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获奖教学设计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中国现代诗歌》。
详细内容为戴望舒的《雨巷》。
通过对该诗的深度解读,让学生了解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雨巷》的意象解读,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雨巷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雨巷》。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诗意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等,理解象征主义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详细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中的其他意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期待,分享自己的感悟。
7.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主题:《雨巷》2. 意象:油纸伞、雨巷、孤独、期待3. 象征主义手法:象征、隐喻、暗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雨巷”为题材,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 答案示例:雨巷独自行走在雨巷,油纸伞下,岁月悠长。
青石板路,苔痕斑斑,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梦中的她,似曾相识,微笑着,消失在雨巷。
孤独的脚步,踏过岁月,寻找那,失去的时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象征主义手法,诗歌创作环节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雨巷教案一等奖雨巷教案设计一等奖

雨巷教案一等奖雨巷教案设计一等奖教案设计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习《雨巷》这首诗,了解并体验诗歌的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表演诗歌,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并书写自己的作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或白板、投影仪等。
2.《雨巷》的课文材料和草稿纸。
3.学生课本、作文本和素描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黑板或白板,写上“诗歌”,并请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并提问:“你们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哪首诗吗?”二、展示与朗读(10分钟):1.在黑板上展示《雨巷》的诗歌内容,并请几名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注意声音抑扬顿挫。
2.师生共同发现并分析《雨巷》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表达。
三、分组朗读与表演(15分钟):1.分成小组,每组4-5人,让学生自由选择朗读和表演诗歌。
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小组的表演。
四、诗歌欣赏与创作(15分钟):1.指导学生阅读《雨巷》的文字,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雨巷景象。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完成一篇与雨巷有关的短文创作。
4.鼓励学生用插图或素描的方式将自己的创作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
五、展示与分享(15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短文创作和插图,并鼓励他们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体会。
2.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六、诗歌写作指导(15分钟):1.给学生时间写一首自己的诗歌,主题限定为雨巷或雨中的一些场景或感受。
2.提供相关的诗歌写作指导,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雨巷的理解与感受。
七、总结反思(15分钟):1.学生自主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
2.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到的诗歌知识和感受,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创作和分享的方式,深入体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雨巷》获奖教学设计

《雨巷》获奖教学设计《雨巷》获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
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
二、精读品味(一)听了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呢?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
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
一节一节地找。
2.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戴望舒的《雨巷》,主要针对教材中现代诗歌欣赏的章节进行详细讲解。
内容包括:对《雨巷》的背景了解、词句分析、意境把握、情感体验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雨巷》的主题思想。
2. 通过对词句的细致分析,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雨巷》意境的把握,以及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诗歌词句的赏析,以及对现代诗歌欣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雨巷的想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3.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词句分析: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详细解读,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等。
5. 意境把握:引导学生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期待。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7. 例题讲解:以一首与《雨巷》意境相近的现代诗歌为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欣赏。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并欣赏一首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雨巷》2. 内容:(1)戴望舒(2)词句分析:撑着油纸伞、悠长、寂寥(3)意境:雨巷、孤独、期待(4)情感:忧郁、哀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以“雨巷”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雨巷。
(2)分析并欣赏一首现代诗歌,不少于300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
《雨巷》获奖教学设计(精选5篇)

•••••••••••••••••《雨巷》获奖教学设计《雨巷》获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巷》获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雨巷》获奖教学设计篇1年级高一科目语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材名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课题名称戴望舒《雨巷》设计项目内容一、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黎平四中学生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
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二、教材分析《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
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
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辅导书疏通文章,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章内容。
品味重点语句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内涵,把握作者感情。
过程与方法互助合作,通过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了解自由诗的特点。
通过自主思考探讨交流,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品味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表达技巧,领悟作者感情。
生动讲解分析归纳,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雨巷教案一等奖雨巷教案设计一等奖(精彩)

获奖荣誉
本课程荣获全国高中语文教学大赛一 等奖。
本课程的授课老师被评为全国高中语 文教学名师。
本课程的教案设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 案设计一等奖。
PART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REPORTING
教材分析与选用
0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2
03
教材版本
选用《雨巷》经典版本, 确保内容准确性和权威性 。
教材内容
深入分析《雨巷》的主题 、情感、意象和语言特点 ,挖掘其深层内涵和艺术 价值。
雨巷教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 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学生 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能力等。这 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 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团队合作与支持
与同事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形成优秀的教育 团队。
3
不断反思与提高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教 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PART 06
教育创新与未来发展
REPORTING
教育创新理念
01
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创新应始终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潜
力,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播放与《雨巷》情感基调相符的 背景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画面再现
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象。
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与 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对诗歌的 理解。
PART 03
教学过程与实施
REPORTING
课堂导入与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
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

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雨巷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雨巷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篇1:《雨巷》优秀教案】雨巷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这是一首特别适合自己自由诵读的诗歌,让我们边读变感悟。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读后点评一下。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
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1《雨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

1《雨巷》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一)教学设计授课题目《雨巷》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复习课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作家作品。
2.理解全诗的意象,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教学重难点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一、师生共读,导入新课(男生):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那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灵,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空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
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
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寻你,用我色彩的笔于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箫,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
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二、戴望舒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词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词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词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雨巷》优秀教案《雨巷》教案戴望舒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合作研讨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
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二、整体感知,正字音(1)听朗读带,正字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彷徨 páng huáng 寂寥jì liáo 彳亍 chì chù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问: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诗句是表愁怨和忧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柳永《雨铃霖》(3)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三、整体解读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明确:共有6个。
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
人物形象——我、姑娘2、具体解读意象1)雨巷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
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3)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充满传统气息。
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
又寂寥地下着小雨,更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独的氛围。
而油纸伞与雨巷、篱笆墙也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并且在寂寥地下着的小雨,在幽深、寂静、凄美、朦胧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迷离、空蒙的氛围,总体来说,朦胧、感伤。
4)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
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本诗中的丁香展现出其美丽、高洁、愁怨。
古典诗词中有关丁香的描写: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芭蕉弯弯如月牙,丁香凄凄似别离。
——李璟竹叶岂能消积恨,丁香空解结同心。
——韦庄各自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牛峤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
——李珣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王国维板书: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雨巷:悠长、寂寥、迷茫篱墙:破败、凄凉迷离、凄凉而哀伤的意境丁香:美丽、高洁、愁怨四、具体探究1、问: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明确:丁香姑娘在原文“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是美丽高洁,“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是哀怨彷徨。
在原文中多次出的描摹丁香姑娘的词“美丽高洁;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2、问:作者用雨巷、篱笆墙、油纸伞、丁香姑娘等典型意象,准确地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明确: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戴望舒(1905—1950)戴,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州诗人。
1928年《雨巷》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
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
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坠入深渊。
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
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友人的家里。
此时他很傍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他在失望中写下了这首诗歌。
3、问:雨巷仅仅是一条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小巷吗?明确:雨巷象征着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4、问: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最终是“静默,消散”,说明了什么呢?明确:丁香姑娘——人生理想,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总结: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
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其实,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五、艺术特色思考:诗歌采用了怎么样的艺术手法?明确: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
如: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2、优美的音乐旋律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
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
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偶了新的熟悉。
七、作业设计篇二:《雨巷》获奖教学设计年级高一科目语文授课时间 2课时教材名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课题名称戴望舒《雨巷》设计项目内容一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黎平四中学生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
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二教材分析《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
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
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辅导书疏通文章,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章内容。
品味重点语句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内涵,把握作者感情。
过程与方法互助合作,通过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了解自由诗的特点。
通过自主思考探讨交流,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品味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表达技巧,领悟作者感情。
生动讲解分析归纳,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培养在孤独迷茫中收放自如的宽远情怀。
教学重点 1诗人的创作风格,语言,意象,表达技巧,情感。
2重要语句的赏析。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感情,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四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本文,重在指导学生感悟文中内涵,培养语文能力,既学会又会学,领会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这篇课文抽象,难点较多,是探究性学习的好材料,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有步骤地进行探究。
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法等技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发散思维的良好习惯,构建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理解。
4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局部性疑难问题,体会作者感情。
5运用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把课堂带入学习的气氛中,尤其是本诗歌的情境中,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
”(作者戴望舒的告白词)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看出诗人对爱情有着浪漫而美好的追求,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联想诗人对生活的向往是何其唯美。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戴望舒的《雨巷》,一起感受他的多样情怀。
2检查预习情况。
一抽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生词含义,扫清阅读障碍。
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及含义。
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
二提问学生“本文用了哪些意象?”(问答,点拨,讲解)明确:雨巷,油纸伞,哀曲,篱墙,丁香姑娘,我,大息般的眼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共同探讨,抽代表回答)带着问题“全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何特点?”朗读。
4深入文章的准备(师生共同完成)一与文章相关的知识(一)作者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介绍1927年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
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
(三)文学常识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施蛰存。
他们提倡“纯然的现代诗”,追求诗歌的散文美,内涵丰富。
5精读,鉴赏课文,突破重难点。
(学生齐读,自由思考,老师点拨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