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空间视角下的同城化演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特征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叶浩;濮励杰;张鹏【摘要】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分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空间极化特征.【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最近邻分析;局部Moran's I;中国【作者】叶浩;濮励杰;张鹏【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南京210093;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0 引言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城市的分布结构的有机整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体系的演变不仅为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也日益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1-2]。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分析城市体系变化的特征及其趋向对于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地确定城市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依据城市人口规模、GDP及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3-5]。
具体到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态与模式研究中,主要从城镇分布密度、平均最邻近距离、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6-7]。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大城市的政策导向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政府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拆迁安置政策等都会对人口分布、流动和社会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政策导向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对人口的分布和流动产生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空间结构
04
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
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增长
我国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转变。
03
广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城市品质。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践案例
01
北京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02
上海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社会分层
社区发展
城市更新与改造
社会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人口分布和流动也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与人口空间结构
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大城市的社文化和价值观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人口流动和分布也存在差异
晚清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和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开始引入西方理念。
民国时期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组合及其有机
联系
城市的空间形态: 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
综合反映
集中形态
分散形态
特征 成因 优点
缺点 类型
空间上连续成整体,景观上绵延
空间上不连续分布,景观上 分散布局,但其间有明显的
分布,内部有机联系
内在联系
地势平坦,无山水的阻隔
地形、河流的限制,或经济 长期发展的影响
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方 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各种 设施的利用率高,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使城市的每一部分接近郊区, 亲近自然,容易克服交通拥 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布局过于集中紧凑,容易导致环境污 染,交通不畅等环境问题
简单集中式、复杂集中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便, 市政工程设施利用率低, 投资费用高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 枢纽部位 2、沿河、沿海、沿湖地区城镇较多,在河流交汇处, 大的河流入海口 3、交通运输枢纽处,
4、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 或者比较大的边境口岸
5、大型或特大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巩固练习 分析表中各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并归 纳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城市 上海 武汉 敦煌 徐州 大庆
影响 因素
城市
主要 港口 主要 影响范围 对城市发展的
水体 类型 铁路
作用
上海
长江入海口 河港
临东海
海港
秦皇岛 临渤海 海港
武汉
长江及其最 大支流汉水 河港 交汇处
京沪铁路 沪杭铁路
京哈铁路 大秦铁路
京广铁路 京九铁路
长江流域 沿海地区
同城化发展战略思考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协同
加强区域内的产业协同, 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产 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交通协同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交通网络互联互通, 提高区域内的交通协同效 率。
环境协同
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共同 治理环境污染,实现区域 内的环境协同发展。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取消户籍限制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同城化发展所需的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建设。
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和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同城化发展项目,实现政府与市场 的有效衔接。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01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 鉴他们在同城化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03
注重规划的可持续性和协同性
在制定规划方案时,要注重可持续性和协同性,既要考虑当前的需求,
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要协调好城市各个方面的关系,实现协
同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
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公路、铁路、航空、 水路等交通方式的建设,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 的交通承载能力。
深圳都市圈:创新与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深圳都市圈注重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推 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
社会治理创新
深圳都市圈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实现 了跨城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
。
基础设施建设
深圳都市圈通过建设高效便捷的基础 设施,实现了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和交 流合作。
生态环境保护
深圳都市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实现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广佛同城化过程中城市绿色空间演变与热环境效应研究

广佛同城化过程中城市绿色空间演变与热环境效应研究近一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城市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优化和升级了经济结构,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但也使城市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遭到破坏。
广州、佛山两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国内一体化步伐最快的地区之一。
在巨大的同城化建设压力底下,其土地覆被必然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格局。
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的基础性要素之一,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凸显,在改善城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凸显。
本研究综合运用多时相遥感影像、社会经济、人口统计数据等,对广州市、佛山市绿色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景观格局及其热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未来进一步的同城规划提供合理化建议。
得出以下结论:(1)广佛区域城市在近十五年来呈现扩张趋势,建设用地面积和绿色空间面积都有所增长。
广州市绿地覆盖率在各个研究时期均高于佛山市,且近十五年来广州市绿色空间几乎持续增加,增加的面积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而佛山绿色空间面积则持续减少,减少的位置主要集中在三水区和高明区。
说明广州与佛山虽然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但佛山市的发展阶段显然滞后于广州市,仍处于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不同步的时期。
(2)对城市建成区内景观指数分析表明,在2000-2005年间,广佛同城区整体绿色空间虽然快速上升,但广佛同城核心区内的绿色空间占有量和最大斑块面积是减少的,且在整个研究时期,核心区的绿色空间斑块破碎化最为严重。
这说明尽管在政策对城市整体绿化环境恢复进行大力推进的时期,城市发展中心地区仍然无法避免快速城市化推进对绿色空间的侵蚀。
(3)不同景观类型的地表温度有明显差异,绿色空间景观温度最低,水体景观稍高于绿色空间景观,建设用地景观温度最高,表明绿色空间的降温作用。
从热场强度变幅的年际变化上看出,自2000年来区域内热环境两极化现象逐步扩大。
(4)热场强度指数表明,广佛同城化核心区热环境格局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热岛范围逐渐缩小,热岛中心从广州向佛山转移,低温和常温区域逐渐扩大。
同城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同城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同城化发展是指城市及其周边地域的相互联系和一体化发展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同城化发展成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同城化的主要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群是由若干个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而组成的地域集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形成城市群。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不同城市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城市间的交通和交流更加便捷: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快速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3. 跨区域产业合作和协同发展:同城化发展推动了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发展。
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产业分工和资源互补的关系,通过跨区域产业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4. 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升级:同城化发展逐渐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升级和优化。
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5. 城市空间的整合和规划:同城化发展需要对城市空间进行整合和规划。
通过城市间的协作与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促进城市空间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6.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城化发展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7. 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同城化发展也会带来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的增加。
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够促进文化的交融和创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同时,人口的流动也会增加,从而增加了城市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同城化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交通和交流的便捷化、产业合作和协同发展等措施,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互动和协作,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浪潮的涌现,城市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探讨了历史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演进,并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供市民集体活动和交流的开放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几十年封闭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国家来说,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尤为值得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起步在20世纪下半叶初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起步较晚。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战后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受到严格管制和限制。
然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得到解放和发展,如公园、广场等开始成为市民休闲和集会的场所。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期。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城市相继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广场、休闲场所等。
这些公共空间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和娱乐需求。
同时,随着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虚拟公共空间也逐渐成为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了集体活动和交流的场所,促进了社交和社团的形成。
其次,公共空间的开放和共享促进了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此外,公共空间也是进行公众参与和民主表达的舞台,在城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功能。
五、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提供休闲、娱乐和购物场所等服务,公共空间刺激了城市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并未出现与同城化相对应的学术名词,与之相关的概念诸如以下。美国在1910年提 出“大都市地区”的概念(陈慢莎,2007),日本在1954年提出“标准城市地区”(富田和 晓,2002),并对其作出了详细的界定标准。与此类似的,加拿大称作“国情调查大都市区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CMA)”,英国称作“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Standard Metropolitan Labor Area,SMLA)”,澳大利亚称作“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CEUD)”,瑞 典称作“劳动-市场区”(曲凌雁,2000)。虽然称呼不相同,界定指标不外乎三大类:中 心城市人口规模、通勤率和人口就业情况。
表1 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
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标准
判断指标
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后 工业化中期
期
后工业化阶 段
人均 GDP(2015 年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 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781—1562
1562—31 25
A>I
A> 20%,且 A<I
小于 15
15-30
3125- 8250
元)
12537 6.6:54.9:38.5
48.2%
工业化后期
长株潭
长沙 株洲
185366:57.3:35.1
44.0% 50.6%
工业化后期 工业化后期
工业化后期
本文分析并总结同城化演化过程中的特征与空间格局特征,并探讨同城化的实际启动 “时间点”与空间格局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弥补既有研究与实践之不足。
2 相关研究回顾
同城化首次作为一种区域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正式出现在政府规划文件,是2006年发布 的《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2,当中提出要打造深圳与香港地区的同城化发展态势。学术 界对同城化的概念理解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侧重于关注空间协同与设施共享等硬件层面的 同城化措施;如今拓展至政策互通与文化认同等软件层面的同城化要求,即营造出相邻城市 的居民拥有仿佛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心理感受与社会体验(谢俊贵,等,2009)(图1)。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1478199;51538004) 2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圳 2030 城市发展策略的决议[N]. 深圳特区报,2006-07-27(A05).
综合各领域不同学者对同城化的定义,同城化主要离不开几个基本特征:地域相邻、产业互 补、经济相连、区域认同(徐琴,2002;曹传新,2004)。同城化即是通过相邻城市之间的 行政壁垒逐步淡化,政策保障、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等进行共享发展,区域交流更加频繁, 资源要素更优化配置,从而达到产业定位、城市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形成高 度协调统一,使居民弱化固有的原有属地单一化的观念,共享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从现 实上形成融合化发展的局面。
3 研究对象、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中国已出现的同城化战略实施地区,共有13个:长株潭、西咸、广佛、 乌昌、郑汴、深港、沈抚、太晋、宁镇扬、深惠、厦漳泉、武鄂、成德。根据研究目的不同, 分为全样本与子样本:全样本即为上述14个同城化地区;子样本为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与地理 区位提取出的4个典型性样本,广佛、长株潭、西咸和沈抚。
1 引言
“同城化”的出现标志着区域与城市双转型态势下,我国多处已产生这种新型的城市功 能地域(胡序威,2003)。然而,同城化既不是简单的政府间合并,也并非“以柔代刚”的 毗邻城市组合,而是通过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行政壁垒,让要素和资源在区域内两个或多个 城市间自由流动,并且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使这若干个城市经济社会更紧密融合,形成优 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效应(谢俊贵,等,2009)。一方面,同城化战略可以促进城市间 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同城化战略是当今地方政府应对 同等级别行政区划调整手段失效的创新治理手段。然而,既有的区域和城市空间解析理论, 对于同城化地区缺乏针对性:相对于单个城市的空间形成机理,同城化地区明显更为复杂; 相对于城市群的空间形成机理,同城化又存在由于更为紧凑的城市间关系带来的空间组织的 不一样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曾群华,2011)。
首先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划分13个研究对象。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根据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GDP)等数据提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阶段等五个大的阶段(表1)。根据分析, 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同城化地区有:西咸、郑汴、沈抚、太晋、九江-黄梅;处于工业化后期 的同城化地区有:长株潭、厦漳泉、武鄂、成德;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同城化地区有:广佛、 乌昌、深港、宁镇扬、深惠。
空间视角下的同城化演化过程与空间格局特征1
陈霈,黄亚平
摘要: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加强了区域内城市间的影响与交流,与此同时,许多大城市逐渐迈入都市区化发 展阶段,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与日俱增。在这种区域与城市双转型的态势下,“同城化”已成为近十年来的 新型城市功能区。与大多数区域与城市理论不同,同城化起源于中国,且实践先于理论。因此,西方发达 国家和本土学术界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未能有效地指导同城化战略实践。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同城化的 相关理论和实践,对同城化进行概念阐述。然后,通过社会统计数据与卫星影像数据,研究同城化的演化 过程特征与空间格局特征。最后,在此基础上挖掘同城化的实际启动“时间点”,并分析空间格局形成的 影响因素。研究成果能促进城乡区域结构理论的发展,指导同城化实践的发展和建设。 关键词:同城化,演化,空间格局,时间点
A< 20%,
且 I>S
30-45
8250 -13718
A< 10%,
且 I> S 45— 60
13718 以 上
A< 10%,
且 I<S
60%以 上
表2 同城化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阶段
人均
同城化地区
城市 (县、 区)
GDP (2015
年美
三产结构比
工业增加 值占 GDP
比重
经济发展阶段
综合经济发 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