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1. 引言1.1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和问题。
为了保障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病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病害之一是水华。
水华是由一些悬浮在水中的细菌和藻类引起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水体变得浑浊,并对水产养殖造成危害。
为了预防水华的发生,可以加强水质监测,规范投喂量,避免过度施肥等。
藻类污染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
藻类的过度生长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
为了预防藻类污染,可以采取适当的水体流动措施,鼓励天敌生物的生长等方法。
溶解氧不足、水温过高以及水质污染也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
为了有效防治这些病害,我们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如定期清理养殖场地,合理投喂,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等。
防治水产养殖病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
2. 正文2.1 病害一:水华水华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病害,是由一些浮游藻类在养殖水体中大量繁殖形成的。
水华的产生会导致水体变绿、变浑,甚至产生难闻的腥味,严重影响养殖水质。
水华中的藻类还会消耗水中氧气,导致养殖物体缺氧甚至死亡。
要防治水华,首先要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水体中藻类数量异常的情况。
可以通过投放专门的水质处理剂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少水华的发生。
合理调整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促进藻类繁殖。
定期清理养殖水体周围的杂草、残渣等,减少藻类生长的条件,也是有效防治水华的方法。
预防水华的关键是保持养殖水质清洁、适度投喂,以及定期清理养殖环境。
只有保持水质清洁,减少水中营养物质过多,才能有效防止水华的发生,保障水产养殖的顺利进行。
2.2 病害二:藻类污染藻类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指水中大量藻类生长过快,导致水体浑浊、富营养化。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一、鱼病的预防1、做好消毒工作(1)鱼体消毒水温15°C以上可用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min ;水温15C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 3-5min。
(3)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
消毒液用600mg/L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2、严格检疫制度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3、科学管理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它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4、药物预防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二、鱼病的诊断1、现场调查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2、目检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防治措施导言:水产养殖是指以水生动植物为对象,在人为环境下进行繁殖和生长的一种经济性养殖方式。
然而,由于水产养殖环境复杂,水质易受到外界环境和昼夜温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疾病问题。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传染病防治措施在水产养殖中,传染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问题,能够迅速传播并且对养殖鱼类产生灾难性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及相应的防治措施:1. 贝类疾病:贝类养殖中常见的传染病包括鳃腺肿病和软体动物寄生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必须保持水体清洁,定期处理污水,并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设备。
2. 鱼类疾病:鱼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传染病有鱼虱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等。
防治措施包括注意水质环境,定期检查鱼类健康状况,隔离患病鱼类,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加强养殖鱼类的营养,提高其免疫力。
二、寄生虫疾病防治措施寄生虫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另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能够造成养殖生物体的严重损失。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寄生虫疾病及相应的防治措施:1. 鳃蚤病:鳃蚤是一种寄生虫,能够寄生在鱼类的鳃部。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设备,增加水流量,选择抗鳃蚤种类的养殖鱼类并控制其密度。
2. 鳃螺病:鳃螺寄生在鱼类的鳃上,进食鱼类的血液和组织,导致鱼类虚弱甚至死亡。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鱼类鳃部,在寄生虫严重的情况下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环境因素引发的疾病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的环境因素比较复杂,包括水温、水质和氧气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异常变化都可能引发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环境因素引发的疾病及相应的防治措施:1. 低氧和高温:低氧和高温是导致鱼类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需要定期检查水体中的溶氧量,及时增加氧气供应,并合理控制水温。
2. 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非常严重的问题,容易导致鱼类发生内外寄生虫病以及细菌性感染等。
水里动物疾病防治教案

水里动物疾病防治教案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水里动物疾病也愈加严重,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提供一份水里动物疾病防治教案,帮助水产养殖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
1.认知疾病
在进行防治之前,首先要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不同的水里动物疾病症状不同,因此也需要针对性的进行防治,否则会让防治工作流于形式。
2.严格管控水质
水质是水产养殖中的关键问题,水质不好将会导致水里动物不良反应,从而患上疾病。
因此,在进行防治工作之前,需要严格管控水质,保证水质干净、卫生。
3.加强观察
在进行养殖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观察,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防止疾病的发生。
同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局面,减少损失。
4.加强饲料营养
不同类型的水里动物需要的饲料不同,在进行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饲料种类,科学进行搭配,保证水里动物的营养充足,从而增强抵抗力,预防水里动物患病。
5.加强水里动物卫生
水里动物的卫生也是防治疾病非常关键的一步,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卫生措施,保持养殖区域环境干净卫生,避免疾病的发生。
6.加强药物治疗
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药物的使用量和药品种类,不仅需要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药物的使用也是需要注意的,药物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对水质造成影响,长期使用还可能增加水里动物的耐药性。
总结:
水里动物疾病是水产养殖常见的一种问题,进行有效的防治,不仅能够保证养殖效益,还可以保护环境,促进水产养殖经济健康发展。
以上就是一份水里动物疾病防治教案,希望能够对水产养殖企业的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治与预防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治与预防措施水产养殖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在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环境、管理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疾病的防治和预防措施也成为了水产养殖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疾病防治的重要性水产养殖中的疾病对养殖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疾病的发生不仅导致养殖动物的死亡率增加,还可能引起养殖水体的污染,进一步危害其他生物和环境。
此外,疾病的防治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加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常见水产疾病及其防治措施1.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较为常见且具有较高杀伤力的一类疾病。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的质量和水质的变化往往会诱发细菌性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合理控制水温、酸碱度和溶解氧等因素;(2)合理使用养殖场所和设备,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3)定期检测水质和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另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寄生虫的存在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防止寄生虫的感染和传播,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防止寄生虫的繁殖和传播;(2)合理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3)定期检查和观察养殖动物的体表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感染的症状。
3.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比较危害的一类疾病,其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定期进行疫苗接种;(2)严格控制养殖场所的进出,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3)定期检测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将病害动物隔离。
三、预防水产养殖疾病的措施除了针对具体疾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外,预防水产养殖疾病的综合措施也非常重要。
水产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措施水产养殖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行业之一。
通过水产养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满足人们对于海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收入来源。
然而,水产养殖也面临着一些技术问题和疾病风险。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措施,帮助养殖户提高产量和有效避免疾病的发生。
一、藻类管理技术水产养殖中的藻类是水质调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适当控制藻类的繁殖和生长,可以保持水体清洁,促进养殖生态环境的平衡。
在藻类管理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搭建生物滤池:增加滤水生物,如大型苦水螺、贝类等,利用它们对废物和有害物质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净化水质。
2.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养殖,减少养殖废物对水体的污染,有利于控制藻类的生长。
二、水质调控技术水质是水产养殖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
保持良好的水质有助于增加养殖动物的健康成长和产量。
以下是一些水质调控的常见技术:1.水质监测:建立科学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检测水质的主要指标,如溶解氧、pH值、温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增氧技术:通过增加氧气供给,提高水质中的氧气浓度,改善池塘或水体的氧气供应,有利于养殖动物的呼吸和新陈代谢,促进生长。
三、疾病防治措施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一旦疾病爆发,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疾病防治措施:1.生物安全措施:增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性,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入,避免病原菌的传播。
2.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保证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3.及时处理病残体:一旦发现发病动物,应及时隔离并进行处理,避免病原菌扩散。
4.使用药物:根据专业人士的建议,使用合适的药物防治疾病,注意药物使用的浓度和剂量,避免滥用药物导致抗药性增加。
总结:水产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措施是保障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严格控制藻类的繁殖、科学调控水质以及有效防治疾病,可以提高养殖产量,减少疾病风险,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常见鱼病的预防和治疗

(六) 竖鳞病
1、 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 症状与流行:疾病早期,病鱼体色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脱落,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有时伴有体表充血,鳍基充血,鳍膜面有半透明液体,病鱼贫血。主要危害鲤、鲫、金鱼、宽额鳢等,从较大的鱼种到成鱼均可受害,多在越冬后期和春季发生,死亡率在50%以上。但要注意,当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鲤鱼鳞囊内,也可引起竖鳞病状,这用显微镜检查鳞囊液即可区别,本病为大量短杆菌,而后者为鱼波豆虫。
(七) 打印病
1、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兼性性需氧,生长适温为28℃,PH值3-11中能生长。
2、 症状与流行: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及腹部两侧,患病部位出现近圆形红斑,故名;随后病灶中间的鳞片脱落、坏死,露出白色真皮,严重时烂及肌肉甚至于露出骨骼、内脏,该病主要是鱼体受伤后感染发炎,危害鲢、鳙、加州鲈、胭脂鱼等淡水鱼。
4、 治疗:以鱼虫清或灭孢灵按说明拌料投喂5-7天,之后全池遍洒虫克星,或晶体敌百虫0.5---0.8ppm 1-2次。
(十六) 孢子虫病
1、 症状与流行:随病原和寄生部位的不同而异,有的形成肉眼可见的大胞囊,有的胞囊很小,需用显微镜才能看见,有的寄生在肌肉内,引起鱼体高低不平或头部肿起一瘤状突起;有的病鱼极度消瘦,尾部上翘,在水中狂游(呈神经症状)。可寄生于鲢鱼的脑内,草鱼苗种的肠内,鲤鱼苗种的肌肉内,鲢鳙鱼的鳃上。
3、 预防:经常使用氨基酸NEM等活菌制剂调节水质;在调节水质的同时间隔进行改底;定期用车轮必杀杀虫;定期使用百毒杀,鳃轻松等进行消毒。
4、 治疗:①全池泼洒杀菌药物,如菌毒双杀、水菌清、毒灭或百毒净,或漂白粉1-1.5ppm,连用1-2次。②内服抗菌药物:如鱼福康+21金维他+护肝宝+三病绝杀,连续用5-7天,效果很好。③改善水体环境,主要是在消毒3天后泼洒氨基酸NEM,光合细菌等调水。
水产养殖中的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技术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但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生经常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生动物疾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
一、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技术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如细菌性肠炎、细菌性溃疡病等。
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关键在于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
同时,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进行防治:1. 对新引进的水生动物进行隔离检疫,确保无病种基地;2. 保持养殖环境的水质稳定,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利用生物过滤、光合作用等方式降低水质中的细菌含量;3. 配合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二、寄生虫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寄生虫性疾病常见的有转孢虫病、单孢虫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水产养殖动物体质下降、生长缓慢等问题。
防治寄生虫性疾病的技术措施如下:1. 定期检测病原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防治;2. 使用合适的饲料添加剂,增加养殖动物的抵抗力;3.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并定期更换水体,减少寄生虫的繁殖。
三、真菌性疾病的防治技术真菌性疾病常见的有白点病、烂鳃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养殖动物的生长受限,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针对真菌性疾病,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进行防治:1. 引入疾病耐受性较强的水生动物品种,选择抵抗力强的苗种进行养殖;2. 保持水质清洁,提供合适的养殖环境,避免水质富营养化;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并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四、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技术病毒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如病毒性出血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等。
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需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 对养殖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2. 定期检测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变;3. 强化消毒措施,定期清洗养殖设备和养殖场地,杀灭病毒,防止病害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目录(1)、草鱼出血病 (1)(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1)(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2)(4)、鲤痘疮病 (2)(5)、鳗开口病毒病 (2)(6)、鳗狂游症 (3)(7)、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 (3)(8)、斑点叉尾鲴病毒病 (4)(9)、高首鲟虹彩病毒病 (4)(10)、烂鳃病(乌头瘟) (4)(11)、赤皮病 (5)(12)、烂尾病 (5)(13)、头白嘴病 (5)(14)、肠炎病 (6)(15)、打印病(腐皮病) (6)(16)、细菌性败血症 (7)(17)、竖鳞病(松球病、鳞立病) (7)(18)、鲤白云病 (8)(19)、疥疮病 (8)(20)、罗非鱼溃疡病 (9)(21)、鳗赤鳍病 (9)(22)、鳗红点病 (9)(24)、病霉病(水霉病) (10)(25)、鳃霉病 (11)(26)、卵甲藻病(卵鞭虫病、打粉病) (12)(27)、隐鞭虫病 (12)(28)、锥体虫病 (13)(29)、内变形虫病 (13)(31)、粘孢子虫病 (14)(33)、球孢虫病 (15)(34)、肤子虫病(单孢虫病) (16)(35)、车轮虫病 (17)(36)、斜管虫病 (17)(37)、半眉虫病 (18)(38)、杯体虫痛 (18)(39)、毛管虫病 (18)(40)、肠袋虫病 (18)(41)、指环虫病 (18)(42)、三代虫病 (19)(43)、双身虫病 (19)(44)、鳜鱼锚首吸虫病 (19)(45)、血居吸虫病 (20)(46)、扁弯口吸虫病 (20)(47)、侧殖吸虫病 (21)(48)、九江头槽绦虫病 (21)(49)、鲤蠢病 (21)(50)、舌状绦虫病和双线绦虫病 (21)(51)、毛细线虫病 (22)(52)、嗜子宫线虫(红线虫)病 (22)(53)、长棘吻虫病 (23)(54)、似棘头吻虫病 (23)(55)、湖蛭病(颈蛭病) (23)(56)、尺蠖鱼蛭病 (24)(57)、桡足类引起的疾病 (24)(58)、锚头蚤病(针虫病、铁锚虫病) (24)(59)、新鱼蚤病 (25)(60)、鲺病 (25)(62)、钩介幼虫病 (26)(63)、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27)(64)、淋巴囊肿病毒病 (27)(65)、虹彩病霉病 (28)(66)、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28)(67)、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29)(68)、病毒性红细胞坏死病 (29)(69)、师幼鱼病毒性腹水病 (29)(70)、弧菌病 (30)(71)、链球菌病 (30)(72)、屈挠杆菌病 (31)(73)、假单胞菌病 (31)(74)、爱德华氏菌病 (31)(75)、气单胞菌病 (32)(76)、细菌性肾病 (32)(77)、水霉病(肤霉病) (33)(78)、鱼醉菌病 (33)(79)、变形虫性鳃病 (33)(80)、淀粉卵涡鞭虫病 (34)(81)、隐鞭虫病 (34)(82)、球虫病 (34)(83)、微孢子虫病 (35)(84)、增生性肾病(胀鳔病) (35)(85)、昏眩病 (35)(86)、车轮虫病 (36)(87)、瓣体虫病 (36)(88)、隐核虫病(海水鱼白点病) (36)(89)、杯体虫病 (37)(90)、三代虫病 (37)(92)、布娄克虫病 (38)(93)、鳞盘虫病 (38)(94)、双阴道虫病 (39)(95)、锚头蚤病 (39)(96)、绦虫病 (39)(97)、线虫病 (39)(98)、棘头虫病 (40)(99)、鱼虱病 (40)(100)、鱼蛭 (40)(101)、对虾杆状病毒病 (40)(1)、草鱼出血病【本病特点】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属双链RNA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
病鱼症状为各器官组织不同程度充血、出血,鱼体暗黑而微红,小鱼在亮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鱼体侧皮肤下的肌肉呈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病鱼口腔、上下颌、头顶部、鳃盖、鳃、鳍条基部充血,出现“白鳃”,有的眼球突出;肠壁充血,但有韧性不糜烂,肠道无食物;有的病鱼因失血,肝、脾、肾呈灰白色。
该病在我国是草鱼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疾病,各养殖区都有发现,主要危害5—20厘米长的草鱼种,有时2龄以上的草鱼也发病。
每年6~9月水温20~33~C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27-30℃,死亡率可达60%~80%。
人工感染,一般7~10天发病死亡。
【防治方法】①彻底种塘前用聚乙烯毗略烷酮碘(PVP-I、伏碘)60毫克/升药浴25分钟。
②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袋内充氧0.5%疫苗浸浴夏花74小时,8厘米以上草鱼腹腔或背鳍基部注射疫苗0.3~0.5毫升,免疫力可保持14个月。
③发病季节夏花鱼种每两周用伏碘拌饵投喂1次,每尾0.01克,同时每15~20天每亩水面(水深1米)用15千克生石灰溶水全池泼洒1次。
④每100千克鱼每天用O.5千克大黄、黄柏、黄芩或板蓝根单用或合用)加0.5千克食盐拌饵投喂7天。
⑤每100千克鱼每天用水花生8~10千克,大蒜头和盐各0.5千克~起打浆后拌米糠制成药饵投喂7天。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本病特点】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PNV)。
病程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病鱼体色无大变化,肛门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突然离群狂游、翻滚、旋转,间隔片刻又重复发作,直至死亡,病程仅1~2小时,病鱼胸腹部呈紫红色,鳍基部有出血点。
慢性型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
腹部膨大、腹水,鳍基部及腹中线出血,病鱼常停于水底或口网栅两侧。
解剖可见内部胰腺充血,肝、脾、肾苍白贫血,消化道通常无食物,有乳白色或淡黄色粘液,呈卡他性肠炎。
该病广泛传播于北美洲和欧洲,在我国东北、山西、山东、甘肃等地也出现流行,主要危害虹鳟、红点鲑等14~70 H龄的鱼苗和幼鱼,流行水温10~15℃,死亡率可达80%~100%,鱼越小死亡率越高。
15厘米以上的鱼很少发病,多呈隐性感染。
带病毒的成鱼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也可通过卵子、精子、粪便及被污染的水和渔具传播。
该痫最明显的持征是胰脏坏死,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肠道内粘液物在5%~10%福尔马林溶液中不凝固,对本病有诊断价值,用直接荧光抗体法可迅速正确地检出组织及培养细胞内的病毒。
【防治方法】①建立检疫制度,严格隔离病鱼,不用带病毒的亲鱼、鱼卵、鱼苗及鱼种。
②严格进行消毒,切断感染源,强化鱼卵孵化和鱼苗培育的消毒处理。
③对发眼鱼卵用50~60毫克/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Ⅰ)浸浴15分钟。
④发病早期每千克饵料拌伏碘1.5~2克投喂,连喂15天,可降低死亡率。
(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本病特点】病原体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肌肉、鳍条基部充血,体侧肌肉组织呈典型的出血斑块,肛门常拖有一粗长的白色粘液便。
病鱼严重贫血,鳃苍白,肝、肾、脾颜色变淡,肾脏和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肠出血。
鱼苗突然死亡是该病特征之一,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呈昏睡状,随水漂流,时而出现痉挛,常狂游后不久死亡。
该病流行于北美洲,1985年传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危害虹鳟,大麻哈鱼,特别是刚孵出的鱼苗到4周龄的鱼种,2龄以上鱼不发病。
水温4~13~C时流行,以8~10%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可达50%-100%。
患过IHNV残存下来的带病毒鱼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鱼卵、精液、排泄物、水等传播。
根据症状可初步诊断,如鱼苗突然死亡、病鱼肛门拖有二条较粗长、结构粗糙的粘液便,用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法可确诊。
【防治方法】参见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防治。
(4)、鲤痘疮病【本病特点】病原体为鲤疱疹病毒。
病鱼初期体表出现小的斑点,并覆盖一层薄的白色粘液,以后变厚增大,且形状大小各异,直径1厘米至数厘米,厚1~5毫米,形状如痘疮,严重时融成一片,蔓延至全身。
增生物表面初为光滑,后变粗糙、玻璃样或蜡样,颜色由浅乳白色、奶油色渐变成淡红色至灰色。
病鱼的生长受影响,脊椎受损害,甚至骨骼软化。
鱼体消瘦、游泳无力而死亡。
该病流行于欧洲、日本、朝鲜及我国,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鲤鱼和鲫鱼,流行于冬季和早春低温季节,水温10~15~C、水质肥沃的水体易发病,水温升高时会逐渐自愈。
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电镜观察或分离培养可确诊。
【防治方法】①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检疫制度,隔离病鱼。
②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
③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睨落。
④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有预防效果。
⑤用红霉素0.4~1毫克/升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过。
(5)、鳗开口病毒病【本病特点】现认为由一种DNA病毒引起。
病鳗身体暗灰色,口张开朝上,口腔上颚发红,口腔粘膜充血、浮肿,口腔肌肉糜烂,用手轻压头部有血液从口腔流出,严重时下颌骨断裂,口腔完全失去张闭能力,不能进食和呼吸。
头部肌肉出血,严重的肝脏充血肿大,甚至溃疡,脾肾略肿大,有的还出现鳍条充血、蛀鳍或烂鳍症状。
该病1982年在我国福建养鳗场首次发现,发病水温25~30℃,发病季节6~10月,7~8月为发病高峰期。
该病流行不普遍,可一旦发病,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①投喂新鲜饲料,保证饲料中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B6)和无机盐的添加量。
②一旦发病,将鳗鱼转入新池,原池用30毫升/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
③每25千克饲料添加大蒜素5—10克,每星期投喂2~3次,对预防该病有一定效果。
④发病池可施用聚维酮碘、大黄等药物。
(6)、鳗狂游症【本病特点】病原体为鳗冠状病毒样病毒。
发病初期体表无明显症状,病鳗逆水游或成曲线状快速游动,随后头部露出水面,间隔性窜游,食欲减退,几天内大量病鳗集中于排污口或池边死亡。
病鳗头吻部、鳃部出现明显肿胀,下颌充血,体表粘液减少,肛门红肿,严重的头尾出现溃烂,肝脏肿胀,肠道暗红。
死鳗身体僵硬,头上扬,口张开。
该病是欧洲鳗鲡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水温24~30~C,流仃于夏秋高温季节,养殖各阶段均可发生,传染性强,常造成毁灭性死亡。
可根据鳗群体症状及病情发展情况加以诊断,如死鳗身体僵硬、头上扬开口等。
【防治方法】①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以预防为主,尽量使用“冷”性水源,加强水质管理,定期对池水消毒。
②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C及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
(7)、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本病特点】病原体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
病鱼出现缺氧症状,身体失去平衡,应急反应减低,体表变黑、出血,鳃苍白,解剖发现脾肾脏肿大,肝脏上有出血点呈土灰色,脾肾是该病毒的主要感染器官,被感染器官细胞异常肿大和组织坏死。
心脏、鳃、消化道和脑也有不同程度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