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克的灯光》课件

合集下载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




2、在夜幕中大门内亮起的灯光
为什么在故居绝对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者希望十八年后家乡有所改变。但现实却让他大 失所望和痛苦。作者要否定的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 在故居仍盘踞着,故乡的一切都没有改变。而作者 和故乡的那些人没有走同一条路,他想要年轻人冲 出封建牢笼,寻找自己的出路。故如此说。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 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 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我心灵的灯光: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 追求的象征。

巴金的代表作是《家》,通过对一个大官僚 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动描绘,深刻暴露了 封建末世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 势力的罪恶,歌颂了“五四”初期知识青年 的觉醒及对封建势力的斗争。除小说外,巴 金还有《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 夜的悲剧》等十多个散文集。他的散文多描 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 追求光明的热情,意境清新,语言流畅。解 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 十四卷 。



3、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主旨的关 系。

答: 作者对姐姐悲剧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文 章的例证和结论的关系。姐姐是个善良年青的 女性,本该有长久的幸福,然而她却悲惨的早 逝,甚至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的这种回忆暴 露旧家庭、旧礼教催惨青春和生命的罪恶,并 以这活生生的事实从反面催人猛醒:应冲出狭 小的“家”,去追求别样的人生。

第二部分(5—9)回忆姐姐的悲剧。姐姐 曾给作家以温暖,对于她的出走他乡也寄 寓过很大的希望。但姐姐“寂寞的死去” 了,她的命运“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 女子的命运”,她的悲剧也只是故乡上演 的无数个悲剧中的一个。18年来,姐姐的 身影和希望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常萦绕在 作者的心中.他思念故乡,希望看到故乡的变 化.但是“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看见的 还是一样的情形”,他深感痛心和失落。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

结构
第一部分:(1~4段)回到故乡、所见所思。 第二部分:(5~9段)回忆姐姐,批判封建思想。 第三部分:(10~12段)批判“长宜子孙”。 第四部分:(13~15段)再次离开狭小的家, 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18年后再回故乡的心情是怎样的?故乡的什么改变了,什 么没有变? 高兴——“但是它们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 没变的: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 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课文分析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5-9节)思考下列问题: 1.第六自然段揭示姐姐悲剧的原因。 巴金在文中提到的姐姐是三姐李尧彩。巴金离家前一个月,她是给人家做填房, 上轿的时候,挣扎痛哭的情景曾给巴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一年后,她饱受公 婆的折磨,丈夫堕落成鸦片鬼,最后她就寂寞地死在医院里, 尸骨未寒, 丈夫竟 第 三次做新郎了。 姐姐的悲剧是罪恶的家造成的——“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了青年、摧残了青春、也摧残了生命。 2.第九段“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如何理解? “似乎一切全变了”——变化了的是“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 命葬入黄土”,“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有装束和名词”,指旧家庭人 和物的外在变化; “似乎都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是“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 剧”,还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 笑和眼泪”,指旧家庭影响下人的思想和命运都没有改变。 3.第七自然段写了第二种灯光是什么?有何含义?作者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爱尔克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作者的感情:愤怒
课文分析 阅读第13—15自然段,理解心灵的灯的含 义,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心灵的灯”是作者提到的第三种灯光,是作者心目中

爱尔克的灯光剖析

爱尔克的灯光剖析

• 他感到故乡的变化只是装束和名词,
• 而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对青年的毒 害和束缚丝毫没有改变。

• 题目“爱尔克的灯光”出自欧洲的 古传说,爱尔克是人名,姐弟俩的 经历、情感与巴金姐弟俩同。

中心思想
• 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 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 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 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 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 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从而, 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 “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 明的前途。
第二种灯光:是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 这灯光蕴含着一个姐弟情深的悲哀的故事,又象征着旧 家庭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第三种灯光:“我心灵的灯”,这灯光是作者奔向广大世 界的前进道路上出现的,他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 对理想的追求。
2.以灯光作为统贯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
• 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萦贯穿全文,使文章成 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作者在文章开端处写伫立在故居门前 所见,并抓住故居门前的微弱灯光,这旧家庭曾给巴金以痛苦、 失望,混合着眼前微弱的灯光,使作者猛然联想起具有悲剧意味 的哈立希岛上的爱尔克的灯光,由此生发开去,展开对姐姐这一 旧氏女子命运的回忆,想起当年的姐弟之情,以及姐姐的悲惨遭 遇,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于是,联系照壁 上“长宜子孙”四个字,从而引出对封建家庭的遗训的批判。 从中清楚的领悟到: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于 是,作者的心灵之灯点亮了,指明了年青人应该走的人生道路。 所以,作者又一次离开狭小的“家”,投身到广大的世界中去。 路上在田野里的菜花中间,他又仿佛见到了常见的灯光,那是永 远指引他前进的心灵的灯。作者以“灯为”贯穿全文,体现着作 者思想感情逐层推进的过程,标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断深化, 突出文章的主题。

21爱尔克的灯光

21爱尔克的灯光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 主要是围绕这死去的姐姐展 开回忆和联想,以姐姐惨死 的事实说明,青年们只有彻 底挣脱封建家庭和封建道德 的束缚,奔向广阔的世界, 才有希望,才有出路。
❖ 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
作者以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姿 态,集中笔力批判“长宜子 孙”,把冲破旧家庭提高到走 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一高度来 认识。
❖ 爱尔克,一个美丽的女孩子,那个欧洲古传说的主 人公。 她和心爱的弟弟住在一个叫“哈里希”的孤岛上, 这里荒无人烟,只有他们姐弟二人相依为命。 年少的弟弟终于耐不住孤岛生活的寂寞,决定独 自出海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姐姐的泪水和劝阻 也没能牵绊少年匆忙的脚步,他义无反顾踏上了远 航之旅。 临别之际,面对爱尔克担忧不舍的眼神,弟弟让 姐姐耐心等着自己,他说他很快就会平安归来,还 要把外面的新鲜事讲给她听。 弟弟走后,爱尔克每天都在窗前点一盏油灯为他 引航,多少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守着微弱的烛光 整夜难眠,她怕弟弟看不到这灯火,怕弟弟会遭遇 不测。 日子一天天过去,孤岛的小屋里,每个晚上灯火都 亮着,那是爱尔克在焦急地等着弟弟平安归来。 日日翘首,夜夜盼望,可是一直到她心力憔悴孤独 地死去,也没能盼回她的弟弟——这个远航的少年! 于是,这个绝望的女子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以“爱尔克的灯光”为题,有这样几个含 义: 1、讴歌姐弟之情,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 念; 2、爱尔克的灯光能照亮归来的路,若它熄灭 了,这里就不再给人以光亮的感觉; 3、引人深思,使全文有浓郁的诗意。
四、课文串讲: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主要写“我”回到阔别了18年的故 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作者 看到故居大门内的照壁上“长宜子 孙”四个字“原样地嵌在那里”,不 禁感慨万千,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往 事的回忆。第1自然段的“长宜子 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

教学目标:一、通过给学生讲解巴金的家的背景及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复杂情感。

二、,通过对“灯光”的分析,把握本文的结构线索,学习使用象征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三、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朗读技巧,恰当地表现本文内容、情感。

四、在思考与讨论中,理解长宜子孙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灯光的象征性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思考长宜子孙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式与探讨式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一、作者介绍):同学们,我们已经有没有学过巴金的课文?《鸣凤之死》。

那我们对巴金有多少了解呢?巴金(1904-200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巴金是他在写小说《死亡》时起用的笔名,之后一直延用。

巴金的代表作有被称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及被称为爱情三部曲的(《雾》《雨》《电》)。

巴金的代表小说还有《灭亡》《寒夜》《憩园》;代表散文有其晚年写的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忏悔录”的《随想录》和《海行杂记》。

巴金被人们称为一个敢说真话的作家。

亦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板书:一、巴金(1904-2005)李尧棠,字芾甘。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随想录》“真话的大书”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

当时全国各地燃烧着抗日的烽火,而在成都巴金的老家却像一个闭塞的孤岛。

那些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的青年,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禁锢,他们虽然不满现实处境,但没有勇气冲出“甜蜜的家”,也看不到广大的世界。

作者在远离家乡的18年中之久后,带着家乡有所改变的愿望回到故乡。

但当这个旧家庭的叛逆者真正站到故居面前时,却看到人、事、物依旧,禁不住感慨万千,并在家乡住了50天之后再次离开了旧家庭。

这篇文章就是记录巴金回家这段时间的一些思考。

课件: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课件: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作者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这个传说表现的是姐弟情深, 盼望游子归乡,恰恰与作者的返乡与思亲的心情相契合。
所以他想起了怀着遗憾寂寞地死去的姐姐。姐姐没有能 等到他归来的这一天,没能如约听他讲述外边世界的故事。
9
第三部分(第7-12自然段)揭露“长宜子孙”这条老路 的罪恶,引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 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 起眼睛做梦。 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 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 的旧友。
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作我们坐骑的脊背光滑 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
拟人化手法的运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久别的故居既 亲切又陌生的感觉。
4
因为故居已易了主人,作者不得不驻足于故居门外, 只能用目光去抚摸那闭目可见的熟悉的一切。
这一段与其说叙写的是“我”见到灯光、离开旧居、再 回头观望的行动过程,不如说是抒写了“我”看到旧居灯光 时的种种感受和痛苦的心境。
作者寓情于事,在叙事中抒情。在这里,人的行动只是 一个简要的轮廓,而感情却像一条波涛起伏的河流,一浪高 过一浪地向前灯光,然而,这灯光 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
他没有为大家庭的由盛到衰而慨叹,但却为不必要的悲 剧和社会的停滞而痛心。
李公馆此刻已然换了主人,但作者的某个姑母或嫂嫂, 还会设法进入,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表现出对曾经兴旺的 大家庭的留恋。却浑然不知正是这个大家庭以及它赖以存在 的旧制度、旧礼教使她们倍受折磨,使她们寂寞地生,寂寞 地死,姐姐的悲剧就是她们的共同命运。

爱尔克的灯光(课堂PPT)

爱尔克的灯光(课堂PPT)
7
课文理解
阅读第1~4段,概括层次大意。 写作者“我”回到了阔别十八年的故居,在故居门前的所思、
所见、所感。 第一部分:作者怀着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 内“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了触动了他的情 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 忆。“长宜子孙”有引领全篇的作用。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 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当他 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引出 欧洲关于爱尔克姐弟的传说。接着,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3
作家作品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 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 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4
写作背景
作者巴金自幼生活在成都一个号称“首富” 的封建家庭,19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 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故乡成都。经过18 年漫长岁月的奋斗,他已成为著名作家。他怀 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的心愿回来看望,在故乡 住了50天,但他感到这个家和他18年前出走时 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的变化只是装束和名词,而 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对青年的毒害和束缚丝毫没 有改变。于是他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写下了 《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文章。
5
写作背景
本文为抒情散文,选自散文集《龙·虎·狗》。文章写于1941 年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最初 收入散文集《龙·虎·狗》 ,后收入《巴金文集》第十卷。
题目“爱尔克的灯光”出自欧洲的古传说,爱尔克是人名,姐 弟俩的经历、情感与巴金姐弟俩同。
6
写作背景

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1923年离开他生活了十九年的成都的大家庭到南京、上海、法国等地读书,并开始写作生涯。

此后,他辗转各地,直到1941年才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

这其间他的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个保安处长。

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万千,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

他写下了与此有关的长篇小说《憩园》和散文《爱尔克的灯光》。

封建家训“长宜子孙“和“爱尔克的灯光”这两个对立的意象展开的。

“长宜所表现出的落后性,它成为禁锢、腐蚀子孙的“狭的笼”,成为封建意识对青是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文章通过姐姐的悲剧以及在“家”这个小圈子里发生的许多悲剧,揭示了封建家庭对许多年轻的心灵的囚禁和对许多年轻生命的摧残,从而在理性和感情上彻底否定了这一条“长宜子孙“的道路。

作者还生动形象的表现。

灯光还成为本文的线索,三种灯光的出现,展示了作者心灵的轨迹,尤其是爱尔克的灯光,贯穿始终,把不同地点、时间的生活材料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最后以心灵的灯光作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推进和深化。

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记叙,引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并进一步引发了他巴金散文的一贯特色。

[本文要点]1.文学常识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

处女作《幻灭》,《爱情三部曲》(雾,本文写作于19412.本文主旨本文通过抒写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诉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年轻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由18年后“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景”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旧家庭决裂,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3.本文所展示的两种人生道路。

一条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

另一条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家》
• 《家》,通过对一个 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内幕 的生动描写,深刻揭露了 封建的腐朽与黑暗的社会, 控诉了旧礼教的罪恶,歌 颂了五· 四初期知识青年 的觉醒和斗争。
作者简介
• 建国以后,巴金曾任 全国政协主席、全国文联 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 席等职务,为新中国文艺 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 献。他的作品集为《巴金 文集》,另有《分(1—4):主要写作者回到阔别了18年 的故居,在门外徘徊时的所思、所感。作者怀着 亲切的心情在故居门外徘徊,当他看到大门内 ‚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的嵌在那里时,一下 了触动了他的情怀,他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 于是展开了对18年前的往事的回忆。‚长宜子孙‛ 有引领全篇的作用。故居的大门内闪亮了昏暗的 灯光,然而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 心上的黑暗。当他再看那微弱的一线光时,猛然 联想到哈立希岛上的灯光。由此引出欧洲关于爱 尔克姐弟的传说。接着,文章自然过渡到第二部 分。
中心思想
• 本文通过抒写了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 所思、所感,控述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 家庭对年青生命、年青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 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且由18年后回来时 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 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清醒认识。从而, 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 唯一的出路是和旧家庭决裂,年青人应该走出 ‚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 明的前途。
• 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 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时 致力于文学创作活动。 • 鲁迅曾称他是“一 •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 •想的作家,在屈指可 •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 •家。
作者简介

巴金是中国20世纪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创作 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其中长篇小说和 中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1部,散文集20部。 • 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 《电》),《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寒夜》、 •《憩园》等,在国内
文章展示了两种人生道路:一条道路是祖
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儿孙创建家业,积 攒财富,希冀为子孙谋求舒适与幸福,实质却葬 送了许多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善良 人的心灵,使许多人走着憔悴的捱着日子的人生 道路。又一条道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 封建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 广大的世界中去。作者明确否定了旧家庭祖辈们 为儿孙投计安排的人生道路,并庆幸自己走出了 小天地,更坚定的走向广大世界,探求新的人生 道路。
1934年摄于上海寓所
背景材料
• 文中提到的姐姐是 作者的三姐。她于1923 年出嫁,做了人家的填 房,饱受虐待,一年后 死去,灵柩被抛到尼姑 庵里。巴金这次回故乡 探望旧居,感慨良多,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背景材料
• 巴金在法国求学 时从一本德国教科书 里读到了它,也许是 因为联想到自己心爱 的姐姐而印象很深, 后来曾多次提到这个 传说。在这篇散文中 作者又引用了这个传 说,并以“爱尔克的 灯光”作标题,以寄 托对姐姐的怀念。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散 文《龙· 虎· 狗》。文章写于1941年 3月,原载1941年4月19日重庆《新 蜀报》副刊《蜀道》,最初收入散 文集《龙· 虎· 狗》 ,后收入《巴 金文集》第十卷。
背景材料
• 巴金1927年赴巴 黎留学。1941年1月第 一次回到离别了十八 年的故乡成都,回到 他生活了十九年的公 馆故居。这时,旧居 已换新主,家已破败 分裂。
巴 金
爱 尔 传克 说灯 光 的
在欧洲哈里希岛上住着姐弟二人。 弟弟出远门航海去了,姐姐爱尔克点 上一盏灯,她想用灯光给航海的弟弟 照路,祝福弟弟有一天一帆风顺平安 归来。但日子一天天过去,却一直没 有见到弟弟的踪影,直到她带着失望 进入坟墓。
象征
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 的,具有含蓄性;也就是用具体事物表现 某种特殊意义。
• 第二部分(5—9):通过写对被旧制度吞噬了 姐姐的深切怀念。指出:生活在这个旧家庭的 子孙,只能是寂寞的活着,寂寞的死去,是不 必要的浪费。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这把杀人 不见血的软刀,不知残害了多少像姐姐这些年 青而又善良的人。他的笔开掘出一个深刻的社 会问题: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吞噬妇女、吞噬 青年,有多少人的生命、精力、感情、财富, 甚至欢笑和眼泪,都被噬食了。
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 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爱尔的灯光
巴金
作者简介
•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 甘。出生于四川成都。在五四运动民主思 想的影响下, •1923年冲破封 •建家庭的樊笼, •到上海、南京等 •地求学。 •1927-1928年旅 •居法国巴黎。
作者简介
第三部分(10--12):作者在这里度过了五十个傍晚,寻 觅着人生的道路。批判‚长宜子孙‛对子孙们的毒害。 并指出:爱尔克的灯光是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巴金 讲得好: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很清楚,一个富裕的 封建家庭,即使有万贯家产,也并不能拯救其中一代又 一代青年没落的命运。因为生活在这种富家的子孙没有 生活技能,找不到正确的生活道路。即使是这种家庭中 的那些有理想、有善良气质的年青人,如果光靠祖传的 财富生活,没有自食其立的能力,那他们的才智也就被 毁灭了。作者以一个反判者的姿态批判它,并绝然表示: 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 里来的。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与旧家庭彻底绝裂,到 广大的世界中去,走自己的新路。
第四部分:写作者再一次离开狭小的‚家‛,在 ‚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作者在亲友的送行中, 离开自己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家,奔向广 大的世界。当然,离开生养自己的家,免不了 留恋、惆怅之情,是作者心灵的灯指引着他走 向新的道路、走向光明的‚灯‛,使他战胜了 离愁,坚定的投身到广大世界中去的不可动摇 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