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婚姻问题分析 (2)
中国男女婚恋调查报告

中国男女婚恋调查报告中国男女婚恋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影响了人们的婚恋观念和行为模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男女在婚恋方面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
本文将对这一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男女婚恋的现状和趋势。
一、婚龄延迟现象调查显示,与过去相比,现代中国男女的婚龄普遍延迟。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事业稳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后再考虑结婚。
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社会观念的转变。
年轻人对于婚姻的要求更高,他们希望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伴侣,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婚姻的数量。
二、婚恋方式多样化调查显示,中国男女在婚恋方式上越来越多样化。
传统的相亲方式逐渐被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婚恋方式所替代。
通过社交网络、婚恋平台等渠道结识对象成为年轻人的首选。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从而提高婚姻的成功率。
然而,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虚假信息和欺骗行为的增加,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
三、婚恋观念的变化调查显示,中国男女的婚恋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以前,婚姻被视为一种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婚姻视为一种个人选择和追求幸福的方式。
婚姻的目的也从传统的延续家族血脉转变为寻找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个体权益的提升。
四、婚前教育的重要性调查显示,婚前教育对于中国男女的婚姻幸福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婚前教育能够帮助夫妻更好地了解彼此,提高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婚前教育还能够帮助夫妻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增强夫妻间的互助和支持。
因此,加强婚前教育的力度,提高婚姻质量,是中国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
五、婚姻稳定的因素调查显示,中国男女认为婚姻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稳定的婚姻关系的基础。
因此,夫妻双方应该注重培养和维护这些因素,从而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婚姻关系。
我国婚姻家庭变化趋势及对人口

谢谢!
婚姻
嫁娶的事。嫁和娶都 是对男和女结合在一起共 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的 表述。
全球婚姻发展趋势
①婚姻类型多样化(注册婚姻、同居) ②处于非婚状况的人口占有相当比率——美国、
瑞典、德国的独生者所占比例至少在20% ③离婚率上升——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出
现了离婚率跳跃式增长,瑞典丹麦离婚率约45% ④在婚姻的多样化条件下,非婚生子女数量增多 ⑤“亲生抚育的原则”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孩
中国作为一个存在这男孩偏好的 国家,再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出生性 别比失调,以及传统的男高女低的婚 配模式,可能会产生高端女性和低端 男性的婚配挤压
晚婚晚育
晚婚晚育一直是我们提倡的,以往在 城市中用行政手段来进行的逐渐提高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 摒弃了强制管理的行政手段,但晚婚晚育 的潮流会继续下去,而且将管理的作法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晚婚率成为人们自 觉选择的行为。
我国婚姻家庭变化趋势及 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爱情并不仅仅是面包加酸奶
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
当前我国婚姻家庭形式 的趋势分析
一、婚姻形式的变化 二、家庭形式的变化
家庭、婚姻与人口再生产
一、现代的婚姻,是按照习俗与法律制度建 立起来并受法律所保护的夫妻关系。婚姻 构成了最初的家庭关系(既夫妻),由此 又产生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其他家庭 成员的关系。
我国家庭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 群体已逐渐进入到婚育期,而 依据国家政策规定,这部分人 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在一定 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生育愿望, 同时也接近于人口的更替水平。
家庭内部分工
我国传统的家庭内部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 这种分工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男性比 女性拥有更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同时传统 文化也赋予了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而家务 劳动是不被算计为经济收入的,女主内也表现为 对女性的歧视。随着社会进步及科技发展,越来 越多的女性与男性已经没有更大的区别,这极大 地提高了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她们与男 性之间在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的差距 都有所缓和。
人口结婚率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的结婚率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结婚率状况,本报告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结婚率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以及各省市统计局等官方机构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婚姻登记数据等。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
(2)数据转换:将部分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的形式,如将年龄、学历等分类变量转换为数值变量。
(3)数据汇总: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各年龄段、学历、地区等分组数据的结婚率。
三、结婚率现状分析1. 婚姻登记数量近年来,我国婚姻登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数量为947.1万对,较2018年下降6.5%。
这一趋势在2019年尤为明显,下降幅度达到6.6%。
2. 婚龄结构从婚龄结构来看,我国结婚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年龄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20-30岁年龄段结婚人数占总结婚人数的58.7%。
这一年龄段结婚人数的占比逐年上升,说明晚婚现象日益普遍。
3. 婚姻登记地区分布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婚姻登记数量呈现东多西少、城乡差异明显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婚姻登记数量较多,而西部地区婚姻登记数量较少。
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结婚率普遍低于城市地区。
4. 婚姻登记性别比例从性别比例来看,我国婚姻登记性别比例失衡现象仍然存在。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性别比为102.6,即每100名女性对应102.6名男性。
这一比例在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四、结婚率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结婚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活成本的上升。
2020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2020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2020年,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男女婚恋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通过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分析并总结2020年中国男女婚恋观的特点和趋势。
一、婚龄推迟趋势明显首先,2020年中国男女婚龄普遍推迟的趋势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追求个人事业发展的意愿增加,婚姻成为次要的考虑因素。
调查显示,仅有30%的受访者在23岁以前结婚,而大多数人在25岁至30岁之间才步入婚姻殿堂。
这一结果反映出当代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人生的规划更加审慎和深思熟虑。
二、婚恋途径多元化其次,2020年中国男女婚恋途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传统的相亲、约会、追求仍然是常见的婚恋方式,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通过网络平台寻觅另一半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结识了自己的伴侣。
这种趋势体现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于网络交友的接受度,也提醒人们在网络婚恋中保持警惕,切勿轻信与陌生人的关系。
三、婚恋观念更新另外,2020年中国男女婚恋观念的更新也是显著的。
相比于传统观念中的男主外女主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平等、共同成长的婚姻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婚姻应该是夫妻共同努力的结果,男女双方在家庭中的角色应该是平等的。
这种观念的更新,意味着男女关系在婚姻中更加平等和和谐,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寻求个人和家庭的双赢。
四、单身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2020年中国男女对单身观念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过去,单身常被视为不完整或非主流的选择,但是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单身生活的可能性,并且将其视为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
这一变化表明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更加理性和开放,不再将婚姻视为生活的唯一依靠,而是在个人意愿和社会压力之间做出更加自主的选择。
综上所述,2020年中国男女婚恋观呈现出推迟婚龄、婚恋途径多元化、婚恋观念更新和对单身观念的改变等特点和趋势。
婚姻幸福指数中国国情中婚姻幸福指数的调查与分析

婚姻幸福指数中国国情中婚姻幸福指数的调查与分析婚姻幸福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一种美好状态。
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婚姻幸福指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因此,本文将进行婚姻幸福指数的调查与分析,以期了解中国国情中婚姻幸福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首先,婚姻幸福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份稳定幸福的婚姻不仅能够带来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有助于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睦。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婚姻幸福的现状。
调查显示,在中国,婚姻幸福指数整体呈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这一结论基于对上千名已婚夫妇的调查结果,包括他们对于婚姻生活的满意程度、沟通状况、夫妻关系的稳定性,以及共同生活中的快乐程度等多个方面的评估。
然而,调查也揭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首先,沟通问题是影响婚姻幸福的重要因素。
许多调查对象表达了在婚姻生活中面临的沟通障碍,包括对话交流不畅、意见不合、情绪无法有效表达等。
这些问题都对夫妻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经济压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家庭要面对更多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夫妻来说。
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夫妻间的情感互动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给婚姻幸福带来一定的阻碍。
此外,性别角色的变化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家庭角色的重新定义,夫妻之间的权力平衡和责任分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些男性可能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无法适应新的婚姻模式,这也会对婚姻幸福产生影响。
为了提高婚姻幸福指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夫妻间的沟通和理解是关键。
通过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倾听能力,夫妻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建立更加稳定和愉快的婚姻关系。
其次,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也需要重视。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对于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支持,为夫妻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关心家庭和婚姻。
同时,夫妻也需要共同努力,合理安排工作和家庭事务,保持充足的休息和交流。
婚姻情况报告

一、报告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稳定与和谐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婚姻家庭状况,本报告从婚姻登记数据、婚姻质量、婚姻家庭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参考。
二、婚姻登记数据1. 婚姻登记数量近年来,我国婚姻登记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947.1万对,较2018年增长5.1%。
其中,城镇地区结婚登记人数为630.6万对,占比66.6%;农村地区结婚登记人数为316.5万对,占比33.4%。
2. 婚龄分布从婚龄分布来看,我国结婚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25-29岁年龄段结婚人数最多,占比达到40.6%。
其次是30-34岁年龄段,占比为21.7%。
三、婚姻质量1. 婚姻满意度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已婚人群婚姻满意度较高。
其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0.2%和60.4%,不满意的比例仅为9.4%。
2. 婚姻稳定性我国婚姻稳定性较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离婚登记人数为446.1万对,较2018年增长7.6%。
其中,城镇地区离婚登记人数为282.3万对,占比63.5%;农村地区离婚登记人数为163.8万对,占比36.5%。
四、婚姻家庭观念1. 婚姻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婚姻观念逐渐转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婚姻质量,追求精神层面的契合。
同时,婚恋观念趋于理性,恋爱、婚姻观念逐渐从“门当户对”转向“情投意合”。
2. 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方面,我国传统家庭观念仍然占据主流。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关爱子女等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年轻一代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家庭与个人关系逐渐平衡。
五、结论总体来看,我国婚姻家庭状况良好,婚姻登记数量稳定增长,婚姻质量较高,婚姻家庭观念逐渐转变。
然而,仍存在一定比例的离婚现象,以及婚恋观念、家庭观念等方面的矛盾。
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通用10篇】

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通用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通用10篇】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超过一半的人(51、09%)在18岁之前(含18岁)发生了人生中的初恋。
中国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婚姻家庭状况调查报告从古至今,婚姻家庭一直是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婚姻家庭的状况也在不断变化着。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婚姻家庭状况,本文将通过调查数据来详细分析当前的情况,并提出一些有助于促进婚姻家庭稳定发展的建议。
一、婚姻基本状态1. 结婚率和离婚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结婚率在过去几年持续下降。
2019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600万,相较于2018年减少了2%。
与此相对应,离婚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2019年,全国离婚登记人数为400万,较2018年增加了5%。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晚婚或者不结婚,也有一部分夫妻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离婚。
2. 婚龄、婚恋观念和经济压力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平均结婚年龄逐渐上升。
很多人选择晚婚或推迟结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随着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追求个人事业和自由的观念逐渐盛行,年轻人更倾向于建立稳定的经济基础后再考虑结婚。
其次,经济压力也是影响婚姻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房价高涨和生活成本的压力使得很多年轻人无法承担起婚姻和家庭的责任。
二、家庭结构和子女教育1. 家庭结构多样化现代中国的家庭结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核心家庭外,更多的人选择了单亲家庭、继父母家庭和同性伴侣家庭。
这种多样化的家庭结构给家庭成员带来了不同的责任和挑战,但也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和尊重。
2. 子女教育的重视近年来,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和兴趣发展,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此外,家长们也越来越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婚姻家庭问题与挑战1. 婚前教育与婚姻稳定调查发现,婚前教育在婚姻的稳定和幸福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婚前教育可以帮助夫妻了解婚姻的现实情况和责任,提前沟通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婚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因此,推广婚前教育对于维护婚姻稳定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婚姻问题分析----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调查资料的婚姻分析【摘要】人口调查时一般都列有婚姻状况项目,以反映某一时刻人们在婚姻方面所处的状态。
本文主要通过2010年四川省统计局全国人口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与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婚姻状况的比较分析,得出当今我国婚姻状况的新特点,并进一步的分析问题成因。
【关键词】人口调查;婚姻状况;婚姻问题一、比较分析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一)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2010年全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将婚姻状况分为五类:未婚、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离婚和丧偶。
其中未婚是指从未结过婚的人;初婚有配偶是指第一次结婚并处于婚居状态的人;再婚有配偶是指离婚或丧偶后再次结婚处于婚居状态的人;离婚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正式解除婚姻关系但没有再婚的人;丧偶是指已经结婚但配偶死亡,而本人并未再婚的人。
因为每一个人只有长大到一定年龄时才有可能结婚,所以在计算各种婚姻状况的人数时,一般都要规定一个年龄下限。
我国2010年人口调查资料中规定的调查人口年龄下限为15 岁,即只统计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
根据各种婚姻状况的人数便可计算各种婚姻状况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男女性别在生理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这就使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婚姻状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婚姻状况资料进行分析时,要分性别进行分析。
同时,婚姻状况与当事人的年龄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不同年龄的人所处的婚姻状况往往不同,所以除了分性别分析外,还要分年龄阶段分析婚姻状况。
根据我国人口调查资料,2010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如下表:表1 201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1)年龄15岁级以上人口未婚初婚有配偶男女男女男女总计4884277 484192 106558 75159 93017 9447215-19 44170 39345 43465 38295 101 13120-24 44001 43636 11120 9516 1485 290625-29 37678 37803 5253 3450 6155 848230-34 38833 39901 1448 703 10189 1147035-39 52579 53461 697 281 13688 1410540-44 55862 56494 311 142 13196 1271145-49 45647 46719 189 70 11580 1112250-54 42441 41893 119 67 10133 1000955-59 39592 39522 97 30 8799 895860-64 28348 27342 56 21 6032 577865+ 55142 58075 64 28 11658 8854表2 201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2)年龄再婚有配偶离婚丧偶男女男女男女总计2228 1951 2416 2724 2830 868315-19 7 2 8 5 1 -20-24 16 7 15 14 3 225-29 24 41 79 96 3 930-34 142 142 213 262 8 2335-39 221 276 381 460 26 8440-44 331 336 484 578 51 20145-49 329 316 507 568 98 29750-54 302 257 347 339 150 46855-59 240 201 192 205 181 74760-64 158 147 94 90 279 94365+ 458 226 95 107 2030 5918 资料来源:四川省统计局年鉴(2010)“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从表1、表2中可见,我国男女人口的婚姻状况构成很不一样:未婚男性人口是未婚女性人口的1.42倍,尤其在低年龄组差异明显。
离婚女性人口数多于离婚男性人口数,而女性再婚有配偶人口数远少于男性再婚有配偶人口数,这是因为女性离婚后选择再婚配偶时受限,因此其再婚率低于男性。
丧偶人群中,女性丧偶者是男性丧偶者的3.07倍,这与婚姻中一般男性年龄大于女性、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相关。
整体来看,在低年龄组中,男性人口数多于女性人口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人口数略高于男性人口数,整体相当;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数明显多于男性人口数。
纵向分析表中未婚人群发现,20-24、25-29、30-34岁组的人口数骤然减少,可见,20-34岁是我国人口结婚高峰期。
此结论与纵向比较初婚有配偶人群相一致(20-24、25-29、30-34岁组的初婚有配偶人口数猛然增加)。
纵向比较离婚人群可见,随着年龄组的增高,离婚人口数稳步上升;但到了50岁之后,离婚人口数又迅速下降,婚姻趋于逐步稳定。
在丧偶人群中,随着年龄组的升高,伴随着较高的丧偶风险,且女性承担的丧偶风险远远大于男性。
(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婚姻状况与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婚姻状况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
因为影响人们婚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经济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职业、文化程度等等都对婚姻有直接影响。
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动,人口婚姻状况也在不断变动。
我们可以用动态比较来反映它的变动特点。
下表是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几个年龄组的婚姻状况人数所占的百分比:表3 第三次人口普查部分年龄组人口分性别的婚姻状况(%)年龄未婚有配偶离婚丧偶男女男女男女男女20-24 97.96 87.65 2.02 12.31 0.01 0.01 -- 0.0125-29 49.38 17.02 50.45 82.65 0.09 0.14 0.06 0.1830-34 10.38 3.18 89.19 96.02 0.27 0.31 0.16 0.5035-39 3.92 0.92 95.19 97.41 0.51 0.42 0.38 1.2550-54 1.22 0.54 94.67 88.06 1.36 1.00 2.75 10.4165+ 1.24 1.10 82.6 46.41 1.15 0.68 15.00 51.81资料来源:沈秋骅.《人口婚姻状况分析》.1986表中可见,八十年代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特点是:第一,20-24岁组绝大部分人为未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我国八十年代的结婚高峰期为25-29岁,晚婚已经十分普遍。
第二,终身不婚的人数很少,50-54岁组未婚人数的比例,男子只有1.22%,女子则更少。
第三,离婚人数的比例很小,这反映了八十年代我国婚姻状况比较稳定。
第四,丧偶的比例 ,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
进入高年龄组后,女子丧偶的比例比男子的高得多,这一指标与我国现阶段人口婚姻状况一致,更清楚地反映了夫妻年龄差别和男子死亡率较高的情况。
(三)小结经过与八十年代我国人口婚姻状况的比较,现阶段我国人口婚姻状况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
婚姻状况是反映人口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不同婚姻状态的人数和比例,这种状态是人口在以往时期内所发生的结婚、离婚、再婚、死亡等等各种人口事件的结果。
这些人口事件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又可以反映出该时点的人口问题以及这些人口问题对于婚姻状况的影响,所以,人口婚姻状况能为制定人口政策,解决人口问题提供指导。
下文将结合我国人口的婚姻状况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婚姻问题及形成原因。
二、现阶段我国的“婚姻挤压”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鼓励晚生晚育,优生优育。
这一政策的实施,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也带了新的问题。
由于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家庭都想生育男孩子为家族传递香火,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管理,不得多生,而现代人又能够运用B超等手段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来选择生育,留下男孩子,流掉女孩子。
这样,既能达到生育男孩的目的,还不因超计划生育受到政府经济、行政的制裁。
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我国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高于正常值上限。
如今,这些孩子都已进入婚配市场,造成婚姻市场的极度不平衡,即便如此,我国现阶段出生婴儿性别仍然持高,具体数据比较见下表:表3 1970---2010年出生率与出生性别比1970年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出生率33.43% 18.25% 21.06% 17.12% 10.5‰12.40‰出生性别比108.5 111.3 115.6 116.9 118.59 118.06数据来源:根据历年的人口统计数据计算整理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生育不受限制,,未广泛使用性别鉴定技术,人们对婴儿性别几乎没有选择,处于自然生育状态中,因此出生性别比也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
80 年代以后,在传统的对男性偏好较重的中国,使生育观念转为“由多生到少生”,在只能生一个的情况下人们多选择生男婴,造成婴儿性别比失衡。
据统计,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每年都超出了正常值域上限107,到200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已长达二十多年。
若在此条件下的历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形成的性别失调,就势必酿成在其进入婚配年龄段时,凸现出女性人数的相对短缺,危及此年龄段人口的婚配性别平衡问题。
结果显示,因流产女胎使本应在1984~1990年间出生的女婴短缺了约230万,年均女婴短缺数量约为32.86万;使本应在1991~2000年间出生的女婴短缺了约1026万,年均女婴短缺数量约为102.6万。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女婚龄人口(万) 10401,男婚龄人口(万) 12559,男女婚龄比1.21,男性的婚龄人口比女性多2198万。
在2011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多于女性人口数为3398万人,出生婴儿性别比高达118.06,广东、海南等地甚至高达120之多。
两性的不平衡对结婚年龄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出生性别比持续上升,进入婚龄期的人口性别比明显偏高,男性处于婚姻挤压之中。
此时,婚姻市场上女性将长期短缺,而男性长期过剩。
大量男性将不得不推迟婚龄、拉大夫妇年龄差,并且相当一部分男性将终身不婚。
短时期内只有通过调整婚龄差、推迟或提前婚龄来解决同早期性别比失衡导致的男性婚姻挤压的问题。
更加严峻的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生率持续大幅度下降,与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这两个人口事件的发生,此阶段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行列,男性寻找配偶时一般要找低年龄组的女性匹配,但是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低年龄组的女性数量也相对较少,2004年我国不满20岁人口中男性已比女性多出2000多万人,其结果必然是男性婚姻进一步挤压,男性只有在更小的年龄队列的女性人口中寻找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