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精品)第二章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公《
序上孟 者》子 , 射滕 也文 。
·
夏代的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夏代建国以后爱一 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着氏族,因而两种 制度和两个阶级的 斗争还很尖锐,为 了巩固政权,夏代 “为政尚武”。
考《
文
夏学献 以校通 射考
造》
士 。
·
·
大
乐
之 经《
野 ,
》山 海 经
夏
后海 启外
于西
此
舞
九
伐
。
夏代的教育内容
学学 ,为 明 而大 唐 作学 位 乐, 》
于左
瞽学 宗为
。
商代的官学
商代的官学
1、右学和瞽宗属于大 学性质,是一种新型 的教育机构。 2、右学和瞽宗以乐教 为主,是奴隶主贵族 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
右
学东
小 学 , 在 国 中 王 宫 之 东 。
, 大 学 , 在 西 郊 ; 左 学 ,
汉
郑 玄
《 诗
,车 右兵 人之 持法
鲁 颂 》
矛,
,左
中人
人
御
。
·
礼乐教育
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 相应的礼仪和音乐, 包括歌诗、奏乐和舞 蹈等。
书数教育
读写算教育。
商代早期青铜鼎
商代青铜簋
商代青铜卣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 社会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社会
主要特征是: 1、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建立了71
西学(西雍、瞽宗):习礼的 场所,由礼官主持
南学(成均):习乐的场所, 由大司乐主持
北学(上庠):习书之所,由 诏书者主持。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 “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培养目 标——“君子”应在“仁”(德)、“知” (智)、“勇”(体)、“美”(乐)、 “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 “先师”。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1、激发求知欲 2、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思想 (三)因材施教
1、客观的历史条件:学生背景复杂 2、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思想 (四)由博返约
1、知识面要广 2、知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 加以统率
三、入学资格与学程、 考核 (二)教学内容:六德、六行、六艺 (三)学校类型:国学、乡学 (四)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二、六艺教育
(一)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二)乐: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三)射:射箭的技术,“五射” (四)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五御” (五)书:文字 (六)数:计算,包括算法、历法等
二、教育基本理论
(三)教育内容:六经教育
6、《春秋》
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孔子修订后将其作为儒 家“六经”之一。这部史书虽有明确的年月记载, 但文字过简,记载的史实仅只是一个大纲或提要。 于是后来就有人给它将史实补充叙述和进行评论。 给《春秋经》作过《传》的共三家:战国时齐人 公羊高作的叫《春秋公羊传》,春秋末鲁人左丘 明作的叫《春秋左氏传》,还有一位鲁人谷梁赤 作的叫《春秋谷梁传》。
二、夏代的教育
(一)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 (二)重视军事训练 (三)宗教教育 (四)人伦道德教育 (五)天文学 (六)家学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PPT课件

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私学在教学时各自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伦理 观念等,形成不同的思想体系,发展成为不同的学派,各 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我们常称为“诸子百家”。各家 各派之间因立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方法的不同,相互争辩, 相互批评,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7
三、私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对教育影响最大的为四家:儒、墨、道、法。 儒家私学和墨家私学并称为“显学”。(玄学) 显学强调存在就是现实,显学根于对现实世
界的理解提供治理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1、儒家私学(孔子、孟子、荀况) 孔子是儒家私学的创始人 2、墨家私学(墨翟dí) 3、道家私学(老子、庄子) 4、法家私学(商鞅、韩非、李斯)
8
第三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简介:
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
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
稷下学宫,历史悠久,早在齐桓公时期就已
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以去,民信不 可失。孔子强调通过教育取得民众的信任,使之 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片面性) ⑷与行政、法律的关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 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15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
11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
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
造性。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12
第四节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
陬邑人(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自30岁左右,开始私人
讲学,长达40余年。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南宋书院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组织制度。
一是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二是 教学实行“开放”政策,学生可不受学 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三是 建立“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者可 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 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 一定的(争鸣)精神。
汉代:汉代管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类。中央官学 主要是太学、地方官学识军郭学校,西汉时期的太学规模 宏大,档次较高。 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 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太学的教师是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叫仆射,学生叫 “博士弟子”。西汉平帝元始四年为太学扩建校舍,能容 纳万人。东汉太学学生最盛时曾达三万多人。 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又压倒官学之势,学生人数远远超 过太学。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机会的经 学大师都从事私人讲学,收徒教授,人数之多曾达数百, 乃至上千人。汉代不管上官学还是上私学,都以儒家经典 为教材,而且不管官学还是私学毕业,都可以求官。
春秋战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社会制度的崩溃,赖以生存的官学一度衰落。 社会对新型文化的教育需要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契机。 当时产生了一批私学大师,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不仅在 《论语》、《孟子》、《墨子》《荀子》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 资料,还出现了象《礼记· 学记》《礼记· 大学》《荀子· 劝学》等教育 专著。 当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广收门徒,只要能交纳“束 ” (干肉)履行入学礼节,不问来者出身贵贱,一律施教。因此,他创 设的私学规模愈来愈大。有“弟子三千,贤士七十有二”之美称。 公室养士制度,官办教育,如稷下学宫。 春秋战国时私学的发达使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的二元化 轨道。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教学课件

春
秋
第 三 节
战 国 时 期
的
教
育
百诸 家子 争蜂 鸣起 。,
稷
诸
春
下
子
秋
学
百
战
宫
家
国
与
私
时
私
学
期
学
的 发
的 教
学习内容
展
育
变
革
壹
官学衰落 私学兴起——背景
经济上
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 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
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 会政治生活。
叁
稷下学宫与私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
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 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刚
稷下学宫——官家主办 私家主持的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 集讲学、著述、育才和咨政为一体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 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 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 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 的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舞 台上,针砭时弊,探索创新,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上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 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俗特 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 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 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各 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
秋
第 三 节
战 国 时 期
的
教
育
百诸 家子 争蜂 鸣起 。,
稷
诸
春
下
子
秋
学
百
战
宫
家
国
与
私
时
私
学
期
学
的 发
的 教
学习内容
展
育
变
革
壹
官学衰落 私学兴起——背景
经济上
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 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
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 会政治生活。
叁
稷下学宫与私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
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 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刚
稷下学宫——官家主办 私家主持的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 集讲学、著述、育才和咨政为一体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 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 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 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 的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舞 台上,针砭时弊,探索创新,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上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 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俗特 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 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 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各 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8
9
• 《易》为施、孟、梁丘;《书》为欧阳,大、小夏侯;《 诗》为齐、鲁、韩;《礼》为后氏;《春秋》为公羊、谷 梁(新莽时,曾将古文经《左传》、《逸礼》、《尚书》 列博士,旋废)。东汉初《易》加京氏,《礼》分大、小 戴氏,《公羊》分严、颜二氏。共14家。
10
• 魏文帝时也曾在洛阳设太学,学生达千余人。晋也设国子 学、太学。前者为贵族设,后者才接受平民子弟,学生曾 达七千人。
27
• 清末西方学制传入中国,才开始了近代化的大、中、小学 教育。
28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西汉时担任博士者,多为硕德才俊之士如,辕固生、申培 公、韩婴、欧阳高、夏侯胜、夏侯建、戴德、戴圣、梁丘 、京房等经师,也包括贾谊、公孙弘、晁错等。
• 汉武时太学开设“五经博士”,讲授《诗》、《书》、《 礼》、《易》、《春秋》经典。之后西汉朝廷陆续开设《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 《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经典。太 学生学业优良者,可补官。
11
• 东汉时今古文并立学官。东汉后期,古文经逐渐占据上风 。至汉末,郑玄学贯今古文,为一代经学大师。入魏,王 肃为保古文之纯正,力辟郑玄之误。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 ,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 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 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 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时任城何休好 《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 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 。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后汉书·郑玄传》)
开元已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唐摭言》)
9
• 《易》为施、孟、梁丘;《书》为欧阳,大、小夏侯;《 诗》为齐、鲁、韩;《礼》为后氏;《春秋》为公羊、谷 梁(新莽时,曾将古文经《左传》、《逸礼》、《尚书》 列博士,旋废)。东汉初《易》加京氏,《礼》分大、小 戴氏,《公羊》分严、颜二氏。共14家。
10
• 魏文帝时也曾在洛阳设太学,学生达千余人。晋也设国子 学、太学。前者为贵族设,后者才接受平民子弟,学生曾 达七千人。
27
• 清末西方学制传入中国,才开始了近代化的大、中、小学 教育。
28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西汉时担任博士者,多为硕德才俊之士如,辕固生、申培 公、韩婴、欧阳高、夏侯胜、夏侯建、戴德、戴圣、梁丘 、京房等经师,也包括贾谊、公孙弘、晁错等。
• 汉武时太学开设“五经博士”,讲授《诗》、《书》、《 礼》、《易》、《春秋》经典。之后西汉朝廷陆续开设《 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 《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经典。太 学生学业优良者,可补官。
11
• 东汉时今古文并立学官。东汉后期,古文经逐渐占据上风 。至汉末,郑玄学贯今古文,为一代经学大师。入魏,王 肃为保古文之纯正,力辟郑玄之误。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 ,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 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 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 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时任城何休好 《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 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 。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后汉书·郑玄传》)
开元已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唐摭言》)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衰落的原因
第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可以无学,无学不害。
第二,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政治经济原因—铁器用于牛耕,私肥于公,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第三,王室、诸侯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学校。
士阶层的崛起
私门养士
孟尝君:齐国(冯欢市义、狡兔三窟、鸡鸣狗盗) 平原君:赵国(毛遂自荐) 春申君:楚国 信陵君:魏国 吕不韦:秦国(吕氏春秋)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点:
私学的产生与孔子和《学记》的教育思想
难点:
孔子和《学记》的教育思想如何古为今用
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
一.私学的兴起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 1. 官学衰落 2.学术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3.士阶层的崛起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1、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
“‘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 政?”
2、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
“庶、富、教”
3、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之,困而不 学,民斯为下矣。”
通晓先王施政之理,而不至乱作评论; 《礼》——教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而不
至于做事没有节制。 《乐教》——艺术教育,使人心胸宽敞,品性善良,
而不至奢侈无度; 《易》——哲学,教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
之理的精微,而不至于伤人害物;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序、庠、塾
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 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 德、行、艺三方面。
古 庠之 《 ,教 礼 术者 记
有,
序
家 有
学 记
,塾 》 国,
党 有有
学
·
政教合一
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 献俘庆功、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 庠、序、校也是乡官议政、乡饮酒礼、乡射 之礼的场所。
国学的教育内容
《 诗
,车 右兵 人之 持法
鲁 颂 》
矛,
,左
中人
人
御
。
·
礼乐教育
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 相应的礼仪和音乐, 包括歌诗、奏乐和舞 蹈等。
书数教育
读写算教育。
商代早期青铜鼎
商代青铜簋
商代青铜卣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 社会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社会
主要特征是: 1、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建立了71
西学(西雍、瞽宗):习礼的 场所,由礼官主持
南学(成均):习乐的场所, 由大司乐主持
北学(上庠):习书之所,由 诏书者主持。
泮宫
诸侯所设,仅有一间,半 环以水,又名頖宮
乐
先正 《
王崇 诗四 、术
礼 记
书,
、立 王
礼四 制
、教 乐,
》
以顺
造
士
。
· ·
凡 子《
三 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礼
教记
世
子文
,王
必 以
世
礼
乐
。
乡学
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大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2、在农业上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世袭制。为对付奴隶
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刑不上大夫) 3、在思想意识上,除了利用宗教迷信愚弄民众之外,还强调遵守礼制,
不同的等级有相应的礼制,贵族的礼制不用于奴隶(“礼不下庶 人”)。 4、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 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
-
商代的地方学校
商代的“庠”“序” 也是从前代承袭下来 的,其中“庠”以养 老为主,同时对年青 一代进行教化;“序” 是习射和习礼相结合 的教育机构。
夏
则 三 代 共 之 , 皆 所 以 明 人 伦
曰 校上 《 ,》 孟
殷子 曰 序滕
,文 周公 曰
庠
, 学
也
·
商代的教育内容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军事教育
书:指书法文字教育(书写,识字,作文)包括六书: 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数学、天文历法教育。包括数学、天文、历谱、五 行、杂占、刑法等方面。
3、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 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国学的教育内容
乡学的教育内容
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 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
公《
序上孟 者》子 , 射滕 也文 。
·
夏代的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夏代建国以后爱一 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着氏族,因而两种 制度和两个阶级的 斗争还很尖锐,为 了巩固政权,夏代 “为政尚武”。
考《
文
夏学献 以校通 射考 造》
士 。
·
·
大
乐
之 经《
野 ,
》山 海 经
夏
后海 启外
于西
此
舞
九
伐
。
夏代的教育内容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商代的教育内 容
思想政治教育
1、奴隶主为加强统治的 需要,极力提倡宗教 迷信,将本族祖先作 为至高无上的神。
2、孝是社会道德的准则, 也是思想教育的中心 内容。
3、 学习先王的治国经 验,巩固统治地位。
夫
孝《
,孝
德经
之 本
》
也
,
教
之
所
由
生
也
。
军事教育
主要包括射箭和驾御 车马
上 持古 弓“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夏、商的教育
夏、商、西 周与春秋时
期的教育
西周的教育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夏代的教育
商代的教育
夏商的教育
夏代的教育
1、夏启破坏了“禅让 制”,建立“世袭制”,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2、井田制下,农业、手 工业有较大发展。
3、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 明时代。
西周的教育制度
1、按地域分:国学(京 城)、乡学(地方)
2、按教育程度分:小学 (初等教育性质)、大 学(高等教育性质)
天
子
命 之
《
公教 礼
宫, 记
天南 然
子之 后 王
曰左 为 辟, 学 雍大 ,
制 》
,学 小
诸在 学
侯郊 在
曰,
泮
宫
·
辟雍
辟雍周围环之以水,其他四学 分设四周。
东学(东胶、东序):习干戈 羽龠(古代一种管乐器)的 场所,由乐师主持
学学 ,为 明 而大 唐 作学 位 乐, 》
于左
瞽学 宗为
。
商代的官学
商代的官学
1、右学和瞽宗属于大 学性质,是一种新型 的教育机构。 2、右学和瞽宗以乐教 为主,是奴隶主贵族 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
右
学东
小 学 , 在 国 中 王 宫 之 东 。
, 大 学 , 在 西 郊 ; 左 学 ,
汉
郑 玄
4、由“司徒”主管教化。
夏代的教育
1、 “序”是在国都 设立的学校。
夏 后
《 礼
氏记
养养
庶国 王
老老 制
于于 》
西东
序序
。,
· ·
成《
夏 后 氏 设
学 校 部 》
古 今 图 书 集
西东
序序
为为
小大
学 。
学 ,
夏代的教育
2、关于“序”的内容: “序”是习射的场 所。除具有教育的 职能之外,“序” 后来发展为奴隶主 贵族议政、祭祀和 养老的场所。
宾客 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
制。 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2、以“孝”为中心 的人伦道德教育
夏代学校的教育是 要“明人伦”。
公《
上孟
皆》子 所 以滕 明文 人 轮 也 。
· ·
夏 后《 氏礼 收记 而 祭内 ,则 燕》 衣 而 养 老 。
夏代的教育内容
3、宗教教育
夏代的宗教教育以 敬天尊祖为核心。
夏 道《 尊礼
命记 ,
事表 鬼记 敬》 神
而
远 之
· ·
有
1、三德: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 恶;三行:孝行以事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 师长。
2、六艺 礼:礼仪、等级名分教育、伦理规范教育。五礼:吉、
凶、宾、军、嘉 乐: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教育。 射: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
尺、井仪。
国学的教育内容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包括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 舞交衢、逐禽左
夏虞
后氏 氏禘 禘黄
《 国
黄帝 语
帝而
而祖 祖颛 颛顼
鲁 语
顼, 》
,郊
郊尧
鲧而
而宗
宗舜
禹。
商代的官学
殷
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
人 养
《
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
国 老
礼 记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
于
商代的官学已出现
右 学
“大学”、 “瞽宗”、 ,
王 制
“庠”、“序”、
养》
庶
“学” 等名称。
老
于
左
学
。
· ·
殷 人《 设礼 小右 记
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 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 德、行、艺三方面。
古 庠之 《 ,教 礼 术者 记
有,
序
家 有
学 记
,塾 》 国,
党 有有
学
·
政教合一
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 献俘庆功、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 庠、序、校也是乡官议政、乡饮酒礼、乡射 之礼的场所。
国学的教育内容
《 诗
,车 右兵 人之 持法
鲁 颂 》
矛,
,左
中人
人
御
。
·
礼乐教育
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 相应的礼仪和音乐, 包括歌诗、奏乐和舞 蹈等。
书数教育
读写算教育。
商代早期青铜鼎
商代青铜簋
商代青铜卣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 社会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社会
主要特征是: 1、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建立了71
西学(西雍、瞽宗):习礼的 场所,由礼官主持
南学(成均):习乐的场所, 由大司乐主持
北学(上庠):习书之所,由 诏书者主持。
泮宫
诸侯所设,仅有一间,半 环以水,又名頖宮
乐
先正 《
王崇 诗四 、术
礼 记
书,
、立 王
礼四 制
、教 乐,
》
以顺
造
士
。
· ·
凡 子《
三 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礼
教记
世
子文
,王
必 以
世
礼
乐
。
乡学
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大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2、在农业上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世袭制。为对付奴隶
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刑不上大夫) 3、在思想意识上,除了利用宗教迷信愚弄民众之外,还强调遵守礼制,
不同的等级有相应的礼制,贵族的礼制不用于奴隶(“礼不下庶 人”)。 4、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 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
-
商代的地方学校
商代的“庠”“序” 也是从前代承袭下来 的,其中“庠”以养 老为主,同时对年青 一代进行教化;“序” 是习射和习礼相结合 的教育机构。
夏
则 三 代 共 之 , 皆 所 以 明 人 伦
曰 校上 《 ,》 孟
殷子 曰 序滕
,文 周公 曰
庠
, 学
也
·
商代的教育内容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军事教育
书:指书法文字教育(书写,识字,作文)包括六书: 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数学、天文历法教育。包括数学、天文、历谱、五 行、杂占、刑法等方面。
3、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 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国学的教育内容
乡学的教育内容
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 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
公《
序上孟 者》子 , 射滕 也文 。
·
夏代的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夏代建国以后爱一 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着氏族,因而两种 制度和两个阶级的 斗争还很尖锐,为 了巩固政权,夏代 “为政尚武”。
考《
文
夏学献 以校通 射考 造》
士 。
·
·
大
乐
之 经《
野 ,
》山 海 经
夏
后海 启外
于西
此
舞
九
伐
。
夏代的教育内容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商代的教育内 容
思想政治教育
1、奴隶主为加强统治的 需要,极力提倡宗教 迷信,将本族祖先作 为至高无上的神。
2、孝是社会道德的准则, 也是思想教育的中心 内容。
3、 学习先王的治国经 验,巩固统治地位。
夫
孝《
,孝
德经
之 本
》
也
,
教
之
所
由
生
也
。
军事教育
主要包括射箭和驾御 车马
上 持古 弓“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夏、商的教育
夏、商、西 周与春秋时
期的教育
西周的教育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夏代的教育
商代的教育
夏商的教育
夏代的教育
1、夏启破坏了“禅让 制”,建立“世袭制”,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2、井田制下,农业、手 工业有较大发展。
3、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 明时代。
西周的教育制度
1、按地域分:国学(京 城)、乡学(地方)
2、按教育程度分:小学 (初等教育性质)、大 学(高等教育性质)
天
子
命 之
《
公教 礼
宫, 记
天南 然
子之 后 王
曰左 为 辟, 学 雍大 ,
制 》
,学 小
诸在 学
侯郊 在
曰,
泮
宫
·
辟雍
辟雍周围环之以水,其他四学 分设四周。
东学(东胶、东序):习干戈 羽龠(古代一种管乐器)的 场所,由乐师主持
学学 ,为 明 而大 唐 作学 位 乐, 》
于左
瞽学 宗为
。
商代的官学
商代的官学
1、右学和瞽宗属于大 学性质,是一种新型 的教育机构。 2、右学和瞽宗以乐教 为主,是奴隶主贵族 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
右
学东
小 学 , 在 国 中 王 宫 之 东 。
, 大 学 , 在 西 郊 ; 左 学 ,
汉
郑 玄
4、由“司徒”主管教化。
夏代的教育
1、 “序”是在国都 设立的学校。
夏 后
《 礼
氏记
养养
庶国 王
老老 制
于于 》
西东
序序
。,
· ·
成《
夏 后 氏 设
学 校 部 》
古 今 图 书 集
西东
序序
为为
小大
学 。
学 ,
夏代的教育
2、关于“序”的内容: “序”是习射的场 所。除具有教育的 职能之外,“序” 后来发展为奴隶主 贵族议政、祭祀和 养老的场所。
宾客 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
制。 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2、以“孝”为中心 的人伦道德教育
夏代学校的教育是 要“明人伦”。
公《
上孟
皆》子 所 以滕 明文 人 轮 也 。
· ·
夏 后《 氏礼 收记 而 祭内 ,则 燕》 衣 而 养 老 。
夏代的教育内容
3、宗教教育
夏代的宗教教育以 敬天尊祖为核心。
夏 道《 尊礼
命记 ,
事表 鬼记 敬》 神
而
远 之
· ·
有
1、三德: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 恶;三行:孝行以事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 师长。
2、六艺 礼:礼仪、等级名分教育、伦理规范教育。五礼:吉、
凶、宾、军、嘉 乐: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教育。 射: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
尺、井仪。
国学的教育内容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包括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 舞交衢、逐禽左
夏虞
后氏 氏禘 禘黄
《 国
黄帝 语
帝而
而祖 祖颛 颛顼
鲁 语
顼, 》
,郊
郊尧
鲧而
而宗
宗舜
禹。
商代的官学
殷
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
人 养
《
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
国 老
礼 记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
于
商代的官学已出现
右 学
“大学”、 “瞽宗”、 ,
王 制
“庠”、“序”、
养》
庶
“学” 等名称。
老
于
左
学
。
· ·
殷 人《 设礼 小右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