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产菌种的来源
合集下载
第二章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制备原理和技术-PPT

筛选一些具有特殊性质得微生物时,需根据该微生物独特 得生理特性到相应得地点采样(极端环境)。如:
高温酶产生菌:温度较高得南方,或温泉、火山爆发处 及北方得堆肥中采集样品;
低温酶产生菌:寒冷得地方,如南北极地区、冰窖、深 海中采样;
耐压菌:海洋底部采样。 耐高渗透压酵母菌:通常到甜果、蜜饯或甘蔗渣堆积处
菌种纯化就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只让1种来自同一祖先得微生物 群体生存得技术。
菌株分离、筛选虽为两个环节,但却不能绝然分开,因为分离中 得一些措施本身就具有筛选作用。工业微生物产生菌得筛选 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就是从自然界分离所需要得菌株,二就是 把分离到得野生型菌株进一步纯化并进行代谢产物鉴别。
3、分离思路
从自然界筛选
B、采样季节:以温度适中,雨量不多得秋初为好。
C、采土方式:在选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 离地面5-15cm处得土约10g,盛入清洁得牛皮纸袋或塑 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 以备查考。为了使土样中微生物得数量与类型尽少变 化,宜将样品逐步分批寄回,以便及时分离。
别出来。
抗生素筛选
6、生产性能得测定
由于纯种分离后,得到得菌株数量非常大,如果对每 一菌株都作全面或精确得性能测定,工作量十分巨大, 而且就是不必要得。一般采用两步法,即初筛与复筛, 经过多次重复筛选,直到获得1~3株较好得菌株,供 发酵条件得摸索与生产试验,进而作为育种得出发菌 株。这种直接从自然界分离得到得菌株称为野生型 菌株,以区别于用人工育种方法得到得变异菌株(亦 称突变株)。
采样。如有人曾在花蜜中分离到一株能耐30%高糖得耐 高渗透压得酵母菌。
(3)含微生物样品得富集培养(优化得过程) ----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
《菌种的来源》PPT课件 (2)

50, 60年代以氨基酸发酵为代表的代谢控制发酵,是 发酵工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代谢控制发酵: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 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这种发酵形象地 称为代谢控制发酵,最早在氨基酸发酵中得到成功应用。
5
菌种的来源
❖ 已工业化产品生产菌的介绍
AK:天冬氨酸激酶
HD:高丝氨酸脱氢酶 HT:高丝氨酸转乙酰酶
24
菌种的来源
❖ 菌株选育、分子改造
自然选育在工业生产上的意义
问题: 高产菌株是正突变高,还是负突变高?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 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 突变 自然选育虽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 重要措施。
25
菌种的来源
❖ 菌株选育、分子改造
37
菌种的来源
❖ 菌株选育、分子改造
DNA shuffling
Fragment
Reassemble
Select best
with DNAseI
X
X
XXX
XX
X
XX
fragments
XXX
X
X
XX
recombinants
XXX
X
XXX X
XXX X
XXX X
XX XXX X X X X X
XX X
X
自然选育操作步骤: 一般习惯上将自然选育称为菌种的分离纯化。 单细胞(孢子)悬液的制备 平板分离
挑选单菌落(注意形态的观察)
发酵试验
26
菌种的来源
❖ 菌株选育、分子改造
二、诱变育种
用各种物理、化学的因素人工诱发基因突变进行的筛选, 称为诱变育种
代谢控制发酵: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 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这种发酵形象地 称为代谢控制发酵,最早在氨基酸发酵中得到成功应用。
5
菌种的来源
❖ 已工业化产品生产菌的介绍
AK:天冬氨酸激酶
HD:高丝氨酸脱氢酶 HT:高丝氨酸转乙酰酶
24
菌种的来源
❖ 菌株选育、分子改造
自然选育在工业生产上的意义
问题: 高产菌株是正突变高,还是负突变高?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 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 突变 自然选育虽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 重要措施。
25
菌种的来源
❖ 菌株选育、分子改造
37
菌种的来源
❖ 菌株选育、分子改造
DNA shuffling
Fragment
Reassemble
Select best
with DNAseI
X
X
XXX
XX
X
XX
fragments
XXX
X
X
XX
recombinants
XXX
X
XXX X
XXX X
XXX X
XX XXX X X X X X
XX X
X
自然选育操作步骤: 一般习惯上将自然选育称为菌种的分离纯化。 单细胞(孢子)悬液的制备 平板分离
挑选单菌落(注意形态的观察)
发酵试验
26
菌种的来源
❖ 菌株选育、分子改造
二、诱变育种
用各种物理、化学的因素人工诱发基因突变进行的筛选, 称为诱变育种
菌种的来源—食用菌菌种的概念与类型(食用菌生产技术课件)

不能够进行人工栽 培如:大兴安岭泥
碳中的蘑菇
能够进行人工栽培, 如榆黄蘑
3
作物生产技术
二、 菌种的类型
(一)以生产繁殖程序 和使用目的不同可分为母种、 原种和栽培种。
食用菌生产技术
食用菌菌种
4
作物生产技术
食用菌生产技术
1、母 种 名称:又叫一级菌种、试管菌种、斜面菌种、保藏菌种、再生菌种。 来源:通过分离方法获得的纯菌丝体。 用途:用于生产原种、菌种的保藏和扩繁再生,扩繁不能超过4次。 特点:菌丝弱而少,不可以直接用于栽培。 承装容器:试管或培养皿。
3、栽培菌种 名称:又叫生产菌种、三级菌种、袋装菌种 来源:是由原种扩大培养而成,用于接种栽培袋或直接出菇。 用途:用于栽培生产。 特点:菌丝多而粗状,适应力较强。 承装容器:聚丙烯袋或聚乙烯袋比较多,亦或液体菌种发酵罐。
11
作物生产技术
不能用于再扩大繁殖菌种!
食用菌生产技术
黑木耳栽培种
杏鲍菇栽培种
5
作物生产技术
食用菌生产技术
灵芝母种
菇类母种
母种培养箱内培养
培养皿母种培养基准备
6
作物生产技术
食用菌生产技术
培 养 皿 母 种 培 养 基 准 备
7
作物生产技术
食用菌生产技术
2、原 种 名称:又叫二级菌种、瓶装菌种。 来源:通过母种扩大到粗放的一些培养基上培养而来。 用途:原种用于生产栽培种(三级菌种)。 特点:菌丝多而粗状,适应力较强。 承装容器:瓶或袋
8
作物生产技术
木屑菌种
食用菌生产技术
玉米粒菌种
麦粒菌种
塑料袋
玻璃瓶
塑料瓶
9
作物生产技术
【发酵工艺学总论】第二章_工业发酵菌种

代表微生物类型 革兰氏阳性球菌
高产培养基设计的几个原则
制备一系列的培养基,其中有各种类型的养分成为 生长限制因素; 使用一聚合或复合形式的生长限制养分; 避免使用容易同化的碳源或氮源,防止分解代谢物 阻遏; 确定含有所需的辅因子(Co2+,Mg2+,Mn2+,Fe2+); 使用pH缓冲剂以减少pH变化; 前体、促进剂及抑制剂的采用。
酶发酵生产常用的微生物
微生物
枯草芽孢杆菌 大肠杆菌 黑曲霉 米曲霉 青霉 木霉 根霉
生产的酶类
α -淀粉酶、蛋白酶、β -葡聚糖酶、碱性磷酸酶等 谷氨酸脱羧酶、天冬氨酸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 糖化酶、 α -淀粉酶、酸性蛋白酶、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 酶、核糖核酸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 糖化酶和蛋白酶、氨基酰化酶、磷酸二酯酶、果胶酶等 葡萄糖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磷酸二酯酶、脂肪酶、凝乳酶、核 酸酶等 纤维素酶等 糖化酶、 α -淀粉酶、转化酶、酸性蛋白酶、核糖核酸酶、脂肪酶、果 胶酶、纤维素酶等
样品的预处理
目的:提高分离效率 方法:
物理方法:热处理(减菌);膜过滤法(浓缩); 离心法(浓缩) 化学方法: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某些化学成分来增加特
定微生物的数量。
几丁质——放线菌;CaCO3——嗜碱性放线菌
诱饵法
石蜡、花粉、蛇皮、毛发等
分离方法的选择
根据目的菌有无选择性特征来选择分离方法 菌种的营养特征独特 选择性分离 生长特征独特 无选择性特征 根据产物的特征进行 随机分离
增加混合菌群中所需菌株数量的一种技术 技术特点:给混合菌群提供一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 或不利于目的菌以外的其他菌型生长的条件 培养方式 分批培养方式:以最大比生长速率 (μmax)筛选, 存在选择压力的控制、移种时间和次数等问题 连续培养方式:以比生长速率( μ)筛选
第二章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ppt课件

2019
-
7
(1) 曲霉属(Asprgillus):曲霉种类繁多、分布 广泛,工业上利用曲霉生产各种酶制剂和有机 (2) 青霉属(Penicillium):j既是使果实腐 酸。如米曲霉( Asp. oryzae)用于酿酒和L败和实物变坏的有害菌,又是青霉素后葡萄 乳酸生产。制酱油用的酱油曲霉以及制造柠檬 糖酸的产生菌。 酸、草酸、葡萄糖酸和糖化酶、酸性蛋白酶、 (3) 根霉属(Rhizopus):用于米酒、黄 果胶酶、单宁酶等的黑曲霉 (Asp. niger)。 酒生产。此外,广泛用作淀粉糖化菌、有机 酸发酵以及甾体转化等许多方面。 (4) 毛霉属(Mucor):产生蛋白酶,有分 解大豆蛋白的能力。腐乳、酱油、转化甾族 化合物。土曲霉:衣康酸
11
连续培养菌种的筛选 比生长速率(u):每克菌体每小时增长的 菌体量.u=1/XdX/dt.
2019
-
12
比生长速率u
A B
r
2019 -
基质浓度
13
限 制 性 基 质
当进行流加时基质浓度<r 时,A菌先被洗出; 当进行流加时基质浓度>r 时,,B菌先被洗出;
培养液
固体培养法
2019 14
2.随机分离方法 (1).抗生素产生菌筛选 试验菌的灵敏性,以及与抗生素有关的酶、 酶的抑制剂(例如棒酸)、激活剂、抗体 等建立起来的高灵敏度、专一的检测技术。 (2).药理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3).生长因子产生菌的筛选 (4).多糖生产菌的筛选 (5).免疫激活剂产生菌的分离
2019
-
3
(3) 乳酸菌:由糖类生成乳酸的一类细菌总称为乳 酸菌,有乳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之分,主要用来制 造乳制品。凡发酵产物中只有乳酸者,称为同型 乳酸发酵;凡发酵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乙酸等和 CO2者,称为异型乳酸发酵。肠膜状明串珠菌属 于乳酸菌族,是制药工业生产有旋糖酐的重要菌。 (4) 大肠杆菌:工业上利用大肠杆菌的谷氨酸 脱羧酶,进行谷氨酸定量分析。还可以利用 大肠杆菌制取天冬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等。 医药方面用它制造治疗白血症的天冬酰胺酶。 另外,在研究细菌遗传变异方面,以及构建 基因工程菌时,大肠杆菌是理想的研究材料。
菌种的来源—母种转管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课件)

置于恒温培养箱中避光培养。
5
作物生产技术 母种转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注意:
原老种块勿再接入,接种种块不易太大。 试管口离开酒精灯火焰的无菌区范围。 试管口、瓶口尽量向下轻斜。 提前备好无菌棉塞,以更换受潮的棉塞。 转管过程中人员在接种室内不要走动。 及时清除杂物,保持台面干净清洁。
食用菌生产技术
作物生产技术
食用菌生产技术
项目二 菌种的来源
任务三 母种转管技术
1
作物生产技术 母种转管的概念
母种转管是指将分离培养成的 母种菌丝体,无菌操作移接于另外 空白试管培养基上,这个操作过程 叫做转管或转代。
食用菌生产技术
转管操作流程图
2
作物生产技术 母种转管所需要用到的设备与用具
食用菌生产技术
1.超净工作台 2.酒精灯 3.接种钩 4.接种铲 5.75%酒精棉球 6.95%酒精 7.工具支架 8.PDA斜面培养基 9.平皿
6
3
作物生产技术 无菌操作规程
要点:
接种环境消毒灭菌 提前开启超净工作台及 紫外线灯
换好工作服,清洗双手
酒精棉球消毒双手
试管口靠近灯焰;转管 动作快,时间勿太长。养
食用菌生产技术
试管每7支或10支一捆,贴好 标签,注明品种名称及日期等, 使用牛皮纸将棉塞端包好。
第二章生产菌种的来源

富 集
高温
pH条件
培养基营养成分(使某种碳源、氮源成为唯一碳源、氮源等) 在分离培养基上加入不同类型的抗生素
16
富集(enrichment)培养
富集培养: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 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 适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 种变为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
多数样品目的菌非优势菌或数量有限,为了增加分离 成功率,可通过富集培养增加待分离菌的数量 利用不同种类微生物生长繁殖对环境和营养的要求不 同,如温度、pH、氧气、渗透压、碳源、氮源等。
P17 表2-3 几种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放线菌 表2-4 分离不同微生物时常用的抗生素或试剂
15
氧控制
好氧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 嗜热微生物 非嗜热微生物 嗜酸微生物 嗜碱微生物
27
试验菌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它直接与检 出的灵敏性、抗菌素的活性和抗菌谱有关; 专一性强的筛选技术,主要是利用与抗生 素作用机制相关的酶、酶抑制剂、激活剂、 抗体等
28
几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分离方法
抗肿瘤药物产生菌:利用DNA修复能力突变株进行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
几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分离方法 酶抑制剂(药物)产生菌:某种化合物能在体外抑制 某种关键的人体酶,它就可能在体内有药理作用。故 主要选择与生理和病理关系明确的酶为靶酶进行筛选
3
二、生产菌种的分离(separation)
新菌种的分离: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 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 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 新进行分离纯化; 优良的菌种的筛选和分离,必须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 和合理先进的设备与之配合。
高温
pH条件
培养基营养成分(使某种碳源、氮源成为唯一碳源、氮源等) 在分离培养基上加入不同类型的抗生素
16
富集(enrichment)培养
富集培养: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 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 适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 种变为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
多数样品目的菌非优势菌或数量有限,为了增加分离 成功率,可通过富集培养增加待分离菌的数量 利用不同种类微生物生长繁殖对环境和营养的要求不 同,如温度、pH、氧气、渗透压、碳源、氮源等。
P17 表2-3 几种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放线菌 表2-4 分离不同微生物时常用的抗生素或试剂
15
氧控制
好氧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 嗜热微生物 非嗜热微生物 嗜酸微生物 嗜碱微生物
27
试验菌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它直接与检 出的灵敏性、抗菌素的活性和抗菌谱有关; 专一性强的筛选技术,主要是利用与抗生 素作用机制相关的酶、酶抑制剂、激活剂、 抗体等
28
几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分离方法
抗肿瘤药物产生菌:利用DNA修复能力突变株进行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
几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分离方法 酶抑制剂(药物)产生菌:某种化合物能在体外抑制 某种关键的人体酶,它就可能在体内有药理作用。故 主要选择与生理和病理关系明确的酶为靶酶进行筛选
3
二、生产菌种的分离(separation)
新菌种的分离: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 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 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 新进行分离纯化; 优良的菌种的筛选和分离,必须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 和合理先进的设备与之配合。
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微生物菌种1

5、白地霉 ( Geotrichum candidum )
节孢子单个或连接成链 白地霉菌体蛋白营养价值很高,可供食用和饲 料用,也可用来提取核酸,在废料废水的利用上很 用价值
6、产黄头孢霉 ( Cephalosporium chrysogen ) 头孢霉素、先锋霉素 营养菌丝分隔; 分生孢子梗短,大多从 气丝上生出; 分生孢子从顶端长出后 推至侧旁,靠黏液连成 假头状,遇水散开
4、诺卡氏菌属 (Norcadia)
一般无气丝,基丝培养十几小时形成横隔,并 断裂成杆状或球状孢子。 菌落较小,边缘多呈树根毛状。 生产利福霉素、蚊霉素 等
5、孢囊链霉菌属 (Streptosporangium)
孢子丝盘卷成球形孢囊,内形成孢囊孢子,孢囊孢 子无鞭毛 产多霉素、创新霉素
第二节
第三节
菌种来源
菌种选育
第四节
菌种保藏
第一节 发酵工业常用的微生物p69
一、发酵工业对微生物菌种的要求
尽管工业用微生物菌种多种多样,但作为大规模生 产,选择菌种应遵循以下原则: 1、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形成 所需的代谢产物,产量高。 2、可以在易于控制的培养条件下迅速生长和发酵, 且所需酶活力高。 3、根据代谢控制的要求,选择单产高的营养缺陷型突 变株或调节突变株或野生菌株。
1、链霉菌属 ( Streptomyces )
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 生产链霉素 金霉素链霉菌 (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
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基内菌丝产生金黄 色色素
生产金霉素 红霉素链霉菌 (Streptomyces erythreus) 产红霉素
第三组 长宽比大于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工业发酵菌种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能生成较 多的发酵产物; 培养条件如温度、渗透压等易于控制; 抗杂菌和抗噬菌体能力较强; 遗传稳定性高、不易退化; 不产生有害的生理活性物质或毒素(食品或医药微生 物菌株)
33
4、性能测定(毒性试验)
自然界的一些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会产毒; 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霉和枯草杆菌作 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均需 2年以上的毒性试 验; 医药卫生上的产品,还须通过安全试验和临床试验,获 得国家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方能使用; 生产性能测定; 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温度、 pH值、提取工艺等; 经自然界分离筛选获得的有价值的菌种进一步进行人工 选育。
具体方法: 在固体选择培养基中加入酶作用的底物培养微生物,能够 利用此底物的酶产生菌得以生长,并且往往会在其菌落周 围形成一透明圈。 透明圈的大小与酶活力的高低成正相关,可以作为菌种初 筛的判断标准。 如:蛋白酶、脂肪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淀粉酶、纤 维素酶等
22
目的微生物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目前土壤中能够培养的微生物不到总数的1%。 微生物的多样性及资源的开发仍然是今后若干 年的研究重点。 --陈文新院士 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手段,在微生物鉴别及特定 目标产物的筛选方面发挥了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如 :16SRNA同源性分析,基因序列分析及 DNA/DNA杂交技术等。
30
几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分离方法 抗病毒药物产生菌:用小平板测定由病毒引起的细胞 变性效果,是一种有用的筛选方法;检测病毒复制中 特有的DNA复制酶和核酸合成酶的酶抑制剂,是另一 种选择性更高的筛选方法。
31
生长因子产生菌:通过观察分离菌能否促进营养 缺陷型菌株的生长来检出。 免疫激活剂产生菌:可以用细胞表面酶的抑制法, 筛选免疫激活剂产生菌; 多糖产生菌:可以通过菌落外观的观察来识别 (黏稠)
采样对象 土壤是微生物生长的大本营(材料来源越广泛,越有 可能获得新的菌种,特别是一些极端环境中)。
田园和沼泽土:细菌和放线菌为主 芽孢杆菌、病毒 油田、炼油厂:分解石油微生物 锅炉边:耐热酶制剂 污染水域:环保微生物 极端环境:适应了各种环境压力的微生物类群
4
微生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物种最丰富的生物种群; 能够生活在动物和植物可以生存和不可生存的地方; 可以生产许多特殊的生理活性物质(为适应环境、生 存压力)
5
一)新菌种分离与筛选的原则
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特性,然后制定分离、筛选方案
生产实际需要 目的代谢产物的性质
微生物可能的分类地位 微生物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
生产菌种的来源
Gaoys
发酵工程三要素
生产菌种的性能
发酵及提纯工艺条件
发酵工程
生产设备
2
一、获得生产菌种的方法 菌种是发酵工业的“灵魂”
来源: 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索取或购买,从 中筛选所需菌株; 向国家及国外菌种保藏中心索取或购买; 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如从酱油中分离蛋 白酶产生菌; 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所有发酵菌种 的最初来源)。
20
恒化式富集培养(连续培养) 通过改变限制性基质的浓度,来控制两类不同菌株的比 生长速率µ。通过改变稀释速率进行连续富集培养,获 得所需要的菌种。 特点: 分离得到的菌种特别适合用于连续发酵生产; 可用于分离适应某种工业生产需要特性的菌株; 可筛选出能共生的稳定混合菌群。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分离各种酶产生菌
多数样品目的菌非优势菌或数量有限,为了增加分离 成功率,可通过富集培养增加待分离菌的数量 利用不同种类微生物生长繁殖对环境和营养的要求不 同,如温度、pH、氧气、渗透压、碳源、氮源等。
P17 表2-3 几种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放线菌 表2-4 分离不同微生物时常用的抗生素或试剂
15
氧控制
好氧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 嗜热微生物 非嗜热微生物 嗜酸微生物 嗜碱微生物
富 集
高温
pH条件
培养基营养成分(使某种碳源、氮源成为唯一碳源、氮源等) 在分离培养基上加入不同类型的抗生素
16
富集(enrichment)培养
富集培养:目的微生物含量较少时,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点,设 计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在最 适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由原来自然条件下的劣势 种变为人工环境下的优势种,以利分离到所需要的菌株。
12
3、菌种的分离(筛选)Separation(screening) 在自然界中获得的标本是很多种类微生物的混杂物
平板划线分离法; 纯种分离方法 平板稀释分离法; 涂布分离法等。
13
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
菌种分离
随机分离法
小型三角瓶发酵试验,采用与工业生产相近的培养基 和培养条件。
14
1) 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
选择性高的筛选方法 生产菌种
6
1、标本采集
1)采样和采集方法
★从特定生态系统中分离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菌群(分离 那些在唯一微环境区域中出现的菌群时,必须十分重 视样本的采集)。 ★样本采集时所需的工具通常有无菌刮铲、土样采集器、 镊子、解剖刀、手套、无菌小塑料袋和塑料瓶等。
7
2)采样的注意事项 采样时应尽可能保持相对无菌; 所采集的样本必须具有某种代表性; 采好的样必须完整地标上样本的种类及采集日期、地 点以及采集地点的地理环境条件、生态参数等,以备 查考; 采样的季节性和时间因素(真正的原地菌群的出现可 能是短暂的); 为减少微生物数量和类型变化,采好的样及时处理, 暂不能处理的应贮存于4℃下,但贮存时间不宜过长。
11
2)物理、化学和诱饵技术等方法的预处理
不同温度处理:热处理方法可以减少材料中不耐热的菌株; 膜过滤法:浓缩水中的细胞,滤膜品种对收集菌的类型有重要影响; 离心法:可以浓缩水中的细胞; 空气搅拌法:将含孢子的空气撞击到平板上,减少分离中的细菌数 成分 pH 石蜡棒
物理
化学
诱饵法
花粉 蛇皮 毛发
将诱饵固体物质加在待分离的土壤或水中, 待其菌落长出后再铺平板分离
9
2、采样标本预处理 在分离之前,对含微生物的采集标本进行预处理,可 大大提高菌种分离的效率。
增殖培养 物理、化学和诱饵技术等方法的预处理(P16)
10
1)增殖培养
通过配制选择性培养基,选择一定的培养条件来控制。 如碳源的控制: 唯一碳源的确定,糖、淀粉、纤维素、石 油等 大肠杆菌,用麦康凯培养基; 沙门氏菌,用胆硫琼脂平板
3
二、生产菌种的分离(separation)
新菌种的分离: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 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 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 新进行分离纯化; 优良的菌种的筛选和分离,必须要有合适的工艺条件 和合理先进的设备与之配合。
34
如何获得生产菌种?
35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稀释法、扩散法和抑菌圈法等。
稀释法:将抗生素或发酵产物按一定倍数逐级稀 释,每级接种一定浓度的指示菌,经过一定时间 培养后便可得到抑制指示菌生长的最大稀释倍数, 再与标准抗菌物质作比较,就可推算出发酵产物 的相对抑菌强度(效价)。
26
扩散法:将抗生素或发酵液通过一定的载体置于平 板上,由于扩散作用,平板上可形成一个以加样处 为中心的浓度梯度圈,离中心越远,浓度越小。事 先在平板上涂布指示菌,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浓 度高的地方指示菌不能生长,浓度低的地方能生长, 就可形成一个抑菌圈,观察抑菌圈的大小。
底物(营养成分) 培养温度 抗生素
pH条件 培养时间 氧的控制
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
17
抑 制 不 需 要 的 菌 类
控 制 培 养 条 件
控 制 营 养
18
富集培养的方法
分批式富集培养(摇瓶培养)
施加选择性压力培养法
恒化式富集培养(连续培养)
19
分批式富集培养(摇瓶培养)
分批式富集培养:将富集培养物转接到新的同一种 培养基中,重新建立选择性压力,如此重复转种几次 后,再取此富集培养物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以获得 单菌落。 分批式富集培养中,转种的时间是关键,应在所需 菌种占优势情况下转种。
23
菌种分离的两种方案
定向培养:采用特定的有利于目 的微生物富集的条件,进行培 养。 随机分离方法:不能提供任何 有助于筛选产生菌的信息时只 能通过随机分离的办法
24
2)随机分离方法
有些微生物的产物对产生菌的筛选没有直接的 选择性指示作用,因此利用随机分离的方法进 行分离。
25
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和分离
27
试验菌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它直接与检 出的灵敏性、抗菌素的活性和抗菌谱有关; 专一性强的筛选技术,主要是利用与抗生 素作用机制相关的酶、酶抑制剂、激活剂、 抗体等
28
几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分离方法
抗肿瘤药物产生菌:利用DNA修复能力突变株进行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
几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分离方法 酶抑制剂(药物)产生菌:某种化合物能在体外抑制 某种关键的人体酶,它就可能在体内有药理作用。故 主要选择与生理和病理关系明确的酶为靶酶进行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