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数值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数值分析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综合实验,掌握数值分析中常用的插值方法、方程求根方法以及数值积分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数值计算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插值方法(1)拉格朗日插值法:利用已知数据点构造多项式,以逼近未知函数。

(2)牛顿插值法:在拉格朗日插值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基函数,提高逼近精度。

2. 方程求根方法(1)二分法:适用于函数在区间内有正负值的情况,通过不断缩小区间来逼近根。

(2)Newton法:利用函数的导数信息,通过迭代逼近根。

(3)不动点迭代法:将方程转化为不动点问题,通过迭代逼近根。

3. 数值积分方法(1)矩形法:将积分区间等分,近似计算函数值的和。

(2)梯形法:将积分区间分成若干等分,用梯形面积近似计算积分。

(3)辛普森法:在梯形法的基础上,将每个小区间再等分,提高逼近精度。

三、实验步骤1. 拉格朗日插值法(1)输入已知数据点,构造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

(2)计算插值多项式在未知点的函数值。

2. 牛顿插值法(1)输入已知数据点,构造牛顿插值多项式。

(2)计算插值多项式在未知点的函数值。

3. 方程求根方法(1)输入方程和初始值。

(2)选择求解方法(二分法、Newton法、不动点迭代法)。

(3)迭代计算,直到满足精度要求。

4. 数值积分方法(1)输入被积函数和积分区间。

(2)选择积分方法(矩形法、梯形法、辛普森法)。

(3)计算积分值。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插值方法(1)拉格朗日插值法:通过构造多项式,可以较好地逼近已知数据点。

(2)牛顿插值法:在拉格朗日插值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基函数,提高了逼近精度。

2. 方程求根方法(1)二分法:适用于函数在区间内有正负值的情况,计算简单,但收敛速度较慢。

(2)Newton法:利用函数的导数信息,收敛速度较快,但可能存在数值不稳定问题。

(3)不动点迭代法:将方程转化为不动点问题,收敛速度较快,但可能存在初始值选择不当的问题。

3. 数值积分方法(1)矩形法:计算简单,但精度较低。

综合实验报告范文

综合实验报告范文

综合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综合实验,并进一步提升实验者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以一些电子设备的维修为主题,具体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1.故障现象观察和记录:对电子设备进行初步检查,观察出现的各种故障现象,并按顺序记录下来。

2.故障分析:根据故障现象的记录,对可能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

3.故障修复:通过对故障原因进行实验验证,确认具体故障点,并进行修复。

三、实验步骤1.故障现象观察和记录:经过初步观察,电子设备无法开机,电源指示灯未亮起。

将该现象记录下来。

2.故障分析:根据故障现象的记录,初步判断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故障原因:a.电源问题:电源线连接不良或损坏,电源开关故障等。

b.电路板问题:主板或电路板上的元器件损坏等。

3.故障修复:a.检查电源线连接情况,发现电源线连接良好。

b.使用万用表对电源开关进行测试,发现电源开关无故障。

c.拆卸电子设备,对主板进行仔细观察,发现一个电容器破裂。

推测该电容器故障可能导致电子设备无法开机。

d.更换故障电容器,重新组装电子设备。

e.进行开机测试,电子设备正常开机,故障修复成功。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经过实验,成功修复了电子设备的故障,使其能够正常开机。

故障原因是电容器损坏,导致电子设备无法正常供电。

五、实验心得通过本次综合实验,我深刻体会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和记录现象,以便确定故障原因和进行有效的修复。

通过这样的综合实验,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增强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本次综合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并为进一步提升实验者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打下基础。

这次实验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电子设备故障检修的过程和方法,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综合实验报告4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综合实验报告4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综合实验报告4综合实验报告: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一、引言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Object-Orient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简称OOSAD)是软件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和建模等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个综合案例,加深对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的建模工具和方法。

二、实验背景本次实验的案例为一个在线购物系统,该系统允许用户浏览商品、添加到购物车、下定单并完成支付等功能。

通过对该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可以掌握面向对象的建模技巧,包括用例图、类图、时序图等。

三、系统需求分析1. 功能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我们确定了以下功能需求:- 用户注册和登录:用户可以通过注册账号并登录系统。

- 浏览商品:用户可以查看系统中的商品列表,包括商品的名称、价格、库存等信息。

- 添加到购物车:用户可以将感兴趣的商品添加到购物车中,以便后续下单。

- 下定单:用户可以选择购物车中的商品,并生成定单。

- 支付定单:用户可以选择支付方式,完成定单的支付。

2. 非功能需求除了功能需求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以下非功能需求:- 性能要求:系统需要能够处理大量的用户请求,并保证响应时间在合理范围内。

- 安全要求: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支付信息需要进行加密和保护,确保不被恶意攻击者获取。

- 可靠性要求: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能够在浮现故障时自动恢复,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四、系统设计1. 用例图根据需求分析,我们可以绘制出以下用例图,用于描述系统的功能和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

(用例图示例)2. 类图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我们需要确定系统中的各个类及其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类图示例:(类图示例)在类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系统中的各个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商品类、用户类、购物车类、定单类等。

通过类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系统的结构和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

流体综合实验报告分析

流体综合实验报告分析

一、实验背景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规律及其与固体壁面相互作用的科学。

随着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发展,流体力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学生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进行了流体综合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掌握流体力学基本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 验证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加深对流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3. 分析实验数据,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实验内容1. 流体静力学实验:通过测量液体静压强,验证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掌握用测压管测量液体静水压强的技能。

2. 流体阻力实验:测定流体流经直管、管件和阀门时的阻力损失,验证在一般湍流区内雷诺准数与直管摩擦系数的关系曲线。

3.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测定流体流经直管、管件和阀门时的阻力损失,验证在一般湍流区内雷诺准数与直管摩擦系数的关系曲线。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流体静力学实验:使用液式测压计测量液体静压强,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 流体阻力实验:通过测量不同雷诺准数下的流体阻力,绘制雷诺准数与直管摩擦系数的关系曲线。

3.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通过测量不同管件和阀门处的阻力损失,分析流体流动阻力的影响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流体静力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液体静压强与测压管深度成正比,验证了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2. 流体阻力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一般湍流区内,雷诺准数与直管摩擦系数呈非线性关系,验证了雷诺准数与直管摩擦系数的关系曲线。

3.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管件和阀门对流体流动阻力有显著影响,其中弯头、三通等管件对阻力的影响较大。

六、讨论与心得1. 通过流体静力学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为后续学习流体动力学奠定了基础。

2. 流体阻力实验和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在工程实践中,流体阻力对设备性能和能耗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流体阻力因素,以提高设备性能和降低能耗。

综合实验报告概论

综合实验报告概论

综合实验报告概论引言综合实验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进行综合实验,学生们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篇实验报告旨在对实验进行全面的描述和总结,从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讨论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叙述。

实验目的本次综合实验的目的是深入理解一些特定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将学习到一些特定学科领域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次实验所涉及到的原理知识,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通过原理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次实验的背景和目的,为实验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部分主要介绍了实验所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具体实验步骤。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我们选择了合适的设备和材料,并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的操作。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实验的设备和材料,并说明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与讨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结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呈现实验数据的原始结果,并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图表绘制等工作。

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对数据进行解释和讨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结论结论部分主要对本次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进行回顾和概括。

通过对本次实验的总结和评价,我们可以得到对实验结果的客观评价,提出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实验的进行展望和改进。

流动流体综合实验报告(3篇)

流动流体综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流体流动阻力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使用流体力学实验设备,如流量计、压差计等。

3. 通过实验,了解流体流动阻力在工程中的应用,如管道设计、流体输送等。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流体流动阻力理论,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流体流动阻力主要分为直管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

直管摩擦阻力是由于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与管道壁面产生摩擦而导致的能量损失。

局部阻力是由于流体在管道中遇到管件、阀门等局部阻力系数较大的部件时,流动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能量损失。

直管摩擦阻力计算公式为:hf = f (l/d) (u^2/2g)式中:hf为直管摩擦阻力损失,f为摩擦系数,l为直管长度,d为管道内径,u 为流体平均流速,g为重力加速度。

局部阻力计算公式为:hj = K (u^2/2g)式中:hj为局部阻力损失,K为局部阻力系数,u为流体平均流速。

三、实验设备与仪器1. 实验台:包括直管、弯头、三通、阀门等管件。

2. 流量计:涡轮流量计。

3. 压差计:U型管压差计。

4. 温度计:水银温度计。

5. 计时器:秒表。

6. 量筒:500mL。

7. 仪器架:实验台。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台,安装直管、弯头、三通、阀门等管件。

2. 连接流量计和压差计,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3. 在实验台上设置实验管道,调整管道长度和管件布置。

4. 开启实验台水源,调整流量计,使流体稳定流动。

5. 使用压差计测量直管和管件处的压力差,记录数据。

6. 使用温度计测量流体温度,记录数据。

7. 计算直管摩擦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

8. 重复步骤4-7,改变流量和管件布置,进行多组实验。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记录实验管道长度、管径、管件布置等信息。

2. 记录不同流量下的压力差、流体温度等数据。

3. 计算直管摩擦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

4. 绘制直管摩擦阻力损失与流量关系曲线、局部阻力损失与流量关系曲线。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流体流动阻力理论,即直管摩擦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随流量增加而增大。

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

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 掌握综合性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天平、滴定管、烧杯、锥形瓶、试管、酒精灯、蒸馏装置、分光光度计等。

2. 材料: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铁溶液等。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研究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综合性实验方法。

通过滴定实验,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验证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

实验步骤:1. 酸碱滴定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指示剂;(2)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观察颜色变化;(3)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2.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1)配制一定浓度的待测溶液;(2)加入适量的氧化剂或还原剂;(3)滴加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观察颜色变化;(4)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3. 沉淀滴定实验:(1)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2)加入适量的沉淀剂,观察沉淀形成;(3)滴加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观察沉淀溶解;(4)记录滴定终点,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酸碱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滴定管的读数误差、指示剂颜色变化不明显等。

2. 氧化还原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滴定管读数误差、氧化还原反应不完全等。

3. 沉淀滴定实验:(1)根据滴定终点记录的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2)分析误差来源,如沉淀剂加入过量、沉淀溶解不完全等。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综合性实验,我们掌握了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准确操作实验步骤,并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综评实验报告总结(3篇)

综评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是在我国某高校化学实验室进行的,旨在探究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提高实验技能。

2. 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实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

2. 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的关系: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3. 反应热效应: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能量的变化。

四、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量筒等。

2. 药品:氢氧化钠、硫酸、氯化钠、硫酸铜、铁粉、锌粒等。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检查仪器是否完好,药品是否充足。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包括称量、溶解、加热、冷却、观察等。

3. 实验现象: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 数据记录: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温度、浓度、反应时间等。

5.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方法。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分析(1)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溶液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

(2)氯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说明生成了氯化铜。

(3)铁粉与硫酸反应:溶液中出现气泡,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说明生成了硫酸亚铁。

2. 实验数据分析(1)根据反应速率公式,计算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

(2)根据反应热效应公式,计算反应放热量。

(3)分析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速率和热效应的影响。

七、实验结论1. 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密切相关,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2. 反应热效应是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重要体现。

3.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接碘量法测定果汁中维C的含量【引言】维生素C(简称VC)又名抗坏血酸(AA),是维持机体生理机能和人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的维生素之一,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参与机体内一系列的代谢和反应。

维生素C还常作为添加剂、营养强化剂、增味剂、防腐剂等用于食品工业。

维生素C的测定分为化学法和仪器法两类。

一般方法有2.6-二氯靛酚滴定法;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二甲苯-二氯靛酚比色法虽然适用于测定深色样品还原型抗坏血酸,但由于萃取液二甲苯为有机溶剂,有很强的毒性,既不利于操作人员的健康,也不利于环境保护,故不推荐此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维生素C具有对紫外光产生吸收和对碱不稳定的特性,于波长243nm处测定样品溶液与碱处理样品两者吸光度之差,通过查校准曲线计算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此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适合含深色样品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荧光法等方法虽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测定迅速等优点,但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都比较精密昂贵,一般的常规实验室恐难具备。

而碘滴定法仅仅需要常规的滴定设备,条件简单,耗用的仪器药品少,易于满足实验条件,而且测量结果也令人满意。

因此,在满足测定范围和测定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不需要昂贵仪器设备条件而且简单易行的方法。

本实验改进了常规的测定果汁中Vc含量的直接碘量法,先使维生素C与过量的碘单质反应,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反应剩余的碘,缩短了维生素C溶液与空气的接触时间,并避免了碘的挥发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容易得到比直接碘量法更准确的结果。

【实验原理】维生素C是人体重要的维生素之一,缺乏时会产生坏血病,故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属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纯品为白色无臭结晶,熔点在190—192℃,易溶于水,不溶于油剂。

结晶抗坏血酸在空气中稳定,但它在水溶液中易被空气和其他氧化剂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见光加速分解;在弱酸条件中较稳定。

维生素C(C6H8O6, E=0.18),分子结构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还原性,能被I2定量地氧化成二酮基,抗坏血酸分子中的二烯醇基被I2完全氧化后,则I2与淀粉指示剂作用而使溶液变蓝,所以当滴定到溶液出现蓝色时即为终点。

由于维生素C的还原性很强,即使在弱酸性条件下,上述反应也进行得相当完全。

维生素C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尤其在碱性介质中更甚,故该滴定反应在稀Hac溶液里进行,以减少维生素C的副反应。

溶液pH值以保持在3-5为宜。

使用淀粉作为指示剂,用直接碘量法也可以用来测定药片、注射液、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I2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用Na2S2O3标准溶液标定,反应如下:2S2O32- + I2= S4O62- + 2I-)(2)a()a()(23223222IVOSNVOSNcIC标定Na2S2O3标准溶液的原理:Cr2O72-+6I-+14H+=2Cr3+ +7H2O+3I2; I2+2Na2S2O3=Na2S4O6+2NaINa2S2O3中一般含有S、NaCl等杂质,不能直接配制为标准溶液。

Na2S2O3在中性和弱碱性的溶液中较稳定,酸性溶液中不稳定,易分解。

配制Na2S2O3溶液时需用新煮沸并且冷却了的蒸馏水,煮沸是为了除去二氧化碳及杀死微生物,热溶液会使Na2S2O3分解。

光能促进Na2S2O3分解,所以Na2S2O3溶液应该保存在棕色的试剂瓶中并且尽可能的避免与空气接触。

K 2Cr2O7与KI的反应速率较慢,所以应将溶液放在带塞的锥形瓶中,并且应该放在暗处一定的时间,使二者充分反应。

KI溶液中不能有碘单质及碘酸钾。

如果KI的溶液显黄色,或是酸化后加淀粉显蓝色,就应该用Na2S2O3溶液将其滴定至无色后使用。

滴定前须将溶液稀释,稀释既可以降低酸度使得I离子被空气的氧化速率减慢又可使Na2S2O3溶液的分解速率减小,而且稀释后Cr3+的绿色减弱,便于观察终点。

【仪器试剂】1.器材分析天平(0.1mg),碱式滴定管(50 mL),铁架台,碘量瓶(实验室没有,用锥形瓶代替),移液管(20mL),容量瓶(200ml)、锥形瓶(250ml)、量筒(100ml、10ml)、棕色瓶(500mL)、烧杯、玻璃棒、滴管。

2.药品橙子(橙汁)、K2Cr2O7固体(C.P基准试剂),Na2S2O3•5H2O固体,I2固体,KI固体、HCl(6mol•L-1),HAc(2mol•L-1),淀粉指示剂(0.5%)。

Na2CO3固体【实验部分】一、K2Cr2O7标准溶液的配制二、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三、I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四、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所需试剂的配制及标定】1、K2Cr2O7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基准试剂K2Cr2O7固体0.2678g于小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后,移入2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0.1 mol•L-1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称取12.5330g Na2S2O3•5H2O固体,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溶于500mL烧杯中,加入0.2060gNa2CO3使溶液呈碱性,以防止Na2S2O3分解,溶液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用时再标定.(放置长时间后,再用前应重新标定)3、0.1 mol•L-1Na2S2O3标准溶液的标定用移液管吸取上述K2Cr2O7标准溶液20.00ml 于250ml 锥形瓶中,加入8ml 6 mol•L HCl,5-8ml 20%KI溶液,盖上表面皿,在暗处放5分钟后,取出加100ml 水,立即以用待标定的Na2S2O3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再加入2ml 0.5%淀粉溶液, 继续滴至溶液呈亮绿色为终点。

平行滴定3次。

4.I2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I2标准溶液的配制称取3.3256gI2和4.3692gKI,将I2置于研钵中研碎,再将两种固体放入小烧杯中,加少量水,搅拌至I2全部溶解,加水至250mL,混合均匀,转入250mL棕色瓶中。

2)I2标准溶液的标定准确移取20.00mLNa2S2O3溶液标准于250mL锥形瓶中,加50mL蒸馏水、0.5%淀粉指示剂5mL,用I2滴定至稳定的蓝色,30S不褪色即为终点,记下体积。

计算浓度。

平行标定三次。

5.其它试液的配制1)0.5%淀粉溶液的配制称取0.25g淀粉于小烧杯中,加少许水调成浆,搅拌下加到50mL沸水中,冷却后备用。

2)、KI溶液(20%)的配制称取10.1260gKI固体于小烧杯中,加入40克水溶解。

3)、橙汁的制备称量一只橙子,重243g,取100g左右挤出20ml左右的橙汁,准确移取20ml 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将其稀释到80ml。

【滴定操作】用移液管准确移取20.00mL左右样品于碘量瓶中,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50mL、10mL 2mol•L-1Hac溶液溶解。

然后准确移取20.00mL碘标准液加入碘量瓶(锥形瓶)中,充分摇匀。

反应一会后,用Na2S2O3标准液滴定反应剩余的碘,滴定至溶液呈浅黄色后,加入2mL 0.5%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消失。

记录消耗的Na2S2O3标准液体积V,平行测定三份。

计算果汁样品中的维C含量。

【数据处理】1) 0.1 mol •L-1Na 2S 2O 3标准溶液的标定223C Na 2S 2O 3 =6 C K 2Cr 2O 7×V K 2Cr 2O 7V Na 2S 2O 32)I 2标准溶液的标定3)间接碘量法测得的Vc含量数据处理:(C I2×20.00-C Na2S2O3V Na2S2O3×1/2)×176.12× 4 mg/mlVc%=20【分析与讨论】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中测得的原橙汁含量为 1.450mg/ml, 经查文献资料得知,一般的橙子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40-50mg/100g,我们所用的橙子为100g左右,挤出了20几毫升的橙汁,测得的原橙汁含量为1.450mg/ml,正好与文献的参考值相近。

另外,经本人查证,超市里的美汁源果粒橙维生素C含量为31.9mg/100ml,可见其并不是原橙汁,兑了水。

而且,不同产地和不同品种的橙子的维生素C含量会有所差别,但相差不会很大。

误差分析:间接碘量法测Vc含量得到的相对平均偏差有点大,原因有以下几点:用间接碘量法测得的三组数据所用I2的体积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使数据出现一定的波动;由于维生素C的强还原性,极易被氧化而使其含量减少,从而使I2的体积消耗减少;实验操作存在随机误差。

在用硫代硫酸钠滴定反应剩余的碘时,我们增做了一个小实验,改变了Hac 的量,由10ml改为5ml, pH降低了一点后,换算出的维C含量比用10ml的Hac 的高一点,可见,橙汁中的pH会影响最后的维C含量测定。

用直接碘量法测定橙汁维C含量的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不溶物对维生素C 有吸附作用;2、维生素C的还原性很强,受空气中氧的影响很大,直接碘量法使得溶液与空气接触时间增长。

这两点都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为了克服以上缺点,不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直接用间接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本实验在前人的直接碘量法测定橙汁维C含量的基础上,进行了方案的改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提高了结果的准确度,先使维生素C与过量的碘单质反应,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反应剩余的碘,根据消耗的硫代硫酸钠体积间接换算出维生素C的含量,缩短了维生素C溶液与空气的接触时间,避免了它的氧化,也避免了碘的挥发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容易得到比直接碘量法更准确的结果。

同时,实验过程中用的都是煮沸过除了氧的蒸馏水,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补充】①.酸碱性对VC测定的影响抗坏血酸分子中的二烯醇基与I2的氧化反应,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均可进行,但在酸性介质中抗坏血酸表现较为稳定,且无副反应,所以反应在稀酸(乙酸、稀硫酸)环境中进行更好。

样品中加入稀酸后,溶液pH控制在一定的酸度范围内方可用碘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pH值过高或过低都能使其内酯环水解,使其含量下降。

维生素C的测定受溶液pH值影响较大。

pH值太高,空气中的氧能与维生素C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H值太低,溶液中一些强还原性物质能与维生素C作用,这些都会使测定结果偏低,且精密度不高。

实验中溶液pH值以保持在3-5为宜。

在实际测定中,用冰醋酸作介质可控制溶液pH值在4左右。

②、KI对VC测定的影响KI易氧化而产生碘单质,从而对实验产生干扰,故应注意:A、KI浓度不应过大,比较合适的浓度为10%~20%。

B、KI必须是现用现配的,新配制的KI应放在棕色瓶中避光保存。

如果不这样做,KI很可能氧化生成碘单质,从而用滴定法无法进行测定或测量值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