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应用临床路径效果评价
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疗效的影响

[ 中图分 类号】R 4 7 3
【 文 献标 识码】 C
【 文章 编号] 1 6 7 3 ~ 7 2 1 0 ( 2 0 1 3) 0 5( b) 一 O 1 2 8 — 0 3
I m pa c t o f c l i ni c a l pa t hwa ys o n pa t i e n t s wi t h c hr o ni c s u bd ur a l he ma t o ma
C I ( O . 1 2 , 0 . 6 2 ) , P:0 . 0 0 2 ] 及 医 疗 费用 [ MD :一 1 . 8 8 , 9 5 %C I ( 一 2 . 6 9 , 一 1 . 0 7 ) , P<0 . 0 0 0 0 1 ] 。 结论 采 用 临床 路径 护
理 慢性 硬 膜下 血肿 患者 可 以改善 预后 , 降低 医疗费 用 。
s u b d u r a l h e ma t o ma .M e t h o ds S y s t e ma t i c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t r i e v a l wa s c a r r i e d o u t t o o b t a i n r a n d o mi z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ls a o f c l i n i c a l p a t h wa y s o n c h r o n i c s u bd u r a l h e ma t o ma b e f o r e De c e mb e r 2 01 2 .Da t a c o l l e c t i o n a n d me t h o d o l o g i c l a q u a l i t y a s s e s s me n t we r e p e r f o r me d b y t wo i n d i v i d u a l r e v i e we r s . A Me t a — a n a l y s i s wa s p e fo r r me d b y Re v Ma n 5 . 0 s o twa f r e . Re . s u i t s To t a l l y 1 0 s t u d i e s we r e i n c l u d e d .c o n t a i n i n g 5 9 9 p a t i e n t s .M e t a— a n a l y s i s s h o we d :c l i n i c a l p a t h wa y s c o u l d i m—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严彩琼;廖正步【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年(卷),期】2014(30)19【摘要】Objective To prob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nd eval-uate its effect. Methods A total of 49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received by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r. 2012 to Sep.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pathway group(n=24) and the controlgroup(n=25). The pathwa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traditional health care method.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period,costs,postoperative extubation and su-ture removal time,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degree were collec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hospitalization costs,postoperative extubation and suture removal time [(7.68± 1.35)days,(8636.95±479.25)yuan,(2.08±1.54)days,(6.07±1.07)days] of the pathw a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8.46±2.01)days,(9318.19±390.84)yuan,(2.73±1.40)days,(7.38±1.62)days]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12.5%(3/24)]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pathwa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20.0%(5/25)] of the control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degree[95.8%(23/2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88.0%(22/25)]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may not only reduce hospitalization costs and duration,but also decreas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due to the advantages in clinic.%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实施情况,并评价其临床效果。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疗效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疗效分析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在神经外科临床中较为常见,CT使该病的诊断变得容易。
在外伤性硬膜下血肿中约占25%。
我科自2004年—2009年共收治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30例,全部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20—75岁,平均57岁,50岁以上22例,占70.3%;病程0.8周一7月,平均2.1月。
受伤原因:自行摔伤16例:车祸10例,不详4例。
手术前GCS评分均为14-15分血肿部位;大部分位于一侧大脑半球,其中左侧14例,右侧14例,双侧2例。
血肿范围:额颞顶枕部17例,额颞顶部5例,合并一侧肢体偏瘫者14例。
其余症状4例有排尿障碍,5例意识障碍及瞳孔变化。
30例患者均行CT检查,显示脑表面新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占位,中线轻度移位,及脑室受压。
血肿量在30—200ml,平均100ml。
1.2 治疗方法:本组30例患者在局麻下手术,均行颅骨钻孔闭式引流:这是近年来国内外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血肿最厚部位偏低一侧处钻孔,置一引流管与脑表面平行,骨孔边缘填上明胶海绵,引流并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至清亮后接引流袋、引流48—72小时。
引流量最少50ml,引流管一般在2—3天后拔除。
1周内复查CT。
1.3 治疗结果治愈29例、继发性颅内血肿死亡1例(占3%)。
29例在术后第3天拔管前,给予头颅CT复查,证实清除血肿量约为76.4%—91%,中线康复23例,中线移位程度明显减少6例。
脑室受压情况显著改善。
28例术后预后良好,均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其它并发症。
2 讨论近十几年,钻孔冲洗引流手术被认为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甚至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法。
CSDH是指在损伤后2—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胀。
多发生在老年男性患者,本组50岁以上男性患者21例。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住的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运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与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0例按常规护理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进行比较,对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住院费用进行比较。
结果:运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患者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临床护理路径;慢性硬膜下血肿;应用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于50岁以上老人,病史多不明确或有轻微头部外伤史,血肿多发生于一侧或双侧,随血肿的慢性增大,一般在2~3周内由于颅内压增高和脑的直接受压两种原因引起临床病象[1]。
钻孔引流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2]。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护理程序为患者进行护理,并在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预定的护理效果。
笔者所在科于2011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运用了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与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0例常规护理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比较,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常规护理组,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72岁,一侧硬膜下血肿27例,双侧硬膜下血肿3例,所有患者都行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2011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临床路径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74.5岁,一侧硬膜下血肿26例,双侧硬膜下血肿4例,所有患者都行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1.2 方法常规护理组按照慢性硬膜下血肿及围术期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临床路径组根据慢性硬膜下血肿及老年患者的疾病特点制定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路径流程表,患者入院后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路径设置的时间、内容进行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患者入院日(手术前1 d)向患者本人及家属做好入院介绍;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向患者本人及家属介绍病情及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目的、操作过程、手术的优点、术中配合、术后的注意点,强调术后保持头低足高位是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重要性措施之一;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其思想顾虑;清洁头发并剃头,床上大小便及头低脚高位的训练,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选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进行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的患者(n=40例),按照自由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在住院后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而对照组患者在住院后给予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拔管时、术后拆线时间以及术后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护理的满意度,满足患者护理需求,提高患者的主动性,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评价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常发生于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以钻孔引流术为主要治疗方法,且临床效果良好[2]。
而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在预定的时间内,针对制定患者进行的护理制度,并在护理结束达到预定的护理效果。
临床报道显示,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改善预后。
为证实该报道,本研究对40例患者进行分组护理,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选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行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的患者(n=40例),按照自由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
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5~85,平均(66.5±2.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有7;初中以下有13例。
对照患者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43~86,平均(64.5±3.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有8;初中以下有12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住院后给予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住院后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_第一论文网

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_第一论文网崔淑晶吉林省前郭县中医院吉林省前郭县 138000【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试验组和对照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各40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
结果: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差错几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费用、护理差错几率、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应用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度。
关键词临床护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护理效果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包膜血肿,通常在患者头部出现外伤后第3 周[1]。
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轻微,甚至无明显临床表现。
当血肿发展至一定程度时,临床症状迅速加重,轻则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重则出现偏瘫、失语和脑萎缩、脑供血不全症状。
由于该疾病患者多为50 岁以上老人,有效的护理工作是提高患者预后质量的重要保障。
为此,我院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采用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 年2 月~2015 年2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80 例,患者经CT 检查后均确诊。
男性患者的47例,女性患者33 例,年龄49~77 岁,平均年龄(58.4±7.7)岁。
患者均由轻微头外伤史,且患者均采用局麻下性慢性硬脑膜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
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治疗方式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病情观察、功能锻炼、宣教等。
试验组接受临床路径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6种术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疗效分析

6种术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6种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12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用6种术式行手术治疗。
结果:硬膜下积气7例,血肿残余4例,继发性颅内出血3例,癫痫发作2例,脑脊液漏1例,余者痊愈或好转出院。
结论:钻单孔冲洗负压引流,钻孔撕膜治疗CSDH,钻孔闭式引流不冲洗三术式治疗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临床上多采用;而经皮硬膜下穿刺氧气、血肿液置换术及术中腰穿注射林格氏液治疗CSDH两术式操作较复杂,临床少用;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复发,及囊壁异常增厚或已钙化、血肿腔被纤维分隔为诸多小腔者,才改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资料与方法1995~2006年5月采用6种不同术式治疗CSDH122例。
男87例,女35例;年龄9~78岁,平均61.5岁;外伤至诊断时间1~6个月,以1~3个月为多,无其他严重并发伤。
主要症状及体征:头晕头痛102例,精神及智力障碍35例,不同程度偏瘫29例,意识障碍16例。
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人均行头颅CT检查确诊。
血肿部位:额颞顶部98例,额颞部15例, 双侧额颞顶部6例,双侧额顶部3例。
低密度67例,高密度45例,混合密度10例,出血量80~170ml。
治疗方法:122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
钻单孔冲洗负压引流53例,钻孔撕膜治疗CSDH35例,钻孔闭式引流不冲洗15例,经皮硬膜下穿刺氧气、血肿液置换术8例,术中腰穿注射林格氏液治疗CSDH5例,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6例。
术后引流2~4天,拔管前均行CT复查,血肿大部分清除,中线基本复位,夹管1天无特殊病情变化即拔管,拔管时后用50ml注射器负压吸引,以吸除颅内残余空气及瘀血。
结果122例病人用上述6种方法治疗,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气7例,血肿残余4例,继发性颅内出血3例,癫痫发作2例,脑脊液漏1例, 1例术后复发,余者痊愈或好转出院。
讨论Ito等根据实验研究提出了纤溶功能亢进的学说,认为局部的纤溶功能亢进在发病中是重要的促发因素[1]。
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是否可以广泛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中。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73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37例患者,护理满意24例,一般满意10例,不满意3例,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19%,对照组36例患者,护理满意18例,一般满意10例,不满意8例,护理满意度为77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方面及住院费用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临床路径给予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有效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而且护理满意度较高。
由此证明,临床路径可以应用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并发症;护理效果;费用【中图分类号】R248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2510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
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本文就笔者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就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中的护理效果进行性分析,现报告如下,旨在探究临床路径是否可以广泛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护理中。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73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4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25)岁,女性33例,年龄在43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1±3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标准,均行头颅CT检查出血量为9ml~66ml,平均(621±119)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1±108)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硬膜下血肿应用临床路径效果评价
作者:高强李敏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7期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评价。
方法选取5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作为实验组,采取临床路径;选取46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诊治。
结果住院费用实验组为(8710.06±498.12)元,对照组为(10216.20±765.63)元;平均住院天数实验组为(10.10±1.20)天,对照组为(12.40±2.10)天;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为96.2%,对照组为89.1%;术后并发症实验组为0%,对照组为10.8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钻孔引流术;效果评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3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26-0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诊疗及医疗管理模式。
它是一种多学科共同协作、医院综合管理的整体医疗工作模式。
是由医疗、护理、医技等多个相关专业人员对某一特定的疾病做最恰当的有序性诊疗计划。
从而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控制医疗经费、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医疗质量[1]。
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指外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其是发病隐匿和发展较为缓慢的一类疾病,多数为老年人,目前,钻孔引流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2]。
近年来,伴随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已在国内众多医院推行,本院从2010年6月开始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患者52例作为实验组。
随机抽取2008年5月——2010年5月未实施临床路径的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
为减少临床路径的变异,规定:
1.1.1两组患者的纳入标准为①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且行单侧钻孔引流术;②若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
1.1.2排除标准为①行双侧钻孔引流术;②合并偏瘫、意识障碍的;③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影响其进入临床路径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费用支付方式和术前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实验组根据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特点制定临床路径表单,成立由医护人员组成的临床路径的实践小组。
临床路径表内容包括住院期间每日的主要诊疗工作、重点医嘱、主要护理工作、病情变化记录等。
医生和护士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表规定的时间、内容进行工作,每日评价、记录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已执行的打“√”。
由于病情变化未能按规定要求执行的应记录原因,并按规定退出。
麻醉方式:依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全身状况,意识状态,术中是否能够良好配合等采用局麻或全麻。
手术方式:根据CT检查结果,确定最佳钻孔部位后均行单孔引流。
1.2.2对照组按照常规医嘱进行医疗护理,按传统的工作模式执行。
1.3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调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自行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项目包括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治疗护理过程、医疗护理效果、合理用药、收费等项目是否满意等。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x检验,P
2结果
住院费用实验组为(8710.06±498.12)元,对照组为(10216.20±765.63)元;平均住院天数实验组为(10.10±1.20)天,对照组为(12.40±2.10)天;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为96.2%,对照组为89.1%。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发生并发症的有0例,发生率0%;对照组发生并发症的有5例,发生率为10.87%;经检验P
3讨论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对政府支付的老年医疗保险和贫困医疗补助医疗保险由传统的后付制改为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为付款基础的定额预付款制[3]。
临床路径是为了应对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发生了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质量效益型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国民平均医疗费用,减轻政府所面临的财政压力。
后来,随着临床路径的发展,发现其还具有降低平均住院日、规范诊疗行为、增加医疗服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提高病人满意度等作用。
在我国目前医疗费用快速攀升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寻求一种既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控制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的途径十分必要。
临床路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护理新模式[4]。
3.1临床路径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医疗质量管理中的成效通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应用临床路径管理后,在缩短患者住院、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有显著作用。
首先,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医务人员采取有计划的标准医疗和护理,从而减少了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随意性;明确医生、护士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如果治疗或护理偏离标准易于发现,并且可以及早处理;由于各种处理措施是依据临床路径制定的,可以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的协调性增强。
对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有显著作用。
其次,住院时间缩短减少了住院费用的支出。
同时,临床路径作为一个标准的作业流程有效地规范了医务人员的临床治疗行为,避免了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用药的随意性及盲目性,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药学服务。
临床路径促进了医、护、患之间的交流,通过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临床路径的流程特点,使他们提前预知住院时间和将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费用,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增加了患者的监督机制,使患者主动配合,减轻焦虑[5]。
同时,通过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和康复的知识,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诊治工作,增加了患者的主动性,加强医患沟通,改善了医患关系,增强医患双方相互理解和信任[6]。
3.2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临床路径虽然具有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降低医疗资源消耗的优点,但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研究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及经验总结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
究其原因,首先,临床路径要成为正式医疗记录的一部分,其法律地位和效力尚未确定。
出于对自身的保护,加上目前的医疗环境,部分医务人员对此颇有疑虑。
其次,实际工作中有人认为,临床路径是统一的、固定的规范化流程,局限医生的临床判断力和思考力。
限制了医生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同时,传统的工作思路、方法、习惯等会潜移默化地对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产生不小的负面的影响。
最后,缺乏实施的环境和政策。
部分医院管理者管理理念有待转变,没有认识到临床路径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国家缺乏相应的医疗体制和政策,我国还没有开始实施按病种收费。
以上这些,都影响着临床医师参与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可以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平均住院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失为一种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健康服务模式,虽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推广使用。
但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医疗服务由第三方按病种付费制度的推行,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病种质量管理模式,必定会得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认同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李瑞波.临床路径实施现状的探讨与展望.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6):732.
[2]郭士琨,申明峰,姚宏伟.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O11,14(22):20-21.
[3]潘哲逸,徐利民,陈国军.论临床路径理论、实施及其意义[J].医院管理论坛,2013,3(1):29-32.
[4]陈蓉,王兆锦,侯莺.临床路径在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4(2):65-67.
[5]胡爱明.理解和尊重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l2,33(2A):27-28.
[6]李德玲,吴燕琳.从患者本位看信任的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2,33(2A):2l-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