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PPT课件

• 三段七级
•
蒙养学堂
•
初等教育段 初等小学堂
•
高等小学堂
学校系统 中等教育段 中学堂
•
高等学堂即大学预备科
•
高等教育段 分科大学
•
通儒院
10
•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延 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高等 教育制度的开始确立
11
• 初创的山东大学堂,设总办1员,相当于校长,总理学堂一 切事务;设总教习1员,总理择聘教习人员和核定课程(即 教务长);设监督1员,负责督饬学生。学堂聘用中学教习 6名、西学华人教习6名、西学洋人教习3名。另外聘有司 事等管理人员、夫役等服务人员。
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
17
• 1919年“五四”运动后
• “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 《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主要有:
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如医科 大学、法科大学、林科大学等);
大学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各科可根据内容的简繁,在此限度 内斟酌决定,但医科大学、法科大学修业年限至少五年,师 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
• 大学堂分为备斋、正斋、专斋督课
• 备斋(相当小学)习浅近各学,两年毕业,主要学习中国 经史、国朝掌故大略,并授以外国语言文字、史志、舆地、 算术各项初级浅近之学。
• 正斋(相当于中学)习普通学,四年毕业,分政学、艺学 两门。
• 专斋(相当于大专和大学)习专门学,两年至四年毕业
• 山东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 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用,务各实事求是,力 戒虚浮,节为明体达用之材,仰副朝廷图治作人之 至意。”
民初的高等教育制度
大学院
大学预科、本科和大学院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入:钱学森之问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6年)1.措施:(1) 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解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很快接管了所有类型的学校,一律变为公办学校。
1950年12月起,接管了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总计,高校21所,中等学校514所,初等学校约1500所。
1952年9月起,又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改为公办,总计,高校65所,中等学校1412所,小学约8925所。
从此,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一所私立学校。
(2) 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
解说: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六(48张PPT)

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 发布《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 办法的通知》
“扫除文盲的标准是: 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 书报,能写200—300字的 应用短文; 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 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 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1)平反冤假错案; (2)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 (3)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 遇,使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气。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 命”;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 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 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文革”十年,教育受严重 破坏,濒临崩溃。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5、新中国的教育成就; ——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 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教育持续发 展的坚实基础;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 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巩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 题是( ) A. 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B. 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 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D.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第21_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德育 2.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_____、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确定了_________的教育方针。 全面发展 3.采取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 半工半读 立起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
探究一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建 国 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的 开 学 典 礼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 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 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 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 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 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 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 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 《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 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 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 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 《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 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 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 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 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 不绝口。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 兽医系录取。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 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江青、王洪文亲自接见他, 以示笼络。1975年8月张铁生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 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 从此,红得发紫的张 铁生开始频繁参加社会活动,成了绑在“四人帮” 战车上的一名打手……
【创新设计】2105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精美课件: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应用示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 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高等教育出现 这一繁荣景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实行改革开放
D.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教育的繁荣与以上四个选项都有关系,但从 “文革”中得到的教训是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我国各 项事业才能健康的发展。 答案:B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 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金品质•高追求
◆
二、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方法点拨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主要措施 (1)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________会议。 ①内容:决定建立________事业;确立教育要为 ________服务,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②意义:成功地将__________教育改变为沿着________ 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3•(配人教版)◆
(4)大力普及九年________,制定了《________》。 (5)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________并举。 (6)高等教育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 位制度,改革高校________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______。 (7)20世纪90年代,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 “________”计划。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现代 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 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 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资料分析法分析和理解我国教育 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 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 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 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 想教育。
1946年的 6.9倍 1946年的 3.9倍
1947年的 1.1倍
1949年的 14.1倍 1949年的 4.9倍
80993所
168100所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历程
1.拉开序幕: ①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②1949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③加强中小学教材和教育图书编写出版工作 2.制定方针: 思考:开基创 1957年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业经历了怎样 3.初形体系: 的发展过程? 表现: ①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②全日制、半工半读和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意义: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 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新加坡
新加坡制定了一项关于生孩子 的法律:凡持有高等学校毕业文凭 的妇女,生一个孩子其 薪金增加 5%;生两个孩子,薪金增加 10 %生三个孩子,薪金则增加 15%。 同时该法律又规定:没有受过高等 教育的妇女,如生育第二胎,则要 处以罚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新中国头17年) 1.原因 2.历程 二、动乱中的教育(文革时)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三、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2.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⑴指导思想 ⑵具体措施 ⑶成就
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阶段 特征 概况 措施:①建立人民教育事业;②毛泽东提出教 建国初 奠基 育方针:全面发展;③建立两种教育制度。 期 成效:①形成较完整教育体系;②培养大 十年建 批高素质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设时期
“文革” 挫折 时期
表现:①师生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 ②停课闹革命;③废高考,招工农兵学员。 影响:①使中国教育受极大破坏,②专门人 才奇缺,③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④与发 达国家差距拉大。
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把一枚红卫 兵袖章给毛泽东戴在了左胳膊上。毛泽东问她叫什么名? 宋彬彬回答后,毛泽东说 :“是不是文质彬彬的彬?”她 说 :“ 是。”毛泽东说 :“要武嘛。”从此,她改名为宋要 武。此后,一些人纷纷效仿,把所谓带有“封、资、修” 色彩,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名字,例如什么“梅、兰、 竹、云”、“春、夏、秋、冬”的,或者带有孔孟之道 特征的“仁、义、理、智、信”等等,都改为“革命化” 的名字,哈尔滨市的五条街光仁、光义、光礼、光智、 光信改成了光明、光辉、光芒、光耀、光华。上海某工 厂有个人,早先是资本家,名字叫“养民”。说资本家 养活了人民,反动透顶。全厂日批夜斗他,并勒令他将 名字改成了“民养”。有位中学教师名“念修”,“想 念修正主义!”全校大会批斗后,学生把他押到派出所, 改成了“仰东”。本意是“敬仰毛泽东”,但其实念起 来是“养东”,“养活毛泽东”。幸亏无人追究,否则
修正主义 逼使它的敌人披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篡改、否
定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
伯恩施坦 在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施坦公然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 正”,亦称伯恩施坦主义。伯恩施坦之后,主要代表是考茨基。修正主义用资产 阶级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哲 学上背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鼓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在政治经济学 上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否认资本主义制 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政治上宣扬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 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诱 骗工人群众为谋取暂时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否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 为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而奋斗的任务。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帝国主 义时代的到来,曾在欧洲各国泛滥一时,成为一种国际现象。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旗帜,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同 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修正主义集团背叛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主持召开了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 会。会上,赫鲁晓夫抛出“三和”(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路线,歪 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并在所谓“反对个人 迷信”的幌子下大反斯大林,竭力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推行一整 套修正主义路线。1958年底,赫鲁晓夫又使用阴谋诡计夺取了苏联部长议会主席 的职位。1959年他通过苏共“二十一大”进一步推行修正主义,清洗老布尔什维 克,最终在一九六四年被迫下台。 另一位修正主义头子勃列日涅夫取代了其职位,因为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 限主权论”和“社会主义大家庭论”等有利于苏联扩张领土权力的理论,歪曲 “国际主义”精神,所以,又叫当时的苏联是“社会帝国主义”国家。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修正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位期间,用激烈语气攻击侮辱 斯大林,进而否定列宁,否定十月革命,否定无产阶级专政。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 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 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
有机会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重 要性:培养高 素质技能人才, 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 展历程:从最 初的职业学校 到现在的职业 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特 点:注重实践 操作,强调技 能培养
职业教育的发 展趋势:与产 业紧密结合, 培养适应市场 需求的人才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建设现代教育体系 1950年代,推行普及教育,建立各级各类学校 19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校 19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 1990年代,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1世纪初,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化教育。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优 势:教育国际化 可以促进文化交 流、提高教育质 量、增强学生的
国际竞争力。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问 题:教育国际化 也带来了一些问 题,如文化冲突、 语言障碍、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等。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挑 战:教育国际化 需要面对各种挑 战,如如何平衡 本土化与国际化、 如何提高教育质 量、如何培养学 生的国际竞争力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中 国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03 现 代 中 国 教 育 的 特 点 04 现 代 教 育 的 问 题 与 挑 战 05 未 来 中 国 教 育 的 发 展 趋 势
01
添育的特点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 颁布,规定适 龄儿童和少年 必须接受九年 义务教育
有机会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重 要性:培养高 素质技能人才, 促进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 展历程:从最 初的职业学校 到现在的职业 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特 点:注重实践 操作,强调技 能培养
职业教育的发 展趋势:与产 业紧密结合, 培养适应市场 需求的人才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建设现代教育体系 1950年代,推行普及教育,建立各级各类学校 19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校 19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 1990年代,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1世纪初,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化教育。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优 势:教育国际化 可以促进文化交 流、提高教育质 量、增强学生的
国际竞争力。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问 题:教育国际化 也带来了一些问 题,如文化冲突、 语言障碍、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等。
添加标题
教育国际化的挑 战:教育国际化 需要面对各种挑 战,如如何平衡 本土化与国际化、 如何提高教育质 量、如何培养学 生的国际竞争力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中 国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03 现 代 中 国 教 育 的 特 点 04 现 代 教 育 的 问 题 与 挑 战 05 未 来 中 国 教 育 的 发 展 趋 势
01
添育的特点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 颁布,规定适 龄儿童和少年 必须接受九年 义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 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 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 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 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 联系在一起。
是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A)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4)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抓教育,其拨乱反正的措施有
①整顿恢复教学秩序②恢复高考制度③编写新教材④倡导尊
师重教⑤启动“希望工程”
(B)
A.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5)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两种教育制度” 的提出②工农速成班的创办③实行九年义务
4、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青海边远牧区学校开展远程教育 西藏日喀则地区中学新教学楼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人民教育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
教育的复兴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教 A.育①④②完③善教B育.③立④法⑤⑤邓小C.平①提③出④教育D的.①“②三⑤个面向(” B )
这种教育方针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组织编写新教材
倡导尊师重教
2、影响
学校教育迅速摆脱 混乱局面, 回到 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的蓬勃发展
1、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 略 2、20C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 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 推进教育创新”(2002年9 月8日)
确立教育要为 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 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旧教育有用经验,借 广大工农开门,大
意义
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 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 的人民教育
2、制定方针——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A、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
2、表现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 农兵学员”。
2、表现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 “走资派”, C.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 成中学学习 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 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混乱
1、原因: “文革”冲击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 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 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 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 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 D)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2)动乱时期的中国教育
A.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A)
B.整体水平还是得以与建国初期持平
C.通过严格考试录取的制度基本不变
D.还是起到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作用
(3)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
邓小平 (1990年9月5日)
在安徽大学就 读的苏 明娟(《希望工程宣 传画》中的“大眼 睛”)2005年大学毕 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的蓬勃发展
1、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实施“科教兴国”的 发展战略
2、20C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3、20C90年代实施“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 高校和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Back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949~1966)
1、拉开序幕 2、制定方针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1、拉开序幕
(1)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 进行初步改革。
(2)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教育事 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3)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以 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 助 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3、影响
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1、措施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 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⑴对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 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对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的边缘学 科,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 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允许社会办学,
启动希望工程 (1989年)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 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 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 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 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 联系在一起。
是 A.科教兴国
B.教育革命
(A)
C.三个面向
D.信息高速公路
(4)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抓教育,其拨乱反正的措施有
①整顿恢复教学秩序②恢复高考制度③编写新教材④倡导尊
师重教⑤启动“希望工程”
(B)
A.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5)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两种教育制度” 的提出②工农速成班的创办③实行九年义务
4、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青海边远牧区学校开展远程教育 西藏日喀则地区中学新教学楼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人民教育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
教育的复兴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教 A.育①④②完③善教B育.③立④法⑤⑤邓小C.平①提③出④教育D的.①“②三⑤个面向(” B )
这种教育方针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组织编写新教材
倡导尊师重教
2、影响
学校教育迅速摆脱 混乱局面, 回到 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的蓬勃发展
1、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 略 2、20C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 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 推进教育创新”(2002年9 月8日)
确立教育要为 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 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旧教育有用经验,借 广大工农开门,大
意义
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 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 的人民教育
2、制定方针——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A、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
2、表现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 农兵学员”。
2、表现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B.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 “走资派”, C.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除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 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 成中学学习 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 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混乱
1、原因: “文革”冲击
A.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 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 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 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 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 D)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2)动乱时期的中国教育
A.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A)
B.整体水平还是得以与建国初期持平
C.通过严格考试录取的制度基本不变
D.还是起到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作用
(3)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的战略
邓小平 (1990年9月5日)
在安徽大学就 读的苏 明娟(《希望工程宣 传画》中的“大眼 睛”)2005年大学毕 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的蓬勃发展
1、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思想,实施“科教兴国”的 发展战略
2、20C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3、20C90年代实施“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 高校和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Back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949~1966)
1、拉开序幕 2、制定方针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1、拉开序幕
(1)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并 进行初步改革。
(2)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教育事 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3)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以 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 助 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3、影响
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各行各业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素质大大下降,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一)文革后初期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 的春天
1、措施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李岚清作关于“科教兴国” 战
略的报告(1998年6月)
⑴对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 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对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的边缘学 科,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 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允许社会办学,
启动希望工程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