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七章、思维1.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1)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离开了具体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有了表象作支持,更容易形成抽象的概念。
2)促进问题的解决。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很大程度上依赖表象的支持,即使利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时,也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与支持。
2.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一)算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启发法,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3.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1)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和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
2)无关信息的影响,人们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影响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表征方式。
(被问题所局限)4)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思维惯性)5)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类似刻板印象)6)动机和情绪,在一定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解决,反之,妨碍问题的解决。
7)人际关系,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反之则妨碍问题的解决。
第八章、语言1.试述语言的含义及其特征。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其中( ) 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A.本我B.自我C.超我D.三者都是答案:A2.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指人格具有( )。
A.独特性B.稳定性C.整体性D.功能性答案:B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研究A.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B.影响及决定人的行为的潜意识C.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 D.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答案:B4.()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A.气质B.能力C.性格D.理智特征答案:C5.()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能迅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A.敏捷性B.变通性C.独特性D.流畅性答案:A6.“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A.应激B.心境C.焦虑D.激情答案:D7.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A.感觉对比B.感觉融合C.感觉适应D.感觉的掩蔽答案:A8.提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智力结构模型,人的智力在理论上可以区分为150种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斯皮尔曼B.卡尔特C.瑟斯顿D.吉尔福特答案:D9.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A.智商B.韦伯分数C.情商D.感觉阈限答案:D10.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成分是()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B.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C.感觉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 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答案:A11.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B.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C.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D.操作性为和反应行为答案:B1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答案:C13.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称为A.联觉B.联想C.感觉融合D.感觉起伏答案:A14.()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简史及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说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工作. 心理学界公认:1879 年为科学心理学的开始,冯特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和心理学之父 ( father of psychology)2.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美国)创始人1913年发表《在行为主义看来的心理学》后宣告行为主义诞生,反对研究意识反对内省法,心理学是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实验法客观测定外显行为)。
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被动学习的结果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开始接受意识,行为主义的贡献:主张心理学目的在于预测、控制人的行为,把心理推向应用(如程序教学、行为治疗)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以认知为导向3.精神分析心理学:称第一势力, 研究对象:患者、心理变态者,研究潜意识提出:A人格动力观B人格发展观C人格结构观4.人本主义心理学:意识:现实原则: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解除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事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小且非主要的部分.前意识:中间环节: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担负一定的稽查作用。
当前意识丧失警惕,被压抑的欲望或本能也能伪装的渗入意识。
潜意识:快乐原则: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
非理性等。
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5.认知心理学产生:受多因素影响逐步演变而成。
60年代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
奈瑟60年代末写的《认知心理学》是开端。
研究对象:个体信息加工历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知论》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认知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一、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三类机能区一皮层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视觉区:枕叶内,17区。
接受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普心复习资料

普心前十一章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概念: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的发展规律。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简答:个性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仰,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第二章人类心理的起源和发展一心理的起源(一)生命的出现(二)反映:任何物质形态的特征,对影响做出回答的能力。
生命物质:刺激感应性,趋利避害无生命物质:风吹,物体发生位移…(三)感应性----一切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对外界刺激表现出来的独立,积极的反应能力。
在生物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实现。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动物心理的发展决定于:神经系统的演化水平;生活环境的复杂性。
第一阶段:无脊柱动物第二阶段:低等脊柱动物第三阶段:高等级主动物三人类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一)人类起源---进化论(二)人类心理的产生条件一:劳动使用和制造工具;社会集体性条件二:语言共同劳动中人际交往的需要:发音器官的完善语词抽象思维自我调节手段条件三:人脑的发展脑量的变化脑内结构变化脑机能的变化脑功能学说:1定位说2整体说3机能系统说4模块说第三章感觉概念:1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2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差别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差别刺激的能力3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4韦伯定律:K=⊿I/I对数定律:P=KLgI乘方定律:P=KIn (P等于k×i的n次方)(具体内容见书83-87页)5明度: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i马赫带: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色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色带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6视觉适应: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觉性的变化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后像:刺激物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能保留一段短暂的时间闪光融合:继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作用而使人们产生连续光的感觉视觉掩蔽:在某种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而影响对其的觉察7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的现象简答:1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及含义: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阈限(具体含义见概念)2颜色混合的种类与混合定律:色光混合---加法过程颜料混合---减法过程互补律:混合两种颜色产生白色或灰色,如红+绿,黄+蓝间色律:混合两种颜色产生中间色,如红+黄=橙代替率:不管成分如何,只要感觉上相似即可,红+绿,黄+蓝=白3色觉理论:三色说:视网膜上存在3种感受器,即感红,感绿,感蓝,对应不同波长的光波。
[精品]“普通心理学”复习纲要(完整版).docx
![[精品]“普通心理学”复习纲要(完整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a3becb2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5.png)
“普通心理学”复习纲要(完整版)第三章需要与动机(一)基本概念:需要P55、动机P62、内驱力P63、成就动机P67、好奇心、自然需要P57、社会需要P57(二)思考题: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试对这一理论进行客观的评价。
(重点)P59-602、简述需要的种类。
(自然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第四章注意(一)基本概念:注意P72、无意注意P74、有意注意P76、有意后注意P78、注意广度P78、注意起伏、注意转移P81-82、注意分配P83、分心、注意稳定性P80(二)思考题:1、试述注意的心理功能。
P72-732、简述注意的特性。
答:注意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3、注意为什么不是*种心理过程? P71 (上方)4、一心能否二用?为什么?(好象考过)P83-845、怎样才能引起保持有意注意? P77-78第五章感觉(一)基本概念: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P89、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P90、适宜刺激P93、感受野、等响度曲线、适应P115、后象P117、对比、闪光融合现象P118、闪光融合频率P118、韦伯定律P90、费希纳定律P91、联觉P121、马赫带P119(二)思考题:1、简述感觉剥夺的实验研究,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2、感觉在人的心理生活中有何作用? P87 (中段)3、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有何关系? P89 (中段)4、简述感觉的种类。
P925、什么是明视觉与暗视觉?为什么人会有明暗视觉? P966、试用颜色立体色轴图来说明颜色三特性的相互关系? P97-987、试述颜色混合三定律。
P998、什么是明适应与暗适应?适应过程有何特点?机制如何?怎样保护暗适应?(找不到)9、色盲多是遗传的,遗传途径是什么? P10010、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P10511、为什么听从录音机放出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总觉得不像? P105第六章知觉(一)基本概念:知觉P122、知觉的整体性P128、知觉的选择性P130、知觉的理解性P132、知觉的恒常性P129、空间知觉P137、深度知觉P144、单眼线索P144、 |定势P134、主观轮廓P140、触觉的视觉化现象P142(上)、双眼视轴辐合P146、|双眼视差P146、生物钟P149、似动知觉P152、时间知觉P148、错觉P154(二)思考题:1、知觉有哪些特点?这些特性在认识中有何作用?答:(1 )知觉的整体性;(2 )知觉的选择性;(3 )知觉的恒常性;(4 )知觉的理解性。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全

心理学复习资料2012-6-13一1、说出心理学的界定及其具体研究对象。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知觉与注意⏹学习心理⏹心理的发展⏹心理的个别差异⏹动机与情绪⏹社会心理⏹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2、解释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受其内部的心理活动支配;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3、深刻理解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4、记住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其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 , 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用自己的话说出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格式塔学派: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提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即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渲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泛指以人的认识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和流派,包括:格式塔学派;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皮亚杰学派的结构主义的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等。
信息加工心理学也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代表着当前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主流,旨在解释人接收、存储、提取与运用信息等过程,受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较大。
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诸如动机、需要、价值观、情感、生活责任、自我意识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1.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2 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C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3.王方5岁,IQ是110,李平10岁,IQ也是110,二人的智力相比(无法相比)A.王方比李平高B.李平比王方高C.相等D.无法相比4.阿尔波特认为,人格结构中,代表一个人主要行为倾向,决定一类行为,而不是所有行为的特质是(C )A.共同特质 B.枢纽特质 C.核心特质 D.次要特质5.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是( A )A.记忆的作用 B.思维的作用 C.想象的作用 D.联想的作用6.表象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如库珀和谢帕德所做的( B )。
A.表象操作实验 B.心理操作实验 C.心理旋转实验 D.表象运动实验7.遗忘最快的记忆材料是( A ).A.无意义音节 B.诗歌 C.事物的形象 D.熟练的动作8.文学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在进行( C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9.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达到了( C )A.感觉阶段 B.知觉阶段 C.思维萌芽阶段 D.思维阶段10.威尔尼克中枢受到损伤会造成( B )A.表达性失语症 B.接受性失语症 C.失读症 D.失写症11.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并具有较快速度的言语是( D )。
A.外部言语 B.对话言语 B.独白言语 D.内部言语12.即使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也会发生感觉强度忽强忽弱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 A ) A.注意的起伏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分散 D.分心13.神经系统可分为( B )A.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C.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 D.脊髓和大脑14.容量最大的记忆系统是( D )A.感觉记忆 B.图像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15.沙赫特认为,情绪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A.外界环境刺激 B.机体生理变化 C.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D.认知过程16.智力的核心是( C )。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a、认识过程b、情绪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个性――――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a、个性倾向性b、个性心理特征2,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的任务:探索和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a.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
b.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c.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
4.影响人心理活动的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要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发展性原则―――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参与观察者――非参与观察者优点缺点实验法: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这一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优点――内部效度高缺点-外部效度低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试回答他或他们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问卷法-谈话法测验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一是采用测验法来研究个体行为或心理特征在某一层面上的个别差异,二是用来研究被试者两种或多种行为或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7.心理学的发展派别代表人物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意识经验、结构内省法机能主义詹姆斯行为的机能实验、机能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外显行为观察、实验格式塔魏特曼、考夫卡整体知觉现象观察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格潜意识观察、解析认知心理学西蒙、奈瑟信息加工实验、模拟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需要、价值观现象描述分析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心理的发生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心理活动反映形式与先前生物的反映形式的三个不同特征:它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作出生物学意义上的反映,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作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心理的反映形式是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生物的本能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复习资料2012-6-13一1、说出心理学的界定及其具体研究对象。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知觉与注意⏹学习心理⏹心理的发展⏹心理的个别差异⏹动机与情绪⏹社会心理⏹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2、解释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受其内部的心理活动支配;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3、深刻理解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4、记住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其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 , 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用自己的话说出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格式塔学派: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提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即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渲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泛指以人的认识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和流派,包括:格式塔学派;勒温的拓扑心理学;皮亚杰学派的结构主义的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等。
信息加工心理学也是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代表着当前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主流,旨在解释人接收、存储、提取与运用信息等过程,受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较大。
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诸如动机、需要、价值观、情感、生活责任、自我意识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
6、简要说说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7、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基本术语:被试、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组、控制组等。
二1、理解注意的定义及基本功能。
⏹注意(attention):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选择性、方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集中性。
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基本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2、理解注意的类型及其规律。
⏹类型及其规律:1无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能说出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2.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4、了解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对注意的研究。
P59.三1、正确理解及掌握感觉的定义、感觉的意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意义:1.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3.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2、了解感觉的基本分类。
分类:1.外部感觉:视、听、嗅、味、皮肤2.内部感觉:运动、平衡、内脏3、理解: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定律。
⏹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对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能觉察出的两个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增加的绝对数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加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K=ΔI/I I为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为一个常数,被称为韦伯分数4、理解刺激的物理强度和心理强度的关系。
心理物理定律刺激强度的变化和它所引起的感觉变化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感觉的变化要比刺激强度的增长慢,即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
5、理解并能说明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联觉等现象。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像: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的暂留现象。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而使人产生连续感觉的心理效应。
四1、知道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理解过去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人的过去经验。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方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3、理解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相同点:人脑对当前刺激的反映;感性认识⏹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
⏹区别:1.影响因素不同。
2.性质不同。
3.反映事物的内容和水平不同。
4、能正确理解和举例说明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
(知觉的组织性)2.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意义性)4.知觉的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知觉常性)5、了解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的主要规律。
⏹空间知觉:是指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作用的结果,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动觉等经验及其相互联系,对空间知觉具有重要作用。
⏹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比较,有两点不同,一是时间知觉有时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二是时间知觉没有固定的感觉器官。
6、了解运动知觉的类型。
●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主动运动和诱导运动。
7、了解错觉的类型及其原因。
类型:线条横竖错觉,缪勒莱尔错觉,奥伯逊,戴勃福,赫尔岑,佐尔纳,楼梯错觉。
产生的原因:1、从生理机制和功能方面解释,包括动眼理论和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认为人的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参与了错觉产生的过程。
2、从心理学方面解释,如深加工或恒常性误用理论,认为人的错觉纯属心理活动的结果,错觉的产生是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是人当前的知觉与过去经验之间产生矛盾而作出思维推理的过程。
五1、记住记忆的定义。
记忆(memory):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
2、能说出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关系。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记是忆的前提;⏹忆是记的结果。
3、理解识记的种类、规律及其应用。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内容的不同)⏹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根据个体在信息提取时的心理经验)⏹语义记忆与情境记忆(图尔文)⏹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4、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能领会运用。
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5、知道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哪些?①时间。
②材料的重要性。
③材料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的量为50%,即学习程度为150%时,效率最高)⑤材料的序列位置。
(首尾易记,中间易忘)6、知道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7、记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各自的特点。
⏹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特点: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信息保持时间极短3、容量较大4、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特点:1、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2、容量有限,一般为7±23、以言语听觉编码为主4、还具有操作功能5、信息可被意识⏹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信息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特点:1.保持时间长2.编码方式主要是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3.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4.容量非常大8、能有效运用学习中增进记忆的方法。
1.谐音法,2.歌诀法,3.直观形象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浓缩法,7.图表法,8.提纲法9、了解信息加工理论在记忆问题上的一些经典研究。
P133.六1、能说出表象的定义、特征及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image):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所留下的形象。
特点:1.直观性(形象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在思维中的作用:1.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基础,2.促进问题解决,3.表象思维。
2、能区别表象与知觉映象。
3、知道想象的分类及想象的作用。
想象(imagination):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分类:作用:1.超前功能。
它是以形象方式对现实进行的超前反映,有预见作用。
2.补充作用。
可以补充知识经验。
3.代替作用。
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
如心理咨询4、理解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含义及发展条件。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提示,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发展条件:①丰富表象贮备。
②正确理解词与各种标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