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窗户发展史
门窗发展历程

门窗发展程门窗,古时亦称为牅,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显得相当活跃,是一种独具文化意蕴于审美魅力的重要建筑构件。
我国传统窗饰艺术的起源建筑门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
建筑门窗作为我国古代灿烂建筑文明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的住所是天然岩洞。
"上古穴居而野处",无数奇异深幽的洞穴为人类提供了最原始的家,洞穴口的草盖大约便是最早的门。
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出现了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从而出现了具体定义的门窗。
门的主要形式为版门,在商代铜器方禹中可以见到版门的记载。
它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庙宇、住宅的大门,一般都是两扇。
在汉代记载中强调皇帝王尊,九道壮丽的门才足以显其威:1、关门;2、远郊门;3、近郊门;4、城门;5、宫门;6、库门;7、雉门;8、应门;9、骆门。
这种门的形式一直延续,在汉徐州画像石和北魏宁懋石室中都可见到,唐宋以后的资料更多。
一般做建筑的外门与内部隔断,每间可用4、6、8扇,每扇宽与高之比在1:3至1:4左右。
宋朝《营造法式》规定每扇门的宽与高之比为1:2,最小不得少于2:5。
版门又分两种,一种是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与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穿带若干条,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高级的再加门钉和铺首。
另一种是镜面版门,门扇不用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宋、金一般用4抹头,明、清则以5、6抹头为常见。
唐代花心常用直棂或方格,宋代又增加了柳条框、毯纹等,明、清的纹式更多。
框格间可糊纸或薄纱,或嵌以磨平的贝壳。
汉唐时期是窗饰艺术的发展期,出现了横披窗及直棂窗等新式类型,网纹、琐纹及球纹等窗棂纹样的窗饰;宋、辽、金时期是窗饰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出现了栏槛钩窗、落地长罩及隔扇窗等多种类型;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窗饰艺术发展期,出现支摘窗、码三箭漏明窗等多种造型丰富的窗饰类型,此后随着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窗饰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
木窗的历史与发展

木窗的历史与发展木窗,是传统建筑中一种常见的门窗形式。
它们用精美的雕刻和各种颜色的漆面,为建筑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然而,这种传统的门窗在不断的发展和变革中,逐渐演化出不同的形式,走向更加现代化、美观和实用化。
本文将为您介绍木窗的历史与发展。
1. 木窗的起源与历史木窗的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500年的中国汉代,当时木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
这些门窗一般是由木板和竹子制成,然后安装在房子的墙洞上。
在当时,这些木窗通常只是一个木框架,没有任何玻璃或其他遮挡物,只能起到通风、透光和防止风沙等作用。
随着时代的演进,新型的窗户材料和技术逐渐出现,也为木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期间,木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的木窗通常非常大,可以延伸到地板,也可以包括窗台和木板门。
这些门窗通常被厚实的木料和大量的雕刻所包围,展现了中国固有的美学和建筑文化。
在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木窗的装饰更加精致,多使用金属作为窗框的材料,加上木料的雕刻技术,使木窗不但美观,还具有很强的功能性。
在日本,和式建筑也广泛使用木窗,木窗在日本有着独特的概念和设计。
在日本传统建筑中,木窗常常被用来与室内的景色融合,这种窗户设计与日本固有的自然美学理念相一致。
在欧洲,中世纪的木窗设计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演变。
在早期,古典木窗通常被设计为狭长的止水板,当时的玻璃技术还不成熟,所以通常使用的是布纱或其他的遮挡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玻璃技术的进步,木窗的窗玻璃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且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欧洲的木工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2. 木窗的形式和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木窗的设计和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简单的木窗简单的木窗通常包括一对或多对横档和竖档,排列在一个相邻的水平或垂直方向上。
这种窗户通常装有玻璃和可开启的窗扇,也可以简单地关闭玻璃窗,防止雨水等自然元素进入室内。
狭长的木窗狭长的木窗通常被用在建筑物的门边,它们通常是垂直的,而且非常常见。
门窗发展历史

建筑门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
建筑门窗作为我国古代灿烂建筑文明的组成部分,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的住所是天然岩洞。
"上古穴居而野处",无数奇异深幽的洞穴为人类提供了最原始的家,洞穴口的草盖大约便是最早的门。
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出现了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从而出现了具体定义的门窗。
门的主要形式为版门,在商代铜器方禹中可以见到版门的记载。
它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庙宇、住宅的大门,一般都是两扇。
在汉代记载中强调皇帝王尊,九道壮丽的门才足以显其威:1、关门;2、远郊门;3、近郊门;4、城门;5、宫门;6、库门;7、雉门;8、应门;9、骆门。
这种门的形式一直延续,在汉徐州画像石和北魏宁懋石室中都可见到,唐宋以后的资料更多。
一般做建筑的外门与内部隔断,每间可用4、6、8扇,每扇宽与高之比在1:3至1:4左右。
宋朝《营造法式》规定每扇门的宽与高之比为1:2,最小不得少于2:5。
版门又分两种,一种是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与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穿带若干条,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高级的再加门钉和铺首。
另一种是镜面版门,门扇不用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宋、金一般用4抹头,明、清则以5、6抹头为常见。
唐代花心常用直棂或方格,宋代又增加了柳条框、毯纹等,明、清的纹式更多。
框格间可糊纸或薄纱,或嵌以磨平的贝壳。
从代表地位的城门到看家护院的院门,再到现在作为空间的分割与出入的房门,门在建筑史上一直作为重点存在。
由门发展出的窗,也同样经历了一段发展史。
最早的直棂窗在汉墓和陶屋明器中就有,唐、宋、辽、金的砖、木建筑和壁画亦有大量表现。
从明代起,它在重要建筑中逐渐被槛窗取代,但在民间建筑中仍有使用。
唐以前仍以直棂窗为多,固定不能开启,因此功能和造型都受到限制。
宋代起开关窗渐多,在类型和外观上都有很大发展。
关于智能窗户的近三年的文献

关于智能窗户的近三年的文献“智能窗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
门窗,古时亦称为牅(yong),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显得相当活跃。
那时的门窗采用的是木制结构加糊纸组成的,后来发展到木窗、钢窗、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再到现在的断桥铝门窗,以及崭露头角的智能窗户。
其实,门窗发展最快的几个阶段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发展的。
在上古时代,我国境内已知的人类的住所是天然岩洞。
无数奇异深幽的洞穴为人类提供了最原始的家,洞穴口的草盖应该算作最早的门了。
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出现了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从而出现了具体定义的门窗。
门的主要形式为板门,它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庙宇、住宅的大门,一般都是两扇,这种门的形式一直延续很长时间。
东汉朝开始,一直到宋代,门窗经历了非常重要的发展史。
窗从最初的板门到棂窗,但是棂窗是固定的不能开启,功能和造型受到很多限制。
到了明代,人们研发出直棂窗,这样直棂窗可以开启,方便人们的使用了。
1911年钢门窗传入中国,钢门窗性能虽好,但国内优质冷轧薄板生产厂家很少,造成彩色钢板价格上扬,使成窗价格居高不下,失去与铝合金门窗竞争的实力。
铝合金门窗兴起于80年代,延续至今,在我国南方还在使用铝合金门窗,铝合金门窗经历几十年的发展,现今还是我国的主导门窗产品。
并且十分具有竞争力。
90年代,逐渐出现了塑钢门窗,塑钢门窗的辉煌历程是90年代,现如今塑钢门窗还在使用,但比率在逐年下降。
随后逐渐取代塑钢门窗的是断桥铝门窗。
断桥铝门窗最早兴起于2005年,如今已有10个年头了,断桥铝门窗目前在建筑门窗市场上的占比率在逐年增加。
在断桥铝门窗之后,这才出现了智能窗户。
虽然智能窗户现在还没有普及,但它的市场还是很广的。
由此可见,“智能窗户”的发展,经历了“性能”到“功能”,以及现在及将来的“智能”发展轨迹。
如今,世界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窗户已经迎来了发展蓝海的好时机。
窗户的发展历程

窗户的发展历程窗户是人类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窗户的历程也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古代,人们的居住环境简陋,窗户更是简单粗糙。
最早的窗户是用竹子或者木头制成的,这种窗户只是简单地把一块开口加到墙上,用来窗明几净地照射光线进入室内。
由于材料简陋,这种窗户往往无法很好地隔音和隔热,同时也无法防止风沙的侵袭。
这种窗户制作容易,成本低廉,但功能有限。
随着古代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有了一些窗户的创新。
在古代中东地区,人们开始使用硝石制作窗户,从而在进一步提高窗户的采光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保护效果。
在古代欧洲,人们开始使用青铜或者铁制作窗户,这些窗户的强度远远超过了竹木窗,更加耐用。
同时,人们还慢慢地开始使用透明的材料,如玻璃,来制作窗户,显著提高了窗户的功能和外观美感。
进入工业时代,窗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玻璃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制作更大面积的窗户,以提高采光效果。
窗户的设计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矩形窗户发展到了花窗和圆形窗户等各种形状,破坏了传统窗户的单一性,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在现代,窗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注重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窗户的隔热性能、隔音性能以及防护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于是,新一代的窗户材料应运而生,如PVC窗、铝合金窗、塑钢窗等,这些材料既能够很好地隔绝外界的噪音和温度,又能够保护室内的安全和隐私。
同时,现代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智能窗户的诞生。
智能窗户可以通过遥控或者传感器来自动调节窗户的开启程度和玻璃的透光度,从而实现优化的采光效果和室内温度的调节。
这种窗户不仅提高了舒适性和便利性,也减少了能源的浪费,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一步。
总的来说,窗户的发展历程是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建筑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从简陋的竹木窗到现代的智能窗户,窗户的外观、功能和材料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舒适性和环保性的追求,窗户的未来发展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
中国古代窗户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窗户的发展历程从秦汉以来,一直在变化,我们的门窗就随着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的古建筑多以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这使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建筑的审美中心。
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就能看到窗的变化,早期的窗,比较小,而“窗”字底下是一个“囱”字,烟囱的“囱”。
最早这个字就念“窗”,它是用来透气换气的,而现在说的烟囱则是用来排烟的通道,过去就是采光的一个通道。
后来呢,随着建筑的变化,对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窗的演变历史窗在宋代以前就是一个竖格,后来就出现了横格,然后斜格既后来大量的雕饰。
它的功能除具最早的那种采光功能,更多的增加了装饰功能,这点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明清古门窗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在后面要具体说明)。
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个门窗,早期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玻璃。
没有玻璃的时候,如果窗做得过大,一刮风它会破掉,所以它就必须要加窗棂格,窗棂格的间距是要保证窗的强度。
我们在唐代以前虽然有了纸,但是那个纸还不能大面积当窗户纸用,所以古书上记载的大多都是用绫这个丝绸织品代替,可是它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它透光性相对纸来说不是很好。
到了明清,纸大量应用到窗户上,这个的应用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它的间隔可以适当地增大。
在北方有比较大的窗户格,纸的拉力很好。
这样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换,这就是窗户在它实际功能中的一个应用。
比如北方比较寒冷,甚至有的窗户要糊两层纸,过去有句话说“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实际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两边都糊,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着火是因为东北经常下雪,雪如果浸入,窗户纸很快就坏掉,所以它必须两面糊。
而在南方就是糊里侧,窗棂看得很清楚。
这是由于地域特点产生的特征。
二:窗的开启,形式门窗处理是建筑艺术和技术处理的综合反映。
中国传统建筑一般不在山墙开门辟窗,正面多由门窗联体构成。
窗式包括直棂窗、槛窗、横披和漏窗等。
唐以前直棂窗为多,固定不能开启,使窗的功能和造型受到一定限制。
窗棂文化 故事

前言: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窗棂文化故事》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窗棂文化故事》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窗棂文化故事具有以下内容:窗棂文化:流传千年的故事与智慧窗棂,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建筑的美学与实用性,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窗棂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演绎了一幕幕流传千年的故事与智慧。
一、窗棂的起源与发展窗棂,即窗户的格子,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木质建筑。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窗棂的样式和材质也逐渐丰富多样。
从最初的简单几何图案,到后来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复杂图案,窗棂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
二、窗棂文化的内涵窗棂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窗棂往往被视为连接内外、沟通天地的媒介。
通过窗棂,人们可以欣赏到窗外的自然美景,也可以感受到室内的温馨氛围。
同时,窗棂上的图案也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窗棂文化的故事窗棂文化中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典故。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描绘了通过窗户看到的西岭雪山的美景。
这个典故不仅展现了窗棂在观景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窗棂的民间故事。
例如,有些地方流传着“窗棂上的龙凤呈祥”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某个时期,一位工匠为了祈求家人平安、事业顺利,在窗棂上雕刻了一对龙凤图案。
不久之后,他的家人果然平安健康、事业有成。
门窗发展史 A

雕窗样式
故宫特写
恭王府特写 北京恭王府
20世纪初| 材质变化,铁,钢门窗
材质:钢铁,玻璃 形制:窗的类型变简单,方正 典型:无 图片相关景点:《南京总统府》
20世纪70年代| 铝合金门窗时代开启
材质:铝合金,玻璃 形制:窗的类型变简单,方正,追求质量/材料/设计,注重
环保、隔音等多种性能。 典型:无 图片相关景点:《救火英雄》
电影《孔孔子子》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材质:木头、绫、纸 形制:直棂窗为多,固定不能开启,使窗的功能和造型受到一定限制 典型:河南汉代明器陶楼、甘肃武威明器陶楼 相关影视作品:《新三国》
出土汉代陶楼明器
汉代宫殿建筑模型
电视剧《新三国》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材质:木头、绫、纸 形制:直棂窗为多 典型:日本唐招提寺 相关影视作品:《大明宫词》
上海豫园
▲明之后,门窗在工艺上推陈出新,集
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形成庄重
高贵的风格,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又雕工精美,给人以很高的视觉享受。电影《新龙门客栈》
天坛特写
清代:公元1636-1912年
材质:木头、纸、玻璃 形制:窗的类型在清代明显加多,窗棂格图案更为繁杂 典型:北京恭王府 相关影视作品:《康熙王朝》
《清明上河图》中宋代建筑群
正方格
▲宋代之后作为建筑之眼的门窗,已不再 是文人透过其观景的框架,而已成为刻意 美化建筑的展示主体,追求精致,追求情 趣。
河北正定隆兴寺
பைடு நூலகம்视剧《水浒传》
窗户是用底座和木杆撑 起来的
金莲手滑了.... 遗失 晒衣杆-1~ 获得 野生帅哥 +1~
来的是谁家女子? 生得是满面春光,美丽非凡! 这位姑娘,请你别关窗, 你可知自己犯下什么样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古城堡
4
三、窗户的历史
史前时代: 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材质:泥巴、草、树枝、兽皮
形制:粗糙的开孔
典型:半坡遗址民居(至今6000年前左右)
相关影视作品:《史前一万年》
5
半坡遗址民居复原模型
6
电影《史前一万年》
7
梁柱结构建筑
8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材质:木头、绫、茅草 形制:牖。窗有棂条窗、支窗、漏窗和气楼天窗等几种 纹样以直棂、卧棂(百叶窗)、斜方格等为常见 典型: 无 相关影视作品:《孔子》
雕窗样式
39
电视剧《康熙王朝》
40
南京总统府
41
现代窗户
42
20/3/4
45
21
《清明上河图》中宋代建筑群
22
河北正定隆兴寺
23
正方格
24
北宋汴梁城示意图
25
电视剧《水浒传》
26
电视剧《杨门女将》
27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材质:木头、纸 形制:井字格、柳条格、枕花格、锦纹格 仙桃葫芦,福寿延年,石榴蝙蝠,扇状瓶形等等 典型:天坛、上海豫园 相关影视作品:《传奇皇帝朱元璋》
9
汉阙
汉阙是现存最老的建筑,共29座,其中20座在四川。汉 代成对地建 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 筑物。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古代“阙 ”、“缺”通用)。
10
直棂
卧棂
斜方格
11
电影《孔子》
12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材质:木头、绫、纸 形制:直棂窗为多,固定不能开启,使窗的功能和造型受到一定限制 典型:河南汉代明器陶楼、甘肃武威明器陶楼 相关影视作品:《新三国》
中国古代窗户发展史 1
一、窗户是什么
窗户,在建筑学上是指墙或屋顶上建 造的洞口,用以使光线或空气进入室 内。事实上窗和户的本意分别指窗和 门,在现代汉语中窗户则单指窗。 “窗”本作“囱”,即在墙上留个洞, 框内的是窗棂,可以透光,也可以出 烟,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
2
二、窗户的作用
➢ 采光 ➢ 通风 ➢ 装饰 ➢ 防御 ➢ 新概念
28
天坛特写
29
徽派建筑
30
徽派建筑特写
31
上海豫园
32
豫园特写
33
电影《新龙门客栈》
34
清代:公元1636-1912年
材质:木头、纸、玻璃 形制:窗的类型在清代明显加多,窗棂格图案更为繁杂 典型:北京恭王府 相关影视作品:《康熙王朝》
35
故宫特写
36
北京恭王府
37
恭王府特写
38
13
汉代宫殿建筑模型
14
出土汉代陶楼明器
15
电视剧《新三国》
16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材质:木头、绫、纸 形制:直棂窗为多 典型:日本唐招提寺 相关影视作品:《大明宫词》
17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
18
唐招提寺特写
19
电视剧《大明宫词》
20
宋代:公元960-1279年
材质:木头、纸 形制:宋起开关窗渐多,在类型和外观上有许多发展 出现格子窗,因为宋代人喜欢方形,首都汴梁也是回字造型 典型:河北正定隆兴寺 相关影视作品:《杨门女将》、《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