是贝多芬著名的六个小曲之一,曲式较为复杂,共包括了曲调、指调、变调、变奏和短小精悍的旋律。
它以浪漫抒情为主,有节奏感、旋律自由、诗意挥洒,深深吸引着人们。
比起贝多芬其他钢琴曲,它更多元化,使人体会到更丰富的浪漫情怀。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第一乐章演奏分析张昊天【摘要】《钢琴奏鸣曲》op110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晚期的作品,他的《钢琴奏鸣曲集》在世界钢琴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作品也是让人令人深刻的,在风格上与之前的作品也大为不同,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与思考,所以在这部作品中,他同样投入了大量情感.贝多芬既是古典主义的开拓者,也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本文分析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特点,并对钢琴奏鸣曲OP110第一乐章的演奏进行了分析.【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8(000)024【总页数】2页(P46-47)【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分析【作者】张昊天【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创作背景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
作为18世纪到19世纪的音乐家来说,贝多芬在作品中的音乐处理部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被后人称之为“乐圣”。
他的交响曲和奏鸣曲非常有名,他的交响曲里面充满着革命主义的精神,他的乐曲里面渗透着对于生命的渴望。
在贝多芬的创作中,他的曲风总是充满自由,平等,博爱。
其中32首钢琴奏鸣曲,各个乐章之间也不是默守陈规,在贝多芬的刻画下,所有的音符都充满了生气,有了更独立的音乐价值。
在欧洲的17到18世纪初期,欧洲的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使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在作品创作中不难看出他在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浪潮中没有被苦难打败,在他的曲子里,总是有对生活的希望,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突出了那个时代的压迫,但是贝多芬却是非常从容的面对一切。
在1821年12月初,贝多芬完成了他的第31首钢琴奏鸣曲,即op.110。
贝多芬于1820年起草了这首奏鸣曲,那时的贝多芬正好在默德灵,一个位于奥地利北部、风景优美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小快板,d小调,3/8拍,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
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
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 -3与前面的《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2形成对比,《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3充满这明朗活泼的气氛。
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以好像是轻轻呼唤一样的动机开始。
第二主题是一段清新舒畅的优美旋律,它经过一段明显的段落之后,转为降B大调。
展开部发展第一主题开始的动机。
再现部是将第二主题以降E大调再现,然后以第一主题所构成的尾声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甚快板的谐谑曲,降A大调,2/4拍,奏鸣曲式。
从幽默感十足的第一乐章的气氛一进到本乐章,谐谑风更强,甚至还会忍俊不住而捧腹大笑。
强烈的节奏、生硬古怪的断奏的进行,力度的激烈变化等,造成特异的高潮。
第一主题顿音很强,拥有僵硬粗糙的断奏的伴奏音型。
经过部的表情是怪异的,在其升高至顶点时,随着左手的激烈节奏而出现第二主题。
展开部是由F大调的第一主题开始,之后立即到第二主题,当第一主题再度出现之后进入再现部。
第三乐章,温和的小步舞曲,降E大调,3/4拍。
这时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中最后一次用小步舞曲。
这首小步舞曲是简单的二段体,各部分都加以反复,后半段是以开头的主题作为素材。
中间部上三段体,之后再度转为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热情如火的急板,降E大调,6/8拍,作名曲即为明朗华丽的乐章,有金碧辉煌之美,充满了青春喜悦的感觉。
由第一主题的八分音符所构成的流动性节奏,以及在其上面跳跃的、极似狩猎的号令一样的旋律,是决定这个乐章性格的主要因素。
因此曾有人称这个乐章是“一种德国人的塔兰泰拉舞曲”。
第二主题出现在降B大调。
展开部首先是经过部乐思的发展,然后是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展开。
在再现部中第二主题转成降G大调。
■ g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 -1由两部钢琴奏鸣曲组成。
从简易的作曲和演奏的容易这一点上看,有人认为很可能是为了学生们练习而作的,时至今日仍然为初学者当做练习曲采用。
最初出版时的标题是“两首简易奏鸣曲”。
但是其中的音乐之美却非比寻常,是属于艺术品味极高的作品。
《g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1,由两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行板,g小调,2/4拍,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的表情是略带灰暗的。
经过部后是降B 大调的第二主题。
展开部首先在第二主题的动机上加颤音并用齐奏进行,接着虽然出现即兴的音型,但主要用第二主题的发展来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快板回旋曲,G大调,6/8拍。
回旋曲主题是三段体,是个可爱的主题。
继最初的旋律之后,有四小节的中间乐节,然后又再现最初的旋律。
插部主题是在降B大调上呈示的优雅的旋律。
经过跟前面相同乐思的经过部,回旋曲主题再现,并稍加发展。
插部主题第二次出现是在G大调,最后是经过变化了的回旋曲主题,并由这一主题表现得更加轻快的尾奏做爽朗明快的结束。
■ G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 -2《G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2,共有两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G大调,2/2拍,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是明快单纯的,包含了这一乐章的素材。
第二主题是D大调,与第一主题的素材有联系。
呈示部反复后的展开部以d小调的第一主题开始,在很可爱的节奏进行下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回旋曲式。
回旋曲主题带有小步舞曲优雅柔和的节奏。
第一插部主题以D大调轻盈的流出后,从连接回旋曲主题开始的动机的经过部,而进入回旋曲主题的再现,接着第二插部主题突然出现,这是个C大调的前进性乐思。
最后回旋曲主题再度出现,并进入尾奏。
■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另一部“重型”钢琴奏鸣曲《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完成于1803~1804年间。
由于题赠给非常敬重他的才能,从精神到物质都给了他长期巨大援助的华尔斯坦伯爵,此曲又以《华尔斯坦奏鸣曲》而闻名。
这部“重型”作品,并不是“悲怆”类的“重”,相反,这里一扫沉闷、悲愤、哀伤等等压抑的浓雾;而是畅快、开阔、爽朗的晴空,有人说这是部“洁白的奏鸣曲”所以,不知什么人为这部作品起了个“黎明”的别名。
说这部作品“重”,是它宏大的篇幅,交响诗般丰富的色彩,空前辉煌的钢琴技巧。
第一乐章,生气勃勃的快板,C大调,4/4拍。
第一主题清爽的“沙沙声”很自然地使人想起早晨万物苏醒的音响。
高音好象小鸟的欢鸣。
后来还有小鸟的合唱,大地热闹起来。
调性、力度不断变化,有如闪耀不定的阳光。
第二主题用了那个时期不寻常的调性,三度关系的E大调(C 与E相距三度)。
欢悦的曲调与和声同步进行,产生管风琴的音色,也可以想象成大自然的风在歌唱,表现出在美丽自然中的陶醉。
两个主题都得到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发展后,才有力地结束。
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6/8拍。
这个片断已经超出了一般引子的分量,具有独立的艺术内容,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独立的乐章。
对这段音乐的理解,有的说它犹如“天使的微笑忽然被乌云遮住一样”;有的说表现了神秘的、非现实的气氛;有的说是对黎明的期待,等等,总之,是幽深、静谧的,这将使未来乐章更为光艳夺目。
第三乐章,稍快板,C大调,4/4拍,结构宏大的回旋曲。
人们这样形容这个乐章:“宽阔无边的原野,洒满了阳光……好象一个夏日,这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够的!”主要主题的旋律有德国民歌风格,在温暖的C大调分解三和弦的伴奏下,在清彻的高音区妩媚、愉快地唱出来,一幅晴空万里的画面油然而生。
这个主题经过一段发展后,右手出现了长时间的高音D上明亮的颤音,然后在这个持续颤音上的更高的高音区,极其明亮地奏出主要旋律,与此同时,左手奏出上行连音的32分符和下行跳音的16分音符音阶,这是喜悦的激动。
这样,音乐形成了三个层次立体上的结合:中低音区是快速音阶,中高音区是颤音,更高音区是主旋律。
三个层次的交相辉映,形成了无比灿烂、艳丽的交响画面。
■ F大调第二十二钢琴奏鸣曲《F大调第二十二钢琴奏鸣曲》由两个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小步舞曲速度,F大调,3/4拍。
柔和的第一主题有小步舞曲风格和节奏。
第二主题激烈地出现,两个声部形成卡农形式,与第一主题形成强烈对比。
第二乐章,小快板,F大调,2/4拍,三部曲式。
主题在低音部以单音奏出,然后高音部两小节后紧跟其后一起进行。
第二段是这一主题的反战,由A大调开始,然后不断进行各种转调。
结尾转快速,这部分也完全之用第一主题。
■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作于1804年,这首乐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中的钢琴杰作之一,而贝多芬自己则认为本曲达到了他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
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
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 ”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主曾说过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十分赞赏这一奏鸣曲,他曾经每天都要欣赏一次本曲,从中获取无尽的力量。
本曲的曲名《热情》虽然是出版商取的,但十分贴切,所以一直延用到今天。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甚快板,f小调,12/8拍,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拥有庄严肃穆的气氛,第二主题是充满了光明与希望的优美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绝妙的对比。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D大调,3/4拍,变奏曲式。
乐章主题使人感受到作者那激进而满怀斗志的精神,整个乐章渗透着一种乐观主义情绪。
第三乐章,从容的快板,f小调,2/4拍,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反映出一个宏大的战斗场面,具有百折不挠的气势;第二主题同样具有顽强的斗争精神。
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以极快的急奏进行),最后以排山倒海之势结束全曲。
■升F大调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升F大调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作于1809年,是贝多芬中期作品.这首作品结构小巧、幽静而又温文尔雅,发挥了钢琴纤细微妙的表现力.题献给泰丽莎·冯·布伦斯维克(1775-1861),匈牙利弗朗茨·冯·布伦斯维克伯爵的妹妹,因此也有“泰丽莎奏鸣曲”之称.她曾经是贝多芬的学生,这位贵族千金具有非凡的音乐天分,并擅长绘画,她曾把自己的一幅肖像画赠给贝多芬,题词是:“给稀有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善良的人,T.B。
”他们之间有一段相爱的日子,曾经有过婚约,却在四年后解除了。
第一乐章,如歌的慢板,升F大调,2/4拍;不太快的快板,4/4拍,奏鸣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