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
[讲稿]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
![[讲稿]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https://img.taocdn.com/s3/m/1f4bca9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1b.png)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他乘坐中国制造的“神舟”号飞船遨游太空的第一人,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梦想。
他用自己的实践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绥中县人,大学文化。
1965年6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8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中校军衔,1992年、1994年两次荣立三等功。
杨利伟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光荣地被选拔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员。
2003年11月7日,中央军委主席向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授予“航天英雄”的光荣称号,并向他颁发“航天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
飞天梦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
绥中靠近渤海湾。
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
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他的的父亲杨德袁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毕业的大学生,先当教师,后在辽宁省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做行政工作;与父亲同岁的母亲魏桂兰,则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
杨利伟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家5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
“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
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反应快,还是个娃娃头。
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理工科成绩很好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
特别喜好摆弄各种电器。
杨利伟小时候身体很好,很少生病。
喜爱体育运动,不知是绥中人的身体特质还是其它原因,部队常会到绥中县高中选拔飞行员。
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的壮举

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的壮举2003年10月15日,中国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地进入太空。
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本文将从杨利伟的背景介绍、航天飞行任务、壮举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解析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的壮举。
一、杨利伟的背景介绍杨利伟,1965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医学工程学院。
他是中国首批航天人员的一员,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在成为航天员之前,杨利伟曾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各个领域积极探索和取得成就,为他成功成为航天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航天飞行任务杨利伟所参与的航天飞行任务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中国决定派遣一位航天员进入太空,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实力。
而杨利伟作为这次任务的航天员,肩负起了历史使命。
他所搭乘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发射升空,并在太空中度过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和空间生活任务。
此次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为中国航天开辟了崭新的篇章。
三、壮举意义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的壮举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
首先,他的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目标,彰显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
其次,杨利伟的航天飞行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辟了新的时代,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够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此外,杨利伟的壮举还进一步激励了中国年轻一代对航天科技的热爱和追求,促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的壮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光辉一页。
他的背景介绍、航天飞行任务以及壮举所具有的意义,都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代表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相信在他的影响下,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迈向新的高度,为人类太空探索贡献重要力量。
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

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1杨利伟的家乡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这是山海关外一个依山傍海的美丽县城,今年38岁的杨利伟曾经在绥中生活了长达18年的时间,可以说,杨利伟的童年、少年以及一部分青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平和的小镇度过的。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
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里一家中学当教师(爸爸后调到县土产公司)。
小利伟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
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让他到房后头拿木棚上的地瓜,他试了再试,半天的时间过去了,额头和小鼻尖上都浸出了汗水,却始终不敢登上离地面不到15米高的木梯。
面对小利伟的胆怯,在镇学校做教师的父母担心地说:“这孩子的性格不改变,怕是长大后不能成事。
”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署假日,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县东六股河去游泳。
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
9岁这年秋天,在绥中镇北巍巍的燕山山脚下,经父亲鼓励,小利伟平生第一次爬上了一棵30多米高的古老的塔松上,当从大树上下到地面的时候,浑身被汗水浸透的小利伟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高声喊道:“爸爸,我成功了!”孩子少有这激动的高喊声,似乎击落并摔碎了他性格上的怯懦,高喊声,震憾并回荡在幽暗的山谷。
看见孩子第一次勇敢地战胜自己,父子俩人竟喜极而泣。
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
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
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嗄》、《鸡毛信》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带领“红军”攻克“白军”山头阵地,活捉了“胡汉山”、日本皇军头子“龟田”。
他还常率领伙伴在学校的操场上“飞碍阻”、练习投掷铁饼、跑百米。
在亲人的眼里,小利伟真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辽西的许多乡镇素有故事之乡之称。
绥中县绥中镇更有“讲古王”、“故事王”摇篮的美誉。
绥中清朝时就是辽西及关外各路商贾贩客通往辽南、辽北、辽东的交通要道。
我国航天英雄的故事

我国航天英雄的故事宇航员是探索宇宙的勇士,是国家荣誉、人民英雄。
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有许多航天英雄的付出和努力,今天我们为大家讲述几位中国航天英雄的故事。
1、杨利伟,我国第一位宇航员2003年,杨利伟作为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成功完成了神舟五号飞行任务。
在37度高温下,他历经两次考核,成功进入太空,进行科学实验,并在零重力下带国旗和党旗进行宣传。
这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中国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件。
杨利伟的成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中国宇航员的形象树立了标杆。
2、景海鹏,我国首位太空站长2016年,景海鹏作为天舟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指令长,首次进入太空与天宫二号进行对接。
2018年,他又承担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指令长工作,成为我国首位太空站长。
从空间实验室对接、实验操作,到太空行走、空间生活,景海鹏在太空中不断开拓,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嫦娥五号,实现月球取样并返回2020年11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取样并返回的壮举。
与此同时,“嫦娥”这一传说中的月兔女神也成为了文化产业中的新爆款。
嫦娥五号的成功,不仅对中国航天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实力。
这些航天英雄不仅在太空中承担着极其艰巨的使命,更是千锤百炼之后才得以蜕变而出的“选拔之花”。
他们的身上揉合着国家的心血和人民的希望,更是代表了中国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前还有着更加广阔的蓝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让我们一起祈愿这些航天英雄们能够继续书写新的传奇,成为全国人民的骄傲!。
2022年航天员杨利伟的事迹

2022年航天员杨利伟的事迹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关于2022年航天员杨利伟的事迹该怎么写的呢?下面给大家带来2022年航天员杨利伟的事迹,希望大家喜欢!2022年航天员杨利伟的事迹篇1我心中的英雄——杨利伟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英雄——杨利伟”。
2003年10月16日,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返航了。
航天员杨利伟绕行地球14周,圆了华夏子孙千年的飞天梦。
经过21小时的“太空之旅”杨利伟迈出返回舱的第一句话是“这是祖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不错,这是杨利伟叔叔“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是他和全部的科研人员,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
让世人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曙光,看到了中国人的聪慧才智。
杨利伟叔叔,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飞天第一人”,并不是因为他机遇好,而是因为他拥有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拥有伟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成功的背后,杨利伟叔叔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1996年,经过严格选拔,杨利伟叔叔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他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30多门功课要从头学起。
一向不甘落后的杨利伟叔叔废寝忘食地发愤学习,初来的两年,晚上12点前从没睡过觉。
接下来的航天环境适应性更为艰苦,但杨利伟叔叔苦练加巧练,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顺利地通过了各项严格的训练。
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叔叔以其优异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确定为首飞人选。
由杨利伟叔叔的这些感人事迹,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些往事。
有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围着操场跑4圈,走1圈。
什么?老师的话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跑这么多,那还不累死我们啊?但想归想,做归做,毕竟“师命难违”嘛,我只好硬着头皮开始了极不情愿的“跑程”。
【写人】我感动的杨利伟

【写人】我感动的杨利伟杨利伟,他是中国的航天英雄,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感动的杨利伟,是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航天员,更是一位充满勇气和毅力的人。
杨利伟,出生于1965年,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他小时候就梦想着能够成为一名宇航员,但那时的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航天计划,他的梦想显得遥不可及。
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学习,不断锻炼自己,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好准备。
1998年,中国的航天计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第一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杨利伟得到了参加航天员选拔的机会,经过激烈的竞争,最终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航天员之一。
他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他毕生的梦想,也是他的骄傲和荣耀。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这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事件。
他在太空中完成了21个小时的飞行,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并平安地返回地面。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杨利伟的飞行不仅仅是一次太空探险,更是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成就不仅代表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水平,更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毅力。
他在太空中的表现,给我们传递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勇往直前,敢为人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永不放弃。
杨利伟的名字成为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英雄,他的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整个国家。
在中国人心中,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榜样。
他的一生都在向我们展示着责任和担当,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可以成为英雄的可能。
对我来说,杨利伟不仅是一位航天英雄,更是一个值得我敬佩和感动的人。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勤奋努力的成果。
他的坚持和执着,给了我无尽的动力和勇气,让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追寻到自己的梦想。
杨利伟,你是我的英雄,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心中的英雄。
你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你的成就鼓舞着我们,你的精神感动着我们。
愿你的名字永远闪耀在中国航天史上,愿你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杨利伟事迹

杨利伟事迹1. 引言杨利伟,中国航天英雄,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他的事迹不仅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追逐梦想和探索未知。
本文将介绍杨利伟的事迹,包括他的背景、太空之旅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
2. 背景杨利伟于1965年出生在中国辽宁省蛟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从小杨利伟就对航天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他经常观看有关航天的电视节目,憧憬着能够成为航天员。
在中学时代,杨利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尤其是物理和数学,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准备。
3. 太空之旅3.1 训练和选拔过程杨利伟在2003年成为中国航天员队的一员。
他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和选拔过程,包括体能测试、心理应对能力测试以及各种航天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杨利伟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卓越的能力成功晋级,并成为中国首批太空人之一。
3.2 赴俄罗斯训练为了准备自己的太空之旅,杨利伟前往俄罗斯参加为期多年的太空训练。
在俄罗斯的训练中心,他接受了各种模拟太空飞行的训练,学习了太空器的操作和维护,以及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技能。
3.3 飞天历程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开始了他的历史性飞行。
他在太空中度过了快8天的时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科学研究,同时也为中国航天事业赢得了荣誉。
4.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4.1 国际声誉杨利伟的太空之旅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他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宇航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进步和实力,增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声誉。
4.2 激励后代杨利伟的事迹激励了许多年轻人追逐科学梦想和航天事业。
他的成功故事告诉年轻人只要有梦想、付出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成为了年轻人心中的榜样,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4.3 提升国家技术水平杨利伟的太空之旅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通过参与和实施太空任务,中国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航天技术、太空探索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航天英雄杨利伟

航天英雄杨利伟【名人档案】【生卒年】1965年6月21日【籍贯】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主要成就】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5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被授予“航天英雄”的称号。
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
2003年10月15日晨,杨利伟进入飞船,按照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
8时59分,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
火箭即将点火。
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
杨利伟在飞船内安稳地目视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
医学监视仪器显示,杨利伟的心率“76次/分。
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达到140次/分。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
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一位老专家激动的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这时,大家想起一个故事。
发射前,杨利伟参加飞船模拟发生演练。
按照飞行程序,飞船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可以看见舷窗外的天空。
但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
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
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天空了!”专家们惊讶地问航天员系统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他能不知道?!”为了这个“都知道”,杨利伟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巨大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他乘坐中国制造的“神舟”号飞船遨游太空的第一人,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梦想。
他用自己的实践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绥中县人,大学文化。
1965年6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8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中校军衔,1992年、1994年两次荣立三等功。
杨利伟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曾飞过歼击机、强击机等机型,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光荣地被选拔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员。
2003年11月7日,中央军委主席向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授予“航天英雄”的光荣称号,并向他颁发“航天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
飞天梦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
绥中靠近渤海湾。
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
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他的的父亲杨德袁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毕业的大学生,先当教师,后在辽宁省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做行政工作;与父亲同岁的母亲魏桂兰,则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
杨利伟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家5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
“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
儿时的杨利伟脑子灵,反应快,还是个娃娃头。
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理工科成绩很好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
特别喜好摆弄各种电器。
杨利伟小时候身体很好,很少生病。
喜爱体育运动,不知是绥中人的身体特质还是其它原因,部队常会到绥中县高中选拔飞行员。
杨利伟就是在1983年从绥中县第二高中,被部队选拔培养后,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1983年夏季,18岁的杨利伟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在4年的学院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
1987年,杨利伟从飞行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
天生聪慧加上勤奋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后来他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
10年间,他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祖国的万里蓝天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杨利伟没有想到,儿时的飞翔蓝天梦想,会飞得那样遥远,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1998年1月,经过长达两年的太空人严格选拔中,他幸运地同其他13人一起从参与选拔的1500名现役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杨利伟开始了航天员的训练生涯。
也就是在这里,他真正体会到了,在“航天员”耀眼光环的背后,是汗水和艰辛,奉献和牺牲。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转变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航天员基础理论学习。
要学的课程非常多,天文学、天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天医学、心理学、外语以及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有关知识等都要学,涉及30多个学科、十几个门类。
比在飞行学院学习要难上几倍、几十倍。
好多知识是杨利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
杨利伟的文化基础在这批航天员中并不是最好的,因此掌握这些知识对他来说非常困难。
但是他肯于吃苦,善于钻研。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坚持白天专心听课,晚上挑灯夜读,连续两年多几乎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就是春节也不敢轻易放过。
为防止打瞌睡,他买了个大水杯,泡上浓茶,不停地喝水提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考试杨利伟得了93分,除了两位曾经在俄罗斯培训过的航天员外,杨利伟的成绩在新入选的航天员中名列第一。
杨利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攻克英语关,他经常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当自己的英语陪练。
一遍一遍,反反复复。
后来考试时,他居然得了100分。
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好的学习成绩,他以全优的成绩顺利通过航天员的理论学习!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身体素质,接受严格的特殊训练,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培养超人的意志品质在普通人看来,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于要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来说,太空不仅神奇美妙,而且又是残酷的。
这里没有重力,没有氧气,没有水,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要素。
而为了进入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飞船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
要克服这些障碍,除飞船必须具备适合人生存的条件外,航天员必须进行航天环境适应、任务模拟、救生与生存等专门训练。
杨利伟的爆发力不错,短跑还可以,但是耐力较差,而在航天员训练中,耐力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
为了把这一关攻下来,他就抓住各种机会练习长跑,结果导致骨膜炎,上厕所都不敢蹲下来。
就是这样,杨利伟依然坚持不懈,最后,他的长跑成绩是“优”。
转椅训练是一个重要科目,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太空飞行中可能发生的“空间运动病”。
但训练的滋味十分难受,一般人上去转不了几圈就会头晕、呕吐。
每次练这个科目,他都选最长的时间,做最大的强度。
为了配合训练,杨利伟晚上睡觉时不用枕头,还把床脚垫高以适应太空失重状态下的血液重新分布,提高抗“空间运动病”的能力。
练到最后,这个科目他可以免试。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航天员训练中最为艰苦的,是向人的极限能力挑战。
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8.5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近10倍的压力。
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
要“飞天”,就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人的超重耐力,他们管这叫“魔鬼训练”。
训练时离心机在加速旋转,人受到的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
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
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
在他的左手旁,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是用来报警的。
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按按钮叫停。
但是,在每次离心机训练时,他都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
熟练掌握飞行程序和任务要求,是航天员执行任务的看家本领。
对这个科目他更是以百倍的精力和近乎苛刻的要求,强迫自己每次训练都不能出任何差错。
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100多个。
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
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于是,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
他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放来看。
最后做到闭上眼睛也知道哪个按钮在什么位置、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并能用操作杆准确无误地操作它们。
经过长期训练,他对正常飞行、应急飞行,以及可能出现故障的判断和处理都烂熟于心,应对自如。
正因为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烂熟于心,使得他在后来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飞行中,他的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失误。
2003年7月和9月,在航天员14选5强化训练和5选3确定首飞梯队的综合考核评定中,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最后5次考核,两次99分以上,三次满分。
最终经过无记名投票,评委们一致推选杨利伟为首飞梯队航天员!2003年10月14日晚上,领导正式通知杨利伟,由他担任首飞的光荣任务。
盼望已久并为之奋斗了多年的时刻就要来到了。
那天晚上,杨利伟踏踏实实地睡了个好觉。
飞向太空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
从远古时代“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朝年间万户的人类首次飞天尝试,中华民族造访太空的梦想与沧桑的历史一样悠远,今天这个梦想就要实现了。
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一次伟大出征。
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之旅。
从问天阁到出征的路上,杨利伟一步一步走得很从容,很坚定,每一步都充满了自信。
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达到140次/分,而杨利伟在升空前几秒钟,医学监视仪器显示,他的心率:76次/分,完全未显得紧张。
事后他回忆说:“当时我没有想紧张的问题,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想着程序和操作。
在执行任务时保持平静的心态,这是每个航天员的必备素质。
无论干什么事情,你只要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就不会紧张。
”进入飞船后,杨利伟按程序做着各项准备工作。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离火箭点火起飞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此时,想到指挥大厅里的紧张气氛,想到肩负的重大使命,想到有那么多人在关注着自己,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和决心呢?“10、9、8、7……”当指挥员倒计时口令传来时,杨利伟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敬了个军礼!心里默念着:放心吧首长,放心吧祖国!在指挥大厅里,当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军礼的画面时。
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杨利伟敬礼向大家致意告别,心里想的是大家,惟独没有他自己。
这不仅体现了杨利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展现了杨利伟的人格魅力。
9时整,火箭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稳稳地拔地而起,以气吞山河的气势,载着杨利伟直刺苍穹,飞向太空!火箭的速度越来越快,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整流罩分离。
杨利伟认真观察着飞船仪器的工作情况,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利。
太空在作家的笔下是神奇而又美妙的,可是对于杨利伟来说,却要承受生理极限的挑战。
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
这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
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
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