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影视镜头分析
浅析电影《钢琴课》中的象征主义

浅析电影《钢琴课》中的象征主义摘要:电影《钢琴课》是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的代表作,被誉为杰出的女性主义电影。
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将从环境、配色、钢琴、人物等象征手段,解读象征主义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感情,表达影片内涵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钢琴课》象征主义象征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from PianoAbstract:Piano, an outstanding feminist film, is the masterpieceof Jane Campion, a New Zealand female director. The film uses a lot of symbols, impressing the audienc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important role of symbolism in shaping the characters, portraying the emotions, and expressing the connotation from environment, colors, piano, and other symbols.Key Words:Pinon; Symbolism; Symbol引言《钢琴课》又名《钢琴别恋》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以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一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凄美感人而又令人迷醉的爱情故事。
该片讲述了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艾达在父亲的安排下,带着自己的女儿弗罗拉远渡重洋,从爱尔兰到新西兰嫁给素未谋面的斯图尔特。
因为思想上的巨大差异,艾达背叛了丈夫,与已经土著化的邻居贝恩斯通过一架钢琴结缘,并最终相爱的故事。
1993年,该片获得了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以反映女性主义为出发点,是一部杰出的女性电影。
钢琴课影评

钢琴课影评钢琴课影评(一)我一直觉得,《钢琴课》、《走出非洲》和《英国病人》是故事相似但是心境不同。
和后两者在奥斯卡的大红大紫不同,《钢琴课》由于更加独特的气质和更深更敏感的挖掘,显得不那么主流和闪耀,在戛纳电影节上捧下了金棕榈的奖杯。
汹涌澎湃的滔天风浪和高耸巍峨的悬崖山峦间,一个柔弱的女子带着女儿来到了荒芜的澳洲。
她就是艾达,一个因为丈夫的死受到刺激而失声变成了哑巴的女孩,带着年幼的女儿,被父亲嫁到了这个文明世界之外的不毛之地。
斯图尔特是新西兰的商人,在澳洲经商,他第一次看到远涉重洋而来的妻子,就爱上了她。
但是,对于艾达千里迢迢带来的钢琴,他却拒绝带走,因为路途遥远而且难走。
艾达哑了之后,几乎只能以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感,离开了自己的钢琴,艾达的生活顿时陷入了苦闷。
一次,她偷偷祈求邻居贝恩斯带她去看看自己遗弃在海边的钢琴。
一曲上手,从午后到夜幕降临,婉转的曲子接连从艾达灵巧的指尖跃出,贝恩斯一下子就陷入了这种美妙之中,也坠入了对艾达的深深的爱慕里。
贝恩斯以80亩土地作为交换,让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将钢琴卖给自己并且要艾达来教自己弹琴,斯图尔特背着艾达同意了。
在弹琴的过程中,贝恩斯渐渐难以控制自己对艾达的爱慕,他提出用一个琴键换一次授课演奏,当次数足够,艾达就可以拿回自己的钢琴,艾达同意了。
但是,随着弹奏的深入,贝恩斯越发主动向艾达索爱,而艾达也渐渐对这个陌生人生出了情欲,并且越发难分难舍。
终于,斯图尔特还是发现了两人之间的不伦之恋。
为了斩断这份孽缘,斯图尔特一怒之下砍掉了艾达的手指。
艾达带着女儿离开了斯图尔特,和贝恩斯远涉重洋而去……女权的觉醒表面上看,《钢琴课》是一个关于三角恋,关于“小三”、“出轨”、“婚外情”和“不忠”的故事,虽然它是不道德的,但是却是凄美无比的,也许许多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还是被这段充斥波折和凄苦的不伦之恋所打动,艾达的一生和遭遇,让许多观众泪沾衣襟。
《钢琴课》影视镜头分析

《钢琴课》《钢琴课》是一部看了很多遍都不觉得腻的好片子,下面我就一些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由于电影不同的版本可能会造成时间上的一些差别希望老师能够见谅。
影片一开始从1分22秒,就是一个从指缝中观看世界和生活的特写镜头,制造了悬念,并且反复了几次,持续了几十秒,除了指缝间的一点光亮外,整个镜头都是黑的,甚至她所看到的父亲和女儿,也是以剪影的形式出现,营造出了阴郁、神秘的气氛。
紧接着,在女主人公艾达心灵的自述里,一开始就说“你听到的不是我口里发出的声音,而是我心里的声音”,连她自己都不能解释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语,“我父亲说这是一种黑暗的技能,终有一天会毁了我。
”女主人公冷静、有节奏的陈述语气,仿佛在讲述别人的事情,并设置了悬念。
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跟着艾达走,给人一种神秘、阴郁的视觉。
当钢琴被遗弃在海滩上时影片14分43秒,艾达站在山岩上凝望着钢琴,导演先是用推镜头,但是导演并没有把镜头推进近景或者特写,钢琴虽然是画面的中心,但却只占据了画面的一小点,灰暗的大海成了背景,造成空间上的疏离和空旷感。
接着14分59秒,导演用长焦镜头给艾达的脸部特写,衬托出艾达对钢琴的喜爱程度。
结婚的镜头影片16分50秒,杂乱的雨声使得影片显得压抑、错杂。
为她张罗结婚人喧闹的场景和艾达安静的场面的蒙太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艾达穿上婚纱的时候17分18秒,镜头只给了她一个在镜子中的侧面全身镜头,模糊不清,却清晰地表现出她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无所谓甚至不情愿的。
婚礼后影片20分05秒,艾达撕掉礼服,走到窗前,一个近景到脸部特写的推镜头,然后接上了10多秒的海边的钢琴,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告诉观众,她唯一牵挂的是钢琴,但钢琴却被困在大海中,蓝色的冷色调,使得画面显得忧伤、沉重、阴郁。
柏恩斯带艾达和女儿到海边影片25分00秒,艾达在海边弹钢琴的时候,背景色调透出浅浅的绿色和淡淡的红色,显示出人物的欢愉和激动。
而大海的色调也变成了更为温润轻快的乳白色,这时配乐也变得更欢快一点,开始放缓了节奏,没有了影片刚开场的失意和落寞。
电影《钢琴课》中通过镜头语言完成的情感表达

作者: 黄彬[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66-16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9期
主题词: 《钢琴课》;镜头语言:情感表达
摘要:《钢琴课》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其中反映了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所要表达的女性思想,是一部成功向世界呐喊和表达女权主义的影片.影片通过一架钢琴把全片串联起来,通过哑女艾达和邻居贝恩斯的情感线将电影推向了高潮,琴声很显然是连接两人爱情的介质.而《电影课》也是导演简·坎皮恩所执导的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其中利用视听语言以及美术布景和道具将女主人公艾达的情感历程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文就通过五个阶段以及其中镜头语言的应用来讲述电影中的几个经典场面,分析这篇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优秀影片的情感表达.。
洗礼——浅析电影《钢琴课》中一个片段的隐喻意义

.老- j
学院 } 阮艳萍
象一 、 人总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进行审美和 创造, 而几乎所有美的形式和规律都是从 生命的形式与规律之中衍生出来的 柏格 森甚至认为, 世界的真实的实在和本原, 既非精神, 又非物质, 而是一种生命之流, 是一种盲 目的、 非理性的、 任意的、 偶然 的、 永动不息而又不知疲惫的生命冲动。
生命的不断创造进化、绵延” “ 支配和派生 了整个世界。 人类的文明(包括艺术)正是
— 浅析电影《 裸》 铆. 中一个片段的限喻意义
【 摘要l 电 ((f冈 课》 述的 仅 足 人的 情 事, 还隐 着 文 与 命 影 琴 讲 不 仅 动 爱 故 它 喻 : 明 生 是
艺术的两大 特质, 种特质相互比 这两 较又相互依存 在文明的积累过程中, 高稚、 精致 而又沉重无比的文明, 往往不经意地就压抑了 生命本身, 甚至让它窒息, 失去创造的 活力。 审美和艺术只有摆脱这沉重的枉桔, 与生命结合携手前进, 才能获得新生
这样创造出来的:艺术家“ 凭直觉的努力, 打破了z 间设置在他和创作对象之间的 界限”从而进入时间、 , 生命之流,再现这 “ 个运动”。 艺术、 美和生命紧密相联 , 这也 是为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所一再证实了
的。
因此 , 艾达与贝恩斯的结合 , 无论是 从他们的个人境遇还是从美与生命之间 的内在本质联系而言, 都是避免不了的。 在文明的积累过程中, 高雅、 精致而 【 关键词】文明 生 隐 命 喻 又沉重无比的文明, 往往不经意地就压 甚至让它窒息, 失去创造 澳大利亚电影《 钢琴课》 描写了一个 优越感— 文明的优越感。 她深居简出, 抑了生命本身 , 审美和艺术只有摆脱这沉重的侄 远远不止是浪漫爱情的爱情故事。 在影片 过着沉默又孤傲的日子, 固守着内心深处 的活力。 桔, 与生命结合携手前进, 才能获得新生。 的末尾有一个充满了隐喻意义的片段:艾 一片文明的精神家园。 这却是一个沉痛的过程 对于生于文 达与贝恩斯历尽艰难 , 终于一起远走高 孤傲沉默 的艾达 , 在对过去浪漫美 明长于文明, 并且固守着文明的艾达 , 就 飞。 在远走高飞的过程中, 面临生死的抉 满婚姻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生活前途命 匕与贝恩斯的爱情唤醒了她的自 择时, 艾达主动放弃了钢琴, 在推下钢琴的 运的悲观绝望中一天天走向苦闷, 走向窒 尤其如止 自 我沉醉与麻醉, 激发出沉睡已久的生命活 同时, 她也不慎失足跌入大海, 经过一番 但只有在深刻意识到沉重的钢琴与同 苦苦的挣扎之后终于摆脱了死神。 贝恩斯从艾达对钢琴的迷恋沉醉中 力, 这绝不是一次偶然的事故。 感受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受, 这是 样沉重的文明已成为生命的沉重负担之 — 她才可能作出如此的割舍 在艾达, 它是一次生命中必须经历的 一种审美和艺术对于精神的巨大作用。 这 时, 为此, 她几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洗礼。 对于贝恩斯, 生机勃勃、 充满激情, 却又处 是那么沉痛的一次挣扎, 与钢琴, 也 女主人公艾达是一位丧失语言能力, 于精神的极度贫困之中的贝恩斯, 无疑是 也与文明 却有着极高音乐修养的女性。 她遵从父 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 他对艾达渐生爱 与自己;与死神, 苦苦地挣扎。 命, 带着女儿和钢琴远渡重洋, 再嫁给新 慕。 艾达出于对钢琴的无比热爱而开始与 是那么彻底 的一次洗礼 )生存与死 西兰地主斯图尔特, 只看重实际功利的斯 他的交易, 但贝恩斯的粗犷有力, 高尚 他“ 文明与生命 ) 图尔特却把钢琴卖给了贝恩斯, 并允诺让 的野蛮” 以及他身上那种几乎是原始状 亡, , “ 何等的死亡! 何等的偶然! 何等的 艾达教授钢琴课。 态的激情 , 对于艾达日益苍白的精致, 也 钢琴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对于艾达 , 无疑是一种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刺激与补 意外! 我的意愿选择了生! ” 艾达, 由此而新生 终于 它的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钢琴与艾达精 充。 她的沉默终于融化了。 美, 艺术, 和文明, 也由此而新生 神上的高雅、 精致相和谐统一, 已经成为 艾达作为审美和艺术的主体的出现, 她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是与斯图尔特的功利主义、 贝恩斯的生命 “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哑巴, 这是因为我的 活力相互比较又相互依存的。 钢琴”“ ,它可以替我表达任何情感”无论 , 审美作为文明的一部分, 它是人的精 在多么恶劣的境地之下, 只要还有清亮的 神活动中“ 更高地悬浮于空中” (恩格斯语) 参考文献 琴声相伴 , 艾达就可以神色平和。 钢琴是 的部分, 是对对象进行的非功利的感性观 [1] 蒋孔阳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 著选(上).上海 复旦大学出 版社 1987,131 艾达内心世界的寄托。 在土著毛利人的原 照, 属于心灵的力量” 它“ (克罗齐语)。 离开 [2〕 加列娜 克拉斯诺娃/蔡小松译 钢琴课文学 始蛮荒和斯图尔特的功利实际的重围之 人的生命与意识的审美是不可思议的。 审 记录本 世界电影 1996, (06) 下, 艾达是孤独的, 同时, 她又有着自己的 美不仅依赖于生命主体, 而且以生命为对
《钢琴课》与“女性电影”探微

《钢琴课》与“女性电影”探微在众多优秀的女性电影中,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的《钢琴课》是一部以女性的视角叙述主人公埃达沉默背后的激情和生命意义的影片。
通过对埃达内心细腻圆润的刻画,将一个哑女的意志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被誉为“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本文以《钢琴课》为例,从“女性电影”出发,探讨简·坎皮恩如何传达女性“无声”的抗争及其对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之颠覆与电影语言之解构。
标签:女性电影钢琴课女性意识对于“女性电影”的认识,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应宇力在《女性电影史纲》中的论述——所谓“女性电影”,并非单纯指女性导演的或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
其准确含义应该是由女性指导,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的并且带有鲜明女性意识的电影、录像、DV和多媒体实验作品。
一、“女性电影”的反叛人类文明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然而男性伟岸的身躯总是遮没了女性纤弱的身影。
女性始终处于被支配和被控制的地位,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深层秩序是一个男权化的世界模式。
“电影作为一种表像性的叙事语言,在大众化的娱乐商业形式下,最为完整、深刻的掩藏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秩序,尤其是在男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电影更是通过它特有的视听语言、语法和修辞策略,使女性的视觉表像成为社会主体的色情消费对象。
”好莱坞电影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男权化世界的模式。
在好莱坞电影中,男性永远是主导,而女性只作为窥视的对象和欲望消遣,被拒绝有任何发出声音、形成论述主体的可能,而且,她们的欲望也屈就于男性的欲望之下。
她们过着静默且沮丧的生活,或者,如果她们拒绝这样的配置,就必须为她们大胆的言行付出代价而牺牲生命。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应该是带有鲜明女性及女权意识的、并试图“通过对资产阶级的主流电影,尤其是对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的视听语言本体的解构,来揭露深层意识形态中的反女性本质”的影像作品。
二、“看”与“被看”的重新诠释《钢琴课》中埃达的形象是对好莱坞电影中一贯被类型化的女性形象的颠覆。
电影《钢琴课》 影视批评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钢琴课》影片《钢琴课》被认为是一部表达女性主义观念的典范之作。
也有很多人从弗诺伊德的无意识角度来解析电影中隐藏的“性”,但由于该片的导演是一位女性,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而这位女性的性格特征和行为逻辑,完全符合女性主义的思想观念和特征,并且影片的叙事者是一位女性,可以说,这是一部完全从女性视角讲述故事,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义创作意图和艺术特征,十分全面地表现女性主义观念的充满象征意味的社会寓言影片。
因此,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钢琴课》是再恰当不过了。
女性主义是一种相当独特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与其他观念体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这种观念体系特别关心“性别”的平等性问题。
在涉及到艺术创作的时候,特别关心作品人物的性别、作者的性别乃至观众的性别定位。
从原则上讲,对任何影片都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因为文艺作品是要表现情感的,而情感肯定是有倾向性的。
在这种倾向性当中必定会体现出创作者的社会性别态度或社会性别的倾向性。
但必须承认的是,这样做的意义并不是对所有的影片都是相同的。
对于《钢琴课》这部影片来说,从任何其他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都不如运用女性主义的方法和角度这样可能使作品的几乎所有艺术处理,都得到更为深入的理解。
一、剧情简介艾达从小就闭口不言,但酷爱弹钢琴,后来与女儿、钢琴一起远嫁他乡,由于钢琴过于沉重,前来接她的丈夫没有理会她的强烈要求而将它留在了海边。
他们的邻居本斯在艾达的请求下带她到海边去弹琴,从她的琴声中本斯感觉到了她的内心并爱上了她。
于是他向艾达的丈夫提出用土地交换钢琴,并让艾达去教钢琴课。
但他只是让艾达自己弹,并提出用琴键作交换与艾达进行肌肤上的亲密接触,有一天他终于无法忍受下去,认为这样做玷污了两个人,于是将钢琴送给了艾达。
钢琴抬了回来,艾达却已经无法扑灭爱的火焰,当她重返本斯的小屋时,两人爱火燃烧,发生了性关系。
而这一切被跟来的丈夫全看在眼里,从此他将艾达锁在屋中,当他想与艾达重新开始时,他将门窗打开了。
女性电影——钢琴课

女性命运、 女性 的生 存 与 文化 困境 , 当之 无 愧 的表 现 ” 性 意识 ” 是 女 觉醒 的佳 作 。 【 关键词】 女性 电影 主题 叙述结构 角色塑造
女 性 主 义 是一 个 广 泛 的 政 治 和 义 化 运 动 , 析 男 女 之 问 的 分
诸 女1 会 、 『 社 政治 和 经济 的不 平 等现 象 , 且采取 行 动 来反 抗 这 种 并 不 平 等 。女性 主义 理论 家和 批 家们 也 非 常关 心 电影 是 如 何 表 现 妇女 的 。存 女性 观 众 中最 受 欢 迎 的 类 型 片 一 向是 爱 情 片 , 本 文 就 以 19 年 简 ・ 皮 恩 的 《 琴 课 》 例 , 93 坎 钢 为 讲述 女 性 主 义 如 何 在这 部 电 影 当 巾表 现 电影 的主题 、 叙述 结 构和 角 色 塑 造 。
了 阴移 的黑 衣 , 一个 全 新 的小 镇 上 和心 爱 的人 一 起 快 乐 的生 c 存 活 着 。虽 然 对 于 常人 米 说她 依 然是 一 个怿 人 , 过 这 又怎 样 , 不 她
的心 足快 乐 的 , 福 的 , 幸 白南 的。
三、 电影 的角色塑造
传统 的 电影 角色 分 配有 “ 叫种 角 色 功 能 ” 型 , 据 这 种 模 模 根 型, 主人 公 常常 伴 有 一个 镜 像 角色 , 同 反 面 角 色 进 行 斗 争 。 共 浪 漫 角 色是 女 性 , 是 , 的 功 能 要 么 是 主 人 公 所 获 得 的 “ 但 她 奖 品” 或 报 , 么是 给 电影 增 加 一 些 “ 漫 色 彩 ” 要 浪 。女 性 角 色 很 少 足 积极 的角 色 。 此外 , 女性 角 色还 有一 系列 的定 型 , 比如受 害者 、 朋友 、天 女 “ 使 般 的母 亲 ” “ 、 严厉 的母 康 ” 妓女 或 者 足 蛇 蝎 美 人 。前 i 个 是 、 比较被 动 的角色 , i个则 是 负而 的脸 谱 。女性 主 义评 论 者们 对 后 这种 脸 谱化 的 角色进 行 批评 , 这会 助 长对妇 女 的歧 视。 因为 《 钢琴课》 拒绝传统女性角色 的定型 , 即女性作为受 害者 、 女 朋 友 、大 使般 的母 亲 ” “ 厉 的母 亲 ” 妓 女 或 者 蛇 蝎 美 人 。 “ 、严 、 艾 达是 一 个 非 常复 杂 的角 色 , 故事 的小 阶段 , 现 r 同的 在 呈 不 定 型 : 达是 女 朋友 ( 早 先 有一 个 男 朋友 ) 天 使 般 的母 亲 ( 艾 她 、 在 和 孩子 玩 的 时候 ) 受 害者 ( 斯 尔 特 报 复 的 时候 ) 她 也 是 妓 、 被 ; 女 ( 了赎 回钢 琴 而 出 卖 身 体 ) 坏 母 亲 ( 也 足 一 个 蛇蝎 美 人 , 为 、 , 因为她 让 两个 男人 喧 人 了谎 言 和 欺 骗 之 网。这 样 , 影 观 众 就 电 无 法用 通 常 的 妇女 角 色 的定 型来 给艾 达 归类 。 《 钢琴 课 》 部 女 性 电影 , 这 主题 上 通 过 艾 达 的 沉 默 , 映 了 反 她 在一 个 父 系社 会 的无 助 和 无力 , 述 结 构打 破 r 统 影 片 中 , 叙 传 “ 忡 注视 ” 霸权 , 造 了复 杂 的女 性 角 色 类 型 , 露 的 是 女 男 的 蛆 流 性 对于 被 关 怀被 呵 护被 尊 晕 被包 容 被 爱恋 的 渴望 。导演 透 过 历 史 义化 层 面 表 现 J女 性 独 特 的 牛 命 体 验 , 示 女 性 生 命 意 识 的 , 揭 觉 醒和 抗 争 , 询女 命 运 、 探 女性 的乍 存 文化 困境 , 当 之 无 是 愧 的表 现 ” 性 意识 ” 醒 的佳 作 。 女 觉 参考文献: [ ] n r yn prc t g i m [ . 京 : 1 A de Ln .A peii n a M] 北 w an C e 外语 教 学 与研 究 出版 社 ,0 5 20. [ ] 建 . 视 类 型学 [ . 京 : 京 大学 出版 社 , 0 2郝 影 M] 北 北 2 2 0 [] 3 陈芳庆. 钢琴课》 女性 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 魅 《 : J. 力 中国 ,09年 第 3 20 5期 题 就是 一 部 电影 的主 要观 点 , 电影 最 是 核 心 的思 想 , 编剧 和导 演 想 要 传 达 给 观众 的思 想 … 。更 准 确 是 地说 , 主题 是 电 影 的 中心 思想 , 个 思 想 是对 于 生 活 的一 种 概 括 这 观点 , 映 r对 于人 类 经 历 的独 … 心裁 的理 解 , 反 而 仪 仪 是 关 于 电影 的叙述 、 或者 电影 一 出现 的那 几 个 角 色 。 当我 们 探 索 一 I l 部 电影 的主题 时 , 个 主 题 不 会 作 为 一 句 话 或 一 个 论 点一 览 尤 这 余 地 摆 在 我们 而前 。相 反 , 题 会 通 过 电影 的类 型 、 色 、 述 主 角 叙 和 风格 逐 渐 现 和 表达 出来 。只有 与 电 影 的其 他 元素 充 分 地结 合成 一 体 时 , 才 能 真 I存 在 。 主题 影片《 钢琴课》 开始的时候 , 艾达带着她 9岁 的女儿一起远 嫁 到新 两 兰 的 一 个 小 岛 卜, 一 个 叫 斯 图 尔 特 的男 人 结 了婚 。 斯 图尔 特 是个 务 实 的生 意 人 , 满脑 子 想 的是 如 何 经 营好 土 地 , 他 他小 r解 女人 , 是 像艾 达这 样 内 心无 限 十 富 , 尤 而外 表 却 柔 弱 而 冰冷 并 H沉 默 的 艺术 家 。影 片 从 一 开始 就 为艾 达 的婚姻 悲剧 . 埋 下 了隐 患 。斯 罔 尔特 不 关 心 艾 达 炽 热 的 弹 琴 渴 掣 , 有 珲 会 没 她 把 钢 琴拖 同来 的 要求 。后 来 甚 至 为 了 8 土 地 , 钢琴 卖 给 O亩 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琴课》
《钢琴课》是一部看了很多遍都不觉得腻的好片子,下面我就一些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由于电影不同的版本可能会造成时间上的一些差别希望老师能够见谅。
影片一开始从1分22秒,就是一个从指缝中观看世界和生活的特写镜头,制造了悬念,并且反复了几次,持续了几十秒,除了指缝间的一点光亮外,整个镜头都是黑的,甚至她所看到的父亲和女儿,也是以剪影的形式出现,营造出了阴郁、神秘的气氛。
紧接着,在女主人公艾达心灵的自述里,一开始就说“你听到的不是我口里发出的声音,而是我心里的声音”,连她自己都不能解释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语,“我父亲说这是一种黑暗的技能,终有一天会毁了我。
”女主人公冷静、有节奏的陈述语气,仿佛在讲述别人的事情,并设置了悬念。
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跟着艾达走,给人一种神秘、阴郁的视觉。
当钢琴被遗弃在海滩上时影片14分43秒,艾达站在山岩上凝望着钢琴,导演先是用推镜头,但是导演并没有把镜头推进近景或者特写,钢琴虽然是画面的中心,但却只占据了画面的一小点,灰暗的大海成了背景,造成空间上的疏离和空旷感。
接着14分59秒,导演用长焦镜头给艾达的脸部特写,衬托出艾达对钢琴的喜爱程度。
结婚的镜头影片16分50秒,杂乱的雨声使得影片显得压抑、错杂。
为她张罗结婚人喧闹的场景和艾达安静的场面的蒙太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艾达穿上婚纱的时候17分18秒,镜头只给了她一个在镜子中的侧面全身镜头,模糊不清,却清晰地表现出她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无所谓甚至不情愿的。
婚礼后影片20分05秒,艾达撕掉礼服,走到窗前,一个近景到脸部特写的推镜头,然后接上了10多秒的海边的钢琴,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告诉观众,她唯一牵挂的是钢琴,但钢琴却被困在大海中,蓝色的冷色调,使得画面显得忧伤、沉重、阴郁。
柏恩斯带艾达和女儿到海边影片25分00秒,艾达在海边弹钢琴的时候,背景色调透出浅浅的绿色和淡淡的红色,显示出人物的欢愉和激动。
而大海的色调也变成了更为温润轻快的乳白色,这时配乐也变得更欢快一点,开始放缓了节奏,没有了影片刚开场的失意和落寞。
同时这个场面是全片最具诗意的场面:25分17秒小女孩拿着海草在岸上伴着音乐起舞,涛声琴声海鸟声混合在一起,波浪翻卷,白色的衣裙翻卷。
中景里柏恩斯在慢慢的慢步,显然他被一种优雅脱俗的美震惊了,使他彻底改变了对艾达的态度:从排斥变为爱慕。
暮色降临,音乐变成了和声,旋即镜头转向艾达,原来是她和女儿在合奏。
26分06秒手的特写强调了艾达的幸福建立在手指中在钢琴里,这为下面艾达的丈夫砍断“不忠”的妻子的手埋下了伏笔。
26分42秒音乐转换,在拉起的大全景下,小女孩用贝壳拼出了巨大的海马图案。
海水在画面左上轻轻的翻滚,艾达从左下角入画轻轻走向右上角,在沙滩上留下了一串脚印,小女孩画面右下跟上艾达,柏恩斯在最后远远的跟着她们。
70分56秒艾达爱上了柏恩斯后,导演用了一个从艾达背后慢慢推进至艾达的后脑,同时与下一个森林的移镜头用叠画衔接,蒙太奇手法延伸了艾达的目光,也延伸了镜头悠远、深入的表现力,将艾达的哀怨、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80分38秒当柏恩斯问艾达:“你爱我吗?”时,镜头又是一个从艾达背后侧面拍摄的,
而她的脸部刚好被框在了镜子的方框中间。
这个镜头用的是脸部的特写,而且表情清晰,我想导演是想让观众通过这个特写看到她内心的想法和决定。
108分29秒影片最后,镜头跟着准备回欧洲的艾达第三次到了海边,这时是一个全景,人物都处在前景,大海已经变得很平静、祥和,这是在自然面前人物身份、地位的改变,说明艾达的人性已经彻底地清醒,她听从了心的呼唤和安排,自然跟自然契合起来。
而背景的颜色已经变成更为浪漫温馨的紫蓝色,并透出一点点的红光,形成了故事圆满结局的气氛。
在随后的镜头中,我们发现整体的色调已经开始向明亮转变。
111分40秒在钢琴沉入海里时,用了一个慢镜头,拍摄了艾达与钢琴沉沦的过程,蓝色的基调,加上海水中的黑暗,加重了镜头的神秘感和不可预测。
钢琴这个曾经占据了艾达整个灵魂的“棺材”将被沉入深海,归于寂静。
但是整个画面拍的很唯美,蓝色又增添了镜头的浪漫气质。
此处的音乐也是空灵的,对于将自己的全部精神都倾注在钢琴上的艾达来说,与钢琴玉石俱焚的念头可能早已在她内心深处扎根,夹带了来自艺术家的“死亡本能”。
对于艾达来说,钢琴是她的至爱,在她心中代替的是一个精神相通的恋人的形象,同时也因为钢琴是自己感情的寄托物,算是她的分身,所以这是跟旧有的自己的告别,也是一个昭示自己人性觉醒,做出取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艰难的,而慢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这一点。
在慢镜头中,景深和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全景到中景再到近景最后到面部特写的推进式蒙太奇,不断将视角拉近,也越来越体现艾达的内心。
影片中有个固定机位拍摄了下沉的钢琴到绳索又到艾达,钢琴绑住了艾达一起沉沦。
113分04秒当艾达最终冲向水面、破水而出的时候,慢镜头表现出一种死而后生的惊心动魄,一束顶光打在她的脸上,意味着她的新生,同时,非常明媚的音乐进行了大力的渲染。
113分16秒影片的结尾有一个艾达金手指的特写,与之前她的前夫砍下她的手指的场景呼应,当时她的前夫说:“我只是切断了你的翼。
”现在,她的翼已经重生。
当她跟柏恩斯亲吻的时候,蒙太奇手法的剪辑把浪漫温馨的画面切到了海底的钢琴和已经死去的艾达的旧我,说明艾达依然怀念过去,但是她正在努力展开美好的人生,绽放生命的光亮,如她所言,过去将成为永恒的寂静,深埋在深深的海底。
《钢琴课》通过一系列色彩的变幻和镜头的变化以及剪辑手段,最终,导演围绕一个女子为核心,展开所有的故事,所有的变化都是随着这个女子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的,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借助个性化的影视语言,实现了主人公人性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