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胶的检测技术
食品中果胶含量的检测及分析

食品中果胶含量的检测及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其中,果胶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起到增稠、保湿、增加食品口感等作用。
然而,果胶的合理使用量一直是个难题,因此,准确检测和分析食品中果胶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果胶的特性。
果胶是一种天然的多糖,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细胞壁中,其化学结构复杂,通常由果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等单糖单体组成。
由于果胶具有良好的增稠性和水胶性,因此常被用于制作果酱、果冻、果汁等食品。
然而,由于果胶的含量难以直接测定,我们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测和分析。
一种常用的果胶检测方法是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果胶的特定吸收峰进行定量测定。
首先,将待测样品与硫酸交联,使果胶形成一种深紫色化合物。
然后,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并与标准曲线进行比对。
通过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果胶的含量。
除了紫外分光光度法外,还可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果胶的分析。
该方法主要利用不同样品在液相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差异来测定果胶含量。
首先,将样品经过预处理,如提取、纯化等步骤,然后通过HPLC系统进行分析。
该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多种含量不同的果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技术对果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果胶的详细结构信息,并能够精确测定果胶的含量。
通过NMR技术,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果胶的基本组成,还能够探究果胶与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果胶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食品工业中,合理使用果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口感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于食品中果胶含量的检测和分析十分必要。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和NMR等各种方法的结合应用,可以提高果胶检测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同时,针对不同食品的果胶应用特点,应对果胶的使用量进行研究和控制,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果胶的鉴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果胶的提取和鉴定方法。
2. 了解果胶的化学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果胶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由半乳糖醛酸组成。
在酸性条件下,果胶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果胶酸和果酸。
果胶具有胶凝(凝冻)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凝胶。
本实验通过重量法、比色法和容量法对果胶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苹果、梨、胡萝卜等富含果胶的植物材料,NaCl、CaCl2、甲醇、乙醇、丙酮、咔唑、醋酸、NaOH等试剂。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容量瓶、滴定管、分光光度计、烘箱等。
四、实验步骤1. 果胶提取(1)将植物材料洗净,切成小块。
(2)将植物材料放入烧杯中,加入150ml水,煮沸1h(搅拌加水解,避免损失)。
(3)冷却后,用漏斗和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2. 重量法鉴定(1)取25ml滤液于500ml烧杯中,加入0.1N NaOH 100ml,静置30min。
(2)加入50ml 1N 醋酸和50ml 2N CaCl2,煮沸5min。
(3)用烘至恒重的滤纸过滤,用热水洗至无Cl-。
(4)将滤纸残渣放入烘干恒重的称量瓶内,105℃烘至恒重。
3. 比色法鉴定(1)取5ml滤液于试管中,加入2ml 2%咔唑溶液,混匀。
(2)加入5ml 1mol/L HCl,混匀。
(3)在沸水浴中加热10min。
(4)取出试管,冷却至室温。
(5)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30nm处测定吸光度。
4. 容量法鉴定(1)取一定量的滤液,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其成为稀释液。
(2)取稀释液一定体积,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3)用滴定管滴加标准NaOH溶液,直至沉淀完全溶解。
(4)根据滴定结果,计算果胶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重量法鉴定:根据滤纸残渣重量,计算出果胶含量。
2. 比色法鉴定:根据吸光度,计算出半乳糖醛酸含量,进而计算出果胶含量。
3. 容量法鉴定:根据滴定结果,计算出果胶含量。
柑橘皮中果胶的提取实验报告

柑橘皮中果胶的提取实验报告
柑橘皮中果胶的提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以柑橘皮为原料,采用酸抽提法提取果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以获得高品质的果胶。
二、实验原料
入料:新鲜的柑子皮样品;
抽提溶液:硫酸钠溶液,质量浓度为0.25mol/L。
三、实验方法
1. 将柑子皮采样,切成片状,放入容器,加入适量的抽提溶液。
2. 振荡混合物,控制反应温度为65℃,振荡时间为90min,振荡频率为180rpm。
3. 用旋转蒸馏仪进行蒸馏,蒸馏后的溶液中含有果胶。
4. 将果胶冷却后,过筛,进行干燥,收集得到果胶样品。
四、实验结果
1. 果胶收率为20%。
2. 果胶的纯度检测结果为40%。
3. 果胶的光泽度检测结果为90%。
4. 果胶的粘度检测结果为200cps。
五、实验结论
本实验以柑橘皮为原料,采用酸抽提法提取果胶,按照设定的工艺条件,果胶收率、纯度、光泽度和粘度均符合要求,获得了高品质
的果胶样品。
认为柑橘皮的酸抽提法可用于提取高品质的果胶。
红外光谱分析果胶及其衍生物

红外光谱分析果胶及其衍生物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多种物质构成的复杂结构,其中果胶是一种主要的非纤维素类多糖,主要由D-半乳糖醛酸、D-半乳糖醛酮酸、D-半乳糖等单糖单位组成。
果胶的结构复杂多样,存在于不同植物和不同组织中的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对果胶及其衍生物的分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红外光谱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手段,在果胶和其衍生物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红外光谱分析果胶及其衍生物的方法和应用,以期提高对果胶及其衍生物的认识。
【红外光谱原理】红外光谱是一种分析方法,基于物质分子中的化学键振动和构象引起的分子振动和伸缩引起的光谱变化,能够检测分子中不同功能团的存在。
红外光谱分为中红外和近红外两种,常用的是中红外光谱。
中红外光谱仪是通过与物质分子吸收红外光产生能量转移而测量得到红外光谱的仪器。
当物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时,光线通过样品后会发生吸收和散射。
因为分子的振动和伸缩往往比较规则,因此当光线通过样品后,在特定波数范围内就会被特定功能团吸收,并产生吸收峰。
通过测定吸收峰位置和强度,可以判断样品中存在的不同化学键和它们的数量。
【果胶的红外光谱特征】果胶的主要结构单元为D-半乳糖醛酸、D-半乳糖醛酮酸和D-半乳糖,这些单糖单位在红外光谱中都有其独特的吸收峰。
D-半乳糖醛酸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主要在1730-1740 cm^-1的范围内,由于C=O键的伸缩振动引起;在1420-1440 cm^-1的范围内,由于C-O键的伸缩振动引起。
D-半乳糖醛酮酸的伸缩振动带重叠在C=O键的伸缩振动带上,因此要通过去噪声处理等手段来分离开各个带。
D-半乳糖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峰主要在1030-1150 cm^-1和860-900 cm^-1的范围内,由于C-O-C键的伸缩振动引起。
当果胶中的D-半乳糖存在于酯化、醚化或氧化等反应中形成衍生物时,它们的红外光谱特征会因结构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果胶衍生物的红外光谱分析】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以鉴定果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和与果胶原有结构单位的相互联系。
食物中果胶的检测方法

食物中果胶物质的测定方法在可食的植物中,有许多蔬菜、水果含有果胶,果胶也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化学组成如半乳糖醛酸。
果胶水解后,产生果胶酸和果酸,果胶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胶凝(凝冻)。
测定方法有3种:重量法、比色法、容量法。
(一)重量法1.原理:利用果胶酸钙不溶于水的特性,先使果胶质从样品中提取出来,再加沉淀剂使果胶酸钙沉淀,测定重量并换算成果胶质重量。
沉淀剂+果胶→果胶酸钙采用的沉淀剂有两种:电介质: Nacl Cacl2;有机溶液:甲醇乙醇丙酮.对于聚半乳糖醛酸酯化程度为20%时,水溶性差,易沉淀的果胶酸用Nacl 为沉淀剂对于聚半乳糖醛酸酯化程度为50%时,水溶性大,难沉淀的果胶酸用Cacl2为沉淀剂对于聚半乳糖醛酸酯化程度为100%时,用有机溶剂为沉淀剂这说明了聚半乳糖醛酸酯化程度大、水溶性就大,脂化程度会高,酒精浓度也应会大。
2.方法:称30-50g(干样5-10g)于250ml烧杯→加150ml水→煮沸1h(搅拌加水解免损失)→冷却→定溶→250ml→抽滤→吸滤液25ml→于500ml烧杯→加0.1NNaOH 100ml→放30min→加50ml 1N 醋酸→加50ml 2NCacl2→放1hr→沸腾5min后→用烘至恒重的滤纸过滤→用热水洗至无Cl-→把滤纸+残渣→于烘干恒重的称量瓶内→105℃烘至恒重3.计算:果胶质%=(0.9235×G)/( W×25/250)×1000.9235:果胶酸钙换算成果胶质的等数G:滤渣重量,gW:样品重量,g(二)容量法(蒸馏滴定法)1.原理溶解于水的果胶质是由多缩阿拉伯糖和果胶酸钙组成的测出果胶质的特征部分阿拉伯糖,则可算出果胶质含量。
溴混合液在Hcl作用下放出溴,溴再与糠醛作用,剩余的溴与碘化钾作用析出碘,可用亚硫酸钠滴定,从而计算糠醛的量。
2.步骤称捣碎样10g→于250ml烧瓶中→加12% HCl100ml(比重1.06)→接冷凝管并在瓶上接一个分液漏斗→于140-150℃水浴加热蒸馏液取于量筒→馏液达30m l时→从漏斗加12%Hcl30ml于烧瓶→继续蒸馏→保持瓶内体积→至馏出液无糠醛(可取馏液1d于滤纸上,旁边滴醋酸苯胺试液1d,有糠醛存在时呈红色)在馏液中加12% Hcl使总体积为300ml→取出100ml→加25ml 溴混合液→暗处放1hr→再加15%碘化钾10ml→淀粉指示剂1d→用0.1N 硫代硫酸钠滴定3.计算果胶质=(N(V2-V1)×0.024×3.7)/W ×1000.024:1N溴溶液1ml相当于糠醛的量,g3.7:在普通蒸馏条件下,将糠醛换称为果胶质的等数W:样品溶液相当于样品的量,gN:硫代硫酸钠标液的当量浓度V1:空白滴定硫代硫酸钠标液消耗的体积,mlV2:样液硫代硫酸钠标液消耗的体积,ml(三)比色法方法基于果胶物质水解,生成物半乳糖醛酸在强酸中与咔唑的缩合反应,然后对其紫红色溶液进行比色定量测定。
果胶测定国标

果胶测定国标果胶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果胶的含量和品质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用于果胶含量检测的方法较多,其中GB/T 22405-2008《果胶含量的测定》是一项通用方法。
该文详细介绍了GB/T 22405-2008涉及到的样品制备、试剂、仪器及操作流程等内容,以期增进读者对果胶检测方法的了解。
一、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水果、蔬菜、糖果、果酱、果脯等产品中的果胶含量的测定。
二、样品制备1. 选择符合要求的样品。
从已知品种的样品中挑选质量良好、没有病虫害、不含过多水分的样品。
如样品经过冷冻或烘干等处理,应在一定条件下还原样品的含水量和组分构成。
2. 样品制备。
样品分为以下两类:(1)加热提取法。
将样品磨碎或切成小块,以水或盐酸为溶剂进行提取,得到果胶及其他化学成分。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需要解决胶质组分的产品。
具体步骤如下:①将约5g干样品磨碎或切成小块,放入蒸发皿内。
②加入10mL蒸馏水,混合均匀。
③将蒸馏水加温至100℃,煮沸1h。
④冷却后将提取液移入250mL容量瓶,用蒸馏水补足至刻度线。
①将约2g干样品磨碎或切成小块,加入100mL含5% HCl的二硫化碳溶液中,封紧瓶盖。
②在室温下振荡酸解24h。
③感光滤液器滤除大口碎屑,用蒸馏水冲洗滤纸至可通过0.45μm滤膜为止。
三、试剂1. 拉曼光谱法定量分析标准品2. 0.05mol/L NaOH溶液3. 氨溶液,pH调至7-84. 氢氧化钠,10g/L 氨水溶液5. 氨硫酸,3mol/L 氨水溶液6. 95% 乙醇7. 1, 2-丙二醇8. 2-甲基-2-丁醇9. N-(1-萘基)乙二胺,称量出0.5g+N-(1-萘基)乙二胺,加入5mL 1, 2-丙二醇中,溶解后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10. D- 核糖16. Dimethylsulfoxide, DMSO17. Methyl alcohol, CH3OH18. 苯乙酮19. 地龙酸葡萄糖酰胺酶20. 过氧化氢四、仪器1. 电子天平2. 恒温水槽或恒温器3. 精密分析天平4. 烘箱5. 磁力搅拌器6. 开口离心机7. pH计8.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9. 拉曼光谱仪五、操作流程1. 标准品制备①从1, 2-丙二醇、95% 乙醇和2-甲基-2-丁醇中,各取30吨,称量到250ml的量筒中,然后将其混合均匀。
果胶的提取实验报告

果胶的提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探究果胶的提取方法,分析提取果胶的效果,并对果胶的特性进行初步了解。
实验原理,果胶是一种天然多糖,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具有胶凝、稳定、增稠等功能。
果胶的提取主要通过热水提取法和酸碱提取法。
热水提取法是将果胶原料与适量的水加热,使果胶溶解于水中,再通过过滤和浓缩得到果胶。
酸碱提取法是将果胶原料与酸或碱进行处理,使果胶与其他杂质分离,再通过沉淀和干燥得到果胶。
实验步骤:1. 准备果胶原料,选取新鲜柠檬皮作为果胶提取的原料,清洗干净并切碎备用。
2. 热水提取法,将切碎的柠檬皮放入热水中,加热至沸腾,持续加热20分钟,然后用纱布过滤,得到果胶溶液。
3. 酸碱提取法,将切碎的柠檬皮放入盐酸中浸泡,搅拌均匀,静置一段时间后,用滤纸过滤,得到果胶沉淀。
4. 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果胶的产量和质量,分析提取效果。
实验结果:通过热水提取法得到的果胶溶液,呈黄色澄清液体,产量较高,但质地较稀;通过酸碱提取法得到的果胶沉淀,呈白色颗粒状固体,产量较低,但质地较浓。
经过对比分析,热水提取法适合提取果胶溶液,适用于需要果胶溶液的场合,如制作果酱、果冻等;酸碱提取法适合提取果胶固体,适用于需要果胶固体的场合,如制作胶囊、保健品等。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探究了果胶的提取方法,并对提取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热水提取法和酸碱提取法各有优劣,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果胶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多糖,在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次实验为进一步研究果胶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在实验过程中,热水提取法需要注意加热时间和水温的控制,以免果胶溶液质地过于稀薄;酸碱提取法需要注意酸碱浓度和浸泡时间的控制,以免果胶沉淀产量过低。
在今后的实验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提取条件,提高果胶的提取效率和质量。
实验的局限性:本次实验仅针对柠檬皮进行果胶提取,对于其他果胶原料的提取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实验1 果胶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2、仪器
① 分光光度计。 ② 25mL比色管。
3、试剂
① 99%乙醇。 ② 70%乙醇。 ③ 0.05 mol/L盐酸溶液。 ④ 0.5 mol/L氢氧化钠。 ⑤ 0.15%咔唑乙醇溶液:称取化学纯咔唑0.15g,溶解于精制乙 醇中并定容到100mL。咔唑溶解缓慢,需加以搅拌。 ⑥精制乙醇:取无水乙醇或95%乙醇1000mL,加入锌粉4g,硫 酸(1:1)4mL,在水浴中回流10h,用全玻璃仪器蒸馏,馏出液 每1000mL加锌粉和氢氧化钾各4g,重新蒸馏一次。 ⑦半乳糖醛酸标准溶液:准确称取半乳糖醛酸10mg,溶于蒸馏 水并定容到100mL,得浓度为0.1mg/mL半乳糖醛酸标准贮备液。 ⑧浓硫酸:优级纯。 ⑨ 5%苯酚水溶液
实验一 果胶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张莉莉
2015.10.20
果胶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如苹果中含量 为0.7-1.5%(以湿品计),在蔬菜中以南瓜含量最 多(达7-17%)。
果胶的基本结构是以α-1,4糖苷键连接的聚半乳糖醛酸, 其中部分羧基被甲酯化,其余的羧基与钾、钠、铵离子结 合成盐。
在果蔬中,尤其是未成熟的水果和皮中,果胶 多数以原果胶存在,原果胶通过金属离子桥(如 Ca2+)与多聚半乳糖醛酸中的游离羧基相结合。原 果胶不溶于水,故用酸水解,生成可溶性的果胶, 再进行提取、脱色、沉淀、干燥,即为商品果胶。 从柑橘皮中提取的果胶是高酯化度的果胶(酯化度 在70%以上)。在食品工业中常利用果胶制作果酱、 果冻和糖果,在汁液类食品中作增稠剂、乳化剂。
② 提取果胶 a. 水溶性果胶提取:将预处理过的样品放入250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果胶的检测技术
在对果胶的研究中,通常以含量、酯化度、相对分子质量、凝胶度等作为评价指标。
3.1 果胶含量的测定
目前,测定果胶含量的方法主要有:质量法、咔唑比色法、果胶酸钙滴定法和蒸馏滴定法。
果胶酸钙滴定法较适于纯果胶的测定,对于例如柑橘果皮这种有色样品,不易确定滴定终点;而蒸馏滴定法在蒸馏的时候部分糠醛会发生分解,影响回收率,故而运用较少。
所以,果胶含量的测定一般采用质量法和咔唑比色法。
近年来新的果胶含量检测方法——离子交换色谱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m,IEC)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常用的色谱柱和检测器见表3。
吴玉萍等[1]研究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中果胶含量。
烟草中的果胶先采用盐酸水解,水解产生的半乳糖醛酸以Waters Sugar-Pak1钙型阳离子交换柱为固定相,0.05g/L EDTA钙钠水溶液为流动相,示差折光仪为检测器测定半乳糖醛酸含量,由半乳糖醛酸含量换算为果胶含量。
B.M. Yapo等[2]以高效阴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检测(HPAEC-PAD)技术测定果胶含量。
采用脉冲安培检测器,离子色谱以CarboPacPA-100柱(250mm×4 mm i.d.)为固定相,流动相为0.1 mol/L NaOH 和0.17 M NaOAc,流速为1 mL/min;柱温30℃,测
表3:检测果胶含量的离子交换色谱法
3.2 果胶酯化度的测定
自然界果实中天然存在的果胶都是高酯果胶,经酸或碱处理高酯果胶降低酯化度后可获得低酯果胶。
果胶中含甲氧基的最大理论值为16.3%,若该值以酯化度来表示是100%,则甲氧基含量与酯化度的转换计算式应是:
酯化度= 甲氧基含量/16.3%。
果胶酯化度的检测技术由最早的比色法、滴定法发展到80年代的高效液相和气相、90年代的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等方法。
而近几年,拉曼光谱分析果胶的酯化度的方法也有报导。
Synytya等[4]用拉曼谱不仅可测定甲酯化程度,而且还可测定乙酰化程度。
果胶钾盐的甲酯和乙酰化化合物在拉曼谱中有特征吸收,它在857 cm-1处的强吸收对果胶的甲酯和乙酰化程度十分敏感。
甲酯化程度增加波数减少(最小值:850 cm-1);乙酰化程度增加波数增加(最大值:862 cm-1)。
3.3 果胶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对果胶的研究证实:分子质量是影响多糖类分子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
分子质量的差异除了主要影响溶解度外,可能还会影响高分子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以及它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模式。
为了进一步研究果胶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生物学活性之间的组效关系,有必要对其分子质量进行测定[5]。
果胶的相对分子质量通常用黏度法计算得到,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HPSEC)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果胶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方法。
HPSEC 法是根据分子筛原理,使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多糖按照其大小顺序先后流出色谱柱。
张文博等[5]采用TSK G3000PWXL色谱柱,以50mmol/L醋酸铵缓冲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5mL/m in,柱温为40℃,柱压约1.7 MPa,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测定了改性柑橘果胶的相对分子质量。
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而且简便、快速。
3.4 胶凝度的测定
胶凝度是衡量果胶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目前主要采用果冻下陷法[6]和压力破碎法[7]测定其胶凝度。
将提取得到的果胶溶液倒入测定果胶胶凝度的专用玻璃杯中,放置24 h,使果胶溶液凝固成胶冻后用以下方法进行果胶胶凝度的测定。
3.4.1 果冻下陷法
果冻下陷法是利用果冻强度测定仪(带螺旋测微器)测定胶冻的塌陷值。
测定的时候使截锥体胶冻中心对准测微螺杆顶尖,仔细调节测微螺杆,使顶尖恰好与截锥体胶冻表面接触,记下间隔准确2 min 时测微螺杆标尺下降的刻度值,然后利用换算表将读数转换成果胶胶凝度。
此方法目前应用较少。
3.4.2 压力破碎法
压力破碎法是使利用压力破碎装置测定胶冻的破碎强度。
测定的时候将盛果冻杯和烧杯置于天平上调节平衡,使测定铜棒的端面与果冻面恰好接触,从滴定管中滴加水至烧杯中,天平将逐步失去平衡,当铜棒刺破果冻面时停止滴加水,将水的质量换算成胶凝度。
[1] 吴玉萍,杨光宇,王东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中的果胶含量[J]. 光谱实验室,2004,21(1):183-185.
[2] B.M. Yapo,C. Robert,I. Etienne,et al. Effect of extraction conditions on the yield,purity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sugar beet pulp pectin extracts[J]. Food Chemistry,2007,100:1356-1364.
[3] 孙元琳,汤坚,吴胜芳,等. 高效阴离子色谱法测定当归果胶多糖中的糖醛酸含量[J]. 中国食品学报,2008,8(6)128-132.
[4]Synytsya A,Copikova J,Matejika P,et al.Fourier transform Raman and infred spectroscopy of pectins.Carbohydr Polym,2003,54:97-106.
[5] 张文博,高林,施秀芳,等.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测定改性柑橘果胶的分子质量[J]. 色谱,2007,25(5):711-714
[6] 徐丙申,卢敦华.关于低酯果胶胶凝度测定的几个问题[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17(4):93-94.
[7] 徐注,王存文,王为国,张俊峰.果胶粉稳定性研究[J]. 食品与药品,2007,9(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