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

合集下载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运用特定的文字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及其综合运用。

首先,对比修辞是修辞格中的一种重要手法。

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的事物、事实或观点,达到突出其中一个的效果。

比如说,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了很多对比修辞的运用,比如宝玉和黛玉、贾蓉和贾瑞等的对比,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再次,排比修辞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

排比修辞是通过对列举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多次重复,以起到强调的效果。

例如,“我追求真理,你追求利益;我讲究原则,你讲究权宜;我是追求完美,你是追求成功”。

这样的排比修辞使句子更加生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感。

此外,隐喻修辞也是修辞格中的一种常见的手法。

隐喻是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概念、形象和属性,来形容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月亮是一个大白菜”的描述,就是一种用隐喻修辞的手法来描绘夜晚明亮的月色。

再次,比喻修辞是修辞格中的另一种常见手法。

比喻是通过将所要表达的事物和人、物品等进行比较,来揭示其共同点和特点,并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加深读者对所描述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他的眼睛像一颗明亮的星星”。

这样的比喻修辞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被描述事物的特点和形象。

最后,夸张修辞是修辞格中的一种常见手法。

夸张修辞是通过对事物或观点进行夸张处理,达到增强说服力和表现力的效果。

例如,“这个城市的房价涨到了天上”,这样的修辞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房价的高涨和压力的增加。

综上所述,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比修辞、排比修辞、隐喻修辞、比喻修辞和夸张修辞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丰富文学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因此,在写作时要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格,从而使文章更加精彩。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三、套用 几种辞格一层一层套在一起,即辞格里包容着 辞格,叫辞格的套用,也叫“结合运用”。 辞格套用的基本特点是:有关辞格处于不同层次, 有大有小。一个语言单位,从整体看运用了甲辞格, 从局部看,又使用了乙辞格,从更小的片断看,还 可能运用了丙辞格。可见,套用不同于兼用。兼用 中的辞格管辖范围完全相同,互相重叠在一起;套 用中的辞格管辖范围大小不一,只重叠其中的一部 分。例如:
①千山鸟飞绝,(夸张)万径人踪灭。(夸张) ( 对偶) 衬托 孤舟蓑笠翁,(对偶)独钓寒江雪。 ②落 笔 惊 风 雨,(对偶)诗 成 泣 鬼 神。 夸张 夸张 比拟 比拟 ③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 比喻 比拟 对偶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比喻 比拟
四、汇用 把连用、兼用、套用等几种形式交汇在一起使用, 叫辞格的汇用。 辞格汇用的基本特点是交错混合。它以各种不 同的辞格互相配合、互相衬补,能够把复杂的思想 感情恰当充分地表达出来。例如:
(二)异类辞格连用 例如: 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 不忍闻。(对偶)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反问)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 沉默呵!(反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 亡。(对比)对偶、反问、反复、对比连用 ②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对偶)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引用) (排比)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比拟)对偶、引用、排比、比拟连用
二、兼用 当一种语言形式兼备多种辞格时,即从这一角 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看是乙格时,叫辞格的兼 用,或称“兼格”。 (一)夸张兼比喻 例如: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李白)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③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 锡)

修辞_第8—9节

修辞_第8—9节

9、映衬不当 *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 什么活也干不了,真闷死人。
10、设问不当
5、东方白,月儿落, 车轮滚动地哆嗦。 长鞭甩碎空中雾, 一车粪肥一车歌。 6、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 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答案:
B套用A连用C兼用比喻和排比 D拈连和通感 A比拟和比喻 D套用与兼用 兼用对偶和警策,套用暗 喻。
二、辞格的兼用
在一段文字中同时运用了两种辞格。
此时,积压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几 千年的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夸张、比喻兼用 黄河,你千百年来坚韧地浇灌着华北大地,养 育着华夏子孙,就如一位慈祥、坚韧的伟大母亲 护养着她生养的儿女! 比拟、比喻兼用
夜晚,昏黄的灯下,母亲埋头为我缝补着远行 的背囊。她缝上的是密密的针脚,不也缝进了母 亲的深深祝福吗? 拈连、反问兼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对比兼用
1、同类辞格连用:同一个辞格连续出现。
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
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
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 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五个比喻连用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 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 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 过琴弦;像花飘零在水面上。 博喻:几个喻体同时比喻一个本体。
3、有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 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 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4、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对岸是一片森林, 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名叫米拉朵黑 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 论力气,米拉朵黑能和黑熊摔跤。 论人才,米拉朵黑像天神一般英俊。 论性情,米拉朵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修辞 第8—9节

修辞 第8—9节

分析辞格的综合运用时要达到两个基本要求:
用了哪些辞格
产生了怎样的修辞效果
第九节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韵律配合不协调
1、音节不匀称 ①事实胜于雄辩,水落石出。 改为:事实胜于雄辩,水落自然石出。
②喜剧《马戏团》是卓别林自编自导自己主演的 一部早期作品,拍摄于1927年。
改为:喜剧《马戏团》是卓别林自己编导自己主 演的一部早期作品,拍摄于1927年。
1、同类辞格连用:同一个辞格连续出现。
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
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齐
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婆娑起 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 五个比喻连用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 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 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 过琴弦;像花飘零在水面上。 博喻:几个喻体同时比喻一个本体。
史学家是凸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凝结起来, 制造一个实的焦点;史剧家是凹面镜,汇集无数 的光线,扩展开去,制造一个虚的焦点。 对偶中套用比喻
激情,你是灵感的火花,你是创作的动力,你 又是爱情的试金石! 排比中套用比喻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 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 雪。
父亲变了。几十年的辛苦劳作使他脸上的皱纹 像黄土高原的纵横沟壑,注满了岁月的艰难;世 态的炎凉又让他本就拘谨的嘴合得更紧了,仿佛 已有几个世纪也未曾吐过一个字儿。 比喻、夸张连用 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 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 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 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比拟、反复、排比、对偶连用

小学语文语文常识(句子)辞格的综合运用

小学语文语文常识(句子)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综合运用时有三种情况: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

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

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

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引言辞格是指词语在表达中的特殊排列和组合方式,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写作中,辞格的运用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辞格的综合运用,包括排比、反问、夸张等常见的辞格手法。

1. 排比排比是指在几个词句中运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排比能够让文章的语言更加鲜明、有节奏感,使读者对内容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例如:•他不仅幽默,而且风趣;不仅聪明,而且机智;不仅善良,而且正直。

在这个例子中,通过使用排比的手法,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被描述人物的多重优点。

2. 反问反问是指在文章中提出疑问,但不需要得到明确的回答。

反问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例如:•你难道不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吗?通过这个反问的句子,作者希望引起读者对问题的关注,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重视态度。

3. 夸张夸张是指在表达中进行程度上的夸大,以加强表达的效果。

夸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他长得高得可以接触到天空。

通过这个夸张的描述,读者能够直观地想象到被描述人物的身高,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比喻比喻是指通过比较的手法,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似或相似的联系,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给读者一个直观的形象,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

例如:•她的笑声如同一阵清泉,使人心旷神怡。

通过将笑声比喻为清泉,作者使读者更能够感受到被描述人物带来的快乐和舒适。

5. 并列并列是指在文章中将两个或多个词句放在同一位置并列起来,以强调它们的重要性或对比不同之处。

并列能够使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团结、友爱、互助,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

通过并列的手法,将这三个词语放在同一位置,强调它们共同的重要性,并体现了团队的核心价值观。

结论辞格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综合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的综合运用
例D从一种角度看是对比,换一种角度 看又是对偶。
恰本地利用兼格,能够使多
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姿多彩, 从多方面为文章旳体现增添文采和 力量。
三、辞格旳套用 辞格旳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括着
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旳包容关系。 (1)一站站灯火扑来,似流萤飞走,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旳春天,这是人民旳春天,这是科学 旳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 吧!
B套用
2.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旳彩绸,正 有两只看不见旳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 旳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 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这是辞 格旳——。 A连用 B套用 C兼用
A连用
3.这些揭示人类生命奥妙旳串串符号是空谷 幽兰,荒原杜鹃,老林中旳人参,冰山上 旳雪莲,泰山绝顶旳灵芝,戈壁沙滩旳牡 丹。这是辞格旳——。 A连用 B套用 C兼用
比喻、夸张连用
总理旳轿车开动了,我们旳心哪,跟着总理向 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 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旳音容笑貌,在我 脑际萦绕;周总理旳谆谆教导,在我心中回响。
比拟、反复、排比、对偶连用Leabharlann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我还有 什么话可说呢?(反问)我懂得衰 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旳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反复)不在沉 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对 比)对偶、反问、反复、对比连用
C兼用比喻和排比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 辞格旳——。 A连用 B套用 C兼用 D套用与兼用
B套用 对偶套用暗喻。
5.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利用旳修辞手法 相同旳一项是( )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 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旳思想 品格旳试金石。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你教旳‘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

第⼋节-辞格的综合运⽤第⼋节辞格的综合运⽤⼀段话之中包含有多个辞格,这便为辞格的综合运⽤。

它包括兼⽤、套⽤、连⽤。

1.辞格的连⽤辞格的连⽤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段⽂字中的接连使⽤。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分主次,平等并列,互相衬托。

如:①太阳还不能从云⾥挣扎出来,空⽓也感到疲乏。

②沉默。

监房突然像沉⼊⽆底的⿊暗之中,就是落下⼀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例①是两个⽐拟辞格的连⽤;例②是⼀个⽐喻辞格同⼀个夸辞格的连⽤。

③我始终相信“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话,《译林》杂志将永远会是⼀棵屹⽴不倒的、绿如翡翠的常春树!(苡《⼀点⼩⼩感触》)第⼀句是引⽤,第⼆句是暗喻,它们是异类辞格的连⽤。

第⼆句中⼜包含有明喻。

④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

回忆凝成⼀块铁,重重地压在我的头上;思念细得像⼀根针,不断地刺着我的⼼;⾎像⼀层雾在我的想像中升上来,现在连电灯光也带上猩猩的颜⾊。

(《巴⾦⼩说精编》)第⼆、三、四句都是⽐喻,它们是同类辞格的连⽤。

2.辞格的兼⽤辞格的兼⽤是指⼀种语⾔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

如:①勤奋是点燃智慧的⽕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②举着红灯的游⾏队伍河⼀样流到街上。

例①是对偶和对⽐的兼⽤;例②是⽐喻和夸的兼⽤。

③他赢⽽⼜赢,铜钱变成⾓洋,⾓洋变成⼤洋,⼤洋⼜成了叠。

(鲁迅《阿Q正传》)这是层递和顶真的兼⽤。

“铜钱——⾓洋——⼤洋”,概念⼀个⽐⼀个⼤,表达了层层递进的意思,从这个⾓度看,是层递,但是“……⾓洋,⾓洋……⼤洋,⼤洋……”词语蝉联,从这个⾓度看,是顶真。

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这例兼⽤了回环、对偶、对⽐。

兼⽤的特点是“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低各不同”,从这⼀⾓度看是甲格,从另⼀⾓度⼜是⼄格。

兼⽤可使多种不同的修辞效果交织在⼀起起作⽤,相互补充,浑然⼀体,增添⽂采和⼒量。

3.辞格的套⽤辞格的套⽤是指⼀种辞格⾥⼜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套⼩的包容关系。

如:①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节辞格的综合运用一段话之中包含有多个辞格,这便为辞格的综合运用。

它包括兼用、套用、连用。

1.辞格的连用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分主次,平等并列,互相衬托。

如:①太阳还不能从云里挣扎出来,空气也感到疲乏。

②沉默。

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之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例①是两个比拟辞格的连用;例②是一个比喻辞格同一个夸辞格的连用。

③我始终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老话,《译林》杂志将永远会是一棵屹立不倒的、绿如翡翠的常春树!(苡《一点小小感触》)第一句是引用,第二句是暗喻,它们是异类辞格的连用。

第二句中又包含有明喻。

④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面。

回忆凝成一块铁,重重地压在我的头上;思念细得像一根针,不断地刺着我的心;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像中升上来,现在连电灯光也带上猩猩的颜色。

(《巴金小说精编》)第二、三、四句都是比喻,它们是同类辞格的连用。

2.辞格的兼用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

如:①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懒惰是埋葬天才的坟墓。

②举着红灯的游行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

例①是对偶和对比的兼用;例②是比喻和夸的兼用。

③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

(鲁迅《阿Q正传》)这是层递和顶真的兼用。

“铜钱——角洋——大洋”,概念一个比一个大,表达了层层递进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是层递,但是“……角洋,角洋……大洋,大洋……”词语蝉联,从这个角度看,是顶真。

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这例兼用了回环、对偶、对比。

兼用的特点是“横看成岭则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又是乙格。

兼用可使多种不同的修辞效果交织在一起起作用,相互补充,浑然一体,增添文采和力量。

3.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如:①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

首先,全句是个比喻;比喻的喻解(相似点)部分的“狂风……凋”又是夸,其中的“狂风……不败”又是对偶,因此,全句比喻中套用了夸、对偶。

②一站站灯火扑来,象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两个分句合起来是第一个层次,是对偶;第一、二分句各是一个比喻,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一站站灯火扑来”和“一重重山岭闪过”是比拟;第四个层次“一站站”、“一重重”是复迭。

③为什么洪山礼堂今天这样明亮?因为被你们初升的太阳——照亮!为什么我们大家心情这样激动?因为你们的青春给了我们无限希望!(徐迟《要叫大自然听从你们摆布》)例④总看是对偶,对偶中又套用两个设问。

辞格套用,相互照应陪衬,使大的辞格有所借助,小的辞格所有增补,相得益彰。

例子还如:1.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辞格或异种辞格各自分立。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例①先后是反复、拟人、拟人三种辞格,他们没有分布上的交叠。

2.套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辞格一层套一层,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例②总的是暗喻。

中间套着两个比拟(这两个比拟又是连用的例)。

3.兼用:同一个语言片段,既是甲辞格,又是乙辞格。

③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例③从一个角度看是对比,换一个角度看又是对偶。

4.以上三种情况的同时出现④队伍虽然出罗网,英不幸入铁窗。

例④总的看是对比和对偶,这是两种辞格兼用。

“罗网”和“铁窗”分别是借喻和借代,这两种辞格的分布是连用。

这两个连用的辞格被对比、对偶包含,这又是套用。

第九节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修辞在具体的运用中也会出现下面的一些问题。

一、韵律配合不协调(一)音节不匀称例如:①原文:他的命就是数学。

改文:他的生命就是数学。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例①原文中的“命”是单音节词,改文把“命”换成双音节词“生命”,这就与后面的双音节词“数学”配合得整齐匀称。

(二)平仄不相间平仄是使声调悦耳的重要条件。

如果韵文不讲究平仄相间,使同声调的字相连过疏或过密,就会失去音韵美;非韵文也应适当调配平仄。

例如:①明白从前苦,方知今天甜。

②前年,桃花初开之时,他全家急匆匆南归家乡,访亲寻根。

例①前一分句的字是三平二仄(白是个古入声字,只是在后来派入到平生中去),后一分句的字都是平声。

全句读起来就不顺口,听起来感到平直。

如果把它改为“了解从前苦,方知今日甜”使平仄交替,就比较上口顺耳了。

例②全文22个字,只有“访”字是仄声,几乎一平到底,语感上过于平板。

把“初开”改为“乍开”或“初放”,把“急匆匆”改为“急切切”,把“家乡”改作“故里”,平仄错落,语感就大不一样了。

(三)押韵不和谐诗歌讲究押韵,给人以回环美;如不押韵,就失去了这种美感。

例如:①原诗:石不烂抬起头,穷岭上,红灯出。

改诗:石不烂抬起头,穷岭上,红灯亮。

(田间《赶车传》)例①把原诗中的“出”变为改诗中的“亮”,就是为了押韵,增加了声音美。

诗歌押韵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为押韵而押韵,以免“因韵害意。

”如果意思不明白,押韵也就失去作用。

二、词语选用不精当(一)词语表意不确切选用词语时,要特别注意前后的意义配合关系,否则表意就不确切。

例如:①山舞银蛇,原驱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初稿)例①是词的初稿,1957年1月《诗刊》正式发表这首词时,把“驱”改为“驰”,使“象”由被动变为主动,具有了生命力;以后,又接受臧克家的建议,把“腊象”改为“蜡象”,正好与“银蛇”相对,对仗工整,表意深刻。

(二)词语的感情色彩不相称有些词语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有时变换词的形式能附加感情色彩。

这些词语调配得当,就能收到好的表达效果;调配失当,就会出现感情色彩上的问题。

例如:①“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嘴脸。

(叶圣《多收了三五斗》初稿)上句中的“嘴脸”,修订时,作者把它改为“神色”。

因为“嘴脸”是指面貌、脸色,带有贬义,而作品中写的是贫苦农民,用中性词“神色”比较妥当。

(三)词语的语体色彩不相称有些词语常用于口语,因此就带有口头词语色彩;有些词语常用于书面语,因此就带有书面词语色彩。

例如:①在劳动的过程中,很少人为了个人的什么去锱铢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是真正的幸福。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初稿)例①中的“锱铢计较”比较深奥难懂,不常用,而改文把它换作“斤斤计较”,又常用,又通俗易懂。

三、句子表意不畅达(一)句式选择不恰当汉语的句式有多种,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可以灵活选用。

所谓句式选择不当,主要是指同义句式选用不当。

1.单句和复句方面的原文: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朝霞……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鲜血……我们爱韶山的杜鹃遍地开放……改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像朝霞……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像鲜血……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韶山的杜鹃遍地开放……(毛岸青、邵华《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原文和改文是文章两个结构段开头的句子。

原文是单句,改文是复句。

为什么把单句改为复句?因为全文的主旨是“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把单句改为复句,有利于突出中心,读起来语气舒缓,有助于抒发缅怀、喜爱、颂扬之情。

2.常式句和变式句方面的原文:它为哥儿和哥儿的姊妹兄弟们不休不歇地歌唱。

改文:它接连不断地唱,为哥儿,为哥儿的姊妹们。

(叶圣《画眉》)原文是常式句,改文把状语“为哥儿和哥儿的姊妹们”拆散并后置?这就使句子的主语跟谓语中心靠近,结构紧凑,语气舒缓,更加突出了状语。

3.长句和短句方面的原文:联系到解放后,周总理以自己的工资抚养过不少革命先烈子弟,但被抚养者直到长大成人,都只知道是国家抚养的事实,周伯伯的这种崇高品质,使我深受感动。

(《深情忆念周伯伯》《师大学学报》)改文:解放后,周总理用自已的工资抚养过不少烈士子弟,而受抚养者直到长成人,却只知道是国家抚养的。

周伯伯这种高贵品质,是多么使人感动啊!(《深情忆念周伯伯》中学语文课本)原文的“联系到……事实”中间有一个由复句形式充当的定语,读起来吃力不顺口。

改文把原来的长句变成了两句,删去了多余的词语,简练明快,突出了表达的对象。

另外,原文末“使我深受感动”,只是从个人感受来说的,改为“使人感动”后,语意更深刻广泛,改文字数少了,句子的容量反而增加了。

4.散句和整句方面的原文: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少年时在马房里睡觉,青年时代他又在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改文: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岭荒山里混过日子。

原文是一个散句,前三个分句是由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构成,结构比较松散。

改文是一个整句,由三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语句构成。

句式比较整齐,也更有条理。

(二)句子不简练1.语意重复①原文:1000多万万颗,你一口气数下去,不休息,不停歇,得数1000多年。

改文:一千多亿颗,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文光《字窗里有些什么》)例①原文中语意重复。

“一口气”就是“不休息,不停歇”的意思。

改文删去“不休息,不停歇”简练明确。

2.词语堆砌③你看,那一只只璀璨夺目、熠熠闪光、银光四射、晶莹耀眼的国产手表,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这一例堆砌了不少漂亮的形容词,它们都是表示光亮耀眼的意思,选用一个“璀璨夺目”也就可以了。

另外,“五彩缤纷”是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用来形容手表是不贴切的。

(三)句子表达不连贯1.分句之间脱节①由于树木茂密,我们的骑兵队伍起初没有被发现,直到听了马蹄声,山上的敌军才鸣枪报警。

2.句子之间脱节③他敏感、机灵,脑子反应很快。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

在政治运动中,他表现得更为突出,每次都当上积极分子。

人们称他“一贯正确”。

这个句群有四个句子,孤立地看,前三句都是褒义句,后一句是反语句。

前后连起来看,句意背谬,不衔接,语气很不协调,应当改写。

四、辞格运用不恰当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辞格在运用当中常会出现错误。

这些辞格主要是比喻、比拟、借代、夸、仿词、对偶、排比、顶真、映衬、设问等。

(一)比喻不当①今晚,在人民公园,我们狂欢。

十万人像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例①有四个分句,第二分句是以我军为主语的被动句,后两个分句是以敌军为主语的主动句,前后文意脱节,不连贯。

第二个分句可改为“敌人没有发现我们的骑兵队伍”,删去第四分句的“山上的敌军”。

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错误的。

例①把狂欢的人们比做“一团蚂蚁”形象不美,又有贬义色彩。

(二)比拟不当①谷穗已经黄了,沉甸甸地垂着。

我们一镰刀一镰刀地割着,大片大片的稻子倒下了。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剩下的田头一小块没割的稻子,都低下了头,愁眉苦脸,忧心忡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