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_袁道先

合集下载

安徽淮南舜耕山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塌陷模式

安徽淮南舜耕山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塌陷模式

安徽淮南舜耕山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塌陷模式黎志豪;许光泉;高加林;张海涛;杨婷婷【摘要】舜耕山位于华北板块和下扬子板块的交汇处,是逆冲推覆构造下的产物,其岩溶现象较发育,本文以碳酸盐岩露头区和隐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溶调查,获得空间上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及构造地质特征与岩溶发育特征,并归纳出本区岩溶塌陷的四种模式.结果发现:区内岩溶发育受多期构造地质运动与岩溶地下水流共同作用影响,露头区岩溶塌陷(溶洞)发育的位置多发生在二组或三组以上不同类型岩溶裂隙交汇处,或发生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面上,形成机制以重力崩塌和潜蚀为主.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的隐伏区,岩溶较发育,采矿疏放奥陶系灰岩地下水,以真空吸蚀作用,形成地面岩溶塌陷.【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8(029)002【总页数】8页(P86-93)【关键词】舜耕山;岩溶特征;岩溶塌陷模式;形成机制【作者】黎志豪;许光泉;高加林;张海涛;杨婷婷【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0 引言舜耕山位于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交汇处,它是逆冲推覆构造下产物,其碳酸盐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先期沉积作用[1-3]、后期的构造地质作用[4-6]以及形成过程中的水文地质作用[7-9]等,与华北板块内部相比,存在一定的区别。

以往的岩溶形成机制及发育规律研究多集中在华北板块内部和西南岩溶塌陷地区[10-12],板块接触碰撞边缘地带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安徽淮南矿区经济发展,南部矿区隐伏煤层的持续开采,形成岩溶矿坑突水,导致了舜耕山露头区和北侧的大面积浅覆盖岩溶区岩溶塌陷时常发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矿山生产带来安全隐患[13],如何弄清区内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形成机制,从而有效地预防灾害发生,成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需亟待解决。

西南大学简介(课堂PPT)

西南大学简介(课堂PPT)

胡锦矗,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195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 学院生物系。
蒋同庆,中国近代蚕桑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任教于西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张敷荣,新中国教学论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
刘兆吉,美育心理学创始人,任教于西南师范大学。
方敬,中国当代诗人和文学翻译家,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重庆)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
石凤海
2015年1月20日
1
2
中国政区图
西南大学
3
西南大学
4
5
知名校友
学术界
吴宓,国学大师,比较文学家,著名西洋文学家。1950年起到西南师范学院任教,历任外
语系、历史系、中文系教授,直至1978年逝世。将毕生珍藏图书古籍赠予校图书馆。
其他各界 李丹阳,女高音歌唱家。1986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 张亚雯,羽毛球世界冠军。西南大学体育学院2006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
7
8
西南大学北大门
9
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校门
10
11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校门
12
13
川东师范学堂
14
第一行政大楼(原川东人民行政公署)
15
东方红俱乐部
16
西南大学北大门10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校门1112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校门1314川东师范学堂15第一行政大楼原川东人民行政公署16东方红俱乐部17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8原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19西南大学第三十三教学楼20西南大学第三十三教学楼侧绿2122西南大学第八教学楼23西南大学校内秀峰山24西南大学文学院建于1950年由吴宓先生题写院名该楼2008年8月1日不幸被烧毁现原址重建2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北区新建筑代表26西南大学法学院南区欧式建筑代表27田家炳教育书院大楼282930313233西南大学桃园学生园区34西南大学李园学生园区353637383940414243

石漠化治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石漠化治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石漠化治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者:王雪刘露蔡雨耘来源:《当代党员》2022年第23期石漠化,被视为“地球的癌症”,所在之地灾害频频,环境恶劣,生存困难。

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其说是人与石漠秃山旷日持久的较量,不如说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写照,毕竟:山不记仇,人给山一点,山还得更多。

重庆市巫溪县宁厂镇官山林场植树班班长林云喜“下岗”了,可他丝毫不觉悲伤,反而十分欢喜和自豪。

过去20年,林云喜带领100多名植树工人,在垂直高度达300米的悬崖峭壁上植树造林,在满是乱石的秃山种下1000多亩、近7万株树苗——这是重庆首次采用“背土填坑”的造林方式治理石漠化。

巫溪的森林,就这样生于“林云喜们”的双手间,长在“林云喜们”的肩背上。

而今,绿意爬满山头,巫溪近10万亩石漠化之地草木幽深,其森林覆盖率也从2017年的65.6%增加至2021年的70.2%。

青山初长成,林云喜收到的植树邀约越来越少,他“下岗”了。

可新的活计来了:请他去养护树林的人越来越多。

林云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重庆是我国8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

面对石漠秃山的生存发展窘境,重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着特别深切的感悟和强烈的共鸣。

经过多年如一日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重庆摸索出三条有效路径,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故事精彩不断。

路径一:植此青绿——修复与重建并重,今植一点绿,来年一片春石漠化,被视为“地球的癌症”,是指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这一现象,巫溪宁厂尤为突出。

宁厂曾是著名的制盐地,它因盐而兴,也因盐而衰——砍树烧火、上山挖土,造成水土严重流失;烧煤产生的粉尘和盐熬出来的碱,沉淀在地表形成盐碱结晶,更加重了石漠化。

“从我记事起,四周的大山就全秃了。

”宁厂镇居民贺言修回忆,后来连手掌般大小的土,都难以见到了。

青山把最后一点绿给了人,又把最后一抔土给了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中文摘要……工……工工工言前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国内外喀斯特景观及其旅游活动研究现状……国内外喀斯特研究……门了山东喀斯特研究沂水县地理概况……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状况……沂水县喀斯特景观发育特征……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喀斯特地貌发育……作为景观资源的喀斯特形态……`……溶洞……“固”型山体……喀斯特石牙……喀斯特泉……沂水县喀斯特景观资源的质量和开发条件评价……沂水县喀斯特景观资源的质量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沂水县喀斯特景观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沂水县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叮寸任月月生态环境保护··,··················……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保护··……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旅游者满意度……加强对游客管理,解决环境容量不足及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提高导游员讲解水平··……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力度··……结语……照片……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二…匀尸,一﹄……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近年来,国内旅游、国际旅游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政府也都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喀斯特景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之一,喀斯特景观以其奇妙、奥秘、优美和景观多样性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旅游开发利用。

山东是我国北方温带喀斯特的典型地区之一,而沂水县地处鲁中南喀斯特地区的东南部,区内大片出露的可溶性岩石、复杂的地质构造构成了区内喀斯特发育的重要基础,使该地区成为山东省喀斯特发育非常典型的地区。

表层岩溶带的岩溶动力学

表层岩溶带的岩溶动力学

袁道先《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强烈的溶蚀作用,使溶孔、溶隙、溶痕、溶沟、石牙、石柱等密集发育,有溶蚀形态典型,裸露环境的表层岩溶带厚度10米左右,土下表层岩溶带厚度可达20米。

地质环境有利的地区,如云南路南、四川兴文、贵州兴义,福建永安等形成壮观奇特的石林景观。

表层岩溶带的持续发育,还为峰丛峰林等宏观热带岩溶地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62,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可溶岩,可溶岩能透水,有侵蚀性的水,水是不断运动的。

有侵蚀性的水:具有大气圈生物圈的内涵,但并不明确,而且也可以做其他的理解。

这样完成的许多有关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成果,常以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如何控制岩溶发育的论述而告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与碳/水/钙共存的岩溶作用,如不是紧紧抓住它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界面上的外部环境,即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就很难说清楚。

在众多岩溶形态中,常存在异质同相或异相同位的现象,使单纯的形态对比,特别是单项形态对比往往难以进行。

中国大陆地区的岩溶有三种类型,即北方的干旱/半干旱性岩溶,南方的亚热带超市性岩溶及西南高山和高原型岩溶。

秦岭是北方半干旱型岩溶与南方亚热带潮湿型岩溶的分界线。

干旱半干旱型岩溶位于北纬35°以北,年均降水量为200~500mm,年均气温为10~15℃。

尽管该地区的生物作用仍较活跃,但由于水循环(碳循环的重要载体)较慢,因而自然水中的碳酸盐极易饱和。

因此,该地区的岩溶形态组合以常态山、微溶痕、钙结核和灰岩角砾为特征,洞穴及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则较少。

一些具有大型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贝窝和外源砾石的大型洞穴则是以前潮湿时期的产物,这对于古环境研究很有作用。

中国南方的亚热带潮湿型岩溶属于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相同类型的一部分,这些地区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太过、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该类型岩溶以强烈的碳循环为特征,其形态包括峰林地形、漏斗、深尖溶痕、红色土、大量地表钙华、具有大量洞穴沉积物的大型洞穴系统和地下河系统。

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
袁道先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2006(52)6
【摘要】本文回顾了二十多年来以岩溶动力学为基本理论的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概述了其主要的科学成果和应用前景.指出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引入、全球视野的研究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持续支持在现代岩溶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总页数】4页(P733-736)
【作者】袁道先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近代生物学与现代中国的知识启蒙——《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读札 [J], 熊文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J], 王毅武;燕云
3.作为现代性事件的中国文艺美学--谈文艺美学的现代发生与发展 [J], 肖明华;肖建华
4.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美学——略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 [J], 胡健
5.现代文章写作学的一道风景线——读《中国现代文章写作学的历史发展》 [J], 贺汪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溶学词典

岩溶学词典

岩溶学词典GLOSSARY OF KARSTOLOGY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编主编袁道先EDITED BY SPECIAL COMMITTEE ONKARST GEOLOGY,GEOLOGICALSOCIETY OF CHINACHIEF EDITOR YUAN DAOXIAN地质出版社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前言统一岩溶学名词定义是一项重要工作,学术名词混乱,不但影响岩溶学科的发展和国内外岩溶学术交流,也影响岩溶地区的各种勘察、生产、科研工作的进行及成果报告的编制。

根据1978年10月在桂林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岩溶学术会议上通过的《岩溶名词术语座谈会纪要》中的决定,开始了统一岩溶学名词定义的筹备工作。

在这期间,曾先后两次向全国有关单位征求对“名词词目”方案的意见和征集典型岩溶照片。

承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共收到了32个单位40封来信和大量照片,对“词目”方案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推动了这一工作的进展。

在参考国内已有岩溶词汇及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和云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等单位联合初拟了《岩溶(喀斯特)学名词定义草案》(讨论稿)。

拟稿过程中还参考了国外70年代发表的五种岩溶名词汇编。

《草案》讨论稿于1982年8月印发有关单位及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广泛征求意见。

1983年8-9月间,英国岩溶地貌学家M.M.斯维婷在桂林讲学期间,对《草案》讨论稿的160个条目逐条提出了详细意见。

1983年9月,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云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贵阳师范学院地理系等单位的代表在桂林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认真讨论。

在修改《草案》讨论稿的基础上产生了《岩溶(喀斯特)学名词定义(草案)》。

这个草案于1983年10月提交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全国岩溶学术会议进行讨论。

现将本词典的编制原则简要说明如下:1. 所列164条词目,力求包涵岩溶学各个学科方面。

提倡低碳是为了拯救人类自己——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院士

提倡低碳是为了拯救人类自己——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院士

种相 互 力的 作用 关系 ,这种 关 系会
全球气候变暖会 影响人类生 是 目前 人类 必须 的选 择 ,因为 地球 只 第二 ,太 阳黑 子论 。简单 地讲 , 活 ,但人 类 不 会 因此 而 毁 灭 , 有 一个 ,资源是 有限 的 ,大家 都需 要 就 是 当太 阳黑子 活跃 的时 候 ,地球 就 地球更不会 因此 而毁灭 安全 的空气 、水 和土壤 。
温 的关 系,显然是欠妥 的。
国 内外岩 溶地 质观测 资料 显示 ,
现Hale Waihona Puke 代岩 溶 作用 对大 气二氧 化碳 具有 显
那 么人 类会 因此 而 毁灭 吗 ?袁先 著 的捕 获 回收效 应 ,碳酸 盐岩 溶解 回
但 温 室 气 体 论 的 确 是 目前 国 际 生 认 为 ,人类 生 活会 受 到影 响 ,但 不 收 大 气 二 氧化 碳 的 速率 每 年 超过 6 亿 主 流观 点 ,也就是 这 个理 论 ,构成 了 会 因此 而毁 灭 。他的 论 据是 ,在人 类 吨 碳 。袁先生 给 了一 个形 象的数 据 : 哥 本哈 根气 候会议 的 基本 思路 。既 然 出现 的 几十 万年 历史 中 ,已经 经过 了 1 的 石灰 岩 溶 蚀 ,能够 从 大 气 中 回 吨
这些 问题 已经在很 大程 度上 对人 类 自
袁道先 对西 南 岩溶地 区地下水 的
其 次 要 搞 清 楚 大 气 中 二 氧 化 碳 身的生存 发展造成 了严重的威 胁。
科学 家 、气象学 家从 不 同的领 域 用不 关 系 。地 质科学 家 用不 同的科 学研 究 安 全特 别关 注 。他告 诉记 者 ,我 国西
大的 联系 ,在 袁道先 院士 看 来 ,这是 否 因二氧化 碳 上升 引起 。这 就是 我们 气污 染 、水污 染 、森林 过度 砍伐 等 , 个 目前为止 并 没有 完全 明确 答案 的科 上 述的几种 观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231008)及IGCP513“全球岩溶含水层和水资源研究”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6-06-02;改回日期:2006-09-16;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袁道先,男,1933年生。

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岩溶学的研究。

通讯地址:541004,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地质研究所;Email :dxyuan @kars 。

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袁道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4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二十多年来以岩溶动力学为基本理论的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概述了其主要的科学成果和应用前景。

指出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引入、全球视野的研究和各级主管部门的持续支持在现代岩溶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岩溶学;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对比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来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由萌芽到发展的过程,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持续不断地加强在这个方向上的资助,特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历届领导把岩溶研究作为重要方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岩溶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引入了地球系统科学;二是从全球角度研究岩溶。

中国岩溶不但以其344万平方千米的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为世界瞩目;而且由于中国大陆碳酸盐岩古老坚硬、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抬升、未受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破坏、以及季风气候水热配套(夏湿冬干)等四个条件,岩溶发育完好,类型多样,使其在国际上有范例性。

但把这种地域上的优势变为学科上的优势,则需要有新的学术思想,充分利用我们的地域优势,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国际合作对比,使用新技术方法,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并探索把对自然规律或现象的新认识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岩溶学采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比地学中研究其它表层地质作用的领域较晚。

它长期处于对纷繁的岩溶形态进行描述、分类,及对其成因进行思辨的过程中。

虽然岩溶学者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认识化学溶蚀作用对岩溶形成的重要性,但是指导岩溶研究的学术思想,从地壳升降与水动力条件的相互作用开始,然后是水文地球化学(水—岩相互作用)到地球系统科学,经历了数十年。

水—岩相互作用的学术思想把岩溶作用作为一种发生在岩石圈和水圈界面上的地质作用来研究,它在揭示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如何控制岩溶发育的规律上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与碳、水、钙循环共存的岩溶作用,如不是紧紧地抓住它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界面上的物质能量运动规律,即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就很难说清楚。

1 初步探索1987~1990年之间执行的面上基金项目“中国东部岩溶地球化学研究”(4860145),为把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引入岩溶学研究作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准备。

岩溶作用在CO 2—H 2O —CaCO 3体系中进行,而这个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是很敏感的。

该项目采用了一系列便携式仪器(p H 计、CO 2测定仪、暂时硬度测定盒、电导仪等),采用现场系统监测的方法,以实际数据揭示了CO 2—H 2O —CaCO 3系统中碳、水、钙在四圈层间循环的规律及其与岩溶作用方向(溶蚀或沉积)和强度的关系。

例如当有较多CO 2进入系统中,则水的p H 降低,溶蚀作用加强,反之则发生沉淀。

同时,通过分布在不同地质、气候、水文、植被条件下的1931个岩溶水化学资料,结合溶蚀试验,揭示了不同环境下岩溶作用的规律和差别,和许多溶蚀形态和次生碳酸钙沉积形态的成因。

这些科学思路和方法也为我们申请岩溶方面的国际对比计划打下了基础。

2 全球岩溶对比的收获1990年初,在当时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和地质第52卷 第6期2006年11月 地 质 论 评 GEO LO GICAL REV IEW V o l.52 No.6N ov. 2006DOI:10.16509/j.georevi ew.2006.06.002矿产部外事部门及国际同行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由中国提出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9项目“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获得批准,于1990~1994年间执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联合资助,由中国负责组织实施(Yuan Dao xi-an et al.,1998)。

这为我们从全球视野研究岩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我们可以通过全球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条件下的岩溶形态组合的对比,更深刻地揭示岩溶形成机理。

但作为一个IGCP项目的建议国和组织国,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中国岩溶的地域优势,带头作好国内对比,以推动全球岩溶对比。

这时,基金项目“中国典型地区岩溶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影响”(49070155)及时启动(1990~1994),原地质矿产部也在1992年启动了相应项目(8502218)。

通过定位观测和深入的现场对比,确定了中国大陆三种主要类型岩溶的形态组合特征,揭示了其各自的形成环境和机理(Yuan Daoxian et al.,1998;袁道先等,1999;袁道先,1999a,1999b)。

以此为基础,在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我们组织8个国家的40多位岩溶学者进行了行程6700km跨越中国三大类型岩溶(南方亚热带潮湿型岩溶,西南高山和高原型岩溶,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型岩溶)的对比。

通过现场讨论,统一了IGCP299的学术思路和方法,同意采用由我们提出的“岩溶形态组合”作为全球岩溶对比的基础,推动了全球岩溶对比的顺利进行(Yuan Daoxian et al.,1998)。

由多边国际对比活动所引出的一些双边合作项目,也得到了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

它们为发展中国岩溶研究,培养青年岩溶学者提供了新的条件。

在这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发现:一是通过对CO2—H2O—Ca CO3系统(岩溶动力系统)的定位观测,发现全球最大的碳库一碳酸盐岩体在全球碳循环中仍甚活跃(Yua n Dao xi-an,1998;袁道先,1999a,1999b;袁道先等,2000);二是发现四川黄龙及西延至法国东南部Tethys地区的大批大型钙华是由于地球深部CO2释放所造成(袁道先等,2000);三是由于CO2—H2O—CaCO3系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岩溶沉积物可以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信息。

1993年我们把桂林盘龙洞一个高 1.22m的石笋切面的微层照片及初步测年结果到基金委汇报时,引起地球科学部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立即决定追加经费,并组织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使用加速器C14技术联合攻关。

通过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建立了中国南方36ka以来第一个古环境变化的连续石笋剖面。

不但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环境变化的全过程,而且揭示了新仙女木事件等几个气候跃变的过程(袁道先等,1999)。

其分辨率在暖湿期可达100a,在干冷期可达500a。

这些新进展,为现代岩溶学进入全球变化研究,和申请新的IGC P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1995年初,由中国提出的新的国际对比计划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获得批准于1995~1999年间实施。

它有两个科学目标:一是评价岩溶作用(含表层及深部岩溶作用)对大气CO2源汇的影响,二是从岩溶沉积物提取高分辨率的古环境变化信息,着重于那些缺乏其它古环境变化替代指标的地区(Yua n Daoxian,1998)。

这个项目的实施,标志着现代岩溶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国家基金委以两个重点项目:中国典型岩溶动力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演变(49632100项);和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执行的“中国南方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变化”,以及十多个资助额较高的面上项目加强了对这个领域的资助。

形成了由十多个在岩溶研究方面各具特色的单位构成的国家级研究队伍。

国土资源部也实施了相应的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501104项)。

几年来取得了重要成果:①在表层岩溶系统碳循环与大气CO2源汇关系方面,通过长期定位观测从多方面揭示了岩溶动力系统中碳循环的运行机制,用多种方法估算了溶蚀作用回收大气CO2的量,中国全国为纯碳 1.774×107t/a,而全球为 6.08×107t/a。

后者占当前全球碳循环模型中的遗漏汇(Missing Sink)的1/3,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需要认真注意的问题(Yuan Daoxia n,1998;袁道先等,2000;Yua n Daoxia n et al.,2002);②深部CO2释放问题,发现沿中国28条主要活动断裂带,有大量CO2释放点,在碳酸盐岩地区,常伴随大量钙华沉淀,通过同位素示踪,揭示其来源为幔源CO2和壳源变质CO2不同比例的混合,并用1370个地热点的历史资料,估算西藏及其邻近地区年CO2释碳量为2.68×105t。

过去的观测方法,可能已是释气之后的数据,如果改善观测方法,可能达到4×107t/a(Yuan Daoxian et al.,2002b);③以岩溶记录重建环境变化过程,在此期间在研究的时空范围,使用新技术方法,分辨率及古环境信息提取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进展(袁道先等,1999a,1999b;Yua n Dao xian et al.,2004)。

此项研究,已在广西、贵州、北京、南京、734地 质 论 评2006年安徽、福建、湖南、云南、四川等地全面展开;桂林附近已建立了200ka以来气候变化的石笋剖面:使用高精度测年(Ams C14,TIM S等)和高密度同位素测试,揭示了北京、广西荔浦等地元明清以来的环境变化事件;对北京和桂林洞穴石笋,使用微层发光技术,显示了将古环境重建的分辨率达到年的可能,这些都展示了现代岩溶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可喜前景,并将为中国季风形成和演变的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与此同时,以揭示岩溶动力系统中碳、水、钙循环规律及其应用为目标的岩溶动力学理论也逐步发展完善。

4 现代岩溶学与可持续发展2000年初,由中国提出的新的国际对比计划IGC 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在巴黎获得批准于2000~2004年间实施(Yuan Dao xian,2000b)。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又以重点项目(40231008)给予支持。

国土资源部也以一个重点项目(2000208)支持。

它标志现代岩溶学与生态科学的结合登上了国际舞台。

这种结合为中国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有的已发展成有应用前景的新技术。

如在八十年代后期,用岩溶地球化学研究提出的新思路,以高精度水文地球化学场的新技术分析整理了济南岩溶泉域历年的水化学资料,揭示了中寒武统张夏灰岩含水层通过断裂带穿透上寒武统崮山组相对隔水层向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补给的途径,并因地制宜设计了新的示踪剂,用一次长20余千米,水循环深达700m的大型示踪试验所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