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计算专题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浮力计算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4.小组合作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浮力计算的应用报告。报告可以涉及浮力在日常生活、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实例,并分析浮力计算在其中的作用。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深入探究的精神。
4.课后作业: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浮力计算知识。
-布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以一个简单的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浮力计算的思考。课堂上,我会准备一个装有水的透明容器,然后放入一个金属块。学生会观察到金属块在水中沉没的现象。接着,我会提问:“为什么金属块会沉入水底?如何计算金属块受到的浮力?”通过这个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浮力计算公式进行解答。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础题主要针对浮力计算公式的直接应用,例如计算某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提高题则涉及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及时纠正错误,指导他们正确运用公式。
5.思考题:布置一道思考题,要求学生思考浮力计算在环保方面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浮力原理设计一种减少油污扩散的装置。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以提高对浮力计算知识点的掌握。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浮力和其作用,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2. 掌握浮力计算的方法,能够用公式计算浮力。
3. 学习应用浮力的原理,掌握如何设计和操作浮力装置。
二、教学内容
2. 浮力计算方法
3. 浮力的应用原理:浮法分离、潜水艇、气球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入浮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
通过实验、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产生原因。
通过公式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4. 浮力的应用原理
5. 拓展
让学生设计一个浮力装置,应用浮力进行运动或者实现某项功能。
学生分组,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
6. 总结
总结本次课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手段
1. 实验工具:浮力计、锤子、水桶、木块等。
2. 视频、图片、PPT等多媒体教具。
3. 小组讨论、展示等活动过程。
五、教学评估
1. 上课积极参与,能够回答问题。
2. 完成课堂练习和实验报告,能够正确运用浮力计算方法。
3. 设计方案合理、创新,能够使用浮力进行实际操作。
六、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对浮力的产生原因和应用原理等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实验和设计方面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对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2.总结浮力的性质和应用;3.引导学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浮力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浮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概念复习导入部分:通过实验演示浮力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回忆浮力的概念。
第一步:复习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回忆并回答以下问题:Q1:什么是浮力?A1: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一个垂直向上的支持力。
它的大小等于被液体或气体排开的体积的重量。
Q2:如何计算浮力?A2:用公式F=ρVg来计算浮力,其中F代表浮力,ρ代表液体的密度(或气体的密度),V代表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体积,g代表重力加速度。
第二步:通过实例进行计算练习。
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浮力的大小。
例子:一个圆柱体的质量为300g,半径为10cm,高度为20cm,它完全浸没在水中,水的密度为1000kg/m³,求该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解答过程:步骤一:计算该圆柱体的体积。
体积V=πr²h=3.14×(0.1)²×0.2=0.0628m³。
步骤二:计算浮力。
浮力F=ρVg=1000×0.0628×9.8=616.4N。
2.性质总结和应用介绍第一步:总结浮力的性质。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讨论,然后给出解答。
性质一: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的。
性质二:浮力的大小等于被液体或气体排开的体积的重量。
性质三:浮力大小与物体自身质量无关。
性质四: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液体的重量。
第二步:浮力的应用介绍。
引导学生思考,列举出浮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应用一:船只浮在水面上的原理。
船的设计让船体受到的浮力大于船的重量,这样船就能浮在水面上。
应用二:潜水漂浮的原理。
《浮力》专题复习教案

《浮力》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教材第九章《浮力》一节,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浮沉条件的判断。
3. 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浮沉条件的判断及浮力的计算。
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装置、物体浮沉实验器材。
学具:直尺、计算器、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浮力演示装置,展示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2. 知识回顾(10分钟)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浮力计算、浮沉条件判断的例题,强调解题关键步骤。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 课堂小结(5分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求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判断题:判断下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 答案(1)浮力计算题答案。
(2)判断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浮力知识的课外书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浮力知识,并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的细节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及答案的详细说明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从而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
2. 利用图示和数学推导,详细解释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例题讲解的细节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涵盖浮力的计算、浮沉条件的判断等知识点。
《浮力》复习教案

《浮力》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1章《浮力》的相关内容。
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物体的沉浮条件以及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能够分析物体的沉浮条件,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3. 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应用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计算。
难点: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判断、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浮力演示器展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概念,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浮力的大小计算,让学生随堂练习。
4. 课堂讨论:讨论物体的沉浮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5. 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示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物体的沉浮条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2)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 作业答案:(1)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判断:根据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比较,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2)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计算:根据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大小计算。
但在物体沉浮条件的讲解上,学生理解程度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八年级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浮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2)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浮力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浮力现象,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浮力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阿基米德原理;(3)浮力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浮力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2)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3)浮力现象的复杂情况分析。
1. 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现象,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浮力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4. 采用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浮力概念、原理和应用,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救生圈、船舶等,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浮力概念讲解:介绍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4. 浮力计算公式讲解:介绍浮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浮力。
5. 浮力应用讲解: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让学生了解浮力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力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浮力的概念、原理和计算公式;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浮力知识;3. 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下一节课分享。
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浮力概念、原理和应用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浮力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浮力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浮力的计算专题复习教案

浮力的计算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能够运用浮力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2)利用数学方法,求解浮力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液体和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流体中排开的体积乘以流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浮力公式为:F浮= ρ液gV排,其中ρ液为流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V排为物体排开的流体体积。
2.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指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
这个原理适用于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3. 浮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能够浮在液体表面;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会沉入液体中。
(2)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重力、浮力和支持力三个力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3)浮力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1)浮力公式的灵活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浮力条件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讲授法: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及实际应用;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浮力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浮力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验演示,引入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和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3. 分析浮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2. 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单位。
2.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3.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4. 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2. 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浮力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讲解浮力的概念及其单位,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基本含义。
3.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引导学生发现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学会计算浮力。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游泳、船只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改进措施。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浮力现象的仔细程度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活中浮力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记录: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见解。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学生对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程度,确定是否需要补充讲解或重复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浮力得计算(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6、4、7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四种常用得计算浮力得方法
2、会根据题意选择适合得方法计算浮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计算浮力得指导,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用正确方法计算浮力所获得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根据题意选择适当方法计算浮力,尤其就是阿基米德原理与平衡力法得应用。
教学难点:
对阿基米德原理得理解及公式变化得应用。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媒体平台: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实验情境导入:实验:在一个水槽里放一个漂浮得小木块与一个沉底得大石块,问那个受到得浮力大?(学生回答)
引入:那么如何分析比较物体所受得浮力得大小呢?又要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浮力得计算方法。
(1分钟)
二、自主学习:
1、知识点回顾(3分钟)
让学生分别说出所学到得求浮力得计算方法。
(要求:先回忆,忘记得再翻瞧书本),并上台展示。
教师总结归纳出并以知识树得方式形象、直观得表示出来。
知识树:
(要求:读记1分钟)
三,快速练习(6分钟)
分别对四种方法进行分析与练习:
(1)压力差法:F 浮=F 向上—F 向下
典型例题:一个正方体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下表面受到得压力为0、5N,上表面受到得压力为0、3N,则该正方体受到水得浮力就是____ N 、 (学生口答,并说出解题关键)
教师点拨:浮力产生得原因就是上下表面得压力差,压力差法常常适合于已知压力、压强时求浮力得情景。
(2)称重法:F 浮=G —F
典型例题:如图可知:物体在水中全部浸没时受到
得浮力就是____ N 、
(学生口答,并说出解题关键)
点拨:称重法适用于两次用弹簧测力计得情景。
(3)阿基米德原理:F 浮 = G 排= m 排g = ρ液g V 排
典型例题:(要求:简单写出解题过程)
1、把一个石块放入到装满水得溢水杯中溢出了100g 水,求石块受到得浮力。
2、一个石块体积为20cm3浸没在水中,则石块受到得浮力就是多少?
(学生板演并说出解题关键,师生共同点评)
点拨:阿基米德原理适合已知排开液体体积、质量或者全部浸没时给出物体体积得情景,同时阿基米德原理还适合于气体。
(4)平衡力法:物体漂浮时F 浮 = G 物(要求:简单写出解题过程)
典型例题:1、一个重6N 得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则小木块受到得浮力就是多少?
2、一个重为1、5kg 得物体悬浮在水中,所受到得浮力就是多少? (学生口答并说出解题关键,师生共同点评)
点评:当物体处于漂浮与悬浮状态得情景时F 浮=G 物 ,这就是解决浮力问题
中得常用方法
四,易混点辨析(要求学生讲述分析过程,7分钟)
1、体积相等得实心铁块与木块,都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得浮力( )
A 铁块大
B 木块大
C 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2、质量相等得实心铁块与木块,投入水中静止时所受得浮力
A 铁块大
B 木块大
C 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3、质量相等得实心铁块与木块,投入水银中静止时所受得浮力( )
A 铁块大
B 木块大
C 一样大
D 无法确定
总结比较两个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得常用方法:(1)、当V物相同时,要根据V排得大小利用F浮=ρ液gV排来比较。
(2)、当m物相等时,要根据F浮与G物得关系来比较。
(读记
两遍)
四、巩固练习:用合适得方法计算浮力(学生自主完成,多媒体呈现答案,学生互改并交流。
最后找学生讲评共性错误。
15分钟)
1、某物体重为0、5N,把它放在盛有水得烧杯中,溢出0、3N得水,则它受到得浮力【】
A一定为0、3N B可能为0、2N
第九章《浮力得计算(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第一轮复习
余关初中
桑纪川
2016/4/5
C一定为0、5N D可能为0、4N
2、将重为4N,体积为6×10-4m3得物体投入一装有适量水得溢水杯中,溢出水300g.若不计水得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判断正确得就是【】
A.物体上浮,F浮= 6 N
B.物体悬浮,F浮= 4 N
C.物体漂浮,F浮= 4 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 63N
3、甲、乙两杯盐水得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中,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甲,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 乙。
可以肯定得就是【】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F甲<F乙
D.F甲>F乙
4、把重8N、体积为1、0×10-3m3得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得状态与所受浮力就是【】
A.漂浮,F浮=10N
B.悬浮,F浮=8N
C.漂浮,F浮=8N
D.沉在水底,F浮=10N
5、一只苹果得质量为140g、体积为1、8×10-4m3,用手将其浸没在水中时,苹果受到得浮力为_____N(g取10N/kg),松手后苹果将_____(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6、一个重5N得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得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得示数就是3N,则石块受到得浮力就是___N,溢出水得重力就是___N。
21、(6分)今年4月,为庆祝人民海军建军60周年,我潜艇部队参加了在青岛举行得海军检阅活动。
某潜水艇得总体积为1、5×103m3,最大下潜深度350m,此潜艇位于海面以下100m处时受到得浮力大小就是____ N (海水得密度为1、03×103Kg/m3,取g=10N/g) 26
7一个质量就是178g得实心铜球放入足够多得水中,铜球静止时得浮力就是,如果放入足够多得水银中,铜球静止时所受得浮力就是、(ρ铜=8.9×103kg/m3,
ρ水银=13.6×103kg/m3)
五、小结:聪明得同学们这节课您学会了什么?(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浮力得计算方法
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2、称重法: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 m排g = ρ液g V排
4、平衡力法:F浮= G物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