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课件004太学、国子学和四门学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 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提高我国教育的
国际影响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建议
推进教育公平
未来,我国应继续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和地区 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接管和改造旧教育,建立社会主义 教育制度,确立党对教育的领导地位,为新中国教育事业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普及与提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通过普 及小学教育、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了全民族的 文化素质。
教育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 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素质教育推 进等,促进了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
义等道德品质。
教育方法
汉代儒学倡导经世致用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在教育方法上,除 了传统的讲授、诵读等 方式外,还引入了辩论 、讨论等互动形式,提
高了教学效果。
03
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对教育影响
佛教传播及其寺院教育模式
佛教传播路径
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佛教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 的中国佛教体系。其传播路径主要包括经典翻译、僧侣流动 、寺院建设等。
寺院教育模式
寺院不仅是佛教信仰的中心,也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寺院通 过讲经、诵经、禅修等方式,培养僧侣的宗教素养和知识水 平。同时,寺院还吸引了大量世俗信徒前来学习,推动了佛 教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道教思想及其在教育中体现
道教思想核心
道教以“道”为核心思想,强调自然、无为、清静等观念,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 世俗的境界。
中国教育史_3_ppt

四门学的历史变迁
1、北魏孝文帝太和18年(494年)迁都洛阳, 创设四门小学。因设于京师四门,故名四门学。 2、唐代的四门学为大学,隶属于国子监,有 生员1300人。教授儒家经典,性质与国子学、 太学相同,但就学的是低品阶官员及庶人子弟。 3、宋代于庆历3年(1043年)设四门学,招 收八品以下官员和士庶子弟入学,一年一试, 三试不中者出学。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背景介绍
唐朝的行政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决策)——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 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审议)——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 朝廷的重要政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 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 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毕业考试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 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如欲 继续求学,四门学的毕业生则补入太学, 太学毕业生则补入国子学。但这种升格 法并未加深其学业程度,只表示提高其 地位。
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包 括衣服、膳食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 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有“停公膳”的处 罚;学业、品行具佳者则给予奖励。凡 六学学生操行过劣不堪教诲的,科考连 续落第或九年在学无成的,违反假期规 定不返校或作乐杂戏的,都令其退学。
唐朝的中央官学
“六学二馆”
1、国子学 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开始设立国子学 2、太学 3、四门学 4、书学(隋朝创设) 5、算学(隋朝创设) 6、律学(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时期设立) 7、弘文馆 8、崇文馆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二、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官学衰变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二)、私学兴起兴起的原因:1、政治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变动,官学的衰落2、“士”作为一个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私学的创办者都已各种“治国治民”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三、私学的历史特点1、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2、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心地主阶级为首,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
3、私学它是有四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
4、私学是政教分设5、私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6、私学是官师分离7、私学思想自由8、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四、孔丘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去,就会影响政治。
(2)与经济的关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3)、与军事的关系:“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求;(4)、与行政、法律的关系:“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论教育对象问题-----有教无类(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2)依据:《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对后世的读书做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PPT课件

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私学在教学时各自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伦理 观念等,形成不同的思想体系,发展成为不同的学派,各 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我们常称为“诸子百家”。各家 各派之间因立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方法的不同,相互争辩, 相互批评,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7
三、私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对教育影响最大的为四家:儒、墨、道、法。 儒家私学和墨家私学并称为“显学”。(玄学) 显学强调存在就是现实,显学根于对现实世
界的理解提供治理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1、儒家私学(孔子、孟子、荀况) 孔子是儒家私学的创始人 2、墨家私学(墨翟dí) 3、道家私学(老子、庄子) 4、法家私学(商鞅、韩非、李斯)
8
第三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简介:
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
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
稷下学宫,历史悠久,早在齐桓公时期就已
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以去,民信不 可失。孔子强调通过教育取得民众的信任,使之 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片面性) ⑷与行政、法律的关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 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15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
11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
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
造性。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12
第四节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
陬邑人(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自30岁左右,开始私人
讲学,长达40余年。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总结词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学教育思想强调内心修炼和自我完善,与儒家教育思想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蔡元培主张“科学与人文学科并重”,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结合。他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统治,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启蒙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注重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认为教育应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谢谢聆听
现代教育
03
现代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古代教育
教育目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贵族成员,以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稳是家庭教育,由父亲传授给儿子,注重家风和家族传统的传承。
教育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以德、行、艺、仪为主要内容,注重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强调军事和祭祀方面的教育。
总结词:萌芽阶段,教育内容以德、行、艺、仪为主,重视祭祀和军事教育。
详细描述
总结词: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详细描述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 录
中国教育史概述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中国教育史概述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教学课件

秋
第 三 节
战 国 时 期
的
教
育
百诸 家子 争蜂 鸣起 。,
稷
诸
春
下
子
秋
学
百
战
宫
家
国
与
私
时
私
学
期
学
的 发
的 教
学习内容
展
育
变
革
壹
官学衰落 私学兴起——背景
经济上
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 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
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 会政治生活。
叁
稷下学宫与私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
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 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刚
稷下学宫——官家主办 私家主持的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 集讲学、著述、育才和咨政为一体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 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 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 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 的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舞 台上,针砭时弊,探索创新,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上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 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俗特 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 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 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各 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精)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在教育上表现为强调纪律、规范和法制 意识的培养。
重视知识教育
法家重视知识教育,尤其注重政治、军事、经济等实用知识的传 授。
04
历代著名教育家及其贡献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解读
政策背景
在汉朝初期,由于秦朝的焚书坑儒和长期的战乱,导致社会文化混乱,百家争鸣。为了统 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以军事、政治、 道德和宗教为主,注重培 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人才 。
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及变革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更加完备,形成 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学 校系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和深化,除了传统 的经史之学外,还增加了文学、艺术 、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变革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 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如隋唐时期 的科举制度、宋代的书院制度等。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
版
汇报人:
2023-12-31
• 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 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教育思想 • 历代著名教育家及其贡献 • 近现代中国教育变革历程 • 当代中国教育现状与挑战
01
教育起源与初步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概况
01
02
03
教育起源
教育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生 活的需要,原始社会的教 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 活中进行的。
唐代韩愈“师说”中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职责
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 解惑”,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师生关系
他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教 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中国教育史树图

对教师的要求:有尊严和威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能循序渐进,诵说而不凌乱、见解精神而表述合理
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自立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学的学派,以兼爱,非攻为核心。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必备条件---厚乎德行(道德要求)、辩乎言谈(思维论辩)、博乎道术(知识技能)
4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科技与技术教育: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辩论。“三表法”:内容是历史的经验和知识、内容是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识、内容是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正确与否。
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
⑧道德教育:内容:仁、知、信、直、勇、刚。原则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⑨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⑩历史影响:重视教育、创办私学、扩大受教对象,促进文化下移、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整理六艺、重视德育、提出自己的教师观、编教材
2.通过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道德教化
察举制度
1.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2.武帝时期察举取士的范围扩大到了布衣之士
3.增加察举制的科目,而孝廉是最主要的科目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三大文教政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2.兴太学以养士---培养人才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2人性与教育作用
人性:“仁气”,“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