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学

合集下载

岩溶学作业

岩溶学作业
[岩溶] karst “喀斯特”的同义语,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决定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1981年在山西召开的“北方岩溶学术讨论会”上,议定“岩溶”和“喀斯特”二者皆可以通用。
[假岩溶] pseudokarst 有些学者把主要由非化学溶蚀作用产生的在形态上类似岩溶的现象,统称为假岩溶。如黄土地区的土林、天生桥等。
1我国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展有哪些主要科学技术问题
2 石漠化现象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态问题,试分析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对策
3 概述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分析其形成背景,并谈谈自己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的认识
4 峰林地貌又称“中国式喀斯特”,请就我国峰林地貌基本特征及其演化谈自己的认识
[喀斯特] karst 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选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因此,喀斯特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可有“喀斯特现象”、“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区”等多重含义。世界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最多,其分布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5%。喀斯特一词原来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里亚半岛(Istria pen.)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大利语叫carso,德语叫karst,为石头之意。18世纪初,欧洲人使用了德语karst一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依奇(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他借用了“喀斯特”这一名词作为石灰岩地区的一系列溶蚀作用过程和产物的名称,现已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我国对喀斯特现象,远在晋代(265-420)就有文字记载。在17世纪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年)考茶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带的喀斯特地貌,探寻了300多个洞穴,详细记述了喀斯特地区的地貌特征。但把喀斯特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还是20世纪初开始的。

岩溶学词典

岩溶学词典

岩溶学词典袁道先主编(地质出版社1988年出版)1.aeration zone, vadose zone[包气带]又称渗流带。

丰水期地下水位以上、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可溶岩的裂隙、管道运动的地带。

此带水流常不具静水压力,且不连续。

常形成近于垂直的洞穴。

在局部非可溶岩层之上可形成上层滞水及相应的水平洞穴。

2.allogenic water[外源水]来源于非可溶岩地区进入岩溶区的水流。

常具有较低的碳酸盐饱和指数,对岩溶地貌和洞穴的发育有特殊的作用。

3.arid region karst[干旱区岩溶]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岩溶。

干旱区降水量小,地面植被稀少,故地表地下岩溶微弱,一般只有溶痕、干谷等形态,且发育不完全。

在热带干旱区,因降雨后常跟随强烈的蒸发。

4.bare karst[裸露型岩溶]缺少植物和土层覆盖,可溶岩裸露地表的地区所发育的岩溶。

5.blind valley[盲谷]岩溶地区沿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地表有常流河或间歇河,其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入地下河6.blue hole[溶潭]在可溶岩地区,成潭状或井状、水深较大的天然地下水露头。

常年或仅雨季时出流,有的属承压性质。

潭水常与地下河有关。

源于深部缓流带的潭则受静水压力影响,地下水位高出附近水位。

有的动态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

7.buried karst[埋藏型岩溶]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之下的可溶岩类岩层所发育的岩溶。

这种岩溶一般不反映于地表。

形成的状似8.calcareous plate[钙板]由洞底片状薄层水流动时析出CaCO3薄板的沉积物。

9.calcareous sinter[泉钙华]由泉水沉积的石灰华。

10.calcareous tufa[石灰华]又称钙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水沉积成的大孔隙性次生碳酸钙。

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在植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盐过饱和沉积而成。

有的可堆积成巨大的石灰华台地,如云南中甸的白水台。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摘要:一、现代岩溶学概述1.定义及研究范围2.岩溶地貌特征二、岩溶形成的动力机制1.岩溶作用与气候变化2.岩溶作用与水文条件三、岩溶发育的过程与模式1.岩溶发育的基本过程2.岩溶发育的主要模式四、现代岩溶学的应用领域1.资源勘探与开发2.环境保护与治理3.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五、我国岩溶地区的典型案例分析1.桂林岩溶地貌2.云南石林3.贵州天坑六、现代岩溶学的研究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与方法论的完善2.跨学科整合与综合研究3.国际合作与交流正文:一、现代岩溶学概述现代岩溶学是研究岩溶地貌、岩溶发育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一门地球表面过程学科。

它旨在揭示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发育过程和演化规律,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岩溶地貌是指在特定的气候、水文、岩溶等条件下,岩石受地下水溶解作用形成的地貌。

其主要特征包括地下洞穴、地表沟槽、天坑、溶蚀峡谷等。

岩溶地貌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亚洲、南美洲、非洲等地区尤为突出。

二、岩溶形成的动力机制岩溶作用的发育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降水模式变化,将直接影响岩溶作用的强度和分布。

此外,岩溶作用还受到水文条件的控制,包括地下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成分等。

三、岩溶发育的过程与模式岩溶发育过程主要包括溶解、沉淀、运移和改造等基本过程。

这些过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岩溶地貌的特色。

岩溶发育模式则包括地表岩溶、地下岩溶和混合岩溶等类型,各类型岩溶发育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发育规律。

四、现代岩溶学的应用领域现代岩溶学在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保护与治理、岩溶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对岩溶发育过程的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依据;而对岩溶地貌演化的研究,有助于开展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五、我国岩溶地区的典型案例分析我国拥有丰富的岩溶地貌资源,如桂林岩溶地貌、云南石林和贵州天坑等。

这些典型案例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为研究岩溶发育规律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基地。

岩溶学词典

岩溶学词典

岩溶学词典GLOSSARY OF KARSTOLOGY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编主编袁道先EDITED BY SPECIAL COMMITTEE ONKARST GEOLOGY,GEOLOGICALSOCIETY OF CHINACHIEF EDITOR YUAN DAOXIAN地质出版社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前言统一岩溶学名词定义是一项重要工作,学术名词混乱,不但影响岩溶学科的发展和国内外岩溶学术交流,也影响岩溶地区的各种勘察、生产、科研工作的进行及成果报告的编制。

根据1978年10月在桂林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岩溶学术会议上通过的《岩溶名词术语座谈会纪要》中的决定,开始了统一岩溶学名词定义的筹备工作。

在这期间,曾先后两次向全国有关单位征求对“名词词目”方案的意见和征集典型岩溶照片。

承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共收到了32个单位40封来信和大量照片,对“词目”方案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推动了这一工作的进展。

在参考国内已有岩溶词汇及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和云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等单位联合初拟了《岩溶(喀斯特)学名词定义草案》(讨论稿)。

拟稿过程中还参考了国外70年代发表的五种岩溶名词汇编。

《草案》讨论稿于1982年8月印发有关单位及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广泛征求意见。

1983年8-9月间,英国岩溶地貌学家M.M.斯维婷在桂林讲学期间,对《草案》讨论稿的160个条目逐条提出了详细意见。

1983年9月,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云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贵阳师范学院地理系等单位的代表在桂林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认真讨论。

在修改《草案》讨论稿的基础上产生了《岩溶(喀斯特)学名词定义(草案)》。

这个草案于1983年10月提交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全国岩溶学术会议进行讨论。

现将本词典的编制原则简要说明如下:1. 所列164条词目,力求包涵岩溶学各个学科方面。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摘要:1.现代岩溶学的概念和意义2.现代岩溶学的研究内容3.现代岩溶学的发展趋势4.我国在现代岩溶学研究中的地位和贡献正文:现代岩溶学思考题现代岩溶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岩溶现象及其成因、演化和资源利用等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现代岩溶学的概念和意义、研究内容、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现代岩溶学研究中的地位和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代岩溶学的概念和意义现代岩溶学是研究岩溶现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学、地貌学等多个领域。

岩溶现象指的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地貌和地下空间。

现代岩溶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为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现代岩溶学的研究内容现代岩溶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2.岩溶地貌和地下空间的形成与演化3.岩溶水系的结构和水文特性4.岩溶地区的水资源评价和管理5.岩溶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三、现代岩溶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岩溶学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2.研究尺度的多层次性3.跨学科的研究方向4.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四、我国在现代岩溶学研究中的地位和贡献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地貌最发育、岩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代岩溶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现代岩溶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全球岩溶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外,我国岩溶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推动全球岩溶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现代岩溶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涉及多个领域。

通过研究岩溶现象及其成因、演化和资源利用等问题,可以为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岩溶学考试考查试卷3.docx

岩溶学考试考查试卷3.docx

1.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表和地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石膏及卤索岩类)所进行的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流水侵蚀、溶蚀、沉积)为辅,侵蚀、溶蚀作用以及与Z和伴堆积作用的总和。

2.外源水:来源于非可溶岩地区而进入岩溶区的水流。

常具有较低的碳酸盐饱和指数,对岩溶地貌和洞穴的发育有特殊的作用。

3.盲谷:盲谷是指地表河流流至石灰岩地区水流流进落水洞而形成的没有谷口的死胡同或河谷。

由喀斯特陡壁下流出的喀斯特泉或地下河,在地表出霜形成的河流,称为断头河。

4.溶洞:是指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

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5.卷曲石:卷曲石是指饱含碳酸钙的渗流水从洞壁裂隙细缝屮流出形成螺旋状卷曲的碳酸钙淀积物。

6.石笋:指在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尖锥体。

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或从钟乳石上滴至洞底。

一方面由于水分蒸发,另一方面,由于在洞穴里有时温度较高,水溶解C02的量减小,所以,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

日积月累就会自下向上生长的是石笋,从上往下生长的是石钟乳。

7.岩溶动力系统:控制岩溶形成演化、并常受控于已有岩溶形态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界面上,以碳、水、钙循环为主的物质、能量传输、转换系统。

它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部分构成的开放系统。

8•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9.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口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犬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的极端表现形式。

10.石林:是一种林状喀斯特景观。

石林喀斯特是在地壳运动、构造裂隙、生物作用和土壤侵蚀作用配合下,碳酸盐岩被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各种石柱组合体,石柱表面溶蚀形态丰富,石柱形态多样、造型奇特,组合复杂,石柱拟人似物,形态万千,赋予丰富的人文和美学信息。

任美锷岩溶学概论

任美锷岩溶学概论

任美锷岩溶学概论
《岩溶学概论》是商务印书馆于1983年4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任美锷和刘振中。

该书是一本关于岩溶学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涵盖了岩溶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共331页,大32开本,采用平装的装帧方式。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岩溶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详细介绍了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对于了解岩溶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推动岩溶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岩溶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地质学、地理学、水文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岩溶学概论》不仅对于岩溶学的研究者和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适合相关专业的学者和学生阅读,以了解岩溶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原创实用版】目录1.现代岩溶学的概念和意义2.现代岩溶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现代岩溶学的应用领域4.现代岩溶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正文一、现代岩溶学的概念和意义现代岩溶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岩溶现象及其形成、演化和控制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岩溶现象指的是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地貌、水文、生态和环境现象。

现代岩溶学不仅关注岩溶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还深入探讨岩溶作用在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义。

二、现代岩溶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现代岩溶学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地质勘探、遥感技术、同位素示踪、数值模拟、地球信息科学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为岩溶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精确的数据,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岩溶现象及其演化过程。

三、现代岩溶学的应用领域现代岩溶学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水资源开发和管理中,通过研究岩溶区水文过程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可以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保护方面,研究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恢复技术,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现代岩溶学还在地质灾害防治、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现代岩溶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现代岩溶学将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方法,加强交叉学科研究,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未来,现代岩溶学将在以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深入研究岩溶区地下水文过程和资源评价,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加强岩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3)拓展岩溶区灾害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研究,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4)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岩溶区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总之,现代岩溶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溶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对岩溶的发育程度、速度和特征有直接关系,可溶性岩石大致分为三大类:
⑴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和泥灰岩等;
⑵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
⑶卤盐类岩石,如岩盐和钾盐。

一般来说,由上往下,易溶蚀程度依次增加。

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层的岩溶发育强烈,且形态齐全,规模较大;含泥质或其它杂质的岩层岩溶发育相对较弱
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⑴断裂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断裂构造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断层带附近岩石破碎,节理裂隙特别发育,极利于岩溶水的循环及溶蚀作用的进行,岩溶常沿各种断层带发育:正断层带通常岩溶很发育、逆断层带岩溶一般不发育,通常上盘比下盘发育;在节理裂隙的交叉处或密集带,岩溶易发育。

⑵褶皱轴部岩溶一般较发育,单斜岩层岩溶一般顺层面发育。

地不对称的褶皱中,陡的一翼较缓的一翼发育。

⑶各种岩层产状条件下岩溶发育特点,产状水平或缓倾的可溶岩,其上为非可溶岩时,岩溶一般不发育;其下为非可溶岩时,接触面上部岩溶一般发育;陡倾的可溶岩,上覆与下伏为非可溶岩时,上下接触带处岩溶发育
岩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地壳的升降运动对岩溶发育有显著影响。

⑴地壳强烈上升时,侵蚀基准面下降,岩溶以垂直发育为主;
⑵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侵蚀基准面相续静止,形成水平岩溶系统;
⑶地壳下降时,可能造成垂直、水平向发育岩溶叠加,比较复杂。

研究岩溶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
1、岩溶发育的三要素:岩性、构造、水流。

2、构造对岩溶的发育起控制作用。

最近有个线形工程,接触到很长区域的可溶岩地区,自己也钻了不少的有水溶洞或干溶洞。

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具透水性,地下水具侵蚀性,地下水具流动性;引申开来就是与区域地质构造啊,断层导水与否,造山运动啊等等有密切关系,都是其发展的客观因素。

在工程地质勘测中,对于岩溶管道的推测(尤其是覆盖型岩溶),一般而言,岩溶作用一般顺岩层走向发育,局部顺倾向,这个是一般规律;但是自己亲自钻过一些大的溶洞,就会发现一条大的岩溶管道里面弯弯曲曲,坡降时而小,时而大,且有许多的支洞,在平面图上反映出来会是“毫无规律”可言,可以看出岩溶发育过程中的优先选择与废弃,在岩溶隧道的勘测中这种“毫无规律”往往很难判断其准确的空间定位,给勘测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可以这样认为,小的范围来说,发育规律极其不规则。

各位指正。

我在前面已说了岩溶发育的三要素:岩性、构造、水流。

这是岩溶学界的一致认识,但要细说起来每一个要素都还有很深的内涵。

其中构造对岩溶的发育方向和规模起着控制作用。

这里的构造包括了岩层的构造和地质构造,如岩石中的孔隙、层理裂隙、节理裂隙、断层、褶曲等。

溶蚀作用一般都沿构造线发育。

在岩溶强发育地区,构造也很发育,这些构造线在地层中无论是平面上还是纵向上都广泛分布,而且这些构造线可以密集,也可稀疏,也常常交叉。

一般沿独立的裂隙溶蚀形成溶蚀裂隙,当这些裂隙密集交叉分布时,不但地下水通道良好,而且岩层破碎,这时岩溶就更容易发育,其规模也较大,常常形成溶洞。

由上可知,各种单独的溶隙和溶洞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纵向上都是串连的,这就形成了你所说的平面上和纵向上连通的岩溶系统。

甬道和厅堂相连,粗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但你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的分布不但有规律,而且规律明显。

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很多有关岩溶发育的知识和规律,在这里不可能一一细说。

下面是我在一份勘察报告中对场地岩溶发育规律的总结:
岩溶发育具有明显的叠加性和由分水岭至河谷明显增强的特征。

此外还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岩溶发育多层性:除地层上的多层性外,个体形态也具有多层性,溶洞分布在几个不同的高程段,常见有3~4层溶洞带,多在同期夷平面下50~100米范围内。

同时还具有地下岩溶垂直分带性。

地下岩溶发育程度向深部减弱,从上到下由溶洞向裂隙过渡。

溶洞多发育于地下30~50米以内,溶隙则在100~150米。

但是这种分带性可以出现反复。

2.岩溶发育的方向性:岩溶发育受碳酸盐岩分布、构造特征和构造线方向控制。

岩溶发育方向还受构造节理及断裂走向控制,初始岩溶形态几乎都沿构造节理发育,后期测沿不同方向的断裂带发育。

3.岩溶发育的继承性:在岩溶多期(多层)成层发育过程中,后期岩溶总是在前期岩溶发育的基础上继承或叠加发展形成新的规模和形态。

4.岩溶发育的多元性:岩溶发育具有时代上的多元性,即在古岩溶的基础上又发育一些新的近代岩溶。

5.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由于岩体中的岩性、构造、地下水等岩溶发育条件十分复杂多变,因而岩溶的空间分布和发育程度通常是极不均一的,也就造成了岩溶地基的极不均一性。

6.岩溶发育对河流排泄基准面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岩溶发育空间上的成层性以及深岩溶的发育深度等方面。

在地史期中,河流排水基准面总是处于变化之中,比降越大,动水压力越大,地下循环深度越大,岩溶发育愈深、愈强。

谢谢tsywyg 专家的好话题和精品资料、谢谢牧马人专家的参与和评论。

我们既然认为岩溶的发育有一定规律,那么都有什么常见规律呢?我大概遇到一些,但不是全部,请各位补充和斧正。

(1)分布规律性
可能沿一定高程分布,这个和地下水活动的情况、历史、水文气象、气候等有关系。

(2)三维连通性
一般岩溶发育,与目前或历史地下水活动有关系,因此,融蚀孔洞有一定的空间连通性。

尽管,有的可能后期有各类充填。

(3)构造追踪性
地下水一般活跃于破碎岩体,沿断裂、软弱面、层面发育,那么构造复杂地区,就会形成沿构造带发育的岩溶通道等。

当然,还有其它水力补给和排泄条件,才
可以形成。

(4)反复性继承性
水文气象条件(干旱、雨季变化)、气候一年四季变化,都有一定的周期性,那么中短期效应,岩溶在同一个层位/高程/通道,反复作用。

(5)迁移性
远期看,由于气候气象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构造运动(平移、台升、下降)作用,岩溶的作用强度、位置和场所而会随之而变迁,这个过程很漫长。

......可能还有很多特征,需要挖掘......书上没有的,希望哪位高手总结下,加到教科书里。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和总结,没有权威性.......抛砖引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