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说明书样本
掘进地质说明书(样本)

地面为植物林覆盖的山脉,无建筑物及其它构筑物,标高在××米以上,井下施工不影响地面。
邻区采掘情况
上区段+××工作面在施工破眼,+××正在回采,本区段+××运巷在施工。
巷道煤岩层性
施工段岩层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其中砂岩厚层状、灰白色、石英脉较为发育,富含较多的星散状菱铁矿夹层,厚度××m,硬度f:××级;粉砂岩含管柱状黄铁矿化虫迹及椭圆状黄铁矿结核,薄层状、层理发育、厚度一般为×m,硬度:f:××级;砂质泥岩及泥岩,块层状、厚度×m左右,硬度:f:××级;×号煤层,粒度较为发育,整体条带状结构,厚度×m,f:×级。
瓦斯情况
低
煤层爆炸指数
无爆炸性
自燃等级
无自燃倾向
地质构造特征
本施工段内地质构造较简单,整体为单斜构造,倾角最小×°,最大×°,平均倾角×°,局部发育小型褶皱、小断层(造成岩层裂隙发育)或出现煤层压薄至不可采情况,遇到此种情况需加强支护措施。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仅局部出现有零星淋滴水现象。
地层柱状图
工作面
掘进地质说明书
编制人:
地质技术主管:
矿总工程师:
福建××××公司××煤矿
编制时间:××年×月×日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井上
下位
置及
影响
程度
采区名称
×采区
工作面名称
××运巷
开口坐标位置及范围
开口位置:X:……Y:……;从××石门×测点处的×煤线斜穿×号顶部岩层施工石门,见×号煤后跟煤施工;大致范围:西以×石门为界,东至××断层(详见附图),预计施工长度为××米。
煤层编号
煤层பைடு நூலகம்度
地质说明书

xx站改造地质说明书一、地形地貌xx站地貌单元简单,均属江淮二级阶地的岗地地貌(Ⅱb),为既有的一级车站,房屋建筑及道路密集,地形起伏不大,地面标高多在27~28m之间。
合肥站于1997年建成通车。
二、气象特征xx地区历年平均气温为15.60C,极端最高气温41.00C,极端最低气温为-20.60C,最大冻结深度为11cm。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012.4mm,年最大降水量为1389.9mm,年最小降水量为694.3mm,全年降雨平均有60%以上集中在5~8月,其中7月份占20%左右,年平均蒸发量为1490.8mm,最大蒸发量1854.1mm,年最小蒸发量为1273.8mm。
风向以东南风居多。
本区四季温差较明显,且冬夏长而春秋短,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热兼有台风暴雨,属华东气候带。
三、地层及岩性测区内地表均为第四系地层,揭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mlQ4)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alQ3)层、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新庄组(K1x )层。
合肥站内地层自上而下为: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mlQ4)层,为素填土,以夯实的黏土和中粗砂为主,上部为混凝土、道渣等,为车站和房屋修筑时的填土,一般厚0.5~2米,局部老水塘地段厚4~5米,σ0=120KPa,fk=100KPa,土石开挖等级Ⅱ类;2、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alQ3)黏土,局部为粉质黏土、粉土,褐黄色,棕黄色,夹灰白色的高岭土团块,硬塑~坚硬,夹有少量铁锰结核,具弱~中膨胀性,厚25~35米,σ0=220KPa,fk=200KPa,e=0.75,Es=9.08MPa,土石开挖等级Ⅲ类,隧道围岩级别为Ⅴ级~Ⅵ级;3、白垩系下统新庄组(K1x)泥质砂岩,夹薄层泥岩,局部变相为砂岩,暗红色,全风化~弱风化,泥钙质胶结,为软岩~较软岩。
全风化σ0=250KPa,fk=250KPa,土石开挖等级Ⅲ类,隧道围岩级别为Ⅴ级。
强风化σ0=400KPa,fk=400KPa,土石开挖等级Ⅳ类,隧道围岩级别为Ⅴ级。
地质说明书专业资料模板

威远县东风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东风煤矿)地质说明书第一章概况井田一、交通位置本井田位于四川省东部威远县城北西305度方向直线距离32公里的威远县两河镇相河村一社境内。
新主井口坐标: X=3288251.77, Y=35445558.75, H=641.43m; 回风斜井井口坐标: X=3288314.860, Y=.4, H=639.139M。
工业广场至威远县越溪镇公路里程12公里, 至仁寿县汪洋镇公路里程34公里, 至威远县城公路里程59公里。
交通较为方便。
二、井田范围该矿开采的大白炭煤层, 矿区范围由1~8号拐点圈定, 南北倾斜宽约900m, 东西走向长约2500m左右, 开采标高为+480m~535m,井田范围拐点坐标表由于本矿为现有生产矿井, 且井田西部已经大面积开采.矿井翼+480m~535m之间的大白炭煤层为本次改建工程开拓范围.三、地形地貌及水系区内地形地貌可划分为两部分, 即低山与丘陵各占一半。
北半部为荣( 县) 威( 远) 穹隆低山, 海拔+500~+800M, 相对高差150~300米, 山形成圆弧状, 起伏不大, 但沟谷切割较深。
南半部为丘陵, 海拔+300~+400M。
区内地貌类型属剥蚀缓丘谷地貌, 地貌区划属盆中构造剥蚀山丘陵区矿区位于荣( 县) 威( 远) 穹隆低山区, 地形起伏不大, 山形多呈圆弧状。
东部多属方山台地。
总体南东高北西低, 矿区范围内最高点海拔+774.8M( 柜子岩) , 最低点海拔+520M( 原井口附近) , 相对高差达250M, 沟谷多呈”V”型谷, 矿区范围内既有悬崖陡壁, 又有宽缓沟谷平台。
矿区内除一条常年性小溪沟外, 矿区地表常年水体主要是位于矿区东侧兰家湾的一个农用堰塘, 无其它大的地表水体。
四、水源矿井生活用水主要利用地下水和少量泉水, 生产用水水源取自流经矿区的小溪流, 其水量能满足矿井生产所需用水, 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五、矿区内小煤窑由于本井田煤层埋藏较浅, 开采比较方便, 在本井田内开采的小煤窑较为普遍, 这些小煤窑一般为斜井开拓, 开采深度不大.由于本地区勘探程度较低, 一些小煤窑无正规设计和详细的现场实测资料.因此, 矿井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相邻矿井采空区积水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在开采过程中一旦与其沟通, 将造成突水、停产等事故。
地质说明书doc

地质“三书”采区地质说明书一、采区开采情况我矿为新建矿井,首先开采一采区,首采工作面12703位于井筒东部,布置在27#煤层中,西是接替工作面12706采区南面有老系统的采空区。
二、煤层赋存情况首采煤层27号煤层为全区可采,厚度在 1.8m-2.2m 间,平均厚度2.0m,顶板为泥质细砂岩,底板为泥岩。
三、地面建筑物和地形一采区地面为山坡耕地,无任何建筑物,地形比较平缓,无大的冲沟及河流。
四、采区内断层情况井筒东面有一条走向断层斜穿采区,落差在2米左右,周边小裂隙发育,但对勾面采煤影响不大,采区无大断层影响。
采区掘进及回采过断层时需加强顶板及瓦斯管理。
五、水文地质采区主要以裂隙充水为主兼有含煤岩系岩溶底板直接充水,其与煤层直接接触,采区水文地质类型为直接充水的裂隙充水及底板岩溶冲水矿床。
采区内地表水通过裂隙、断层破碎带等渠道渗入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
12703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一、周围开采情况:我矿首采工作面12703位于采区东面,采面西部为回风斜井,南部有老窑采空期,回采过程中需加强顶板管理工作,并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留设隔水煤柱和井筒保护煤柱。
二、地面建筑物和地形该工作面地面为山坡耕地,地形比较平缓,无大的冲沟及河流。
三、煤层赋存情况该工作面煤层为27号煤层,厚度在2m-2.50m间,平均厚度2m,煤层比较稳定,煤层顶板为灰岩,底板为泥岩,回采过程中需加强顶底板管理,做好防柱子穿底工作。
四、地质构造:该工作面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煤层稳定,无大断层影响。
五、水文地质该工作面主要以小型裂隙水为主兼有含煤岩系岩溶底板直接充水,其与煤层直接接触,受水害威胁较小。
12708回风巷掘进地质说明书一、周围开采情况该巷最低点标高为1406.6米(顶板)、最高点标高为1411.8米(顶板),对应地表标高为1460米-1500米。
东部无任何巷道,南部为采区所有巷道,与最近巷道高差为2米(顶对底),西部为副斜井、总回风井,最近点高差为5米(顶对底)。
地质说明书 文档 (3)

质
情
况
Mt(%)
Arad
Vr
Qad
kj/kg
St(%)
P(%)
工业牌号
20.50
8
32
21.85
0.60
0.05
不粘煤
二煤颜色为黑色、玻璃光泽、棱角状断口、线理状结构、层状构造、内生裂隙不发育、宏观煤岩类型为半暗~暗淡型煤,稳定。
二煤煤种为不粘结煤,具有低灰、低~特低硫、低~特低磷、较高发热量、高化学活性的特点。
概
况
煤层名称
二层煤
水平名称
一水平
采区名称
11采区
工作面
名称
212304综采
工作面
地面标高(m)
1352.4~1386.5
工作面标高(m)
1083.306~
1239.8
地面
位置
212304工作面地面位于XXX井田的南翼,工作面回风巷位于主斜井方向由井口起约1060m,运输巷与回风巷平行,距离主斜井井口约1300m;工作面切眼上口位于56勘探线以南18m,工作面切眼下口位于56勘探线以北18m。停采线位于17勘探线以南约100m。回风巷与切眼交汇处坐标:X:4206070,Y:36375922;回风巷与停采线交汇处坐标:X:4208088.75,Y:36376780.58;
上运巷与切眼交汇处坐标X:4205952,Y:3637612377152;
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
212304工作面井下位于风井筒以南130m~2217m之间、回风水平位于+1142 m水平,运输水平位于+1100 m水平。212304工作面位于11202工作面的下部,与212302工作面平行布置,煤柱间距25m,。目前,212302工作面截至9月底还剩风巷825.6m(回采1380m),机巷剩余765.8m(回采1386m),受212302工作面的采动影响,212304回风巷片帮严重。
采区地质说明书样板

XX煤矿采区上组煤地质说明书1概况1.1 目的1.2 本地质说明书编制依据(1).《矿井地质规程》(试行) (1984)(2).《煤矿防治水规定》 (2009)(3).《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试行) (1983)(4).《煤矿安全规程》 (2011)1.3 编制本报告的资料来源(1).(2)1.4 编制本说明书的任务(1).系统整理采区地质资料,编制主要地质图件、附表,使之适应和满足矿井生产的需要。
(2).进一步研究地质构造、含煤地层和煤质变化规律,研究矿井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在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为解决采掘工作中出现的地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3).预计采区涌水量,明确矿井防治水的整体思路。
1.5 采区位置、范围、位置及地表情况1.5.1位置与地表1.5.2本说明书表述范围采区上组煤2、4煤,上下限为-220米到-530米。
1.5.3周边矿井的开采情况。
2 地质工作及水文地质工作2.1.以往地质工作本区共进行三次地质勘探工作:2.1.1找煤阶段2.1.2普查、详查阶段2.1.3生产补充勘探阶段表1 小港煤矿各阶段地质勘探工程量一览表2.2 生产时期的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采区自生产以来,为进一步查明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矿井开拓设计、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矿井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地质工程师们补做了较多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采掘生产的进行,及时开展了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编录、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
加强了矿井储量管理及动态分析。
现将矿井生产阶段所开展的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及储量管理工作情况分述如下。
通过矿井地质编录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第一手现场资料,从而给矿井采掘设计和正常生产以正确的指导,保证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
按《矿井地质规程》要求,对煤系地层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及编录。
凡是穿层巷道均进行了逐层观测,对采掘工程中煤层的零星揭露点及煤巷作了系统的观测、编录。
《地质报告说明书》word版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采区概况1.采区位置及相邻关系该采区北以F7号断层为界,南以F13号断层为界。
东西至富强矿界,东西平均长3.2公里,南北平均宽0.9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
2.采区地面情况该采区内无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建筑物,区内大部分地区为水田,只有矿区北部边缘由于地势较高,多为耕植旱田。
采区地表水体发育,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车大人沟河水。
采区地面为珲春河谷平原地区,仅东北角局部为丘陵。
矿区西南低,东北高,平均标高约为+30m左右。
3、采区内地质勘探情况井田内先后由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2地质队在本区进行详查,施工35个钻孔,提出河北总体详查报告。
1976年8月至1977年5月由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2地质队转入精查,施工了93个钻孔。
采区内共有23个钻孔,因此地质工作控制程度较低。
第二节矿井概况富强煤矿为原城西煤矿,于1984年11月开工建设,1990年7月正式投产,2003年4月政策性破产关井,2011年12月初恢复建设。
设计生产能力90Mt/a,服务年限30.5a。
一对立井、一对斜井开拓,单一水平上下山开采,生产水平标高-300m,本井田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22层,其中主采层6层,即19、23、26、26下、30和32号煤层。
第三节本报告编制的依据1.本报告编制的依据本报告是在充分分析研究《吉林省珲春县珲春煤田河北区城西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城西立井建井地质报告》及富强煤矿建井期间所获得的全部地质资料,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编制而成。
第二章井田地质第一节地层根据《建井报告》,本区煤系地层,属新生界下第三系古新统--渐新统的珲春组,主要为中、下含煤段,不整合与火山碎屑岩基地之上,上覆第四系洪、冲积层,后5~6米。
珲春组在本区厚约600米,含煤60余层,本次计算储量的可采煤层22个层,主要集中在煤系下部,可采煤层总厚约25米,含煤系数约4%。
鉴于珲春组尚无统一可行的层段划分,《建井报告》以14号煤层物性标志及21~23号煤层间的凝灰岩标志层将本区珲春组划分为上、中、下三段。
煤矿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模板

XXXXX矿业有限公司XXXX综放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审核:科长:地测副总:总工程师:接到通知时间:201X.X.XX提交说明书时间: 201X.X.XX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目的和任务 (1)第二节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1)第二章工作面地质 (1)第一节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及向工作面内部的发展变化趋势 (1)第二节推测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等 (1)第三节老空、老巷和钻孔 (1)第三章开采技术条件 (1)第一节煤层煤厚、产状、煤层结构、物理性质及其它情况等 (1)第二节煤层顶底板情况 (2)第四章水文地质 (2)第一节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 (2)第二节工作面主要充水因素 (2)第三节安全隔水层计算及分析 (3)第四节预计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 (3)第四节水害威胁情况分析 (4)第五章其它地质条件分析 (4)第一节地热、地应力、煤层自燃程度与煤尘爆炸指数 (4)第二节瓦斯地质情况 (5)第六章资源储量估算 (5)第一节储量计算边界与可采面积 (5)第二节储量计算方法、参数的确定与结果 (5)第七章存在问题及建议 (5)附图: (5)附表: (5)XXXX综放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和任务工作面开采方式,编制说明书的目的。
第二节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工作面位置、范围及与四邻地表的关系。
第二章工作面地质第一节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及向工作面内部的发展变化趋势区内地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本工作面的影响,断层落差,掘进找煤方向及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第二节推测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等岩浆岩体、陷落柱等对工作面掘进造成的影响。
第三节老空、老巷和钻孔工作面周边老空区范围及钻孔情况。
第三章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煤层煤厚、产状、煤层结构、物理性质及其它情况等邻近工作面煤层厚度、煤层结构、煤体结构及其变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远县东风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东风煤矿)
地
质
说
明
书
第一章概况井田
一、交通位置
本井田位于四川省东部威远县城北西305度方向直线距离32公里的威远县两河镇相河村一社境内。
新主井口坐标: X=3288251.77, Y=
35445558.75, H=641.43m; 回风斜井井口坐标: X=3288314.860, Y=.4, H=639.139M。
工业广场至威远县越溪镇公路里程12公里, 至仁寿县汪洋镇公路里程34公里, 至威远县城公路里程59公里。
交通较为方便。
二、井田范围
该矿开采的大白炭煤层, 矿区范围由1~8号拐点圈定, 南北倾斜宽约900m, 东西走向长约2500m左右, 开采标高为+480m~535m,
井田范围拐点坐标表
由于本矿为现有生产矿井, 且井田西部已经大面积开采.矿井翼+480m~535m之间的大白炭煤层为本次改建工程开拓范围.
三、地形地貌及水系
区内地形地貌可划分为两部分, 即低山与丘陵各占一半。
北半部为荣( 县) 威( 远) 穹隆低山, 海拔+500~+800M, 相对高差150~300米, 山形成圆弧状, 起伏不大, 但沟谷切割较深。
南半部为丘陵, 海拔+300~+400M。
区内地貌类型属剥蚀
缓丘谷地貌, 地貌区划属盆中构造剥蚀山丘陵区
矿区位于荣( 县) 威( 远) 穹隆低山区, 地形起伏不大, 山形多呈圆弧状。
东部多属方山台地。
总体南东高北西低, 矿区范围内最高点海拔+774.8M( 柜子岩) , 最低点海拔+520M( 原井口附近) , 相对高差达250M, 沟谷多呈”V”型谷, 矿区范围内既有悬崖陡壁, 又有宽缓沟谷平台。
矿区内除一条常年性小溪沟外, 矿区地表常年水体主要是位于矿区东侧兰家湾的一个农用堰塘, 无其它大的地表水体。
四、水源
矿井生活用水主要利用地下水和少量泉水, 生产用水水源取自流经矿区的小溪流, 其水量能满足矿井生产所需用水, 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五、矿区内小煤窑
由于本井田煤层埋藏较浅, 开采比较方便, 在本井田内开采的小煤窑较为普遍, 这些小煤窑一般为斜井开拓, 开采深度不大.由于本地区勘探程度较低, 一些小煤窑无正规设计和详细的现场实测资料.因此, 矿井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相邻矿井采空区积水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在开采过程中一旦与其沟通, 将造成突水、停产等事故。
2、争夺资源, 使采掘失调, 影响矿井均衡生产, 使矿井服务年限减少, 造成大量无效进尺, 带来经济损失。
3、采空区积聚的瓦斯一旦涌入邻近生产矿井, 往往造成瓦斯事故。
为了避免和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 设计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矿产资源法, 本着保护国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对井田进行有计划的开采, 合理布局。
2、结合乡镇煤矿的实际情况, 进行必要的、正规的改建工程设计, 确保矿井生产安全, 促进地方乡镇煤矿持续稳定地健康发展。
第二章煤系地层、煤层、及其顶底板情况
一、地层
东风煤矿矿区及外围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侏罗系和三叠系以及第四系地层, 侏罗系主要出露于威远背斜两翼, 有新至老分别为蓬莱镇组( J3P) 、遂宁组( J3S) 、新田沟组( J2X) 、自流井组( J1-2Z) 和珍珠冲组( J1Z) 。
三叠系主要出露于威远背斜腹地, 由老至新分别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T3X)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T2I) 及下三叠统驾凌江组( T1j).须
家河组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六个岩性段, 各组段划分及岩性组合特征参见区域地层简表。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四、五、六段及第四系, 由老至新简介如下:
1、第四系( Q) 厚度为0~3米, 主要分布于沟谷地带, 岩性为残破积砂、泥、粘土夹砂岩碎块, 河流冲积不发育。
2、须家河组第六段( T
x6) 厚度大于90米, 未见顶, 主要分布于矿区西侧
3
的柜子岩~向家寨一带以及矿区外的鸡冠石、相龙山一带山头, 地势相对较高。
岩性为黄灰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
3、须家河组第五段( T
x5) 厚度为80~90米, 分布于矿区大片地区。
3
岩性为灰色、黄褐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砂岩及炭质页岩。
4、须家河组第四段( T
x4) 厚度大于80m, 仅出露于矿区西侧五福厂、
3
陡石梯一带, 岩性为灰色、黄褐色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 大型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
5、须家河组第三段( T
x3) 未见底, 矿区地表未出露。
井下所见岩性为灰、
3
深灰色泥( 页) 岩、粉砂质泥岩夹灰色薄层砂岩, 上部夹大白炭煤层。
( 一) 下侏罗统珍珠冲组: 红色、紫红色薄层状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夹灰绿色泥岩, 厚度不详。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二、煤层
根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的采矿许可证, 本矿井开采划定范围内的大白炭煤层, 具体情况如下:
大白炭: 位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三段顶部(T
x3) , 含煤岩系地层总厚3
3
40~535m, 大白炭煤层呈层状产出, 煤层产状倾向310~350°, 倾角3~5°, 平均4°, 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煤层厚度0.36~0.47m, 局部夹矸石, 矸石厚度为0.01~0.01m。
岩性为泥岩、灰质泥岩。
煤层直接顶板岩性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 厚度约为0.05~0.7m, 老顶岩性为厚层块状石英砂岩; 底板为砂岩。
大白炭煤层的顶底板均为半坚硬岩石, 较易风化破碎。
难于管理, 在水平运输巷道中, 在巷道分叉处。
都很可能遇到冒顶和片邦事故, 应采取措施及早防范。
底板遇水膨胀, 也可能造成底臌, 影响大巷运输工作。
大白炭煤层厚度变化小, 且结构较简单, 无大的构造及古河流对煤层的破坏。
三、煤质
矿区主采的大白炭煤层呈层似层状。
厚度稳定, 变化不大。
煤层颜色为黑色, 似金属光泽, 细条带状结构, 层状构造, 参差状断口, 内生裂隙发育, 易碎。
煤岩内型以暗煤为主, 属暗亮煤型。
根据威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于2001年12月5日的检验报告【( 煤) 号】, 其媒质分析成果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