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书笔记5篇

合集下载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六篇)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六篇)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文章写得坦率真实。

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

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

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

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

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

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

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

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

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

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

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

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

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

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

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

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

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感想(精选5篇)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感想(精选5篇)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感想(精选5篇)《浮生六记》读书笔记感想【篇3】《春夜宴桃李园序》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在这短短的时光里,我们该如何度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历经世事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虚无鸡汤文的枯燥说教,已经激发不起我们内心的任何波澜;公主王子、达官贵人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也经不起现实的风雨打磨;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何在一个浮华时代措置自己的情感,给浮躁的心灵找一个温暖的空间?沈复在其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就是人要有真情、要懂得付出真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只有真情付出的人才能感受到春风拂面、忘却严寒酷暑、忘却风霜雨露,保持内心平静,获得永生幸福。

这部书为什么能够流传二百余年而不衰,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推崇喜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并不是高高在上进行泛泛说教,而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将自己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富有亲和力,而且其方式具有可借鉴性,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可以实现。

作者只是一位普通的社会中下层,没有享受过大富大贵,过着如同大多数人的普通生活,甚至曾潦倒到以卖画维持生计,这种人很容易在我们身边找到影子,就如我们身边熟悉的张三李四,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惊人的家庭背景、没有功名利禄、没有惊人财富,一生堪称平平庸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拥有任何功名和财富都换不来的爱情。

家境清贫时,甚至饥寒交迫,他们二人却志趣高雅,矢志不渝。

平淡生活中他们且吟诗、作画,自娱自乐,或郊游、烹肴,意趣盎然,让整个略显灰暗的人生多彩多姿起来,焕发出熠熠的光彩。

这些普通人平常生活的感悟,启示我们幸福的生活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也不是井中之月、水中之花,我们这些普通群体只要愿意去做也可以实现的,这才是生活的真谛,容易引起广泛地共鸣。

林语堂先生在《浮生六记》的序中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一个女人。

”的确,书中的女主角是一个性情可爱、温婉贤淑的女人,既有为情窦初开而藏粥的聪慧,也有为追逐热闹而女扮男妆出行的大胆;同时,还能赋得“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妙句,完全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奇女子。

《浮生六记》1000字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

《浮生六记》1000字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

《浮生六记》1000字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1000字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浮生六记》1000字中学生读书笔记五篇(一)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

——林语堂正文沈复在他的自传散文体小说《浮生六记》开篇时便用了东坡诗中“事如春梦了无痕”这句,而这句话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他和陈芸爱情的写照。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说:“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

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

”芸娘大概是所有文人梦想中的女人,世界上绝不会再有第二个她。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很好。

十三岁时沈复第一次见到芸娘,两小无猜。

脱金为约,她成了他的未婚妻,这是一开始的故事。

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美好。

然而太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久存,他们约定的太早,难免过早散场。

洞房花烛夜,两人比肩调笑,共论《西厢》。

此夜春心动一处,不知今夕是何夕。

这样像是密友重逢的爱情,这样互为心动的爱情,多少痴情男女想要,多少人求而不得。

他们本来就是有缘的。

陈芸以白乐天为启蒙师,幼诵读《琵琶行》而识字,以李太白为知己,爱他“姑射仙子”“落花流水之趣”。

而沈复适字三白。

却不知白是空,万般柔情终成空。

他们是如此般配的两个人。

沧浪亭爱莲居里谈诗论赋,细说相如。

他爱他鬓边浓香扑鼻的茉莉花香,爱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

陈芸在沈母大寿上听到《惨别》等剧时的不忍,百家笔记网()沈复看在眼里;陈芸对王二姑折花的调笑沈复记在心上。

启堂弟妇催妆缺珠花的时候,陈芸把自己的给了她,她不以这些在别人眼里送出便是可惜的东西为贵,却偏偏珍惜些破书残画,悉心装订,竭力搜集,她爱的他也爱。

她的好他全陪着。

相处久了连不爱的地方也变成了爱。

后来她喜欢吃的卤味渐渐变成了他的习惯。

自由随性的沈复也把“得罪”、“岂敢”当成了日常。

《浮生六记》的高中读书笔记范文文档五篇

《浮生六记》的高中读书笔记范文文档五篇

《浮生六记》的高中读书笔记范文文档五篇《浮生六记》的高中读书笔记范文文档1《浮生六记》为清代沈复所著,为自传体散文,全书共分为六篇,文字优美、细腻,恬淡宁静,用语虽是古文,却也浅显易懂,是值得一读的美文。

本文开篇是《闺房记乐》,记录了沈复和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生活。

叙述以时间为轴,娓娓道来,将古时夫妻生活的点滴用笔墨描绘出一幅精美画卷展现于读者眼前,使人在繁华乱世中也能感受到一二闲适之情。

颇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韵味。

弘一大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而沈三白和陈芸便是如此,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狗血剧情,有的只是止于唇齿、掩于岁月的深情。

这种生活极富有诗情画意,看似"人人皆有,确为人人所无"。

其中有篇写到其妻陈芸爱吃腐乳,沈复鄙夷不已,后在芸劝说下尝了一口,然后"真香",正是"余掩鼻咀嚼之,似觉脆美,开鼻再嚼,竟成异味,从此亦喜食。

"看到此处,我也不禁莞尔一笑,沈复对生活中小事的描写,真是趣味横生。

其情其景仿佛跨越了300年时间隔阂,重现于世人眼中。

陈芸曾发愿:"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

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是的,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夫妻二人最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安度流年。

我喜欢沈复文字里的恬淡如水,也喜欢那温暖的烟火气:守着一屋一院,一人一心,一茶一饭,远胜过看乱世红尘的万千风景。

"余年一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十三岁那年的夏天,还是少年的三白邂逅了表姐芸娘,自此情窦初开,一片光风霁月,发誓此生非芸娘不娶。

三白和芸娘的爱是活生生的,是落实到红尘地面上的,是有情有义的温度,是宜室宜家的。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精选20篇)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精选20篇)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精选20篇)《浮生六记》读书笔记(精选20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生六记》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篇1《浮生六记》或许有我、有很多人想要的东西,特别是男人。

芸娘不易做来,来世的事,会不会有人提前拒绝?这也没什么不好。

一、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坦诚直爽,体恤关爱的夫妻真情。

二、勤俭淳朴,善处忧患;布衣菜食,可乐终身的简朴生活。

三、淡薄名利,与世无争;恬淡自适,知足常乐的旷达胸怀。

四、逆境逢生,善解人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所谓情投意合,所谓举案齐眉,闺房里的旧事,果真如文字渲染中的美好?“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林语堂说芸娘是文学史上第一可爱的女人,也难怪有人对我说“芸娘不好当”。

不好当,感染气息总是好的。

人的一生,会遇见多少不期的人和事。

比如某个人,起初对他的了解是空白的,如今,隔岸观火,只见得烟雾,近不得身。

探多了,还被染指“好奇”。

好奇有什么不好呢,又不是专为觅你隐私而去,不准,我也不会兴叹,懊恼、惆怅之后,不作罢又能如何?当时,遇见他,却是每日一点一点的收紧,又一点一点的诱惑,终成为其囊中之物。

若是锦囊也罢,就怕是一塑料袋,毫无透气性,窒息而亡。

亡也无畏惧,就是时间一长,不亡,大脑因缺氧,真真地成了整神经。

这已然消磨掉的四十年华年,都积攒了些什么?都沉淀下了一些什么?那日的工作没有如期完成。

好似学生交卷一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直面。

读书、听音乐可以让人安静。

前日下载的歌胡乱的,看来要重新来过。

其实我的耳朵不能塞耳机,长时间的听音乐,听力已经严重不行了。

电脑播放上班时间是要顾及的,只能委屈自己的耳朵。

读书却是随时都可以的,心又焦着事情,也没读几个字进去。

敲打键盘估计是最安全的,身边的同事已经习惯我敲打键盘都不来搅我,否则,会遭辣脾气。

《浮生六记》读后感读书笔记五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读书笔记五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读书笔记五篇《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写得坦率真实。

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

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

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

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

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

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

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

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

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

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

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

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

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

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

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

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5篇浮生六记读后感1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

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

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

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

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

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

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

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

”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

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

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

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精彩5篇_1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精彩5篇_1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精彩5篇篇一:《浮生六记》读书笔记篇一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雪白引起了我的留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

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

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

梅花盒很美丽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

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与庙会。

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美丽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爱憨园,但因种。

种缘由,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峻。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

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

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

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

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困,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方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

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

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间虽短暂,但很快乐,美妙,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快乐的时间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5篇浮生六记读书心得1《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写得坦率真实。

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

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

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

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

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

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

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

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

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

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

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

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

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

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

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

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

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

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

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

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

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

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

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

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

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

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2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

好似蜗牛一般。

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

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

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

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

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

淡雅朴素的小插图。

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3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

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

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

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

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

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

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

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

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

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

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

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

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浮生六记读书心得4说是六记,其实只读了四记,另外两篇在历史长河里不知道飘哪儿去了。

忘了在哪儿看见一句,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抱着“到底是怎么个可爱法,还能比我可爱吗”的心理翻了翻这本书。

看的比较不囫囵吞的是卷一的闺房记乐,和卷三的坎坷记愁。

一篇讲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赌书消得泼茶香。

青梅竹马,得偿所愿,每日谈诗论画观花赏景,鸾凤和鸣举案齐眉。

另一篇讲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他生未卜此生休。

被赶出家门,穷困潦倒漂泊异乡,父亲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兄弟为了财产与他反目,愁绪满怀无释处。

作者写的倒是丝丝入扣,有感动有叹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评价。

芸娘固然是可爱的。

爱诗词歌赋,也擅长烹饪女红。

心灵手巧,无论是插花还是开party都能别出心裁。

温柔贤惠又古灵精怪,恪守封建礼教之余,也会穿个男装跟老公出去旅游。

看上去简直完美,唯独一点我不喜欢,闲着没事儿还去给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约定,她也因为各种情感上的打击郁郁而终。

试图站在当时的时代和环境去理解这件事儿,奈何我实在已经进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实意的爱了为什么还能跟人分享。

或许这才是男人们如此推崇芸娘的原因吧,直男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呵呵。

作者沈复,就更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一开始年少求学,与芸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

成年之后只能看见他终日靠着家里的庇荫吃喝玩乐,被赶出家门之后穷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养家糊口,竟然还继续附庸风雅…完全没有对妻子儿女以及人生最起码的担当。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俪情深,还照样在出差的半年流连青楼。

与妻子第二次仓皇出逃,竟然连儿子和女儿都顾不得了。

把女儿匆匆许配给表哥家的儿子做童养媳,托人给儿子找了个地方谋生,后来儿子早夭,沈复想的是,芸娘不能延续后代了,为啥是芸娘没有后代了呢,因为别人又送给他一个小妾呗。

看到最后这句,真是恶心的我连早饭都差点吐出来。

陷入纠结。

感动过人们的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东坡,后来又说唯有朝云能识我。

冒辟疆这个始乱终弃的大渣男,竟然还有脸写出个《影梅庵忆语》。

这个人生啊…仔细琢磨琢磨就觉得特别不堪。

所以,今天你丧了吗?浮生六记读书心得5《浮生六记》的译文者张佳讳在序言中写到“古来通文辞,善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浑身璞玉地凑成了一体。

”林语堂也曾经评价过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芸,就是沈复所编写的浮生六记中闺房记乐中的重要人物。

沈复自小便有亲事的,但由于对方病逝,也是无可奈何的,同时也让他在一次机遇中结识了芸这个温暖贤良的人。

芸所生长的环境不是那么良好,多年来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爱而没有什么地位的家庭里当媳妇儿,虽然有为人妇的许多压力,但她依旧活地潇洒自在。

而且温柔冷静,落落大方,总是十分宽容沈复,这做为一个女子,确实是十分可爱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