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蚕桑文化主题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幼儿蚕桑文化主题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目录

摘要 (2)

一、课题的提出 (2)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

2、课题的界定 (2)

3、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4、国内研究现状 (3)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3)

1、课程目标 (3)

2、课程内容 (3)

3、课程实施 (4)

三、课题的研究成果 (5)

1、实践成果 (5)

2、教学收获 (5)

四、总结 (5)

摘要

《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可见,幼儿教育要生活化。对于大班幼儿蚕桑文化主题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蚕桑文化,深入领会《纲要》精神的体现,通过本课题的探索与研究,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家乡物产丰富与优秀,最终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而且还注重形成特色化园本课程。

关键词:大班幼儿蚕桑文化情感培养特色课程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种桑养蚕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经济效益,而且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湖州以“丝绸之府”美誉闻名遐迩,其“丝绸之府”的格局形成于明代中叶。湖州作为浙北蚕乡有着悠久的养蚕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涉及到节日庆典、文明礼仪、科学探索、传统艺术等方面,孕育了特殊的蚕事习俗,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蚕桑文化。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它强调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教育要求。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2012年我园被评为湖州市科普教育试点,更与湖州市农科所——蚕桑研究中心结成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结对活动单位,这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而在大班年段开展蚕桑文化主题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也是充分利用地区及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家乡物产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最终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课题的界定

蚕桑文化主题课程是指:在幼儿园所创设的一定的蚕桑文化主题氛围中,让幼儿从中去探索、认知、感受、表达与表现的整个活动过程。这里的蚕桑文化主要包括:对蚕桑生长、丝绸的认知、蚕桑习俗、蚕桑游戏、蚕桑节日、蚕桑工艺制作等文化中适合幼儿园开展的内容。

幼儿园“蚕桑文化”课题的结构是以蚕桑科学认知、蚕桑习俗为主线,结合游戏、节日、工艺制作等文化而组成的。

因此,认为如何利用家乡特有的资源,建立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蚕桑文化”课题,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我园园本课程的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大班年段的幼儿入手,展开蚕桑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创建适合本园并具有自己特色的蚕桑园本课程。

3、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与乡土情感,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等,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⑵深入领会《纲要》精神,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的课程创新,有助于对幼儿课程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创建本园的特色园本文化的体现。

4、国内研究现状

一是现代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土地征用设厂和环境污染致使植桑育蚕遭受限制;二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植桑育蚕不再是赚钱的经济作物,年轻人不再养蚕,植桑育蚕量大规模缩减;三是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优秀文化在传播平台上的缺位,各项传统文化内涵得不到有效宣扬和传承,蚕桑文化传承平台受限等,使我国不同地域富有的蚕桑文化失去依存,如“嫘祖传说”、“鲁秋胡戏妻”等传说故事和人工原生态的“植桑育蚕技术”、“人工纺织技术”等传统技艺,正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腿、在视线中消失。因而如何将蚕桑文化保护与幼儿园课程融合为一体,“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让幼儿从小接触与了解成为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对于大班幼儿桑蚕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幼儿教学活动以及课程的实施进行的研究。

1、课程目标

⑴、增加幼儿对蚕桑文化艺术热爱的情感,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

⑵、引导幼儿通过活动,对祖国民间的蚕桑文化等有粗浅的了解。

⑶、使幼儿掌握简单民间制作等技能,培养幼儿创造性表达与表现能力。

2、课程内容

活动一:种植角(非正规教学活动)。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种植园地内的桑树。

活动二:饲养角(非正规教学活动)。饲养蓖麻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有目的地持续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并重点观察记录蚕眠的情况。

活动三:迎接蚕宝宝的诞生(正规性教学活动)。观察蚕由“卵—蚁蚕—幼蚕”的变化过程。

活动四:认识蚕宝宝(正规性教学活动)。观察蚕宝宝,知道它们的名称及主要特征,并观看录像片《野蚕》。

活动四:蚕的一生(正规性教学活动)。观看录像片《蚕的一生》、通过“蚕的一生”卡片和的讲述来介绍蚕的四个生长过程。

活动五:图书角(非正规教学活动)。设立图书角,通过《幼儿知识百科》、《青少年百科全书》等向学生传递桑蚕知识。

活动六:话说蚕丝(正规性教学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说说蚕丝的相关知识、像用途等,最后老师进行蚕丝知识的讲叙。

活动七:巧制蚕宝宝(正规教学活动)。开展巧制蚕宝宝的手工课程,让幼儿了解蚕宝宝的身体特征,培养幼儿对自然物的兴趣与动手能力。

活动八:我是快乐的蚕宝宝(正规性教学活动)。通过开展体育课程,模仿蚕宝宝的爬行动作,让幼儿在自身的运动中了解蚕一生的变化。

活动九:跳舞的蚕宝宝(正规性教学活动)。在音乐中,通过舞蹈的形式、并未幼儿准备衣服、蚕叶、翅膀、更加富有趣味性的了解蚕宝宝的一生。

活动十:湖州含山蚕花节(非正规教学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湖州含山蚕花节活动。

3、课程实施

组织形式

采用正规活动与非正规活动,两种形式时间安排四、课程评价

⑴每周一次活动,其中正规与非正规活动交替进行

⑵每次正规活动30分钟左右,非正规活动20——40分钟左右

⑶每月一次综合性大活动,每次40分钟。

指导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