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 ppt课件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教学目的:一、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四、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一、掌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二、体会本文叙事、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想:第一、二课时分析《爱尔克的灯光》,第三课时将巴金的另一篇文章《灯》作为课内自读介绍给学生。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解决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引入:二、新授:一)作者简介:巴金(1903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
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
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爱尔克的灯光

2、在夜幕中大门内亮起的灯光
为什么在故居绝对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者希望十八年后家乡有所改变。但现实却让他大 失所望和痛苦。作者要否定的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 在故居仍盘踞着,故乡的一切都没有改变。而作者 和故乡的那些人没有走同一条路,他想要年轻人冲 出封建牢笼,寻找自己的出路。故如此说。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 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 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我心灵的灯光: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 追求的象征。
巴金的代表作是《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 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动描绘,深刻暴露了 封建末世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 势力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 的觉醒及对封建势力的斗争。除小说外,巴 金还有《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 夜的悲剧》等十多个散文集。他的散文多描 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 追求光明的热情,意境清新,语言流畅。解 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 十四卷 。
3、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主旨的关 系。
答: 作者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文 章的例证和结论的关系。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 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 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的这种回忆暴 露旧家庭、旧礼教催惨青春和生命的罪恶,并 以这活生生的事实从反面催人猛醒:应冲出狭 小的“家”,去追求别样的人生。
第二部分(5—9)回忆姐姐的悲剧。姐姐 曾给作家以温暖,对于她的出走他乡也寄 寓过很大的希望。但姐姐“寂寞的死去” 了,她的命运“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 女子的命运”,她的悲剧也只是故乡上演 的无数个悲剧中的一个。18年来,姐姐的 身影和希望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常萦绕在 作者的心中.他思念故乡,希望看到故乡的变 化.但是“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看见的 还是一样的情形”,他深感痛心和失落。
爱尔克的灯光

结构
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 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 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 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 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18年后再回故乡的心情是怎样的?故乡的什么改变了,什 么没有变? 高兴——“但是它们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 没变的: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 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课文分析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5-9节)思考下列问题: 1.第六自然段揭示姐姐悲剧的原因。 巴金在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三姐李尧彩。巴金离家前一个月,她是给人家做填房, 上轿的时候,挣扎痛哭的情景曾给巴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一年后,她饱受公 婆的折磨,丈夫堕落成鸦片鬼,最后她就寂寞地死在医院里, 尸骨未寒, 丈夫竟 第 三次做新郎了。 姐姐的悲剧是罪恶的家造成的——“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了青年、摧残了青春、也摧残了生命。 2.第九段“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如何理解? “似乎一切全变了”——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 命葬入黄土”,“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有装束和名词”,指旧家庭人 和物的外在变化; “似乎都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 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 笑和眼泪”,指旧家庭影响下人的思想和命运都没有改变。 3.第七自然段写了第二种灯光是什么?有何含义?作者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爱尔克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作者的感情:愤怒
课文分析 阅读第13—15自然段,理解心灵的灯的含 义,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心灵的灯”是作者提到的第三种灯光,是作者心目中
爱尔克的灯光剖析

• 他感到故乡的变化只是装束和名词,
• 而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对青年的毒 害和束缚丝毫没有改变。
•
• 题目“爱尔克的灯光”出自欧洲的 古传说,爱尔克是人名,姐弟俩的 经历、情感与巴金姐弟俩同。
•
中心思想
• 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 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 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 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 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 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从而, 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 “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 明的前途。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 这灯光蕴含着一个姐弟情深的悲哀的故事,又象征着旧 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我心灵的灯”,这灯光是作者奔向广大世 界的前进道路上出现的,他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 对理想的追求。
2.以灯光作为统贯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
• 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萦贯穿全文,使文章成 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作者在文章开端处写伫立在故居门前 所见,并抓住故居门前的微弱灯光,这旧家庭曾给巴金以痛苦、 失望,混合着眼前微弱的灯光,使作者猛然联想起具有悲剧意味 的哈立希岛上的爱尔克的灯光,由此生发开去,展开对姐姐这一 旧氏女子命运的回忆,想起当年的姐弟之情,以及姐姐的悲惨遭 遇,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于是,联系照壁 上“长宜子孙”四个字,从而引出对封建家庭的遗训的批判。 从中清楚的领悟到: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于 是,作者的心灵之灯点亮了,指明了年青人应该走的人生道路。 所以,作者又一次离开狭小的“家”,投身到广大的世界中去。 路上在田野里的菜花中间,他又仿佛见到了常见的灯光,那是永 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作者以“灯为”贯穿全文,体现着作 者思想感情逐层推进的过程,标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断深化, 突出文章的主题。
《爱尔克的灯光》PPT课件

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即使是这种家庭中
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果光靠祖传的
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立的能力,那他们的才智也就被
毁灭了。作者以一个反判者的姿态批判它,并绝然表示:
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
里来的。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与旧家庭彻底绝裂,到
精选课件ppt
2.灯光的象征意蕴(略)
精选课件ppt
13
3.灯光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
• 作者一方面以“灯光”作抒情线索连缀全文,一 方面通过“灯光”突出并联系文章中批判“长宜 子孙”的主要内容,使作者思绪以情感的推进显 得更有层次。微弱的灯光映照了旧居的败落,随 后又通过爱尔克的灯光过渡到旧家庭的揭露与控 诉,并指出其败落的必然性,而这些又从反面给 人以教育,促使人们认清应走的人生道路。这正 是全文的内在涵义与逻辑。
精选课件ppt
9
写作特点
1.灯光具有深邃的象征意蕴,使文章充满了诗意。
本文写到的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蕴。
第一种灯光: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这灯光从色 彩来看“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给作者的感觉是“并 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使他感到 好像盛满希望的水碗被打碎了一般失望。这灯光象征旧 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
精选课件ppt
7
第三部分(10--12):作者在这里度过了五十个傍晚,寻
觅着人生的道路。批判“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毒害。
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巴金
讲得好: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很清楚,一个富裕的
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并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
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因为生活在这种富家的子孙没有
爱尔克的灯光

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代表作有: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 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 《随想录》和《海行杂记》。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 作家。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 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写作特色: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全文以“灯光”为标 题,又以“灯光”为线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笔墨抒发了感情, 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灯光,使作者“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 灯光”,想到了“在寂寞中死去”的姐姐。由此,作者清醒地看到: 祖上的遗训是荒唐的,“长宜子孙” 无法改变封建家族的堕落。作 者在批判了封建家庭的遗训后,告诉人们:“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 我引到这里来的。” 文章最后,当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又投 身于广大的世界中去时,作者说他仿佛又看见了灯光,那是作者常 见的灯光,是永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光”。。文章始终以灯 光为线索,最后又以灯光作结,结构严谨,笔墨集中,构成了一个 完美的艺术整体。我们写作文中也是可以做到的。像前面慕老师给 大家讲的一篇作文《距离》。作者以“距离”为题,由距离展开自 己对开始一个月的预科生活的思考,由距离将整个文章提携起来。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去构思。
课文分析 5.阅读第七自然段解释爱尔克灯光的意义 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 “作者想回到家,去看看自己的亲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到 自己的故乡。 这是文中出现的第二种灯光,哈里希岛上的灯光就是爱尔克 的灯光。旧家庭微暗的灯光,使作者联想到了哈里希岛上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是姐姐为弟弟点的灯,为的是给弟弟指出一条回家 的路,这是姐姐对弟弟的爱,这孤灯虽不曾唤回那位航海远去的 弟弟,可是不少捕鱼的人都能得到它的帮助,这也是人与人之间 的相助相爱,因此这灯光是照路的灯也是爱与温情的灯。姐姐愿 意用一生守侯弟弟,只要姐姐还在,灯就不会灭,希望也就还在, 因此,这灯光也象征着一种希望。 作者的感情: 愤怒——由爱尔克的灯光,作者想到了姐姐的悲剧命运,他 认为姐姐的命运就是罪恶的家造成的,由此作者对封建家庭、封 建礼教做出强烈的批判,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带着对封建家族的深深失望,带着对新 生活的热望和憧憬离开家的。当这次故乡之行,旧家族的噩梦再 次击碎他的幻想时,作者忽又感到了一种轻松和振奋,他说“我 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 这一定是我心灵的灯。”这灯光就像是一种指引,贯穿着巴金一 生对光明、公平、正义、良知的呼唤和对黑暗、不公、虚伪的鞭 挞,正是这种追求光明的精神和信念支撑着巴金,使他在他的作 品中,在他的人格中都同样闪烁着理想的光辉。他在《激流三部 曲》中,通过封建家庭里青年一代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控诉 着那些年轻生命的被摧残;在《爱情三部曲》中,他表现着有为 知识青年的理想和反抗;在《寒夜》中,他哀悼着善良人们命运 的渺小和无力,试图通过这些悲剧性的描写,唤起人们对黑暗不 公的憎恨和记忆,和对于光明的渴望。也正是因为始终对未来抱 有希望,这些作品才能在当时不仅仅唤起广大读者的悲哀、痛苦 和同情,而且更能使他们惊醒和感奋起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时 代和环境,选择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早期的作品如此,晚年的 《随想录》更是以深刻的反思精神撼人心灵,赢得了世人对巴金 的尊敬。《随想录》是巴金晚年抱病完成的作品,是对十年文革 的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和批判,《随想录》被人们誉为“讲真话 的大书”,巴金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课件: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所以他想起了怀着遗憾寂寞地死去的姐姐。姐姐没有能 等到他归来的这一天,没能如约听他讲述外边世界的故事。
9
第三部分(第7-12自然段)揭露“长宜子孙”这条老路 的罪恶,引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 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 起眼睛做梦。 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 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 的旧友。
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作我们坐骑的脊背光滑 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
拟人化手法的运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久别的故居既 亲切又陌生的感觉。
4
因为故居已易了主人,作者不得不驻足于故居门外, 只能用目光去抚摸那闭目可见的熟悉的一切。
这一段与其说叙写的是“我”见到灯光、离开旧居、再 回头观望的行动过程,不如说是抒写了“我”看到旧居灯光 时的种种感受和痛苦的心境。
作者寓情于事,在叙事中抒情。在这里,人的行动只是 一个简要的轮廓,而感情却像一条波涛起伏的河流,一浪高 过一浪地向前灯光,然而,这灯光 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他没有为大家庭的由盛到衰而慨叹,但却为不必要的悲 剧和社会的停滞而痛心。
李公馆此刻已然换了主人,但作者的某个姑母或嫂嫂, 还会设法进入,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表现出对曾经兴旺的 大家庭的留恋。却浑然不知正是这个大家庭以及它赖以存在 的旧制度、旧礼教使她们倍受折磨,使她们寂寞地生,寂寞 地死,姐姐的悲剧就是她们的共同命运。
爱尔克的灯光(课堂PPT)

课文理解
阅读第1~4段,概括层次大意。 写作者“我”回到了阔别十八年的故居,在故居门前的所思、
所见、所感。 第一部分: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 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 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 忆。“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 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当他 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引出 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接着,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3
作家作品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 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 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4
写作背景
作者巴金自幼生活在成都一个号称“首富” 的封建家庭,19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经过18 年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他怀 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 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 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的变化只是装束和名词,而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对青年的毒害和束缚丝毫没 有改变。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 《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
5
写作背景
本文为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文章写于1941 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 收入散文集《龙·虎·狗》 ,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题目“爱尔克的灯光”出自欧洲的古传说,爱尔克是人名,姐 弟俩的经历、情感与巴金姐弟俩同。
6
写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3
作家作品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 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 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ppt课件
4
写作背景
作者巴金自幼生活在成都一个号称“首富” 的封建家庭,19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经过18 年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他怀 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 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 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的变化只是装束和名词,而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对青年的毒害和束缚丝毫没 有改变。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 《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年仅19岁的巴金离家出走,去求学, 去探求救国的道路,去寻找人生的理想。时隔 十八年,巴金回到故乡,来到已经卖掉了的老 家旧居寻找儿时的生活和自己家族的历史,引 起了他很深的感伤和思索。 有一天傍晚,巴金走过故居,黯淡的灯光 让巴金想起了曾经送他远离家门的三姐尧彩, 以及她的悲惨结局。
ppt课件
11
重点理解
1.“长宜子孙” 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引发了作者
对人生道路的思索: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家庭和礼教 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 生命的死路,只有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到“广大的 世界中去”,才是一条光明之路。这里所表现的作者 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就是本文的中心 思想。
ppt课件
7
课文理解
阅读第1~4段,概括层次大意。
写作者“我”回到了阔别十八年的故居,在故居门前的所思、 所见、所感。
第一部分: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 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 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 忆。“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 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当他 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引出 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接着,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ppt课件
1
爱尔克灯光传说
在欧洲哈里希岛上住 着姐弟二人。弟弟出远门 航海去了,姐姐爱尔克点 上一盏灯,她想用灯光给 航海的弟弟照路,祝福弟 弟有一天一帆风顺平安归 来。但日子一天天过去, 却一直没有见到弟弟的踪 影,直到她带着失望 进入坟墓。
ppt课件
2
作家作品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11.25 - 2005.10.17),字芾甘,1904年出 生于四川成都。1923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 1927——1928年旅居巴黎,创作并出版了他的处女作《灭亡》。回国后 又陆续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 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作品。
巴金的代表作是《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 动描绘,深刻暴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势力的 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及对封建势力的斗争。
除小说外,巴金还有《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 》等十多个散文集。他的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 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意境清新,语言流畅。解放以后,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
ppt课件
8
课文理解
阅读第5~9段,概括层次大意。
展开对姐姐的回忆和怀念。
第二部分:回忆姐姐的悲剧。姐姐曾给作家以温暖,对于出走他 乡也寄寓过很大的希望。但姐姐“寂寞的死去”了,她的命运“是在 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她的悲剧也只是故乡上演的无数 个悲剧中的一个。18年来,姐姐的身影和希望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常 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他思念故乡,希望看到故乡的变化,但是“我去的 时候是这样,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他深感痛心和失落。
这一部分通过写对被旧制度吞噬了姐姐的深切怀念,指出:生活在这个旧家庭的 子孙,只能是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是不必要的浪费。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这把 杀人不见血的软刀,不知残害了多少像姐姐这些年青而又善良的人。他的笔开掘出一个 深刻的社会问题: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吞噬妇女、吞噬青年,有多少人的生命、精力、 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都被噬食了。
ppt课件
10
课文理解
阅读第13~15段,概括层次大意。 写作者再次离开狭小的家,又一次走向广大的世界。
第四部分:写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 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作者在亲友的送行中,离开 自己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家,奔向广大的世界。当然,离开生养自己的 家,免不了留恋、惆怅之情,是作者心灵的灯指引着他走向新的道路、走向 光明的“灯”,使他战胜了离愁,坚定的投身到广大世界中去的不可动摇的 信心。
ppt课件
9
课文理解
阅读第10~12段,概括层次大意。
抨击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揭露封建家训“长宜 子孙”对年轻人的毒害。
第三部分:作者在这里度过了五十个傍晚,寻觅着人生的道路,批判“ 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毒害。指出: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巴金讲得好: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很清楚,一个富裕的封建家庭,即使有 万贯家产,也并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因为生活在这种富 家的子孙没有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即使是这种家庭中的那些有 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果光靠祖传的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立的能力 ,那他们的才智也就被毁灭了。作者以一个反判者的姿态批判它,并绝然表示 :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那么,唯一 的出路就是与旧家庭彻底绝裂,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走自己的新路。
ppt课件
5
写作背景
本文为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文章写于 1941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 最初收入散文集《龙·虎·狗》 ,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题目“爱尔克的灯光”出自欧洲的古传说,爱尔克是人名,姐 弟俩的经历、情感与巴金姐弟俩同。
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