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高度概念及计算规则

合集下载

钢结构建筑高度计算规则

钢结构建筑高度计算规则

钢结构建筑高度计算规则1. 什么是钢结构建筑?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钢结构建筑。

你知道的,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简直就像是城市的骄子!这类建筑主要是用钢铁这种“硬汉”材料搭建的,结实耐用,抗震能力也贼强。

要说这钢结构的建筑可真是有“干货”呀!不过,建这么高的建筑,怎么计算高度呢?这就得跟你聊聊钢结构建筑的高度计算规则了!2. 高度计算的基本规则2.1 绝对高度首先,咱得知道什么是绝对高度。

这就好比你站在地上,抬头看天空,想知道你仰望的那栋大楼从地面到顶的高度。

一般来说,绝对高度包括了建筑的基础部分,也就是那根扎实的“脚”。

听起来简单吧,但这里边可有讲究呢!因为有些建筑会有地下室,那部分高度可不算在绝对高度里,明白吧?所以,算高度的时候,要从地面开始,到屋顶算,这可是基本原则。

2.2 相对高度接下来,咱们说说相对高度。

这个概念就有点儿像是把大楼和周围的环境比一比。

比如说,如果你住在一个山坡上,旁边有个大楼,那个楼的高度就得和地势相比。

如果它建在高地上,看起来就比实际高度高了,这可得算进去!所以说,这个相对高度的计算也是得考虑周围的情况,没错,地理位置可真是个复杂的“角色”。

3. 高度的测量方法3.1 激光测距说到测量高度,咱不能不提激光测距。

这玩意儿可高科技了,像是给建筑量身定做的“尺子”。

通过激光,能够精准地测出建筑的高度,而且速度还快,真是效率高得让人叹为观止!就像开车走高速公路,一路畅通无阻,心情美得不要不要的。

3.2 水准仪当然,除了激光测距,还有水准仪。

这是个古老但依然有效的方法。

想象一下,一群工程师在工地上忙得热火朝天,拿着水准仪,专心致志地测量着。

这个方法虽然没有激光那么炫酷,但它的准确度可是一流的!就像是那种老将出马,立马稳稳当当,谁都不敢小觑。

4. 高度计算的影响因素4.1 风载荷再说说高度计算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风载荷,想想风刮过高楼大厦的感觉,简直就是一次“风暴挑战”。

高楼越高,风力对它的影响就越大。

建筑标高怎么算

建筑标高怎么算

建筑标高怎么算建筑标高是建筑物各部分与地平面的相对高度。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准确计算建筑标高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建筑标高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建筑标高的概念建筑标高是指建筑物的某个点或某个部位与地平面之间的相对高度。

它可以是地面、楼面、屋顶、梁底或天花板等部位。

建筑标高的计算通常以地面作为基准,其他部位的高度相对于地面而言。

二、建筑标高的计算方法1. 建筑物的地面标高:建筑物地面标高通常是指离地面最近的部分,例如地下室或首层的地面高度。

测量地面标高时,可以使用测高仪等专业工具进行测量,确保准确度。

2. 建筑物的楼层标高:楼层标高是指建筑物各个楼层的高度。

一般情况下,各楼层的标高是根据设计图纸和建筑平面布置图来确定的。

楼层标高通常是按照建筑物的竖直高度来计算的,可以通过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加上地面标高来确定每个楼层的标高。

3. 建筑物的屋顶标高:屋顶标高是指建筑物的最高部分与地面之间的高度。

通常情况下,屋顶标高是按照设计图纸来计算的,可以通过测量建筑物的高度加上地面标高来确定。

三、建筑标高的实际应用1. 建筑设计阶段:在建筑设计阶段,准确计算建筑标高是十分重要的。

建筑师和设计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合理确定各个部位的标高。

这样可以确保建筑在高度布局上满足功能需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施工过程中的标高控制:在建筑施工阶段,标高控制的准确性对于建筑物的结构和质量至关重要。

施工单位需要根据施工图纸上的标高要求进行具体施工操作,例如地平面的平整度要求、楼层的高度控制等。

通过精确测量建筑物各个部位的高度,以及使用专业工具进行标高控制,可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和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 建筑物的使用阶段:在建筑物的使用阶段,标高的准确性对于日常维护和管理非常重要。

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建筑物各个部位的标高情况,以便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同时,准确的标高信息可以帮助建筑物的管理人员规划和布置室内空间,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国家建筑高度标准

国家建筑高度标准

建筑高度是指屋面面层到室外地坪的高度,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

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相关标准,国家对建筑高度有不同的限制和规定。

一般来说,对于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等民用建筑,建筑高度通常根据地上建筑高度或层数进行分类。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建筑高度不大于27.0m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4.0m的公共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24.0m的单层公共建筑为低层或多层民用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0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0m的非单层公共建筑,且高度不大于100.0m的,为高层民用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0m为超高层建筑。

此外,对于文物保护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以及中国传统大屋顶形式按檐口至地面高度计算建筑高度等特殊情况,也有不同的规定。

同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地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总的来说,国家对建筑高度的限制和规定是为了确保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要考虑城市规划、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遵循相关规定和标准,确保建筑的高度符合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功能、美观、文化等。

建筑高度计算规则

建筑高度计算规则

建筑高度计算规则建筑高度是怎么计算的?建筑高度计算规则有哪些?下面是带来的关于建筑高度计算规则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建规》关于建筑高度的计算规定为: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 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 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局部突出屋顶的了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高度内。

《高规》关于建筑高度的计算规定为: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沿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

《通则》关于建筑高度的计算规定为:平屋面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面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不计算建筑高度的局部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水箱间等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比例不超过1/4设计中应注意的是1、不能将消防设计中的建筑高度计算与规划设计中的建筑高度计算混淆,一般意义上,消防设计专篇中描述的建筑高度应为消防设计建筑高度,平屋面计算到建筑面层。

报领规证,以及其他手续,施工图建筑说明中的建筑高度指规划设计建筑高度,平屋面计算至女儿墙顶。

2、消防设计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的高度计算,不能省略为室外地面到屋面结构板面高度,屋顶平面中标注结构板面标高时应注意核查建筑高度的数值。

当屋面找坡时,可以按建筑面层找坡最低点计算高度。

3、应该注意不计算建筑高度的局部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水箱间等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比例不超过1/4。

坡屋面直接落地,坡屋顶中设有使用夹层的情况下,一般按最上层楼板面与坡屋面交点到室外地面高度来计算消防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计算规则2023新规

建筑高度计算规则2023新规

一、概述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然而,在建筑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往往存在高度计算不规范的情况,给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隐患。

为了规范建筑高度的计算,保障城市建设的安全和有序,相关部门正式发布了建筑高度计算规则2023新规,旨在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现行的建筑高度计算标准,促进城市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新规内容1. 定义和分类:新规对建筑高度的定义进行详细解释,明确了建筑高度的计算范围和标准,包括建筑物顶部标高、建筑物最高结构标高等概念的界定,同时对不同类型建筑物的分类标准也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以便进一步规范高度计算的过程。

2. 计算方法:新规对建筑高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了绝对高度计算和相对高度计算两种方法。

绝对高度计算是指直接以地面为基准,测量建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而相对高度计算则是指建筑物相对于周围环境的高低差异进行计算,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建筑物的实际高度。

3. 监管和责任:新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和监管机制,规定了建筑高度计算的审核标准和流程,强调了建筑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新规的要求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真实有效性评估,从源头上避免误差和不规范的计算。

三、实施意义1. 保障城市建设安全:新规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建筑设计和规划过程中的高度计算,避免因计算不规范而造成的建筑安全隐患,保障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 提高城市建设质量:新规将加强对建筑高度计算的监管和审核,有效杜绝虚高、假高等不规范现象的出现,推动城市建设朝着更加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城市建设的整体质量。

3.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规范建筑高度的计算将有利于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利用,避免高耸的建筑物对城市景观和环境带来的影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应对挑战1. 加强宣传和教育:对于各级建筑设计单位和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加强新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对于高度计算标准和方法的认知和掌握,确保新规的有效实施。

建筑高度,建筑主体高度,建筑中的檐高

建筑高度,建筑主体高度,建筑中的檐高

建筑高度,建筑主体高度,建筑中的檐高1、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地平面至外墙顶部的总高度。

应符合下列规定:烟囱、避雷针、旗杆、风向器、天线等在屋顶上的突出构筑物不计入建设高度。

楼梯间、电梯塔、装饰塔、眺望塔、屋顶窗、水箱等建筑物之屋顶上突出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合计小于屋顶面积的20%,且高度不超过四米的,不计入建筑高度。

建筑为坡度大于30度的坡屋顶建筑时,按坡顶高度一半处到室外地平面计算建筑高度。

文物保护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最高点(包括电梯间、楼梯间、水箱间、烟囱等构筑物)、中国传统大屋顶形式按檐口至地面高度计算建筑高度2、建筑高度与建筑主体高度的区别是什么?一、建筑高度指自建筑物散水外缘处的室外地坪至建筑物最高部分的垂直高度。

但下列情况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1、屋顶突出物的高度在9米以内,且其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超过该建筑物标准层建筑面积的八分之一者。

2、实心女儿墙高度自墙顶往下小于1.5米者;3、建筑物屋顶另加构架但不设围合外墙者,构架部分不计入高度。

4、具有出檐式平屋顶的建筑,其高度为自室外地坪起至檐口底面止。

5、坡屋顶建筑高度:坡屋顶建筑物当屋面坡度超过四十五度(含四十五度)时,建筑高度自基地室外地坪至坡屋顶的的二分之一为止;当小于四十五度时,按第9条算。

6、场地前道路标高与场地地坪高度不同的建筑高度:1)当进行景观和建筑物结构的规划控制时,建筑物高度仍以场地地坪标高为准计算;2)当进行消防扑救控制时,如路面标高高于场地地坪标高时,则以路面标高为准计算;3)当建筑物前后立面高度不同时,规划控制高度按建筑物的主出入口中的一面计算,而消防控制则按扑救登高一面计算。

7、建筑群高度限制:指一组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中最低与最高建筑物高度的幅度。

建筑群限高指对其中最高建筑物的高度限制。

8、一栋建筑物有两个以上体量建筑组合的建筑高度其建筑物高度以最高体量的高度计算;9、特殊造型的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1)薄壳结构与波浪形结构屋顶,建筑物高度自场地地坪至薄壳顶高或波顶高;2)屋面为球形拱顶,建筑物高度自场地地坪至拱顶最高处;10、半地下室高出地面的高度为由散水边缘处的室外地坪标高至半地下室顶板。

建筑施工建筑层高控制及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则

建筑施工建筑层高控制及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则

建筑施工建筑层高控制及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则建筑施工是包括建筑层高控制和容积率指标计算在内的一系列施工技术,它们是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
就建筑施工中建筑层高控制及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则做一个全面的详细讲解。

一、建筑层高控制及计算规则
1.建筑层高控制的概念
建筑层高控制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限制不同层之间高度偏差的一
种测量技术,通常使用水尺作为高度检测工具。

此外,建筑层高控制还包
括防止建筑施工时出现楼层高度出现超标的控制措施。

2.建筑层高控制的计算规则
(1)建筑层高控制的计算,首先要测量出当前层的高度,然后把高
度换算成m,这样就可以得到当前层的m值。

(2)接着,测量上一层的高度,然后依次重复上面的步骤,得到上
一层的m值。

(3)将两层的m值进行相减,得到它们之间的高度差。

(4)最后,按照相关规定来对建筑的层高控制差值进行比较,如果
满足相关规定建筑的层高控制就被认为是合格的。

1.容积率指标的定义
容积率指标,是指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建筑高度及层数的计算方法

建筑高度及层数的计算方法

建筑高度及层数的计算方法
一、建筑物总高度的计算:
1.手持仪器测量法:使用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等手持仪器在建筑物周围或内部测量不同位置的高度,然后取平均值计算总高度。

2.建筑图纸测量法:通过分析建筑图纸,测量建筑物的地面至最高点的垂直距离来计算总高度。

二、建筑物结构高度的计算:
1.楼层高度测量法:使用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等手持仪器测量建筑物不同楼层之间的垂直距离,然后取平均值计算楼层高度。

2.构造荷载计算法:通过计算建筑物的设计荷载和结构计算公式,推算出实际楼层高度。

三、建筑物层数的计算:
1.建筑图纸计算法:通过分析建筑图纸,测量建筑物地板到最顶层之间的垂直距离,然后除以每层的平均高度来计算层数。

2.实地观察法:通过实地考察建筑物外部结构或者内部空间,根据楼梯、电梯等设施来判断建筑物的层数。

四、其他影响建筑高度和层数的因素:
1.地基高度:建筑物的高度和层数需要考虑地基的高度。

如果建筑物的地基较高,建筑物的总高度将减少。

2.地形高度: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势高度也会影响建筑物的高度计算。

3.建筑法规限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法规对建筑物的高度和层数有着不同的规定和限制。

4.建筑物用途: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工业等)的层数和高度也会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建筑高度和层数的计算都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且可能涉及建筑、结构、土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参考相关规范和标准来进行计算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高度概念及计算规则
(一)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条文
4.3 建筑高度控制
4.3.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
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
3 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4 当建筑处在本通则第1章第1.0.3条第8款所指的保护规划区内。

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

4.3.2 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
2 非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
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
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
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2、条文说明
4.3 建筑高度控制
4.3.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
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应按城市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的宽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塔楼的高度;
3 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周围的建筑,当其处在
各种技术作业控制区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
4 当建筑处在本通则第1章第1.0.3条第8款所指的保护规划区内。

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

4.3.2 建筑高度控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计算;
2 非第4.3.1条3、4款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
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
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
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条文
2.0.2 建筑高度建筑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

屋顶上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和层数内。

2、条文说明
2.0.2 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系指高层建筑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

屋顶上的嘹望塔、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和层数内。

(三)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GBT50504-2009
1、条文
2.4.27 建筑高度 building height
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建筑物屋面、檐口或女儿墙的高度。

2、条文说明
2.4.27 建筑高度的计算根据日照、消防、旧城保护、航空净空限制等不同要求,略有差异。

(四)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2009JSCS
2.3 建筑高度计算
2 .
3 .1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风景区及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航线、电台、电信、微波
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等地区内建筑高度系指建筑物最高点,包括楼梯间、电梯间、水箱间、天线、避雷针等。

2 .
3 .2在上条所指地区以外的一般地区,其建筑高度:平顶房屋按建筑外墙散水处至屋面面层计算,如有女儿墙,按女儿墙顶点高度计算;坡屋顶房屋建筑按外墙散水处至建筑屋檐和屋脊平均高度计算。

坡屋顶不同坡度计算按当地规定执行。

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面积不超过屋顶面积2 5 %,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
3 .2特殊体形、屋顶有特殊变化的建筑及构筑物,或建筑物地面四角高度不同时其建筑高度计算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审稿人:
执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