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岩溶学(袁道先等)思维导图
表层岩溶带的岩溶动力学

袁道先《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强烈的溶蚀作用,使溶孔、溶隙、溶痕、溶沟、石牙、石柱等密集发育,有溶蚀形态典型,裸露环境的表层岩溶带厚度10米左右,土下表层岩溶带厚度可达20米。
地质环境有利的地区,如云南路南、四川兴文、贵州兴义,福建永安等形成壮观奇特的石林景观。
表层岩溶带的持续发育,还为峰丛峰林等宏观热带岩溶地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62,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可溶岩,可溶岩能透水,有侵蚀性的水,水是不断运动的。
有侵蚀性的水:具有大气圈生物圈的内涵,但并不明确,而且也可以做其他的理解。
这样完成的许多有关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成果,常以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如何控制岩溶发育的论述而告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与碳/水/钙共存的岩溶作用,如不是紧紧抓住它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界面上的外部环境,即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就很难说清楚。
在众多岩溶形态中,常存在异质同相或异相同位的现象,使单纯的形态对比,特别是单项形态对比往往难以进行。
中国大陆地区的岩溶有三种类型,即北方的干旱/半干旱性岩溶,南方的亚热带超市性岩溶及西南高山和高原型岩溶。
秦岭是北方半干旱型岩溶与南方亚热带潮湿型岩溶的分界线。
干旱半干旱型岩溶位于北纬35°以北,年均降水量为200~500mm,年均气温为10~15℃。
尽管该地区的生物作用仍较活跃,但由于水循环(碳循环的重要载体)较慢,因而自然水中的碳酸盐极易饱和。
因此,该地区的岩溶形态组合以常态山、微溶痕、钙结核和灰岩角砾为特征,洞穴及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则较少。
一些具有大型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贝窝和外源砾石的大型洞穴则是以前潮湿时期的产物,这对于古环境研究很有作用。
中国南方的亚热带潮湿型岩溶属于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相同类型的一部分,这些地区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太过、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该类型岩溶以强烈的碳循环为特征,其形态包括峰林地形、漏斗、深尖溶痕、红色土、大量地表钙华、具有大量洞穴沉积物的大型洞穴系统和地下河系统。
岩溶学词典

岩溶学词典袁道先主编(地质出版社1988年出版)1.aeration zone, vadose zone[包气带]又称渗流带。
丰水期地下水位以上、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可溶岩的裂隙、管道运动的地带。
此带水流常不具静水压力,且不连续。
常形成近于垂直的洞穴。
在局部非可溶岩层之上可形成上层滞水及相应的水平洞穴。
2.allogenic water[外源水]来源于非可溶岩地区进入岩溶区的水流。
常具有较低的碳酸盐饱和指数,对岩溶地貌和洞穴的发育有特殊的作用。
3.arid region karst[干旱区岩溶]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岩溶。
干旱区降水量小,地面植被稀少,故地表地下岩溶微弱,一般只有溶痕、干谷等形态,且发育不完全。
在热带干旱区,因降雨后常跟随强烈的蒸发。
4.bare karst[裸露型岩溶]缺少植物和土层覆盖,可溶岩裸露地表的地区所发育的岩溶。
5.blind valley[盲谷]岩溶地区沿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地表有常流河或间歇河,其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入地下河6.blue hole[溶潭]在可溶岩地区,成潭状或井状、水深较大的天然地下水露头。
常年或仅雨季时出流,有的属承压性质。
潭水常与地下河有关。
源于深部缓流带的潭则受静水压力影响,地下水位高出附近水位。
有的动态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
7.buried karst[埋藏型岩溶]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之下的可溶岩类岩层所发育的岩溶。
这种岩溶一般不反映于地表。
形成的状似8.calcareous plate[钙板]由洞底片状薄层水流动时析出CaCO3薄板的沉积物。
9.calcareous sinter[泉钙华]由泉水沉积的石灰华。
10.calcareous tufa[石灰华]又称钙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水沉积成的大孔隙性次生碳酸钙。
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在植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盐过饱和沉积而成。
有的可堆积成巨大的石灰华台地,如云南中甸的白水台。
岩溶学词典

岩溶学词典GLOSSARY OF KARSTOLOGY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编主编袁道先EDITED BY SPECIAL COMMITTEE ONKARST GEOLOGY,GEOLOGICALSOCIETY OF CHINACHIEF EDITOR YUAN DAOXIAN地质出版社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前言统一岩溶学名词定义是一项重要工作,学术名词混乱,不但影响岩溶学科的发展和国内外岩溶学术交流,也影响岩溶地区的各种勘察、生产、科研工作的进行及成果报告的编制。
根据1978年10月在桂林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岩溶学术会议上通过的《岩溶名词术语座谈会纪要》中的决定,开始了统一岩溶学名词定义的筹备工作。
在这期间,曾先后两次向全国有关单位征求对“名词词目”方案的意见和征集典型岩溶照片。
承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共收到了32个单位40封来信和大量照片,对“词目”方案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推动了这一工作的进展。
在参考国内已有岩溶词汇及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和云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等单位联合初拟了《岩溶(喀斯特)学名词定义草案》(讨论稿)。
拟稿过程中还参考了国外70年代发表的五种岩溶名词汇编。
《草案》讨论稿于1982年8月印发有关单位及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广泛征求意见。
1983年8-9月间,英国岩溶地貌学家M.M.斯维婷在桂林讲学期间,对《草案》讨论稿的160个条目逐条提出了详细意见。
1983年9月,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云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贵阳师范学院地理系等单位的代表在桂林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认真讨论。
在修改《草案》讨论稿的基础上产生了《岩溶(喀斯特)学名词定义(草案)》。
这个草案于1983年10月提交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全国岩溶学术会议进行讨论。
现将本词典的编制原则简要说明如下:1. 所列164条词目,力求包涵岩溶学各个学科方面。
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过全球对 比, 出“ 提 岩溶形态组合” 概念 , 将岩溶形 态组合与岩溶形 成环境条件建立对应 关系 , 解决 异质 同相 、 同质
异相这一令岩溶 学者迷惘的问题 。将岩溶学引入全球变化研究 , 一方面把岩溶作用与全球碳循环 紧密的联系在一 起, 通过对 C H O C C , O 一 -a O 系统( 岩溶动力系统 ) 的定位观测 , 现全球最大的碳库一碳酸盐岩体 在全 球碳循环 中 发 仍甚活跃 ; 另一方面 , 岩溶动力系统 ( D ) K S 对环境变化 十分敏感 , 响应及时 , 其相关沉 积物可记 录全球变化。将岩 溶地质过程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 , 现代岩溶学理论 的研究推 向应用 , 将 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 岩溶动力 系统运行机 制和运行规律 、 国岩溶动力 系统 的类型划 分和分布规律 、 我 在表生岩溶系统碳循环与大气 c 源汇关系 、 0 利用石笋 记 录重建古气候 、 古环境 变化过程及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 系统 研究等方 面均获得 了突出成果 , 如首次估算 了我国和 全球因碳酸盐岩溶蚀 回收大气 C 的量 , O 中国为 17 4×1 / , .7 0 ta 而全球 为 60 .8×1 ta证 实了西南岩溶 区典型 0 /; 表层岩溶泉水化学 的季节 、 日变化与暴雨动态 , 表层岩溶 泉水化学取样的频 率需 要重新审定 , 而且 水文水化学 的连
关键词 现代岩溶学 ;地球 系统科学 ; 岩溶动力学理论;全球对比
中 图分 类 号 : 62 2 P 4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10 - 2 (0 8 0 .5 .1 063 1 20 )33 51 0
思维导图做成的《三大岩》知识点大全,地学考试复习这篇就够了

思维导图做成的《三大岩》知识点大全,地学考试复习这篇就够了岩浆岩基本概念岩浆: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有挥发物质的高温熔融体。
岩浆作用:地球内部的物质经过部分熔融、熔体汇聚,并通过岩浆通道向上迁移,直到侵入在地表以下或者喷出地表的全过程。
岩浆岩:岩浆形成后由于温度降低而冷却固结形成的岩石。
分为喷出岩(火山岩)和侵入岩。
矿物成分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包括玻璃)的相互关系。
结构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构造岩体的形态、大小,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所处的构造环境,以及距离当时地表的深度。
侵入岩产状侵入岩产状岩浆岩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注意:辉长结构和辉绿结构的区别。
中性岩注意:安山结构和粗面结构的区别。
酸性岩火山碎屑岩由火山作用产生的各种火山碎屑物,经堆积、胶结、压紧或熔结而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基本概念沉积岩: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产物、深部来源物质、有机物质及少量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水、空气、太阳能以及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作用。
沉积分异作用:母岩的风化产物在搬运过程中,因其各自的性质不同,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按一定次序分别沉积下来的现象。
成岩作用:由松散沉积物变为沉积岩的作用。
矿物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沉积岩组成物质的形状、大小和结晶程度。
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构造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或在沉积岩形成后的各种作用影响下,使其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构造层理构造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颗粒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
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在沉积岩层面上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
层面构造变形构造沉积物沉积同时或稍后,沉积物仍处于塑性状态下变形形成的构造。
5岩溶

c.虹吸管式循环带 本带与水平循环带逐渐过渡, 没有明显的界面,但地下水的运动方式有显著不 同。本带地下水具有承压性质,主要以虹吸管式 沿着溶蚀裂隙缓慢流动,在谷底减压区涌出,造 成河谷底部的岩溶化。 本带水交替运动缓慢,流量小,常作层流运动; 但在当谷坡地形较陡,潜水面的倾斜度较大,或 谷底减压区埋藏较浅时,流速也较快。 本带的分布深度取决于河谷两侧的暗河水面比降。 水面比降愈大,谷底减压区分布愈深,厚度愈大; 反之,谷底减压区的厚度也相应减小。
(4)水的流动性 )
①影响地下水流动的因素:如果水在静止状态, 随着侵蚀性CO2 的不断消耗,不能对可溶性岩 石充分溶蚀,必须不断循环流通,补充新鲜的 侵蚀性CO2,才能不断地进行溶蚀作用。 地下水的流动性取决于降水量、水位差和 透水条件。降水量和地下水循环系统的水位差 越大,水的流动越快。所以在多雨的湿润地区 和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的地区,溶蚀作用都比 较强烈。相反,在干旱地区,降水很少,溶蚀 作用很微弱。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的难平原区, 地下水循环系统的水位差不大,溶蚀作用也木 如山区强烈。
一、岩溶及其发育条件 (一)岩溶的概念 岩溶(国际上称喀斯特)是地表水 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一种以 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剥蚀为辅的地质作 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的总称。 由于地下水可以广泛渗流入可溶性 岩体的内部,在形成岩溶的过程中所起 的作用,较之地表水更为重要
某些具有一定溶解度的岩石或松散沉积也 可以形成类似岩溶的现象,统称为类岩溶,或 假喀斯特。 水对含有大量可溶性胶结物的碎屑岩或松 散沉积进行溶蚀,可产生类似于可溶性岩石中 的岩溶现象,称为碎屑岩类岩溶。 水对富含碳酸钙的黄土进行溶蚀或潜蚀作 用所生成的类似岩溶现象,称为黄土类岩溶, 在冻土和冰川的表层,由于不均匀融解所 产生的类似岩溶的现象,称为热力类岩溶。
现代岩溶学基础第一章

照片3 桂林上泥盆灰岩峰林 照片4 Puerto Rico 第三系灰岩溶丘 照片5 广西临桂二塘石炭系白云岩溶丘
力学强度(以桂林地区泥盆系碳酸盐岩为例) (单位:kg/cm2)
岩 性
平均抗压强度
平均抗拉强度
泥晶灰岩
1331
34
亮晶灰岩
1127
36
白云岩
01
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
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包括:岩性(化学、物理)、地层组合和小构造;第四纪地质和土壤;地壳运动和地质历史等。它们都会影响(或联合)气候、水文和植被条件而导致岩溶形成
第一章 地质、气候、水文、
植被与岩溶形成
第一篇 普通岩溶学
1. 岩石性质 (1) 矿物、化学成份 25ºC、105pa压力下的溶解度(mg/L)
现代岩溶学基础
现代岩溶学基础
汇报日期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第一篇 普通岩溶学
岩溶形成条件; 岩溶形成机理; 岩溶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岩溶地貌与环境); 洞穴学
现代岩溶学基础
第一章 地质、气候、水文、 植被与岩溶形成
第一篇 普通岩溶学
02
“ 地球系统科学” 的学术思想,这几种条件不应该分割。单项研究得到的结论,往往会在实际系统中发生矛盾。为叙述方便,我们这里逐一加以分析,但在实际运用时,则必须把地质 、气候、水文、植被条件综合起来考虑。
3.与不同类型构造的组合
一、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
运动 板块构造:板块边缘,CO2释放 图11 全球板块构造图 照片7 黄龙钙华 照片8 Pamukale
01
第一篇 普通岩溶学
02
(2)古纬度与古气候. 地理 如河南新安(洛阳西30km,秦岭大别以北,现为半干旱条件) 石炭纪古溶丘洼地 图12 新安张窑院石炭系铝土矿开采后暴 露的古溶丘洼地 图12-1 海底岩溶 冰期海平面下降的 影响
贵州师范大学《岩溶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复试大纲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复试)
(科目:岩溶学)
1、考查目标
《岩溶学》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岩溶学是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岩溶现象及其形成过程和岩溶的改造利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岩溶发育的理论基础、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岩溶水文学、岩溶矿床、岩溶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岩溶区的环境及综合开发利用等。
该门学科主要考查考生对岩溶发育过程、岩溶地区资源条件、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等内容,让考生了解岩溶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与其它地理学科的关系。
2、考试形式与结构
(1)成绩及考试时间
满分为100分,时间5至1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线上口试。
(三)考试内容结构
名词解释 60%
简要问题回答 40%
3、考查范围
(1)岩溶概况
岩溶的定义;岩溶作用的结果;全球岩溶分布及研究概况;中国岩溶分布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