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唐诗鉴赏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唐诗鉴赏【原文】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注释】1、吴钩:“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沈括《梦溪笔谈》)。
2、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
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
3、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通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4、凌烟阁:在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
【白话译文】身为男子汉为什么不跨上骏马,手执军刀?奔赴疆场,建功立业,收复关山呢?但是,自古封侯拜相,登上凌烟阁的。
又哪一个是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呢?【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
“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
唐朝李贺所著《南园十三首·其五》的内容如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抒发壮志豪情之作。
诗的大致意思是:
“男儿何不带吴钩”——吴钩是一种锋利的弯刀,象征着战士的勇武和征战沙场的决心。
诗人首先发出疑问,男儿为什么不佩戴这种武器,投身到收复失地、保卫家园的事业中去呢?
“收取关山五十州”——关山代指边疆重地,五十州则是泛指当时沦陷的广大国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恢复失地的宏大志愿。
“请君暂上凌烟阁”——凌烟阁是唐朝皇宫内的建筑,唐太宗曾在其中绘有功臣画像以表彰其功绩。
诗人邀请读者设想自己置身凌烟阁,思考那些封侯拜相的人物都是如何成就伟业的。
“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在这里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一个”。
“书生万户侯”则指那些虽出身文人,但却能凭借智勇取得战功,封侯拜相的人。
诗人以此反问,质疑为什么书生不能像武将一样建功立业,成就辉煌的人生。
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李贺激昂的壮志与深深的忧虑,他渴望投笔从戎,以实际行动收复失地,同时也在感慨书生的抱负难以施展,流露出一种时不我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之情。
南园十三首其五意思

南园十三首·其五万户侯的意思《南园十三首·其五》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为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原文为: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注释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
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还不带上那武器,去收取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有哪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赏析: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后两句,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李贺的爱国诗词《南园十三首·其五》鉴赏

李贺的爱国诗词《南园十三首·其五》鉴赏《南园十三首·其五》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
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赏析一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裂,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

李贺《南园(其五)》原文及赏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南园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
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
同时这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贺《南园(其五)》原文及赏析篇1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
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
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
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鉴赏:唐王朝自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镇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据力量,他们不服从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继,出现了分裂国家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
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
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
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这时候,诗人的思绪已经飞越关山,到了平定藩镇的前线,他似乎看到自己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那锃亮锃亮的吴钩,驰骋沙场。
这时,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发问: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剑带刀,奔赴战场,去收复被乱臣贼子占据的五十州美好江山?此处以发问起首,透露出诗人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绪,以及急迫的心情。
山河破碎、个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为国报效,也改变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两句承接一、二两句,继续用设问的句法,进一步抒发出强烈的感情。
“若个书生万户侯?”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最高的褒荣——绘图凌烟阁,有几个是书生呢?这二十四个功臣皆是在沙场上,在战争中奋斗、搏击出来的!这是羡慕、是向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种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的激愤情绪。
南园十三首 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钩,兵器,形似剑而曲。
一般指利剑。
关山:关塞河山。
五十州:当时被藩镇割据占领的州郡。
凌烟阁:在长安,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命阎立本在阁上画开国功臣魏徵(魏征)等二十四人肖像。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
翻译: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那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赏析:此诗作于元和八年(813)诗人辞官回昌谷后。
昌谷有南北二园,南园为李贺读书处。
这首诗是南园十三首中的第五首,应是他读书后有感之作。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气焰嚣张。
朝廷年年征讨,投身幕府的文人也往往致身显通,因而形成了轻文尚武的风气。
面对当时黄河南北五十州中央管制的分裂局面,诗人感到焦虑不安,渴望自己也能参加削藩平叛的战斗,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开篇的设问既是泛问,又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既显出自己急于杀敌立功的志向,又暗示军情紧急。
但是作者又是一介书生,要想披坚执锐谈何容易。
回思自己无路请缨的尴尬处境,诗人内心有充满了激愤和忧虑,所以在后两句又发出疑问:“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请你到凌烟阁看看,那些封侯拜相的大人物,哪一个是书生出生的呢?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写出反衬的笔法,又写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

李贺《南园·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南园十三首·其五》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为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属于七言绝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南园十三首其五译文及注释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唐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注释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
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
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赏析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反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
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
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
《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通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
吴钩:刀名,刃弯。
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而建的一座楼阁。
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些画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取他们为唐王朝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若个:哪个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词意显豁,情怀激越,清新畅达,表达了诗人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