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和临床路径
硬膜外麻醉临床路径(麻醉医师版)

硬膜外麻醉临床路径(麻醉医师版)一、硬膜外麻醉适用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情况,可选择硬膜外麻醉的患者。
二、选择麻醉方案的依据:根据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临床麻醉学》,徐启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三、进入临床路径的标准:1. 有硬膜外麻醉适应证2. 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四、进入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标准阶段分为麻醉前评估与准备、麻醉实施、麻醉后随访3个阶段。
1. 麻醉前一日:进行麻醉前评估与准备(详见麻醉前访视路径);2. 手术当日:(1)核对病人的身份和手术部位,再次进行病情和硬膜外麻醉可行性的评估;(2)监测生命体征;(3)开放静脉通路;(4)根据所实施的手术,确定硬膜外穿刺的间隙;(5)硬膜外穿刺;(6)试验剂量;(7)麻醉维持;(8)麻醉处理;3. 手术结束后至送入病房后24h:(1)根据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和末次用药时间确定患者去向:①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稳定,麻醉平面在T6以下,距离末次麻醉加药时间超过1小时,可送至病房;②麻醉平面在T5以上、距离末次麻醉加药时间1小时以内以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由施行麻醉的医师护送至PACU观察;③患者病情危重或在PACU观察1小时病情仍不稳定,可由施行麻醉的医师护送至ICU观察。
(2)送至病房后24h内,观察和处理:①患者的生命体征、肢体的运动与感觉;②麻醉相关并发症;③填写术后随访记录。
五、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 出现麻醉并发症者(如全脊麻、局麻药毒性反应、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硬膜外腔血肿、神经损伤、感染等),按相关指南抢救处理。
2. 穿刺失败。
硬膜外穿刺困难导致失败者,可改为全身麻醉等其它麻醉方式,进入其它临床路径。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表单(4)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表单(4)时间
住院第12日
(术后第11天)
住院第13日
(术后第12天)
住院第14日
(术后第13天)
主要诊疗工作
o 临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o 复查血常规、血血生化
o 完成病程记录
o 临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o 复查血常规、血生化
o 完成病程记录
o 确定患者能否出院
o 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o 通知出院处
o 开出院诊断书
o 完成出院记录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o 二级护理
o 饮食/鼻饲
长期医嘱:
o 二级护理
o 饮食/鼻饲
o 通知出院
主要护理工作
o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o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o 做好基础护理
o 预防并发症护理
o 协助患者肢体功能锻炼
o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21年版〕一、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IC D-10:S06.501〕行硬脑膜下血肿去除术〔ICD-9-CM-3:01.3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等。
1.临床表现:〔1〕病史:一般都有外伤史,临床病症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伤后短时间可开展为濒死状态;〔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3〕颅压增高表现:颅压增高病症出现较早,其间呕吐和躁动比拟多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 反响〕;〔4〕脑疝病症: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病症;〔5〕局灶病症: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自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头颅CT扫描(带骨窗像):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表现为脑外表的新月形高密度影。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等。
1.手术治疗: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明确,有以下情况者应行硬脑膜下血肿去除术:〔1〕有明显颅压增高病症和体征,意识障碍或病症进展性加重,或出现新的阳性体征、再昏迷;〔2〕CT扫描提示脑受压明显,大脑中线移位>5mm;〔3〕幕上血肿量>30ml或幕下血肿量>10ml。
2.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神经外一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医师篇)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I62.006);2、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ICD-9-CM-3:01.31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 9-11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慢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I62.006)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表

2
□无□师签名
时间
入院第四日
(术后第二日)
住院第五日
(术后第三天)
住院第六日
(术后第四天)
住院第七日
(术后第五天)
主要诊疗工作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切口换药观察切口情况
□观察引流液性状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复查颅脑CT
□根据CT、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
□相关检查医嘱(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凝、感染五项)
□上级医师查看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完善术前准备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安排次日手术
□麻醉:局麻+强化(不配合患者可全麻)
□手术:钻孔引流术
□术后观察引流情况并记录
□临床观察神经外科情况并记录
□完成手术记录和术后记录
1
2
□无□有 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
入院第八日
(术后第六日)
住院第九日
(术后第七天)
主要诊疗工作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切口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
□根据切口情况拆线或门诊延期拆线
□确定患者能否出院
口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复查时间
口通知出院
口完成病程记录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三级护理
□普食
临时医嘱
口通知出院
主要护理工作
□观察一般情况
□观察神经体征、生命体征
□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 原因:
硬膜外血肿诊疗规范

硬膜外血肿一、定义硬脑膜外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二、诊断(一)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1)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
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2)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3)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
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
(二)辅助检查1.头颅X线平片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
2.头颅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骨窗像对骨折的认识更加明了。
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三、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非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2.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原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进行性加重。
3.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4.除颞区外,大脑凸面血肿量<30ml,颅后窝血肿<10ml,无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5mm、环池和侧裂池>4mm。
可采取保守治疗,止血,降颅压,对症支持治疗。
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以2012年1~12月在上海市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神经外科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30例為对照组,以2013年1~12月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30例为观察组。
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治疗护理,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综合治疗和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及患者对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情况。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对照组少且满意度高。
结论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实施临床路径,规范了护理流程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了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让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临床护理路径;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由医生、护士与其他人员共同对某一种疾病做最适当的有顺序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品质[1]。
临床路径一般以治疗护理有一定模式可循、容量大、费用高、变异少、治疗效果和住院天数较明确的疾病为对象[2]。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发于>50岁老人,多有轻微头部外伤史或没有外伤史。
血肿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随血肿的缓慢增大,一般在2~3 w由于颅内压增高和脑的直接受压两种原因引起临床病象[3],钻孔冲洗引流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我科于2012年1月开始采用临床路径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进行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患者30例为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81岁,平均65岁,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以2012年1~12月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4岁,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2009年版)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I62.006)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ICD-9-CM-3:01.3101)释义(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释义(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释义(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释义(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62.00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疾病编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行硬膜外血肿清
除手术治疗诊疗规范
(神经外科)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
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
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4.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新发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应当立即复查头颅CT,并重新评价手术指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40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4)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选择的检查项目:
(1)颈部CT扫描、X线平片;
(2)腹部B超,心肺功能评估。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等;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3.手术内置物:硬脑膜修复材料、颅骨固定材料、引流系统等。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止血药,酌情应用抗癫痫药物和激素。
5.输血:根据手术失血情况决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24小时之内及出院前根据具体情况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情况;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2.根据患者病情,建议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颈部CT(加骨窗像)、胸腹部X线平片或CT,腹部B超。
3.术后用药:抗菌药物、脱水药,酌情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及激素。
4.每2-3天手术切口换药一次。
5.术后7天拆除手术切口缝线,或根据病情酌情延长至术后10以上拆线时间。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并发症。
2.体温正常,各项化验无明显异常,切口愈合良好。
3.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如生命体征平稳,经评估不能短时间恢复者,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可以转院继续康复治疗。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继发其他部位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并发症,严重者需要再次开颅手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切口、颅骨或颅内感染、内置物排异反应,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伴发其他疾病需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二、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
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