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化学反应速率(教师版) 备战2020高考化学必刷题集 附答案及解析
化学反应的速率(讲义)含答案

化学反应的速率(讲义)一、知识点睛1. 化学反应速率 (1)意义用来描述化学反应进行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定义及表达式对于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a A+b B c C+d D :①某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的_________(取绝对值)来表示。
例如:A 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A A =c v t△()()△ ②某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_______之比。
为了统一,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定义为v =1A ·c a t△()△=1B ·c b t △()△=1C ·c c t △()△=1D ·c d t △()△(3)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mol •L -1•h -1。
2.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对任一个化学反应a A+b Bc C+d D ,化学反应速率v =k •c m (A )•c n (B )•c p (C )•c p (D ),k 为反应速率常数,其大小与浓度无关,但受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k 值越大,反应进行得_________。
(1)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常情况下,______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______反应物的浓度可以降低化学反应速率。
(2)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①对于气体反应体系,在温度、体积一定的条件下, 压强与浓度成正比。
增大压强,浓度_______,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 减小压强,浓度_______,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
②对于只涉及液体和固体的反应体系,压强的改变对 化学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影响。
(3)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常情况下,_________温度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温度可以降低化学反应速率。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 在密闭容器里,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v(A)、v(B)、v(C)表示,已知v(B)=2v(A)、2v(C)=3v(B),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A. 2A+3B===2CB. 2A+B===2CC. A+2B===3CD. A+B===3C2. 反应4A(g)+3B(g)⇌2C(g)+D(g),经2min,B的浓度减少0.6mol·L−1。
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A. 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mol/(L·s)B. 分别用B,C,D表示反应速率,其比值是3∶2∶1C. 在2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mol/(L·min)D. 在2min内的反应速率,用C表示是0.3mol/(L·min)3. 在2A+B⇌3C+4D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 υ(A)=0.5mol·L−1·s−1B. υ(B)=0.3mol·L−1·s−1 C. υ(C)=0.8mol·L−1·s−1D. υ(D)=1mol·L−1·s−14.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B. 化学反应速率为0.8mol/(L·s)是指1秒钟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mol·L−1C. 化学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D. 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现象就越明显5. 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1L密闭容器中进行,2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A. v(NH3)=0.01mol·L−1·min−1B. v(O2)=0.02mol·L−1·min1C. v(H2O)=0.225mol·L−1·min−1D. v(NO)=0.03mol·L−1·min−16. 反应A(g)+3B(g)=2C(g)+2D(g),不同情况下测得反应速率,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 v(D)=0.4mol/(L·s)B. v(C)=0.5mol/(L·s)C. v(B)=0.9mol/(L·s)D. v(A)=0.15mol/(L·s)7. 在N2+3H2⇌2NH的反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NH3的浓度增加了0.6mol·L−1,在此时间内用NH3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3mol·L−1·S−1。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人教版精编讲义+习题)

201 年高中化学专属讲义课题:化学反应速率学生姓名:授课教师:201 年月日知识点1.化学反应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 的物理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 或生成物 来表示。
(2)表达式: 。
其中Δt 表示 变化;Δc =(c 始-c 末)表示 变化(取其绝对值),常用单位mol/L ; v 表示平均速率,常用的单位是mol/(L·min)或mol/(L·s)。
【典型例题】在密闭容器中,合成氨的反应:N 2+3H 23,开始时,N 2的浓度为8 mol/L ,H 2的浓度为20 mol/L ,5 min 后N 2的浓度为 6 mol/L ,在这个反应中N 2浓度的变化Δc (N 2)= ,v (N 2)= ,v (H 2)= ,v (NH 3)= ,其速率之比v (N 2)∶v (H 2)∶v (NH 3)= 。
【小结】1.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注意事项(1)在同一化学反应中,选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但它们表示的意义却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用哪种物质作标准。
(2)由于在反应中纯液体和固体的浓度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对于有纯液体或固体参加的反应一般不用纯液体或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无论选用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其值均为正值。
(4)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是指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瞬时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1)利用反应速率的定义式v =Δc Δt =ΔnV Δt。
(2)对于反应m A(g)+n B(g)===p C(g)+q D(g)来说,v m=v n=v p=v q,即v A ∶v B ∶v C ∶v D =m ∶n ∶p ∶q 。
3.计算中注意以下量的关系:①对反应物:c (起始)-c (转化)=c (某时刻); ②对生成物:c (起始)+c (转化)=c (某时刻); ③转化率=c 转化c 起始×100%。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备战高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含答案解析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压轴题之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备战高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含答案解析一、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研究不同pH时CuSO4溶液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资料:a.Cu2O为红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硫酸,生成Cu和Cu2+。
b.CuO2为棕褐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硫酸,生成Cu2+和H2O2。
c.H2O2有弱酸性:H2O2H+ +HO2-,HO2-H+ +O22-。
编号实验现象Ⅰ向1mL pH=2的1mol·L−1CuSO4溶液中加入0.5mL30% H2O2溶液出现少量气泡Ⅱ向1mL pH=3的1mol·L−1CuSO4溶液中加入0.5mL30% H2O2溶液立即产生少量棕黄色沉淀,出现较明显气泡Ⅲ向1mL pH=5的1mol·L−1CuSO4溶液中加入0.5mL30% H2O2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棕褐色沉淀,产生大量气泡(1)经检验生成的气体均为O2,Ⅰ中CuSO4催化分解H2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
(2)对Ⅲ中棕褐色沉淀的成分提出2种假设:ⅰ.CuO2,ⅱ.Cu2O和CuO2的混合物。
为检验上述假设,进行实验Ⅳ:过滤Ⅲ中的沉淀,洗涤,加入过量硫酸,沉淀完全溶解,溶液呈蓝色,并产生少量气泡。
①若Ⅲ中生成的沉淀为CuO2,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②依据Ⅳ中沉淀完全溶解,甲同学认为假设ⅱ不成立,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_。
③为探究沉淀中是否存在Cu2O,设计如下实验:将Ⅲ中沉淀洗涤、干燥后,取a g固体溶于过量稀硫酸,充分加热。
冷却后调节溶液pH,以PAN为指示剂,向溶液中滴加c mol·L−1EDTA溶液至滴定终点,消耗EDTA溶液V mL。
V=__,可知沉淀中不含Cu2O,假设ⅰ成立。
(已知:Cu2++EDTA= EDTA-Cu2+,M(CuO2)=96g·mol−1,M(Cu2O)=144g·mol−1)(3)结合方程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Ⅲ中生成的沉淀多于Ⅱ中的原因__。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专题题库∶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专题题库∶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题及答案解析一、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某研究小组对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速率进行实验探究。
(初步探究)示意图序号温度试剂A现象①0°C0.5mol∙L−1稀硫酸4min左右出现蓝色②20°C1min左右出现蓝色③20°C0.1mol∙L−1稀硫酸15min左右出现蓝色④20°C蒸馏水30min左右出现蓝色(1)为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中试剂A应为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③中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实验②③④,可以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溶液p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查阅资料:i.pH<11.7时,I-能被O2氧化为I2。
ii.pH= 9.28时,I2发生歧化反应:3I2+6OH-=IO3-+5I-+3H2O,pH越大,歧化速率越快。
(4)小组同学用4支试管在装有O2的储气瓶中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序号⑤⑥⑦⑧试管中溶液的pH891011放置10小时后的现象出现蓝色颜色无明显变化分析⑦和⑧中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_______。
(5)甲同学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实验证实pH=10的条件下确实可以发生I-被O2氧化为I2的反应,如图所示,请你填写试剂和实验现象。
试剂1______________。
试剂2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探究)较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小组同学分别在敞口试管和密闭试管中进行了实验⑨和⑩。
(6)对比实验⑨和⑩的现象差异,该小组同学对实验⑨中的现象提出两种假设,请你补充假设1。
假设1:_______________。
假设2:45°C以上I2易升华,70°C水浴时,c(I2)太小难以显现黄色。
2020-2021全国备战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备战高考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解析

2020-2021全国备战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备战高考真题分类汇总附答案解析一、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某小组同学对FeCl3与KI的反应进行探究。
(初步探究)室温下进行下表所列实验。
(1)证明实验Ⅰ中有Fe2+ 生成,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现象可以证明Fe3+与I−发生可逆反应,实验Ⅰ在用量上的用意是__________(4)在实验I的溶液中加入CCl4,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其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溶液,并未看到明显的红色,其原因为(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探究)20min后继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Ⅰ溶液棕黄色变深;实验Ⅱ溶液红色变浅。
(5)已知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I−可被空气氧化为I2,故甲同学提出假设:该反应条件下空气将I−氧化为I2,使实验Ⅰ中溶液棕黄色变深。
甲同学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min内溶液不变蓝,证明该假设不成立,导致溶液不变蓝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噲?2Fe2++I2使KI过量,再检验是否有Fe3+,以证明该反【答案】铁氰化钾 2Fe3++2I−垐?应为可逆反应下层呈紫色,上层呈浅绿色用CCl4萃取碘以后,使平衡右移,Fe3+浓度更小,与SCN-的反应不明显向试管中加入5ml 0.1mol/L的KI溶液和1-2滴淀粉溶液,加酸调pH=5,钟后观察现象碘离子浓度过小,氢离子浓度过小(合理即可)【解析】【分析】(1) 在含有Fe2+ 的溶液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2) Fe3+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3) 取2mL实验Ⅰ反应后的溶液,滴加2滴0.1mol•L-1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实验Ⅰ滴入几滴反应后仍含铁离子;(4)I2易溶于CCl4;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对反应2A(g) + B(s) 3C(g) + 4D(g) 来说 下列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A)=0.5mol/(L ·min)B .v(B)= 0.01mol/(L ·s )C .v(C)=1.0mol/(L ·min)D .v(D)=1.2mol/(L ·min)2.对于化学反应()()()()2A g B g 3C g 4D g +=+ 下列化学反应速率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A 3C v v = B .()()1B C 3v v =C .()()C 4D v v =D .()()1D A 2v v =3.为探究Fe 3+和Cu 2+对H 2O 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 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1、图2所示的实验。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图1实验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B .若图1所示的实验中反应速率为①>② 则一定说明Fe 3+比Cu 2+对H 2O 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好 C .用图2装置比较反应速率 可测定在相同状况下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及反应时间D .若比较Fe 3+和Cu 2+对H 2O 2分解的催化作用 应选用Fe 2(SO 4)3(aq)和CuSO 4(aq)或FeCl 3(aq)和CuCl 2(aq)。
如果选用FeCl 3(aq)和CuSO 4(aq) 虽然加入FeCl 3(aq)的反应速率快 但两溶液的阴离子不同 不能得出结论。
4.室温下 H 2O 2与氢碘酸(HI)反应: H 2O 2+2HI =I 2+ 2H 2O 已知 c(H 2O 2)=0.1 mol/L c (HI)= 0.l mol/L 20s 后测得H 2O 2的浓度为0.08 mol/L 则用HI 表示反应速率为( ) A .0.001 mol · L -1· s -1 B .0.002 mol · L -1· s -1C.0.003 mol· L-1· s-1D.0.04 mol· L-1· s-15.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MB.t1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平衡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D.t1时 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6.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2+3H22NH3经2min后N2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了0.4mol·L-1则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A.0.4mol·L-1·s-1B.0.2mol·L-1·min-1C.0.6mol·L-1·min-1D.0.4mol·L-1·min-17.对于可逆反应4HCl(g)+O2(g)2H2O(g)+2Cl2(g) 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v(HCl)=0.3mol·L-1·min-1B.v(O2)=0.2mol·L-1·min-1C.v(H2O)=0.2mol·L-1·min-1D.v(Cl2)=0.3mol·L-1·min-18.对水样中M的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化学反应速率(附解析及答案)

化学反应的快慢及速率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1、某温度下,反应:N 2O 4(气)2NO 2(气) -Q 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加压时(体积变小),将使正反应速率增大B .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O 2,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C .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 2O 4,再达到平衡,颜色变深D .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再达到平衡时,颜色变深2、将固体NH4I 置于密闭容器中,在某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①HN 4I(固)NH 3(气) +HI(气);②2HI(气)H 2(气)+I 2(气)。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H 2)=0.5 mol ·L -1,(HI)= 4mol ·L -1,则NH 3的浓度为( ) A .3.5 mol ·L -1 B .4 mol ·L -1 C .4.5 mol ·L -1 D .5 mol ·L -13、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盛有适量的A 和B 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 + 3B 2C ,若维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当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VL ,其中C 气体的体积占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①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2VL ,②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1VL ,③反应达平衡时气体A 消耗掉0.05VL ,④反应达平衡时气体B 消耗掉0.05VL 。
A .②③B .②④C .①③D .①④4、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X (气)和2L Y (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 (气)+3Y (气)2Q (气)+nR (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 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 值是( ) A .3 B .4 C .5 D .65.Cl 2通入水中发生如下反应:Cl 2+H 2OHCl+HClO ,欲增大所得溶液中HClO 的浓度,应采取的措施为( )A .加Na 2CO 3固体B .加NaOH 固体C .加水D .通入NH 3气6.对于平衡体系xA(气)+ yB (固)m C (气)+n D (气),其它条件不变,增大压强,C 的百分含量减少,则明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xm n +< B .x y m n +<+ C .m nx +> D .m n y x+<+ 7.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NO 2,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2NO 22NO+O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5 化学反应速率1.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2SO3(g)O2(g)+2SO2(g),在一定条件下n(SO3)和n(O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点c处反应达到平衡B.点b的正反应速率比点a的大C.点c的逆反应速率比点e的大D.点d(t1时刻)和点e(t2时刻)处n(SO2)一样大【答案】D【解析】A.由图像可以知道,点c处O2和SO3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是未必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B.点bSO3的物质的量浓度比a点小,所以点b的的正反应速率比点a的小,故B错误;C.点c为达到平衡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生成物的浓度比平衡时要小,所以逆反应速率比平衡状态小,而点e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点c的逆反应速率比点e的小,故C错误;D.点d(t1时刻)和点e(t2时刻)都处于同一平衡状态下,所以SO2的物质的量相同,故D正确。
2.下列试管中,不同条件下反应:Fe+2HCl=FeCl2+H2↑,判断产生H2的反应速率最小的是试管盐酸浓度温度铁的状态A 0.5 mol/L 20 ℃块状B 0.5 mol/L 20 ℃粉末状C 2 mol/L 35 ℃粉末状D 1 mol/L 35 ℃块状【答案】A【解析】盐酸浓度越大、温度越高、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根据表中数据可知C中反应速率最快,A 中反应速率最慢,答案选A。
3.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他在100 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时间(min) 1 2 3 4 5氢气体积(mL) 50 120 232 290 310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及其原因是()。
A.0~1min 盐酸浓度大,反应速率大B.1~2min 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大C.2~3min 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大D.3~4min 产生的Zn2+是催化剂,反应速率大【答案】C【解析】从表中数据看出:0~1min 收集的氢气小于后一分钟,虽然盐酸浓度较大,但是温度较低,故反应速率不是最大;2 min~3 min收集的氢气比其他时间段多,虽然反应中c(H+)下降,但主要原因是Zn 置换H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占主导作用;3~4min 反应速率比前一分钟小,不能由此判断Zn2+是催化剂:4 min~5 min收集的氢气最少,虽然反应放热,但主要原因是c(H+)下降,反应物浓度越低,反应速率越小,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占主导作用,故选C。
4.在一定温度下,10mL 0.40mol/L H2O2溶液发生催化分解。
不同时刻测得生成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
t/min 0 2 4 6 8 10V(O2)/mL 0.0 9.9 17.2 22.4 26.5 29.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A.0~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min)B.6~1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min)C.反应到6min时,c(H2O2)=0.30mol/LD.反应到6min时,H2O2分解了50%【答案】C【解析】A.0~6min时间内,生成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001mol,由2H2O22H2O+O2,可知△c(H2O2)==0.2mol/L,所以v(H2O2)=≈0.033mol/(L•min),故A正确;B.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的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减慢,6~1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小于0~6min时间内反应速率,故B正确;C.由A计算可知,反应至6 min时c(H2O2)=0.4mol/L-0.2mol/L=0.2mol/L,故C错误;D.6min 内△c(H2O2)=0.2mol/L,则H2O2分解率为:×100%=50%,故D正确。
5.二氧化钛在一定波长光的照射下,可有效降解甲醛、苯等有机物,效果持久,且自身对人体无害。
某课题组研究了溶液的酸碱性对TiO2光催化染料R降解反应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在0~20min之间,pH=7时R的降解速率为0.07mol·L-1·min-1B.R的起始浓度不同,无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对R的降解速率的影响C.二氧化钛对pH=2的R溶液催化效率好D.在0~50 min之间,R的降解百分率pH=2大于pH=7【答案】C【解析】A. 在0~20min之间,pH=7时R的降解速率=(1.8-0.4)×10-4mol/L/20min=7×10-6mol·L-1·min-1,A错误;B.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对R的降解速率的影响应选用R的起始浓度相同,B错误;C. 通过图像可知,pH=2时,二氧化钛对R溶液催化时间迅速缩短,效率好,C正确;D. 在0~50 min之间,R的降解初始量pH=7大于pH=2,平衡时浓度接近0,则降解百分率pH=7大于pH=2,D错误。
6.化合物Bilirubin 在一定波长光照射下发生分解反应,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所示,计算反应4〜8min 平均反应速率和推测反应16min 时反应物的浓度,结果应是A.2.5μmol/(L·min)和2.0μmol B.2.5μmol/(L·min)和2.5μmolC.3.0μmol/(L·min)和3.0μmol D.5.0μmol/(L·min)和3.0μmol【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4〜8min期间,反应物浓度变化为(20-10)μmol/L=l0μmol/L,所以4~8min期间,反应速率为=2.5μmol/(L·min);由图可知,0~4min期间,反应物浓度变化为(40-20)μmol/L=20μmol/L,4〜8min 期间,反应物浓度变化为(20-10)μmol/L=10μmol/L,可知,每隔4分钟,浓度变化量降为原来的一半,所以8〜12min浓度变化为5μmol/L,12〜16min 浓度变化为 2.5μmol/L,所以16min 时浓度为10μmol/L-5μmol/L-2.5μmol/L=2.5μmol/L。
7.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A、B,发生反应A(g)+2B(g)3C(g)。
如图是A的反应速率v(A)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物A的浓度:a点小于b点B.A的平均反应速率:ab段大于bc段C.曲线上的c、d两点都表示达到平衡状态D.该反应的生成物可能对反应起催化作用【答案】D【解析】A.随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不断减小,所以a点浓度大于b点,故A错误;B.ac段,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所以平均反应速率ab段小于bc段,故B错误;C.从图象上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c、d两点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D.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速率加快,可能是某种生成物对反应起到的催化作用,故D正确。
8.某温度下,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发生反应3A(g)+b B(g)c C(g)ΔH=-Q kJ·mol-1(Q>0),12 s时反应达到平衡,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反应过程中A、B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12 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 mol·L-1·s-1B.12 s后,A的消耗速率等于B的生成速率C.化学计量数之比b∶c=1∶2D.12 s内,A和B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2Q kJ【答案】C【解析】分析图像可知12 s内A的浓度变化为(0.8-0.2)mol·L-1=0.6 mol·L-1,反应速率v(A)===0.05 mol·L-1·s-1,A项错误;分析图像,12 s内B的浓度变化为(0.5-0.3)mol·L-1=0.2 mol·L-1,v(B)==mol·L-1·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3∶b=0.05∶,b=1,3∶c=0.05∶,c=2,A、B的化学计量数不同,12 s后达到平衡状态,A的消耗速率不等于B的生成速率,B项错误,C项正确;消耗3 mol A放热Q kJ,12 s内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0.6 mol·L-1×2 L=1.2 mol,消耗1.2 mol A放出的热量为0.4Q kJ,D项错误。
9.不同条件下,用O2氧化a mol/L FeCl2溶液过程中所测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或推测合理的是A.由①、②可知,pH越大,+2价铁越易被氧化B.由②、③推测,若pH>7,+2价铁更难被氧化C.由①、③推测,FeCl2被O2氧化的反应为放热反应D.60℃、pH=2.5时,4 h内Fe2+的平均消耗速率大于0.15a mol/(L·h)【答案】D【解析】A、由②、③可知,pH越小,+2价铁氧化速率越快,故A错误;B、若pH>7,FeCl2变成Fe(OH)2,Fe(OH)2非常容易被氧化成Fe(OH)3,故B错误;C、由①、③推测,升高温度,相同时间内+2价铁的氧化率增大,升高温度+2价铁的氧化速率加快,由图中数据不能判断反应的热效应,故C错误;D、50℃、pH=2.5时,4 h内Fe2+的氧化率是60%,即消耗0.6a mol/L,4 h内平均消耗速率等于0.15a mol/(L·h),温度升高到60℃、pH=2.5时,+2价铁的氧化率速率加快,4 h内Fe2+的平均消耗速率大于0.15a mol/(L·h)。
正确答案选D。
10.一定温度下,将1molA(g)和1molB(g)充入2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 xC(g)+D(s)△H<0,在t1时达平衡。
在t2 、t3时刻分别改变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C(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t2 时刻改变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B.t3时刻v(逆)可能小于t2时刻v(逆)C.t3时刻改变的条件一定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D.t1~t2、t2~t3平衡常数均为0.25【答案】B【解析】A.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对平衡无影响,不能影响C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图可知,t2时刻C 的浓度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因此改变的条件不是催化剂,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t3时刻后C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t3时刻v(逆)可能小于t2时刻v(逆),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t3时刻后C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降低温度等,故C 错误;D.根据图可知,在t2时刻,平衡不移动,但C的浓度变大,说明在在t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缩小容器的体积,且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所以可知x=2,反应方程式为:A(g)+B(g)2C(g)+D(s),t1~t3间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由图可知平衡时C的浓度为0.5mol/L,则:A(g)+B(g)2C(g)+D(s)起始浓度(mol/L)0.5 0.5 0转化浓度(mol/L)0.25 0.25 0.5平衡浓度(mol/L)0.25 0.25 0.5所以平衡常数K==4,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