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狭义文化的定义:1、狭义文化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2、狭义文化关注的精神活动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广义文化:1、它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它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它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1、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着力挖掘崇礼尚仪、忠厚正直、阔达淳朴等文化理念3、着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的思想价值;4、着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5、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个性魅力等问题;6、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事象: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中国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有:篆刻、珠算、皮影戏、藏戏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相关时代传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宗教等方面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

四诊:望、闻、问、切。

切脉的方法应用,创立中国独特的脉学理论。

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西周:“天下”的概念已经十分清晰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半地穴式;江南地区的原始建筑——杆栏式结构的居巢;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辽河流域,在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发现山顶上的女神庙和巨大的女神塑像建立于“红山文化时期”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的地理面积基本和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全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专业word可编辑.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完整版

自考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完整版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

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5、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答案:B6、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答案:C7、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答案:C8、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答案:A9、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A、孝B、仁C、义D、礼答案:B10、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A、《论语》B、《孟于》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答案:CC12,“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A.《书》B.《乐》C.《礼》D.《易》B11、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答案:B12、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答案:A1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答案:B二、多选题16、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答案:BCE17、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答案:ACDE18、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答案:ABCDE三、名词解释20、九流十家答案: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

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21、血缘九族制答案: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封邦建国制: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说的封建社会。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3、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4、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地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5、今文经:朝廷为了便于学疏流播。

下令收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

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

6、古文经: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7、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9、六经:孔子编辑整理的古代文献称之为“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乐》、《春秋》。

在这些古代文献典籍中,包容了古代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学、音乐、典章制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10、重和去同(贵和尚中):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自学考试我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全

自学考试我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贾学亮)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贾学亮)

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

2、经学:汉代独尊儒术,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3、玄学: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观念的哲学体系。

糅合儒、道而成。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

魏晋时期,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称为“三玄”。

4、理学:是宋文化的标志。

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等。

5、西学东渐: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等耶稣会士东来,将近代的世界观念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史称“西学东渐”。

6、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哲学观念之一,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张天人协调,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

二、简答1、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1)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影响而疆域辽阔为其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2)草原、沙漠、海洋等地理环境多样形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3)中国地理环境既有相对封闭的特点,在西北和西南又存在多处通道,对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封闭产生影响。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1)家天下的延续;(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2)经济基础稳固;(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答:先秦诸子学术著作是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经过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10.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21.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留十家”之说,有儒家,到家,发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22.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23.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24.儒家的影响在道德在事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25.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26.早期发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俚,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

27.后期法家的极大成人物是韩非子。

28.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29.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是那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30.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为代表。

31.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和地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

32.董仲舒用它来解释〈春秋〉,建立了“天下感应”说,而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也多为阴阳五刑思维方式下的产物。

33.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此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的关系,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

34.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历史上最伟大的高峰,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多时期。

35.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

36.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而佛教的东传,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37.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38.有许多科目,其中孝,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其他科目还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

39.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

40.魏晋以后的门阀制度就从这里开始。

41.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够变成一个事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

42.“五湖”之说,即匈奴,鲜睥,翔,实则内迁的人群并不止这些,如卢水胡,山胡,焦胡等。

43.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旋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粥。

44.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淡”,清淡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45.汉武帝同西域,中国与中亚的道路打通,佛教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

46.最早传入的教义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经〉而早期的传教者为西域胡僧。

47.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阶段,前期以班若学为主,后期以问心为主。

48.北朝大规模的灭佛有两次,一次是发生于北魏太五帝时期,再一次是北周武帝字文朝时期。

49.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是否影响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50.最富于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神灭论〉最著名。

51.科举制度创始于隋而大兴于唐。

52.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53.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唐宋之际,每个时期都是生产开发的高涨期。

54.〈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四部著作中的义理,得到深入的研究和阐明,最终朱惠为四部书作的注释流行开来。

55.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商,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56.在中国方面,大约从元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就开始了“下南洋”的历史,大量的华人来到东南亚开展着经济,建立华人社会。

57.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

58.在唐宋科举考试一般是把经学作为基本知识来考核的,明朝改用八股文取士,题目就出自朱惠的〈四书章句〉。

59.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正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及朱戴育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的成就。

50.通俗化,平民化是明代乃至清代文学艺术的特征,显示出一代文人特有的社会心态。

61.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痍。

62.清王朝文化政策体现在两件事情上,一是〈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文献的编辑。

63.鄂尔泰等编修〈授时通孝〉,张履祥〈补农书〉等农学水利著作,都有相当高的价值。

64.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

65.在中国的黄河下,下游地区,是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农耕业的萌芽。

66.在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寿古学者发掘了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志和公元前四五千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志,可见当时已有农业定居生活。

67.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发生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

68.宋元两代,传统农具发展到高峰期,元王桢在〈农书〉中,设〈农器图谱〉十二卷二十门。

69.南北方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南方农业是稻做行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水稻和整修田埂,水渠,使用水车等,桑蚕业也很发达,北方农业是麦栗农耕文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子,粒子,高粱,玉米,谷子,豆类,以梨耕为主和渠双灌等。

70.现在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

71.至西汉中期,历法定型,二十四节气同时确立下来,成为统一的立法制。

72.我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要举行开耕议事,俗称“打春牛”。

73.县俯的开耕议事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议事由民间组织主持,从春种到秋收,要举行灌溉仪式,以保证农业收成。

74.秋季新谷登场后,各地要举行秋报仪式,迎神塞社,入税冬后举行东藏仪式,感谢天地的恩赐和祈祷来年丰收。

75.北朝贾思胰〈齐民要术〉。

76.市商贸易的方式,第一种是农商兼营,第二种是行商经营,第三种是坐商经营。

77.市商的经营之道,市声,牌匾,字号,商幌。

78.我国的经营习惯,敬财神,经销,广告。

79.行会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宗师崇拜,师徒传承,行业禁忌。

80.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居住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和仪式。

81.我国的居住用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干栏式,井干式,石室,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式。

82.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院墙,院门,庭院。

83.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大体分睡处,神位,照明,取暖和贮藏几块。

84.居住建筑仪式分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

85.中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包括以下几点,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86.我国的群体饮食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仪式饮食,阶层饮食,节日饮食,民间组织饮食,待客饮食,馈赠饮食。

87.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原料),形(样式),饰(佩带的饰物)色(颜色)和画(图案)。

88.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第一,衣着,第二,附属装饰品,第三,人体自身的装饰,第四,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89.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服饰的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型标志,年龄标志。

90.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服饰的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

91.在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

92.“五服”,指斩滚,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

93.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94.至两汉时期,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定型,至今未有重大改变。

95.黄铺谊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针灸学的第一部专著。

96.在宋代成书的《洗冤录》则是中国,也是世界少见的法医专著。

97.现存最早的医学专书是南朝道士陶弘景补充修订的《伸农本草经》。

98.中国传统医学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以神农草药串脉络的药物学医疗体系,和以皇帝,伏薏针砝为脉络的针灸学医疗体系。

99.沈括,苏颂等第一流的文化科技人才,他们都是进士出身,科举制对唐宋文化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100.中国俗称“礼仪之邦”,坐卧有礼,它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

101.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礼是贵族等级的规范,礼是乡里庶族的规范,礼是立身处世的准则。

102.天神祭祀包括天旁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中。

103.地神祭礼主要包括大专祭祀,社诣祭祀,山川祭祀等。

104.祭祀典礼是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重大内容,“国之大事,危机羽绒”,一语道尽了传统中国的政治奥秘。

105.冠礼是古代成人礼,冠礼是社会礼仪的起点。

106.先圣师的祭祀自然以孔子为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