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课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水产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课程为例

高职院校水产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课程为例

2021年第11期教学实习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培养的必要渠道。

兽医病理学蕴涵的专业知识和思想内涵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门学科不仅使学生掌握复杂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诊断技术,使他们牢记兽医科技人员的使命和担当,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是他们实习和今后工作的“航空母舰”。

把兽医病理学的思政元素与教学实习有机融合,能够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目标。

参考文献[1]刘涛,等.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实习调查报告[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3):72-73.[2]黄诚,等.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4):39-41.[3]梁业胜,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7(4):160-162.[4]李清.“互联网+”背景下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20(32):213-215.[5]王飞,等.浅谈畜牧兽医行业未来的发展与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8,38(16):254.[6]杨少芬,等.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42(2):281-283.[7]陈剑.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驻场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职业教育,2019(11):70.[8]于学武,等.视频网络技术在兽医病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20(16):251-252.[9]柴若冰,等.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3(2):115-120.“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性和实践性工作,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

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对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将思政元素植入高职院校水产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水产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水产动物疾病控制ppt课件

水产动物疾病控制ppt课件
内脏等部位有无颜色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溃疡等症状;肉 眼检查有无异物(寄生虫)。
2. 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投饵种类、数量和质
量;摄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3. 调查水体环境因子 4. 调查发病史及以往采取的措施
患小瓜虫病、 粘孢子虫病、 卵鞭虫病等都 可形成小白点 必须进一步用 显微镜检查。
水产动物疾病控制
制约当前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有哪三 大因素?
病 害 苗 种 饵 料
水产动物病害发展简史
我国:
1. 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海水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 2. 20世纪70年代:初步开展海水鱼类细菌性病的研究; 3. 20世纪90年代: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立我国首个“海水养殖动物病
等 预防:四消 — 鱼种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和工具消毒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夺取营养 2)机械损伤 3) 分泌有害物质
有些病原有严格的“专一性”,如鰤本尼 登虫,就专门寄生在鰤鱼的皮肤;也有对 宿主非专一性,如刺激隐核虫可以寄生在 数十种海水鱼,小瓜虫可寄生多种淡水鱼 。
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疾病的控制
微观观察诊断:
通过镜检(放大镜、显微镜和电镜)查找病原及宿主的病理变化
1. 细菌性疾病的诊断:
病原分离 → 纯化培养 → 人工感染 → 细菌鉴 定
病原分离
纯化培养
人工感染:注射、浸浴、口服
细菌鉴定
疾病的控制
2.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a. 组织学检测:只适于具有包涵体的病毒种类 包涵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胞质内由 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 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
黄褐色、 绿色、 蓝绿色、红色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6 学分:2 适用专业:本科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一、课程教学目标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水产动物疾病学特点;学会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方法。

2 理解病理学,药理学及寄生虫学的基本知识。

3 理解水产动物各种常见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水产动物养殖中病害的发生。

4 理解水体及生态调控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水产动物疾病学的性质和任务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是一门比较系统的水产动物医学,包括疾病概论,寄生虫学,药理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引起水产动物各种疾病的详细阐释。

在水产养殖上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学科。

随着水产养殖的日益发展,其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常规养殖鱼类疾病的研究,也包括其它特种水产品疾病的控制。

水产动物疾病学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加深研究内容,提高诊断和防治水平,从而使其更完善地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服务。

水产动物疾病学运用动物学知识,流行病学原理,微生物技术系统地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流行和控制的科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课程,在水产养殖和病害控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

具有应用性学科自身的教学特色。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翔实的材料,丰富的图片和具体的示范,向学生传输病害控制的理论。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四年制本科水产养殖专业必修课,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

本课程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

理论课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寄生虫学基本原理、病理学基本原理、药理学基本原理、疾病的预防、病毒引起的疾病、细菌引起的疾病、真菌及藻类引起的疾病、原虫引起的疾病、蠕虫引起的疾病、甲壳、软体动物引起的疾病、病因不明疾病。

《水产动物免疫学》课件

《水产动物免疫学》课件

2
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3
环境管理
优化水质、饲料和养殖条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增强免疫力。
水产动物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在水产动物免疫学领域,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以下重要工作:
免疫应答机制
探索水产动物免疫应答的分子机 制和调控路径。
疫苗研发
贝类免疫
研究和开发用于水产动物的疫苗, 提高抗病能力。
《水产动物免疫学》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水产动物免疫学》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探讨水产动 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并介绍研究方法和技术。
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动物免疫学
深入了解水产动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免疫机制
探索水产动物的免疫机制,包括免疫应答、抗体产生和细胞免疫等关键过程。
水产动物免疫疾病的分类与预防
水产动物免疫疾病主要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
由病原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如细菌、病毒、寄生虫 等。
非传染性疾病
与环境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相关,如水质变化、营养 不良、应激等。
水产动物免疫增强与免疫调节
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和调节免疫应答的方法包括:
1
免疫增强剂
使用免疫佐剂和疫苗等方法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
3 流式细胞术
通过颜色标记和定量技术,分析和分离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的功能。
水产动物免疫系统概述
水产动物的免疫系统与哺乳动物有着相似之处,包括:
1 非特异免疫
水产动物通过皮肤、鳃、黏液等方式抵御病原体感染。
2 特异免疫
触发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并生成抗体来清除病原体。
3 免疫细胞
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负责免疫应答和清除病原体。

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研究

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研究

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研究随着全球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极具商业价值和战略意义的必然选择。

然而,如何保障水生动物健康和防治疾病成为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和研究。

一、水生动物疾病的类型水生动物疾病可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其中传染病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如鲤鱼丝虫病、鲤鱼传染性脾肾坏疽病、藻类毒素等,对养殖业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是不言而喻的。

非传染病也称非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养殖环境和养殖管理不当等因素引起,如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浓度等,可导致水生动物的缺氧、水质恶化和营养不良等。

二、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1. 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管理是预防水生动物疾病的首要措施,其中包括养殖环境的控制、养殖密度的合理设置、给养及饲料的优化、定期投药等。

养殖质量的提升可以显著减少水生动物发病概率。

2. 强化监测和检测对于水生动物疾病,及时的监测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如鲤鱼传染性脾肾坏疽病,可通过粪便样、脾臟、肾臟等标本,采取PCR、ELISA等技术进行检测。

这些检测手段在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3. 注重疫苗研发疫苗是防治水生动物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

当前,疫苗研发和应用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我国科研机构已作出一系列关于水产动物疫苗的研发成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并不是万能的,其疗效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影响。

三、水生动物疾病的研究水生动物疾病的研究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疾病机理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等。

同时,也需要将社会、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汇聚起来,共同推动水生动物疾病的研究工作。

1. 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是防治水生动物疾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目前,常用的病原体检测技术包括PCR、ELISA、生物学鉴定等。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件 第1章 水生动物疾病学绪论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件 第1章 水生动物疾病学绪论

舌状绦虫病第二节
嗜子宫线虫病
第二节
崇明长棘吻虫病第二节
鱼蛭第二节
锚头鳋第二节
鱼鲺
第二节
鱼怪病第二节
第三节 水产动物疾病的控制
一、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
(一)水产动物疾病预防的意义 在水产养殖中,“防重于治”是预防水产
动物疾病的重要方针。其理由有: 1.早期诊断困难 2.不能采取隔离措施,疾病容易蔓延; 3.有效给药途径有限 4.对于一些病毒病、寄生虫病等,目前
生物
寄生虫病
蠕虫
(侵袭性疾病)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吸虫、绦虫 线虫、棘头虫 蛭类
疾病
甲壳动物
植物性敌害 软体动物 非寄生性
动物性敌害
机械损伤
非生物
水体理化性质变化 食物缺乏
桡足类、鳃尾类、 等足类、蔓足类
(二)根据感染情况划分
1.单纯感染 3.原发性 5.再感染
2.混合感染 4.继发性感染
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预防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 1. 改善生存环境 (1)建设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 A 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 水源充沛,无污染 B 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 (2)清整池塘,调节水质
物理方法:机械增氧、换水、除污泥等 化学方法:使用水质和底质改良剂 生物方法:种养结合、使用微生态制剂
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所 引起;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经济价值降低是患病标志之一。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原因 1.致病性刺激幻灯片 2.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幻灯片 3.机体本身的改变
(二)、条件 1.内因:种类、个体、性别、年龄、健
(三)根据症状划分

8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8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各论
第五章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六章 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第七章 水产动物真菌性疾病 第八章 水产动物原虫病 第九章 水产动物蠕虫病 第十章 水产动物甲壳类动物性疾病 第十一章 水产动物非生物性疾病
精选完整ppt课件
1
第五章 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 草鱼出血病 第二节 鲤鱼痘疮病 第三节 鲤鱼鳔炎 第四节 鲤春病毒病 第五节 鳜爆发性传染病 第六节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第七节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第八节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第九节 斑点叉尾鮰 病毒病
(3)“肠炎”型。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 肠道严重充血。肠道部分或全部呈鲜红色,肠系膜、脂肪、鳔 壁等有时有点状充血。肠壁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 但很少充有气泡或黏液。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 见到。
上述三种类型的病理变化可同时出现,亦可交互出现。 精选完整ppt课件
确诊可采用免疫学诊断方法:葡萄球菌A蛋 白协同凝集试验、酶联染色技术等;
病毒的分离培养、攻毒试验,电镜观察病 毒颗粒等。
精选完整ppt课件
20
(五)、预防措施
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
用生石灰、漂白粉、漂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 尿酸等消毒。
2、实行检疫制度,严禁携带病毒的鱼卵输人及运出鱼卵。
用伏碘1%水溶液药浴10-20分钟。
精选完整ppt课件
3
3. 症状及病理变化 (图1、2、3、4、5、6) (1)红肌肉型:以体长7-10cm的草鱼多见 (2)红鳍红鳃盖型:以13cm以上的草鱼多见 (3)肠炎型 4. 诊断 5.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实施健康养殖 (2)人工免疫预防 (3)药物防治
精选完整ppt课件
4
病毒的特性

《水产养殖病害》课件

《水产养殖病害》课件

案例二:虾类病毒性疾病
总结词
对虾养殖业危害严重的疾病
详细描述
虾类病毒性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常见于对虾养殖。病虾表现出体色发红、活动力减弱、食欲减退等症状, 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预防措施控制疾病传播。
案例三:贝类寄生虫病
总结词
影响贝类生长和繁殖的疾病
详细描述
贝类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寄生于贝类体内引起的疾病,常见 于牡蛎、扇贝等养殖贝类。病贝表现出生长缓慢、活力减弱 、死亡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使用药物和改善养殖环境。
05
水产养殖病害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新发水产养殖病害的威胁
新发水产养殖病害不断涌现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模式的改变,新的水产养殖病害不断 出现,对养殖业构成威胁。
病原菌的变异
病原菌的变异导致原有药物防治效果下降,增加了病害防控的难度 。
养殖环境的恶化
养殖环境的恶化导致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增加了病害发生的概率 。
03
04
生长受阻
病害会影响水生动物的正常生 长,导致生长缓慢或停滞。
繁殖能力下降
某些病害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繁 殖能力,导致繁殖率降低或繁 殖失败。
死亡
严重的水产养殖病害会导致水 生动物大量死害会导致水生动物品质下降 ,影响其食用价值和市场销售 。
02
常见水产养殖病害及症状
01
02
03
生态防控的重要性
生态防控是通过改善养殖 环境、调整养殖结构等方 式,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
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改善水质、增加水体 溶氧量、减少有害物质的 排放等措施,降低病原菌 的滋生和传播。
养殖结构的调整
通过合理配置养殖品种和 密度,降低养殖系统的压 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课程代码:01716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1.课程性质:水产动物疾病学是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属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保证鱼类养殖获得高产,保证水产品质量,为养殖生产服务的一门核心课程。

2.课程特点: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较为综合性的学科。

该课程一方面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病理学、药理学和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另一方面同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密切结合起来,应用于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实践中。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掌握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理变化、流行规律和防治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诊断和防治水产动物疾病的能力具备相关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能适应现代化水产养殖的高技能型人才。

2.基本要求:较完整的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发病原因、致病机理、主要症状、流行规律和基本的药理知识和给药方法,具备能正确诊断、预防和治疗常见病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掌握这一门知识,首先要学好水
化学,因为水化学是对养殖水体的理化指标作全面分析,为水产动物疾病预防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为水产养殖服务的,因此也应具有池塘养鱼的知识。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熟知什么是水产动物疾病,全面了解我国水产动物疾病的发展过程、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明确水产动物疾病的基本任务,以及全面掌握这一门知识为水产养殖生产服务的重要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水产动物疾病学的任务
识记:我国水产动物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理解:我国水产动物疾病今后发展的方向。

第二章疾病的基本知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能认识疾病的实质,了解水产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为诊断、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熟知疾病的诊断与检查的主要方法。

(一)重点:掌握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的发展与结果。

识记:本章相关的名词。

理解:要充分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之间相互关系。

应用: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三大因素;疾病现场调查方法及病体目检的方法与步骤。

(二)次重点:基本病理过程
识记:掌握相关病理名词的含义。

理解:掌握循环障碍、组织损伤和代偿修复的基本概念、过程。

第三章药理学基础及常用药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能够根据病理和药理作机制,开辟、寻找新药的途径、用药方法,科学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物在治疗和预防上的最大效能。

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药物作用的机理、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给药方法及安全用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给药方法及安全用药
识记:药物作用与理化性质,化学结构的关系,药物剂量的有关名词和给药方法名词的解释。

理解:根据药物理化性质,掌握药物作用的机理。

应用:根据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如何正确给药才能保证用药的效果。

(二)次重点:常用用水产药物性状特征
识记:熟知常用药物的作用方式
理解:根据水产药物的性状,在使用和保存水产药物时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掌握常用水产药物的分类。

第四章疾病的预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是提高水产动物产量、质量的保证。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疾病的不同防治方法,了解怎样实施健康养殖的具体方法。

二、考核知识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健康养殖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具体措施;药物预防的具体方法。

识记:健康养殖的概念;健康养殖的方法;药物预防的方法。

理解:健康养殖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具体实施方法。

应用:养殖设施的改善;健康苗种的培育方法;健康经管的具体措施。

如何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及怎样进行药物预防。

(二)次重点:生物预防及生物预防的意义。

识记:微生物制剂的种类及性能。

理解:生物预防的作用。

(三)一般:免疫预防
识记:水产动物免疫的意义
理解:水产动物免疫的特点
应用:草鱼出血病疫苗和草鱼细菌“三病”疫苗的制备方法。

第五章鱼类疾病的防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常见多发危害性较大疾病的临床症状的特征、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为今后的生产实践打下基础。

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常见病的分类以及病原体、病状及病理的变化、寄生(感染)部位,流行季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常见多发危害性较大的疾病
识记:病原体基本
理解:病原体寄生(感染)的寄主、寄生(感染)部位,寄生虫的生活史
应用:常见多发危害较大疾病的主要症状及易混淆症状的区分;流行季节、防治方法、药物及剂量。

(二)次重点:常见但危害性不大的疾病
识记:病原体基本特点
理解:病原体寄生(感染)的寄主、寄生(感染)部位、寄生虫的生活史。

第六章名、特水产动物疾病防治
(说明:将第六、七、八章统一编为名、特水产动物疾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较全面掌握名、特水产动物疾病的主要症状的特征,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名特水产动物患病原因和防治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常见多发危害性较大的疾病
识记:病原体的基本形态及生态特征
理解:病原因寄生(感染)的部位,寄生(感染)的寄主、寄生虫的生活史。

应用:主要症状及易混淆症状的区别、流行季节、防治方法、药物及剂量。

(二)次重点:常见但危害性不大的疾病
识记:病原体名称、基本形态特征。

理解:病原体寄生(感染)的寄主、寄生(感染)部位、寄生虫的生活史。

应用:主要症状、流行季节、防治方法。

第七章非寄生性疾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充分认识非寄生性疾病对水产动物的危害,要求学生掌握危害性较大的非寄生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防止措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重点:机械损伤、不良水质引起的疾病,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

识记:常见危害性较大的非寄生性疾病的种类。

理解:引起这些非寄生性疾病的原因和条件。

应用:主要症状、发生季节、防治方法。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教材
《水产动物疾病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李登来主编.(ISBN978-7-109-11941-3)
二、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总课时72学时,课时分配如下:
三、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卷比例:识记为15%,理解为25%,应用为60%。

四、试卷类型: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

五、题型示例:
1.名词解释
例:潜伏期: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到出现症状前的一段时间称潜伏期。

2.单项选择题
例:解剖一尾草鱼,发现肌肉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鲜红,肠壁充血呈鲜红色,有“白鳃”症状,此病应为 C 。

A.赤皮病;
B.出血性败血症;
C.出血病;
D.肠炎病
3.填空题
例:河蟹颤抖病主要危害 2 龄幼蟹和成蟹,发病季节为5-10月上旬,8-10月为发病高峰期。

4.简答题
例:什么叫水产药物?
答:水产药物是指为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

5.问答题
例:患双穴吸虫病的鲢、鳙鱼为什么会出现眼眶周围充血和脊柱弯曲?
答:这是因为大量尾蚴移行至视血管时,造成视血管的堵塞和破裂,使眼眶周围和脑室充血;当尾虫幼经神经系统进入眼球时,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刺激和损伤,迫使脊柱变形,肌肉收缩而使鱼体弯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