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质图说明
2024北京高三一模地理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章节综合

2024北京高三一模地理汇编地表形态的塑造章节综合一、单选题(2024北京门头沟高三一模)甘肃省张掖地区红层地貌地处祁连山中段北麓,被称为“世界十大地理奇观”,主要由距今约6500万年形成的红色砾岩、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著名。
下图示意张掖地区红层地貌地质剖面。
完成下面小题。
1.组成张掖地区红层地貌的主要岩石()A.形成与岩浆活动相关B.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可能含有古生物化石D.岩石粒径均一相同2.该区域彩色丘陵区()A.地表受外力侵蚀作用微弱B.良好的储水地质构造C.隧道工程建设的优先选址D.砾岩形成的年代最早3.该区域红层地貌区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A.水平挤压→固结成岩→外力侵蚀→断裂抬升B.风力沉积→水平挤压→断裂下陷→外力侵蚀C.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抬升→外力侵蚀D.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水平挤压(2024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图为我国某河流两处河谷横断面,两处河谷之间发育有瀑布,乙河谷崩塌堆积物为砂岩物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该河流位于()A.黄土高原B.太行山区C.四川盆地D.云贵高原5.两处河谷()A.甲河谷位于乙河谷的下游B.甲河谷处的水流速度较快C.砂岩形成的地质年代最晚D.乙河谷流水下切侵蚀更强(2024北京海淀高三一模)图为湘西某地平面地质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洛塔台地最可能是()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7.洛塔台地发育有溶沟、石林、溶洞等地貌景观,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①气候①植被①岩石类型①人类活动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8.该区域地表水资源短缺,主要原因是()A.降水量小B.蒸发量大C.下渗量大D.河流流量小9.(2024北京东城高三一模)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A.甲处地表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B.乙处山峰因火山喷发形成C.丙处断层发生在砂岩形成之后D.丁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幔(2024北京朝阳高三一模)2023年12月7日,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该实验室在锦屏隧道中侧向开挖而成,力求打造极致“纯净”的特殊环境,为我国开展暗物质探测奠定了良好基础。
构造地质学实验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精品PPT课件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
1788年Hutton在苏格兰首次发现角度不整合的地点
倾斜岩层
一、目的和要求 1、学会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2、通过剖面图的编制进一步理解岩层产
状要素及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 二、实验用图和用品
1.实验用图:凌河地形地质图。 2.实验用品:铅笔(2H)、三角板(或 直尺)、量角器、方格纸等。
1cm
(5)整饰 图面
②标注地层时代、 地层产状、剖面 方位、图名、比 例尺、图例、特 征地形地物、责 任表,擦去中间 过程的所有标记
地层时代尽可
能标在该套地
层下方居中位
置
1cm
张张 村村 地地质质图图上上A AB B地地质质剖剖面面图图
(5)整饰 图面
11∶∶1
0
1
0
0
0
0
0
0
0
②标注地层时代、
作业(一)
1、读凌河地质图(附图1)和嘉阳坡地质图(附图3),分 析图区岩层产状、露头分布特征(“V”字形)及露头 宽度变化;认识地层接触关系。
2、分析凌河地质图,并绘制该图上A-B地质剖面图,地 层倾角用23°绘制。
绘制单斜剖面图注意的问题
1. 图名:凌河地区A-B地质剖面图 2. 横坐标:长度为12.8cm 3. 比例尺:数字和线条比例尺
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小于坡角,则沟谷中“V”尖端 向上,山脊处尖端向下,地质界限弯曲,紧闭程度大于等高线弯 曲紧闭程度。(相同缓倾尖)
直立岩层
直立岩层面或地质界 面(岩墙或断层面) 在地形地质图上永远 是一条切割等高线的 直线,不受地形起伏 影响;上下岩层面之 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岩 层厚度。
浅析肃北县马石头泉钨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47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浅析肃北县马石头泉钨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裴炳艳(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天水 741020)摘 要:马石头泉钨矿位于甘肃省肃北县境内,是近年来在肃北县境内发现重要的钨矿床,矿区处于野马南山复背斜的独山南向斜核部南翼区域上,大地构造为中—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Ⅳ1)、中祁连中间地块(Ⅳ11),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成矿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中元古界蓟县系下岩组钙质、泥沙质细碎屑岩、含碳细碎屑岩夹灰岩、白云质灰岩是研究区的主要地层出露,分布面积最为广泛的为钙质板岩,在钙质板岩层中分布有钨矿带。
加里东中期独山南角闪正长岩—石英闪长岩岩基出露于矿区一侧0.7㎞处,地层主要呈现北东—北东东方向展布,向北西方向倾斜,倾角处于50°~80°之间,小断裂是该区断层的主要特征。
目前有1条钨矿化带在矿区范围内被圈出,同时有4条矿体被圈出和一条矿化体,矿化体在地表北侧区域呈现北倾特点,矿化体在南侧区域呈现南倾特点,倾角主要为65°~75°,相对较陡较陡,平行脉组约有0.84m ~2.60m。
白钨矿是其主要的矿石矿物,黄铁矿于褐铁矿相对次之,方解石以及石英是其主要的脉石矿物,绿泥石以及绢云母相对次之,矿石类型为为矽卡岩钨矿。
关键词:马石头泉;钨矿;地质特征;成因浅析中图分类号:P61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4-0047-2收稿日期:2020-07作者简介:裴炳艳,男,生于1977年,汉族,甘肃天水人,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马石头泉钨矿是近年来甘肃省肃北县境内发现重要的矿床,矿床主要分布在阜北县党城湾镇及石包城乡管辖,针对该矿的地质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期间,但是研究工作非常有限,主要开展了小比例尺地质工作研究,对马石头泉钨矿矿区范围内的成矿条件进行揭示,但是没有进行单一矿种成矿地质背景相关研究工作,矿床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不明确,近年来随着地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于马石头泉钨矿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地质研究成果,下文当中主要结合工作实践,以马石头泉钨矿区为背景,对矿区地质背景以及矿区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特征等展开全面的分析与论述,对该矿矿床成因以及工程地质条件充分阐释,希望能为该区同类型矿床找矿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作用,寻求更大的找矿突破。
甘肃省徽县天子坪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甘肃省徽县天子坪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韩鹏乐(甘肃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天水 741020)摘 要:通过对天子坪金矿地质特征的描述,通过对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天子坪矿床为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模式,成矿物质来源为岩浆岩(八卦山)和地层(下古生界泥盆纪舒家坝组),高桥一罗坝断裂及其两侧的张性次级断裂为矿床的导矿、容矿断裂,在总结了天子坪金矿找矿标志的同时提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天子坪;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01-0094-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tianziping gold deposit, Huixian County, Gansu ProvinceHAN Peng-le(The First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Gansu Provincial Geology and Mineral Bureau,Tianshui 741020,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ianziping gold deposit and the study of its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re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ore prospecting indicator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ianziping gold deposit is a typical Carlin type gold deposit metallogenic model, and the source of ore forming materials are magmatic rock (Baguashan) and strata (Lower Paleozoic Devonian Shujiaba formation), Gaoqiao Luoba fault and its secondary faults on both sides are ore guiding and ore bearing faults of the deposit.Keywords: tianziping;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direction1 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东段,北、中秦岭接合部位的中秦岭陆缘盆地。
甘肃省合作市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成矿地质特征

第46卷 第5期2010年9月 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 Vol.46 No.5September ,2010[收稿日期]2009-11-26;[修订日期]2010-08-15;[责任编辑]郑 杰㊂[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编号:200010200116)资助㊂[第一作者简介]周俊烈(1964年-),男,1995年毕业于中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工作,Email:zhoujunlie@㊂甘肃省合作市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周俊烈1, 随风春1, 张世新2(1.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天水总队,天水 741025;2.甘肃勘探者地质矿产有限公司,兰州 730000)[摘 要]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位于中秦岭海西褶皱带西段㊂区内矿产主要有金㊁锑㊁铜㊁铅㊁锌;矿化类型主要有蚀变岩型金(锑)矿化类型和矽卡岩型的铜砷㊁铜铅锌多金属矿化类型㊂各矿点在空间分布上,显示等间距分布的基本特征,受近南北向分布的断层蚀变破碎带控制㊂矿化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㊁电气石化㊁硅化㊁绢云母化㊁毒砂化㊁辉锑矿化㊁次生蚀变以褐铁矿化㊁高岭土化㊂本文结合德乌鲁岩体及外围区域成矿特点㊁矿床分布规律㊁成矿地质特征㊁控矿因素,从本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构造活动特点等两个方面对区内成矿构造破碎蚀变带的形成进行了力学成因研究,并提出了本区今后找矿的主要方向㊂[关键词]德乌鲁岩体 成矿地质特征 成矿构造力学成因研究 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10)05-0779-09Zhou Jun-lie ,Sui Feng-chun ,Zhang Shi-xin.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ld and multiple-metal mineralization areas in the Deluwu rock body and surroundings in Hezuo city ,Gansu Province [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10,46(5):0779-0787.0 引言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位于甘肃省合作市辖区内,处于 甘青川”金三角地带(周会武等,2003)㊂区内地质工作始于50年代,1965年甘肃省地质局605队在夏河以北地区填制了1∶50000地质图;1966年605队改为第一地质队在测区东北部测制了1∶50000地质图;为测区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1972年7月,甘肃省地矿局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㊂1969~1979年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在美仁㊁德乌鲁㊁完尕滩㊁黑河岩体接触带㊁羊沙河一带开展过1∶50000㊁1∶25000㊁1∶1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几个成矿远景区,并在德乌鲁北部老豆村等地区开展过1∶10000次生晕普查;1976年8月-1984年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三队结合1∶20万区测资料和化探扫面成果重点对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矿点和异常进行了检查和查证工作,发现了老豆村㊁下看木仓等金矿点,并对其开展了矿点评价工作,由于当时对其控矿构造及矿化类型的认识所限,在找矿思路和工作总体部署上,将主要工作量投入在受近EW 向断裂破碎蚀变带控制的矿体上,而忽视了区内近南北向次级构造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㊂由于EW 向展布的该组断裂破碎蚀变带规模较小㊁所控制的矿体连续性较差,致使本次地质普查与评价工作未能取得大的突破,1985年提交了‘甘肃省夏河县德乌鲁岩体金矿找矿地质评价报告“,共获得金地质储量759.57kg㊂2000~2001年度甘肃有色地质勘查局在该区实施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甘肃省西秦岭夏河-临潭铜金多金属矿带铜异常查证“及‘甘肃西秦岭夏河-临潭铜金资源潜力评价“,通过工作,在该区获得了1∶25000沟系次生晕单元素异常130个,其中10个Au 异常,16个Ag 异常,14个As 异常,19个Sb 异常,13个Cu 异常,13个Zn 异常,13个Pb 异常,10个W 异常,15个Mo 异常,7个Co 异常㊂在下看木仓通过1∶10000土壤测量,获得33处Au 异常,8处As 异常,15处977Sb 异常,12处Cu 异常,18处Pb 异常,6处W 异常,17处Mo 异常,18处Co 异常㊂通过对阿什加-老豆村1∶25000沟次生晕及1∶10000土壤测量Au-Ag-As -Sb-Cu -Pb -Zn -W 综合异常区查证(刁理品等,2010),在德乌鲁石英闪长岩和老豆村燕山期石英闪长斑岩等侵入岩体内㊁外接触带发现了老虎山㊁阿什加㊁吉利㊁拉不在卡等具有找矿前景的金矿(床)点;并结合异常分布特征和控矿构造对下看木仓㊁老豆村等金矿点进行了重新评价和认识,对吉利㊁拉不在卡等金矿点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找矿成果,在老豆村金矿床2㊁8㊁16号矿体探获并提交金金属量4833kg,平均品位6.14×10-6㊂因此,认为该区矿体或矿化破碎蚀变带主要受近南北向的断层破碎蚀变带控制(杨秉进等,2004;李道喜等,2006),金矿化主要为破碎蚀变岩型(王懋海等,2007)㊂德乌鲁石英闪长岩体外接触带的铜砷矿体为受近南北向断层破碎带控制的高-中温热液交代型铜砷矿化类型㊂本文重点对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进行了地质特征㊁物化探异常和成矿构造特征的分析,从本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构造活动等两个方面对区内成矿构造破碎蚀变带的形成进行了力学成因探讨(何绍勋,1982;王焕金等,1986;张国伟等,1996;卢纪英等,2002;余超等,2010),为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及邻区进一步找矿提供新的资料和参考㊂1 区域地质概况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秦岭海西褶皱带西段(图1)㊂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具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历年的工作已发现金㊁铜㊁铅㊁锌㊁汞㊁锑矿(点)床80余处,以Au㊁As㊁Hg㊁Sb 为特征的多元素综合异常50余处,主要沿断裂破碎带分段集结成群成带分布,具有较大的金多金属找矿潜力(周会武等,2003)㊂1.1 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㊁石炭系㊁二叠系㊁三叠系㊁侏罗系中下统㊁白垩系㊁第三系及第四系㊂泥盆系㊁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北东部的力士山-德合茂北部一带,位于新堡-力士山复式背斜轴部,背斜两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和三叠系㊁侏罗系㊁第三系及第四系㊂其中石炭系下统㊁二叠系下统㊁三叠系下统是区内主要的含矿层位(图2)㊂图1 西秦岭构造略图(韩海涛等,2008)Fig.1 Sketch map showing tectonics of the West Qinling Mountains (after Han et al .,2008)Ⅰ-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Ⅱ1-西秦岭北亚带;Ⅱ2-西秦岭南亚带;Ⅲ1-碌曲~成县褶皱带;Ⅲ2-迭部-武都褶皱带;Ⅳ-南秦岭碧口晚远古代隆起;①-宝鸡-天水-临夏断裂带;②-略阳南-迭部断裂带;③-合作-宕昌-略阳断裂带;④-天水-武山断裂带;⑤-天水-武都隐伏深大断裂带;⑥-阳平关断裂带;⑦-文县-武都断裂带;⑧-略阳-碌曲南断裂带;⑨-宕昌-山阳断裂带Ⅰ-North Qinling Caledonian fold belt;Ⅱ1-West Qinling North Zone;Ⅱ2-West Qinling South zone;Ⅲ1-Luqu ~chengxian fold belt;Ⅲ2-Diebu ~Wudu fold belt;Ⅳ-South Qinling Bikou Late Proterzoic;①-Baoji-Tianshui-Linxia fault;②-Lueyang South-Diebu fault;③-Hezuo-Dangchang ~Lueyang fault;④-Tianshui-Wu Shan fault;⑤-Tianshui ~Wudu buried deep faults;⑥-Yangpingguanfault;⑦-Wenxian-Wudu fault;⑧-Lueyang-Luqu south fault;⑨-Dangchang-Shanyang fault87 地质与勘探 2010年图2 西秦岭夏河-临潭地质图(杨秉进等,2004)Fig.2 Geological map of Xiahe-Lintan,West Qinling(Yang et al.,2004)1-第四系;2-新近系;3-古近系;4-白垩系;5-中下侏罗统;6-中三叠统古浪堤组;7-中三叠统隆务河组;8-中二叠统石管群;9-下二迭统大关山群;10-上石炭统东扎口组;11-中石炭统下加岭组;12-下石炭统巴都组;13-上泥盆统大草滩群;14-燕山早期石英闪长斑岩;15-矿点;16-地质界线;17-断层Quaternary;2-Neogene;3-Paleogene;4-Cretaceous;5-in the Lower Jurassic;6-Laguna Middle Triassic dike Group;7-Middle Triassic Wulonghe Group;8-Middle Permian shiguan Groups;9-Next Group in Permian system mark;10-Upper Carboniferous Dongzakou Group;11-plus ridge under the Carboniferous Group;12-Lower Carboniferous Badu Group;13-Upper Devonian Dacaotan Group;14-Yanshan early quartz diorite porphyry;15-mineral point;16-geologic boundary;17-fault1.2 构造该区位于新堡-力士山复式背斜及其南北两翼区域性大断裂带切龙沟-得木强南-西土房-花崖山冲断层与上加木龙-多合-严家寺-格里那冲断层之间㊂总体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㊂区内所有褶皱轴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新堡-力士山复式背斜为区内的I级褶皱构造;II级褶皱构造有羊沙背斜㊁卡加寺褶皱组㊁尕日向斜等次一级的背斜和向斜构造;III级褶皱构造一般呈紧闭线状,延伸不远,规模不大(李道喜等,2006)㊂1.3 岩浆岩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各类侵入岩出露达20余处,侵位于新堡-力士山复式背斜的核部地层层位中,岩体长轴方向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与区域构造线一致㊂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㊁闪长岩㊁石英闪长岩㊁花岗斑岩㊁斜长花岗斑岩㊁石英闪长玢岩等㊂常以岩基㊁岩株㊁岩枝㊁岩脉产出㊂其中以燕山期早期的花岗闪长岩体(γδ52)出露最多,规模最大,侵位于上泥盆统大草滩群㊁石炭系㊁二叠系㊁三叠系及侏罗系等地层中,主要沿新堡-力士山复式背斜核部及其南北两翼区域性大断裂裂破碎带分段集结成群成带分布,岩性主要石英闪长岩为主㊂1.4 矿化与蚀变徳乌鲁(γδ52)岩体内部构造破碎蚀变带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电气石化㊁云英岩化㊁黄铁矿化㊁毒砂化㊁硅化㊁绢云母化㊁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㊂岩体围岩蚀变有角岩化㊁矽卡岩化㊁大理岩化㊁硅化㊁绿泥石化㊁绿帘石化㊁黄铁矿化㊂矽卡岩化与外接触带交代型铜㊁铜砷㊁铜砷金等金属矿产关系密切㊂电气石化㊁硅化㊁绿泥石化㊁黄铁矿化㊁毒砂化等,硅化则与金矿化关系密切㊂2 成矿区地质特征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东西长50km,南北宽20km,面积约100km2,区内主要矿点主要有:下看木仓㊁老豆村㊁吉利㊁拉不在卡等金矿187第5期 周俊烈等:甘肃省合作市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成矿地质特征 图3 德乌鲁岩体及外围矿点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of mineralization points map in the Dewulu rock body and surroundings1-第三系;2-下侏罗统;3-下二迭统大关山群;4-燕山早期石英闪长斑岩;5-铜㊁砷矿点;6-锑㊁金矿点;7-铜㊁金矿点;8-金矿点;9-钨矿点;10-金㊁砷异常曲线;11-地层界线及不整合界线;12-公路及地名1-Tertiary;2-Lower Jurassic;3-mark Group in Permian system;4-Yanshan early quartz diorite porphyry;5-copper,arsenic mine point;6-antimony,gold point;7-copper,gold point;8-gold point;9-tungsten points;10-gold,arsenicanomaly curve;11-stratigraphic boundary and unconformity boundary;12-road and place name(床)点及老虎山-阿什加Au㊁As 化探异常区㊂分布上,从东向西依次为下看木仓金矿点㊁老豆村金矿床㊁吉利金矿点㊁拉不在卡金矿点及老虎山-阿什加Au㊁As 异常区,显示呈等间距分布的基本特征(图3)㊂它们的成矿地质特征基本相似,矿体均产于德乌鲁石英闪长岩和老豆村燕山期石英闪长斑岩等侵入岩体内或其外接触带,受近南北向分布的断层蚀变破碎带控制,矿化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㊁电气石化㊁硅化㊁绢云母化㊁毒砂化㊁辉锑矿化㊁次生蚀变以褐铁矿化㊁高岭土化㊂其中,吉利金矿点㊁拉不在卡金矿点产于海西期德乌鲁石英闪长岩体内,老豆村金矿床产于老豆村燕山期石英闪长斑岩体内;老虎山-阿什加Au㊁As 化探异常区分布于德乌鲁石英闪长岩体的北西外接触带㊂2.1 含矿岩系特征吉利金矿点㊁拉不在卡金矿点的含矿岩系均为德乌鲁石英闪长岩,老豆村金矿床的含矿岩系为老豆村石英闪长斑岩,矿化明显受上述岩体内的断裂破碎带控制㊂2.2 成矿构造特征据观察:控制本区金矿体产出的断裂破碎蚀变带内部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型式㊂1㊁裂隙带,由大量不连续的裂隙组成,裂隙的位移不大,但密集的裂隙使带内岩石切错强烈;2㊁节理带,由一组或几组节理组成,使岩石被切割破碎;3㊁断层破碎带,带内岩石破碎疏松,没有明显的定向裂隙,由断层角砾㊁不规则裂隙和细脉组成㊂矿体的组成有时以某种断裂类型为主,有时为几种类型的叠加㊂含矿热液通过断裂带内密集的裂隙充填交代,而富集形成宽阔的蚀变带矿体㊂综上所述,虽然区内控矿破碎蚀变带的内部构造有不同的组合型式,形成机制也有差别,但是,它们均显示了正断层或张性破碎的特征,矿体的展布㊁形态和产状与含矿构造破碎带一致㊂287 地质与勘探 2010年3 主要金矿床(点)地质特征3.1 老豆村金矿床3.1.1 地层老豆村金矿床位于德乌鲁岩体北部内接触带,其岩体围岩主要有下二迭统上部岩组的第四岩性段(P12-4)和第三岩性段(P12-3)以及侏罗系(J)尕日火山岩㊂其含矿岩石为燕山早期老豆村石英闪长斑岩㊂下二迭统上部岩组第三岩性段(P12-3):岩石具接触交代变质现象,其中大理岩变为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㊁石榴石矽卡岩㊁硅灰石矽卡岩或矽卡岩化大理岩,分布于岩体的南西和北西外接触带,为南办㊁布拉沟铜砷矿床的含矿层位㊂侏罗系(J)尕日火山岩为中基性-中酸性陆相火山岩㊂自下而上分为两个岩性组其中下岩组上部灰绿色英安斑岩夹安山岩为下看木仓金矿点的含矿层位㊂3.1.2 构造老豆村金矿床位于卡加寺褶皱组(为新堡-力士山复背斜的次级褶皱)的西南翼,产状60°~80°∠50°~70°㊂区内断裂构造极其发育,且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按其产出部位和性质大致可分二种类型:一是产于岩体外接触带与区域构造线近于一致,发育在二迭系砂板岩㊁角岩及大理岩中的层间断裂构造;二是产于岩体内部或外接触带附近的近南北向断层破碎蚀变带,它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杨秉进等,2004)㊂3.1.3 岩浆岩区内主要侵入体为老豆村燕山期石英闪长斑岩㊂老豆村石英闪长斑岩为不规则小岩株,面积约3.83km2,属于正常系列,偏酸性,属燕山早期,岩石绝对年龄测定为168.7Ma(北京有色地质研究所所, 1985)㊂岩体中微量元素特征是普遍含Cu㊁Pb㊁Zn㊁Ti㊁V㊁Cr㊁Ga㊁Sr㊁Ba等元素,Ga甚至高出背景值数百倍,Au一般稍高于2~7倍克拉克值㊂另外,区内脉岩较发育,种类也较多,但与金矿化密切的是石英闪长玢岩脉,它不仅在空间与金矿脉相伴产出,而且本身有时也具一定的金矿化㊂喷出岩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的尕日火山岩,其岩性为安山质英安岩㊁英安岩,为老豆村金矿床部分金矿体的主要赋矿岩性,它与老豆村石英闪长斑岩的接触带为下看木仓金矿点矿化蚀变带的产出部位㊂3.1.4 矿化类型及蚀变该区矿化类型主要为破碎蚀变岩型,分布于老豆村石英闪长斑岩内部的构造破碎蚀变带内及东部尕日火山岩与老豆村石英闪长斑岩的接触带内㊂含矿围岩为石英闪长斑岩及中酸性火山岩中的安山质英安岩㊁英安岩;含矿岩石为破碎蚀变的石英闪长斑岩㊁安山质英安岩㊁英安岩;矿化明显受断裂破碎带控制㊂矿化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㊁毒砂化㊁电气石化㊁硅化㊁绢云母化㊁辉锑矿化,次生蚀变以褐铁矿化㊁高岭土化为主㊂3.1.5 矿体特征在老豆村金矿床目前共圈出四条近南北向规模较大的含矿破碎蚀变带,即F2㊁F3㊁F4㊁F5㊂F2含矿破碎蚀变带地表控制长400m,宽2~ 3m,赋存有2㊁10㊁11㊁12号金矿体㊂2号矿体工程控制长287m,控制最大垂深81m,矿体平均厚度1.21m,金最高品位10.05×10-6,最低品位2.08×10-6,平均品位5.73×10-6;10号矿体为盲矿体,控制长65m,平均厚1.5m,平均品位4.64×10-6;11矿体为盲矿体,厚1.00m,控制长25m,品位4.21×10-6;12号矿体为盲矿体,控制长9m,厚2.4m,品位3.6×10-6㊂F3含矿破碎蚀变带位于F2含矿破碎蚀变带东部,相距10~40m,地表控制长430m,宽2~3m,赋存有8号矿体㊂控制矿体长为340m,控制最大垂深66m,矿体平均厚度1.24m,金最高品位8.29×10-6,最低品位2.32×10-6,平均品位5.29×10-6㊂F4含矿破碎蚀变带控制长260m,宽平均14m,其中赋存16号矿体㊂地表工程控制矿体长260m,平均厚度5.40m,金平均品位3.66×10-6,深部有稀疏工程控制,矿体厚2m,金品位4.72×10-6㊂F5含矿破碎蚀变带长900m,宽10~20m,其北部赋存一条金矿体,厚0.80m,金品位3.45×10-6㊂含矿岩石为石英闪长斑岩,岩石破碎,可见星散㊁稀疏浸染状黄铁矿㊁毒砂等金属硫化物㊂矿化蚀变主要为黄铁矿,次为毒砂化㊁电气石化㊁绿泥石化㊁高岭土化等㊂3.2 拉不在卡金矿点拉不在卡金矿点与吉利金矿点均位于德乌鲁岩387第5期 周俊烈等:甘肃省合作市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成矿地质特征 体北部内接触带,且靠近岩体内部,所处构造位置㊁岩浆活动㊁岩体特征㊁含矿岩石及围岩㊁控矿构造特征㊁矿化类型及蚀变特征均与吉利金矿点的地质特征相似(王懋海等,2007)㊂岩体围岩为二叠系下统泥质砂岩夹薄层状大理岩,岩石普遍具接触交代变质现象,大理岩变为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㊁石榴石矽卡岩㊁硅灰石矽卡岩或矽卡岩化大理岩,分布于岩体的南西和北西外接触带,为区内南办㊁布拉沟铜砷矿点的含矿层位㊂在拉布在卡金矿点已发现三条含矿破碎蚀变带㊂1号含矿破碎蚀变带长大于200m,宽12.30m,产状120°∠78°,整个破碎蚀变带含矿,金品位1.66×10-6~4.89×10-6,平均品位2.16×10-6;2号含矿破碎蚀变带长1500m,宽20~100m,产状110°~120°∠64°,金品位0.15×10-6~8.85×10-6,圈定一条金矿体,长1100m,矿体平均水平厚8.70m,平均品位1.24×10-6;3号含矿破碎蚀变带长1200m,宽20~ 40m,产状90°~110°∠60°~68°,金品位0.21×10-6 ~4.00×10-6,圈定一条金矿体,长500m,矿体平均水平厚2.20m,金平均品位3.45×10-6㊂含矿破碎蚀变带岩石成份主要为破碎蚀变的石英闪长岩,局部地段有闪长玢岩脉出现㊂沿构造裂隙可见石英细脉充填,并见团块状黄铁矿㊁毒砂等矿化现象㊂矿化明显受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破碎蚀变带控制,矿化蚀变主要有黄铁矿,次为毒砂化㊁方铅矿化㊁闪锌矿化㊁绢云母化㊁高岭土化等,含矿岩石退色强烈㊂另外,在德乌鲁石英闪长岩体北部外接触带绢云母石英角岩中发现了一条受断层破碎带控制的铜砷矿体,明显受断层破碎带控制,产状为40°~50°∠60°~77°,该含矿断层破碎带推测长约200m,宽4 ~6m,整个破碎带含矿㊂矿体呈透镜状㊁似层状产出,铜平均品位大于10(×10-2)㊂金属矿物为毒砂㊁黄铜矿㊁兰铜矿㊁斑铜矿㊁孔雀石以及少量的黄铁矿㊂矿石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角砾状构造㊂围岩蚀变以硅化㊁绢云母化㊁碳酸盐化为主,其次为矽卡岩化㊂矿化类型为受断层破碎带控制的高-中温热液交代型铜砷矿化类型㊂4 成矿构造力学成因分析成矿构造是在一定的应力场中形成的,根据成矿构造特征及产状分析,可以恢复其形成的力学机制(何绍勋,1982;王焕金等,1986)㊂本区成矿构造特征表明,区内成矿构造破碎蚀变带的形成与本区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构造活动密切相关㊂4.1 大地构造背景力学成因分析该区地处华北板块与杨子板块两大板块碰撞带的北侧,其成矿构造与板块俯冲过程中所形成的岩浆活动㊁变质构造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杨森楠,1985)㊂早元古代该区与华北板块为同一基底,早元古代末至中元古代初期在华北㊁扬子两大古陆边缘由于地壳南北向拉张变薄,本区先后开始裂陷,发育大陆裂谷,部分向大洋裂谷转化,西秦岭发育近东西向活动型陆间裂谷系,北以临夏-天水-商南深大断裂为界㊂南以玛曲-略阳深断裂为界,裂谷内广泛发育下古生界-泥盆纪地层㊂泥盆纪晚期及其以后的沉积建造表现了裂谷晚期及期后的建造特征,其中在石炭㊁二叠㊁三叠系均以不完全的裂陷槽内浊流沉积为主,并呈现向南迁移逐渐封闭的特征,晚元古代裂谷闭合㊂西秦岭板块碰撞始于海西期,在本区表现为海西-印支期以褶皱运动为主,印支-燕山期从褶皱运动转向以断裂构造为主,并形成构造线以东西向为主的褶皱㊁断裂以及印支-燕山早期的中酸性岩浆岩带;至喜山期,该区已经合并为统一的大陆参与新的板块构造运动㊂三叠纪以后,秦岭板块进入新的构造演化阶段,海底喷流作用基本结束(徐兆文等,1996)㊂由于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使板块之间继续发生挤压,开始了碰撞造山期后的陆内新造山作用,表现为基底或盖层中软弱岩层为滑脱面的多层次自北而南的推覆,导致了一系列叠瓦状构造逆冲断层及倒转褶皱的形成㊂华北板块向南大规模逆冲推覆,形成了一系列向南逆冲的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的㊁多级次的犁式或叠瓦状推覆构造(局部有向北的反向逆冲)(卢纪英等,2002)㊂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侵位,对应于一定的地壳伸展环境,本区经历了造山带的挤压运动到相对伸展运动的转变,这是适合岩浆岩侵位的构造环境,印支-燕山期从褶皱运动转向以断裂构造为主,并形成区域构造线以北西-南东向展布为主的褶皱㊁断裂以及印支-燕山早期的中酸性岩浆岩带(周云等,2009,张国伟等,1996)㊂在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侵位期后,秦岭板块完全进入陆内活动,以岩浆侵入和陆内断陷盆地的形成为特点(卢487 地质与勘探 2010年图4 西秦岭夏河-临潭构造体系图(据杨秉进等修编,2004)Fig.4 Map showing the tectonic system of Xiahe-Lintan,West Qinling(modified from Yang et al.,2004) 1-背斜构造;2-向斜构造;3-正断层;4-逆断层;5-平推断层;6-推测控矿断裂构造带;其他图例说明同图21-anticline;2-syncline;3-normal fault;4-reverse fault;5-thrust fault;6-guess ore zone faults;other legend with Figure2纪英等,2002)㊂中生代晚期,即晚侏罗世以后,接踵而来的燕山运动,继续了印支期的左行走滑,且走滑作用增强,沿走滑带形成拉分断陷盆地,沉积了白垩系褐色㊁灰白色砾岩㊁砂岩㊁页岩夹少量中基性火山岩建造㊂由于东部太平洋板块向北西的叠瓦状俯冲并复合以北北东方向右行剪切活动,与由北而南的推覆复合,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控矿的构造交会结点㊂与此同时,秦岭板块强烈的扩张隆升,发生了强烈而广泛的岩浆作用,这一时期的岩浆活动带来了造山基底矿源层中大量的成矿物质㊂新的叠加构造和岩浆热流活动,为成矿作用的再次叠加富集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㊂4.2 区域构造活动力学成因分析该区位于秦岭造山带西段,海西褶皱带的北缘,新堡-力士山复式背斜南北两翼区域性大断裂带之间,构造线以北西向为主㊂在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侵位期后,该区继续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使基底或盖层中软弱岩层为滑脱面的多层次自北而南的推覆,导致了一系列叠瓦状构造逆冲断层及倒转褶皱的形成㊂区域切龙沟-得木强南-西土房-花崖山冲断层;上加木龙-多合-严家寺-格里那冲断层即为区内的叠瓦状逆冲断层构造㊂老豆村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处于切龙沟-得木强南-西土房-花崖山冲断层与上加木龙-多合-严家寺格里那冲断层之间,在南北向区域挤压力的继续作用下,本区构造继续了印支期的左行走滑,导致了上述区域性断裂带发生左行走滑剪切活动,在其剪切力偶的作用下,使切龙沟-得木强南-西土房-花崖山冲断层与上加木龙-多合-严家寺格里那冲断层之间的老豆村-拉不在卡金多金属成矿区内产生了一系列近南北向分布的次级张性断层破碎带(余超等,2010)㊂其形成机制如图4所示㊂上述次级张性断层破碎带不但有利于矿液萃取和循环,而且为成矿提供了矿液沉淀的空间㊂5 主攻矿种、主攻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5.1 主攻矿种、主攻矿化类型结合本区成矿地质条件及近年来的地质找矿成果初步分析认为,今后该区地质找矿工作的主攻矿种应以金㊁铜㊁铅㊁锌等矿种为主,同时兼顾锑等矿种的综合找矿工作㊂主攻矿化类型为中酸性岩体内部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㊁锑矿化类型,同时兼顾中酸性岩体外接触带矽卡岩型或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的铜㊁铅㊁锌多金属矿化类型的找矿㊂5.2 找矿方向根据本区成矿构造力学成因分析㊁成矿地质特征,对本区今后的找矿方向初步提出如下建议: (1)在全区范围内,应用对本区成矿构造力学587第5期 周俊烈等:甘肃省合作市德乌鲁岩体及外围金多金属成矿区成矿地质特征 。
西秦岭造山带早子沟金矿床金矿化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2024年第4期/第45卷黄 金GOLD黄金地质西秦岭造山带早子沟金矿床金矿化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收稿日期:2023-10-10;修回日期:2024-01-20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22YF7GA050);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YDZX20216200001297)作者简介:田向盛(1984—),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找矿及矿业开发工作;E mail:274867816@qq.com通信作者:孙新春(1978—),男,正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勘查及管理工作;E mail:15117071709@qq.com田向盛1,2,孙新春3,4,邱昆峰5,王玉玺1,2(1.甘肃省贵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3.甘肃省地质调查院;4.甘肃省地矿局院士创新研究中心;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科学与资源学院)摘要:早子沟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的夏河—合作地区,是夏河—合作地区乃至西秦岭造山带经济价值最高的金矿床之一。
基于早子沟金矿床找矿勘探新近发现的地质现象,对早子沟金矿床地质和金矿化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前人年代学数据,对微细浸染型/细脉状毒砂-黄铁矿型和脉状石英-辉锑矿-自然金型2类金矿化的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进行探讨,认为二者成矿时代相差较大,可能存在不同的源区。
早子沟金矿床2类金矿化分别在浅部岩体周围断裂发育部位和深部低角度断裂发育部位显示出了较好的成矿潜力,应作为下一步找矿勘探的重点。
关键词:早子沟金矿床;矿床地质;矿床成因;潜力分析;深部找矿;金矿化 中图分类号TD11 P618.51 文章编号:1001-1277(2024)04-0065-06文献标志码:Adoi:10.11792/hj20240414引 言夏河—合作地区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北端,是秦岭造山带最重要的金矿集区之一。
早子沟金矿床是夏河—合作地区金资源储量最大的金矿床之一,同时也是目前该地区产量最高的金矿床。
甘肃老虎山地区震旦系多期构造解析

甘肃老虎山地区震旦系多期构造解析一第19卷第4期2000年11月中国区域地质REGIONALGEOI0GYOFCHINAV o1.19,No4Nov.2000但甘肃老虎山地区震旦系多期构造解析盟盟盟(甘肃地勘局兰州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50)底,从而为研究北祁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荤圈类祁墨薯蹇里黍(2000)『04-断0351)裂-05P542A035b05中圈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o03967前人认为北祁连东段的老虎山地区,出嚣的最老地层为奥陶系.本次在1:5万峡儿水幅,永泰幅,正路堡幅,大安幅区调工作中,从奥陶系中解体出震旦系.1早古生代地层概况中上奥陶统(02—3):本区中上奥陶统地层包含3套岩性组合.下部为一套细碎屑岩建造,主要岩性为变中细粒砂岩,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等,总厚度大于2301m.粒序层发育,孢粉组合显示为奥陶纪.中部为一套基性火山岩夹碎屑岩组合,主要岩性为枕状和块状玄武岩,玄武角砾岩,玄武质角砾凝灰岩等,夹有硅质岩,硅泥质扳岩,粉砂质扳岩等,以喷溢相的玄武岩为主,厚约1116.7m.张旗等…认为是蛇绿岩的上覆岩系.含笔石化石,时代为中奥陶世;枕状熔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453.56±4.44)~(468.87±4.63)Ma_2】.上部为一套碎屑岩建造并夹有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粉砂质一泥质板岩,硅质板岩,硅质岩,玄武岩,变细砂岩等,并夹有少量砾岩;以细碎屑岩为主,厚约943m.志留系肮脏沟组(Sa):为一套典型的浊流沉积,岩性为变细砂岩,变粉砂岩,粉砂质或泥质板岩,夹少量变细砾岩,变中细粒砂岩及硅质岩,厚度大于3792.7m.发育扳劈理,含有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时代为早志留世.与中上奥陶统之间为整合接触.中上奥陶统和志留系肮脏沟组均为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系,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0,变形以强烈的扳劈理发育为特征,原生层理保存较好.2震旦系概况及岩性特征震旦纪地层是老虎山地区最古老的地层,出嚣于老虎山南坡东段一带,几何形态呈近穹隆收藕日期:1999—03—12;謦订日期:2000—02—28作者简介:刘哽强(1967一儿).男(汉族).甘肃通谓人.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甘肃地勘局区调队.1:5万峡儿水幅区调报告,1996.第4期刘明强:甘肃老虎山地区震旦系多期构造解析35l状背形,与周围地质体总体走向线极不谐调.南部被第三系临夏组覆盖,其他周边均呈断层接触,出露总面积约12k(图1).图l老虎山震旦纪地层地质略图Figl(nlsketchmapofSin~anstrataatLoohuMountain.__第四系;N卜一第三系临夏组;Sa一志留系肮脏沟组;.2—3一中上臭附统;一震旦系绿色片岩组;z一震旦系灰色片岩组;1一剥离断层/逆断层2性质不明断层/角度不整台;3层理产状/片理产状;4一片岩带/糜棱岩带;5一辉长岩震旦系为一套低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系,区域变质程度低,但动力变质程度很强,遭受了强烈的脆一韧性变形作用,形成了糜棱岩类系列岩石,原生层理消失殆尽.由两个岩组组成.(1)灰色片岩岩组(z'):主要岩性为灰色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千糜岩,超糜棱岩等,原岩为一套泥质或砂质的沉积碎屑岩.(2)绿色片岩岩组(z):主要由绿帘石片岩,阳起石片岩,绿泥糜棱片岩等岩石组成.原岩主要为岛弧型钙酸性玄武岩.上述两个岩组之间表现为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的特征,为构造接触关系.震旦系比早古生代地层多出至少两个世代的构造形迹,强烈的韧性变形反映出曾与早古生代地层分处不同构造层次.在绿色片岩岩组中获得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700.47±1646Ma)'. 3震旦系的构造叠加及构造置换特征震旦系遭受了多期的变形作用.岩石的原生层理SII已被完全改造.现存分泌石英脉至少代表新生构造面理s1_3J.且被后期主导性新生面理S2强烈改造,置换,使得s1呈局部残存状态,So消失殆尽.所以现存主面理则为S2,且S2又发生褶皱,形成轴面劈理,但S3不甚发育,对S的改造很微弱.●甘肃地勘局区调队,15万蛱儿水幅区调报告,1996.中国区域地质3.1格皱叠加与构造置换第一期变形(F):以为变形面的最早期构造已无从分辨,消失殆尽.但以分泌石英脉所代表的St新生构造面理.至少说明早期震旦纪地层存在着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并伴随着物质的调整及变质作用,形成分泌石英脉.第二期褶皱(F2):是包容于S2面理中的以s面理为变形面的小型褶皱.其特点是分泌石英脉卷入褶皱.被强烈改造,变形,褶皱轴面平行于S2.构成复杂的叠加褶皱形态(图2一A).由于岩石的延展特性.部分分泌石英脉被拉断.形成特征的无根钩状褶皱,豆荚状,缩颈状,串珠状的石香肠(图2一B),构造透镜体等.小褶皱形态较为紧闭,轴面平行S2,顶厚明显,翼部强烈减薄或拉断.这次主要的构造变形形成广泛发育的主导性新生构造面理.图2震旦系中多期构造变形叠加,构造置换特征(黑色体为分泌由央酥一Fig2Featuresofmulti-stagestructuraldeformationsuperimpositionandtransp~itionintheS inian第三期褶皱(R):以主面理S2为变形面的大型穹隆状复背形.其特征是枢纽产状340.23.,轴面产状250.85.,局部形成轴面劈理S3.该期褶皱为直立倾伏褶皱,其核部为灰色片岩岩组(Z),两翼地层为绿色片岩岩组(Z2)等.第四期褶皱():以面理为变形面的后期褶皱.在青石山一带表现最为明显,为不对称的斜歪褶皱.轴面呈近东西向,北翼陡,南翼缓.这也是测区内这期褶皱的共同特征.该变形的时代大约是印支末期.3.2脆,韧性断裂特征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在震旦纪地层中,广泛分布着糜棱岩类的各种岩石,说明震旦纪地层存在着强烈的韧性构造变形作用.而且这种构造作用将岩石分划成大小不同,强弱各异的应变域,呈现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的特点.地层中发育有特征的s—c组构(图3),膝折(图4)等不同构造样式.岩石呈糜棱结构.矿物均呈定向排列.石英具波状消光,亚颗粒化,拔丝构造等;斜长石形成旋转碎斑,布丁构造等;绿帘石两侧有绿泥石形成的压力影构造.强应变域碎斑含量小于5%.一般多为5%~15%.最大不超过30%;基质的粒径基本都小于0.051TlrO.从岩石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分析,糜棱面理(c面理)基本表现与面理相一致的特点,是同构造作用的产物.剥离断层:在震旦系与奥陶系一志留系之间,存在着剥离断层,它是沿两个不同构造层并的岩石之间发生的顺层滑脱.其现在的位态为走向60--8O..倾向北西,倾角30--50.,震旦纪地层的出露,应当归功于该剥离断层的作用.该剥离断层与期褶皱隆升相匹配.浅层次的脆性断裂:当震旦系被剥离隆升于浅层次脆性域后,叉遭受晚期的脆性逆冲断裂毒一一第4期刘明强:甘肃老虎山地区震旦系多期构造解析ijcm图3震旦系中s—c组构素描Fig.3SketchofS-CfabricintheSinian{t{12=m图4震旦系中膝折素描Fig4Sketchofkink-bandsintheS~nian的强烈作用.其主导断裂走向为北西向,切穿了所有的前期构造形迹,这是形成最晚,构造层次最浅的构造,断裂作用使震旦系逆冲于第三系之上.结论:宏观和微观特征表明,震旦系的构造演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尺度的构造发展过程,构造样式繁多.但通过认真的解析工作,认为其构造演化序列还是较为清晰的(表1).震旦纪地层是本区经历了多期变形变质作用的基底岩系,经历了5个世代的构造变形作用,使其隆起抬升,表现出在深部构造层的构造形迹出露于浅构造层次或表构造层的环境,并被后期多次的脆一韧性构造,脆性构造叠加,造成韧性,脆韧性,脆性构造复台叠加的复杂构造面貌.衰1老虎山地区震旦纪地层构造演化序列Table1Seque~eofstructuralevolutionottheSintanintheLaohuMountainarea构造序攻面理置换构造样式Si置换形成构造分泌石英眯S2强烈置换s】无根钩状小褶皱,韧性变形变质带,石香腑构造S3局部置换S2穹隆就复背斜,剥离斯层S2褶皱背斜构造逆冲新裂震旦纪地层的发现,说明该区存在寒武系基底,北祁连的演化是在基底裂解基础上开始的,而震旦系中存在的火山岩地层,说明在前寒武纪就有火山喷滥活动,为研究北祁连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内容.在成文过程中得到王岳,肖林和李永军高级工程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张旗.王岳明.钱青,荨甘肃景泰县者虎山地区蛇绿岩及其上覆岩系中枕就熔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岩石.1997{2)92—99.[2]夏林圻.夏祖舂.饽学义北祁连山构造一火山岩浆演恍动力学【J].西北地质科学.1995.(16):1一l8.[3]单文琅,宋鸿林.傅昭仁.等构造变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杜.1991.中国区域地质Multi-stagestructuralanalysisoftheSinianSystemintheLaohuMoantainarea,GallsuLIUMing-qiang(LanzhouInstituteofG-:?:andMineralExploration.GansuBureauofG,yandMineralExplor~ionandD却mf,Lanzhou730053.China)Abstract:ThestructuralsuperimpositionandtranspositionoftheSinianstratadiscoveredbyt he authorrecentlyhavebeenstudiedusingtheprincipleandmethodofthestructllra1analysis,an d fivegenerationsofstructuraldeformationhavebeendistinguished.ItisthoughtthattheSinia nSystemisoldbasementthathasundergonemulti—stage,multi-systemandmulti—levelstructuraldeformation.Thstructuralanalysisprovidednecessarybasicdataforthestudy0fthestructura levolutionoftheNorthQilianorogenicheh.Keywords:NorthQdian;SinianSystem;multi—stagestructure;structuraltransposition本刊更正本刊2000年第3期第318页,在文题下作者姓名一行漏排第二作者——赵国春的姓名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致歉. Ue目区城地质)螭辑部。
甘肃地质图说明

秦岭区地层上古生界发育较全,泥盆系以前仅南秦岭有巨厚的志留系及更老的地层。
前志留系“碧口群”组成摩天岭的主题,厚达18000米,下部为碎屑岩与火山岩,发育有细碧角斑岩,具有铜矿化;中部为碎屑岩夹火山岩;山部位碎屑岩夹碳酸盐,含磷、钡。
志留系厚达万米,主要沿白龙江分布,其沉积建造与祁连山区、北山区略有不同,岩性以碎屑岩为主,下统夹硅质岩、白云岩、炭质岩;中上统夹硅质岩、炭质千枚岩、白云岩,含磷钼钒。
上古生界厚达27000余米,其沉积建造及生物群和祁连山、北山区均不同,岩性以碎屑岩、碳酸盐为主,仅夹少量凝灰岩,无大量海底喷发火山岩。
泥盆系厚达16000余米,中泥盆世早期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在西秦岭厚达万米,含铁磷,中泥盆世晚期在被秦岭为碎屑岩夹灰岩,厚8000米,南秦岭为碳酸盐夹页岩,厚800米。
上泥盆统在被秦岭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南秦岭为碳酸岩。
早石炭世早期沉积在北秦岭为细碎屑岩夹泥灰岩,在南秦岭为灰岩夹板岩。
第四系以冲洪积层为主,部分黄土状亚粘土。
侵入岩γ1-2前寒武纪;γ3加里东;γ4华力西;γ51印支期;γ52、γ53燕山期γ-酸性δ-中性……秦岭区以印支、燕山期为主。
①加里东期:分布有限,在秦岭南部,为晚期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辉绿岩等,侵入于前志留系、志留系,为岩株岩脉,部分为岩基,西沟石英闪长岩同位素年龄为3.09亿年。
②印支期:秦岭最为发育,广布岷县以东,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呈较大的岩基、岩株,侵入于上古生界及三叠系。
中川、闾井、柏家庄、碌础坝、温泉、阳坝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89-2.23,1.91-2.08、1.90-2.16、1.96-2.30、2.08-2.23、2.23亿年。
糜署岭花岗闪长岩为1.20亿年按同位素年龄为燕山期,但因被中、下侏罗统不整合所覆盖,钴定位印支期。
③燕山期:秦岭较发育,广布岷县以西,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呈岩基、岩株侵入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德乌鲁岩体侵入侏罗系火山岩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岭区地层
上古生界发育较全,泥盆系以前仅南秦岭有巨厚的志留系及更老的地层。
前志留系“碧口群”组成摩天岭的主题,厚达18000米,下部为碎屑岩与火山岩,发育有细碧角斑岩,具有铜矿化;中部为碎屑岩夹火山岩;山部位碎屑岩夹碳酸盐,含磷、钡。
志留系厚达万米,主要沿白龙江分布,其沉积建造与祁连山区、北山区略有不同,岩性以碎屑岩为主,下统夹硅质岩、白云岩、炭质岩;中上统夹硅质岩、炭质千枚岩、白云岩,含磷钼钒。
上古生界厚达27000余米,其沉积建造及生物群和祁连山、北山区均不同,岩性以碎屑岩、碳酸盐为主,仅夹少量凝灰岩,无大量海底喷发火山岩。
泥盆系厚达16000余米,中泥盆世早期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在西秦岭厚达万米,含铁磷,中泥盆世晚期在被秦岭为碎屑岩夹灰岩,厚8000米,南秦岭为碳酸盐夹页岩,厚800米。
上泥盆统在被秦岭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南秦岭为碳酸岩。
早石炭世早期沉积在北秦岭为细碎屑岩夹泥灰岩,在南秦岭为灰岩夹板岩。
第四系以冲洪积层为主,部分黄土状亚粘土。
侵入岩
γ1-2前寒武纪;γ3加里东;
γ4华力西;γ51印支期;
γ52、γ53燕山期γ-酸性δ-中性……
秦岭区以印支、燕山期为主。
①加里东期:分布有限,在秦岭南部,为晚期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辉绿岩等,侵入于前志留系、志留系,为岩株岩脉,部分为岩基,西沟石英闪长岩同位素年龄为3.09亿年。
②印支期:秦岭最为发育,广布岷县以东,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呈较大的岩基、岩株,侵入于上古生界及三叠系。
中川、闾井、柏家庄、碌础坝、温泉、阳坝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89-2.23,1.91-2.08、1.90-2.16、1.96-2.30、2.08-2.23、2.23亿年。
糜署岭花岗闪长岩为1.20亿年按同位素年龄为燕山期,但因被中、下侏罗统不整合所覆盖,钴定位印支期。
③燕山期:秦岭较发育,广布岷县以西,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呈岩基、岩株侵入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德乌鲁岩体侵入侏罗系火山岩中。
东邻宝鸡杨家湾花岗岩中伟晶岩同位素年龄为1.03-1.32亿年,花岗岩被下白垩统不整合所覆盖。
晚期有超基性岩侵入,龙门沟岩体侵入燕山早期花岗岩。
地质构造
印支、燕山运动在各处都有较强表现,尤其在秦岭最为强烈,只侏罗纪及其以前的地层均发生较强的形变,形成三叠系、。
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见的角度不整合。
造成甘肃省各构造体系的轮廓,印支、燕山期运动在秦岭区伴有较强的岩浆活动。
东西构造带
經過各個時期的構造運動,特別是中生代以來的構造運動,使南秦嶺巨大的東西構造帶經歷了強烈的構造變動。
秦嶺東西構造帶位於北緯32°30′-34°20′,在甘肅省為向北偏移的弧形彎曲部位,向西與昆侖山相連。
個褶皺帶主要由古生界及三疊系等形成的緊密褶皺組成,有花崗岩、超基性岩等侵入,東西向、北西向及弧形壓性斷裂甚發育,並有壓性劈理及壓扭性、張性、扭性斷裂伴生。
北部褶皺帶以上古生界為主,岩漿活動最強;中部褶皺帶為由三疊系組成的大型複式向斜,岩漿活動最弱;南部褶皺帶有摩天嶺、白龍江等複式背斜組成,以前志留系、志留系等為主體,岩漿活動較弱。
由於區內印支期斷裂具有明顯的弧形展布,而印支期前、後的斷裂多具東西向展布,這說明“秦嶺系”在中生代時期可能有平移直扭運動產生。
“武都弧”是以斜接等形式複合在東西構造帶的一個大型構造,是發展起來的一系列弧形構造之一。
它的弧頂在武都附近,可見斷裂與擠壓帶成北西向-東西-北東向弧形,前弧西翼以志留系為主體,東翼被徽成中、新生代盆地重疊,構造行跡不如西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