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高中语文第一部分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最新2020高中语文 第一部分 唐宋诗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塞上听吹笛[资料助读]◎释标题“塞上”即边塞,“笛”即管乐器,边塞诗中的笛通常指羌笛,属于一种意象,表示边境战事和将士们的生活。
这一标题带有鲜明的边塞诗特征。
◎知作者高適(704-765),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明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年(722)至十五年(727)。
高適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
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精要赏析]◎析技巧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提示:眼前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
后两句写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那色那香一夜之间洒满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悟意旨2.你认为本诗的思想是低沉的还是积极的?请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前两句景物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参考答案:我认为并不低沉。
这首诗充满了边塞诗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气氛,诗中的哀怨凄清之气已被边塞和平宁静的风光冲淡,基调显得开朗壮阔。
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园之思。
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反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哀而不伤。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资料助读]◎释标题“走马川”是这首诗的正题,是歌曲名;“奉送出师西征”是副题,是诗题。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教案

不教胡马度阴山(教案)——古代诗歌鉴赏之边塞军旅诗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几类常见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形象、把握感情【核心任务】【内容归纳】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反映了边塞的战争和边关的生活。
一些有边塞生活切身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鼎盛时期的一朵奇葩。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又以初、盛唐边塞诗最为昂扬奋发,艺术性最强。
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
内容是诗的主体,情感是诗的核心,掌握了内容情感,才可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做题。
边塞诗的内容情感主要有:1.抒写将士昂扬向上、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相应的,也有报国无门的怨愤。
2.描绘戍守战斗场面,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批驳朝政,表达反战主题。
3.描绘征人与亲人的生离死别,表现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况。
【关键手法】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烘托渲染: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对照: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边塞的风光一般有四个字:雄、奇、寒、阔。
【常见意象】识别边塞诗的身份并不难。
作为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范围狭窄,多是和边塞、战争有关。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唐宋诗词鉴赏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知人论世
天宝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 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 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 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 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 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 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 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 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 特色。有《岑嘉州集》。
表现边塞和战争生活,以及抒发自己对
战争的看法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样 的诗作统称为边塞军旅诗。
二、把握边塞军旅诗所蕴藏的情感
边 塞 军 旅 诗
1、描写并赞美塞外风景 2、表现并歌颂战争场景 3、表达开疆拓土的志向 4、反映战争创伤,同情战士
5、表达思乡之情
6、控诉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三、合作学习边塞军旅诗歌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知人论世 岑参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 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汉族,去世之时56岁,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岑参像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 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 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 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 授兵曹参军。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学习目标
一、了解边塞军旅诗
二、把握边塞军旅诗所蕴藏的情感 三、合作学习边塞军旅诗歌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2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十.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边塞诗,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边塞诗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b. 对于手抄报,关注学生对边塞诗特点和地位的总结,以及版面设计、字体书写等方面的规范性。对于内容不全或设计不美观的手抄报,我将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对边塞诗的深入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c. 对于创作的边塞诗,我将关注学生对边疆生活和国家感悟的表达,以及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对于表达不清晰或诗歌质量不高的问题,我将给予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思维导图: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提高整理和表达能力。同时,思维导图的要求富有创意,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交流和合作能力。同时,讨论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
5.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边塞诗作品。通过阅读和鉴赏,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2. 讲授新课(15分钟)
王昌龄的《出塞》:通过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同样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对比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词的异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边塞诗的特点和意义。
2020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2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综合演练(含解析)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一、基础考查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B.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激砚水凝C.虏骑闻之应胆摄,料知短兵不敢接D.上将拥旌西出征,平阴吹笛大军行解析:选A。
B项,“激”应为“檄”;C项,“摄”应为“慑”;D项,“旌”应为“旄”。
2.下列各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五花连钱旋.作冰旋:立刻B.车师西门伫.献捷伫:等待C.行人..刁斗风沙暗行人:行路之人D.应将性命逐.轻车逐:追随解析:选C。
C项中“行人”指出征的战士。
3.下列各诗句句式与其他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A.风吹一夜满关山B.借问梅花何处落C.随风满地石乱走D.料知短兵不敢接解析:选A。
A句是省略句;B、C、D句是倒装句。
4.下列对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上听吹笛》,虚实相间,刚柔相济,构思之巧妙,言辞之婉转,情思之含蓄,意境之深远,实在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
B.《塞上听吹笛》中,“梅花何处落”,诗人将“梅花落”这一令人伤感的意象展现在大家面前,而“何处”则又是无计排遣的思乡之情的天问。
C.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大都写于天宝后期,却不像其他诗人如高適、杜甫等人的同期边塞诗一样注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是以瑰丽的笔调写边塞的异域风光,写战士的勇武气概与必胜信心。
D.《古从军行》中三、四句描绘出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解析:选B。
B.应是“将《梅花落》这一曲名的三字拆开”。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5.《戏问花门酒家翁》勾画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请做分析。
答:答案:画面: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自己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驻足沽酒的场景。
【高中语文】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第二课时)学案-语文版选修唐诗宋词鉴赏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诗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识记边塞军旅诗的常用手法;2.把握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重点)【知识链接】:一.边塞军旅诗常用手法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其它的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等,如:(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3边塞军旅诗常用鉴赏方法(1)把握意象:1)找准、找全典型意象;2)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3)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4)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2)分析意境:1)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2)概括景象(意境) 特点。
(3)体会情感: 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一、导(2分钟)自恃甚高的李颀李颀中进士后,只当过新乡县尉(八品)就没有再升迁。
他才华出众,诗风豪放洒脱,自恃很高而不得志。
平生交友甚广,与当时的诗坛名家王维、王昌龄、高適等人都有交往。
他曾写诗寄给卢司勋,希望得到做长官的朋友卢司勋的推荐。
和在皇帝身边的御用文人不同,下层小官吏的处境艰难得多,尽管李颀自恃极高,然而任新乡县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辞官归隐故乡东川。
二、思(15分钟)1.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本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
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
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
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
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4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教学方法: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
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战士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
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
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
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
”(《沧浪诗话》)二、评讲: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
这是白天的风。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出征的原因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1.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
“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出征行军的情况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请结合此部2.分诗文加以分析。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姓名:学科: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边塞诗1、所谓“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从南朝开始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到了盛唐,由于边塞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科举考试而进身容易得多,再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氛围,奇情壮彩的边塞征战诗便大大发展起来,成为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
2、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注意点: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3、(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例 [王维·少年行四首]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例 [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例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队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
2.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那色那香一夜之间洒满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明背景
唐玄宗时,开边西北,由于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灾难。诗人有感时事,故作《古从军行》加以讽刺。
◎品语言
1.本诗的诗眼是哪句?请简要分析。
提示: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参考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是诗眼。因为本诗是讽喻诗,是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句就是借“蒲桃入汉”这一典故有力地揭示了主题,前面的铺陈在这句有了着落。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知作者
岑参(见本课《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补注解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
1.本诗起首六句制造了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起篇也制造气氛,所用手法是否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的前四句,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前四句为辅,后四句为主旨。全诗欲抑先扬的手法,有力地衬托了主题。
2.“不破楼兰终不还”运用“破楼兰”这一典故,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技巧
2.结合注释,指出本诗运用的典故,并分析这些典故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提示:根据典故含义判断典故,了解典故正用、反用等种类,分析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桃入汉等典故。作用:①这些典故,暗示了唐王朝帝王的好大喜功、草菅人命。②有些话不好直说,可以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出来;同时,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原来古今帝王都不体恤民生。
古 从 军 行
◎释标题
“从军行”乐府古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多写从军征战的苦怨。这首诗写当代之事,讽刺唐玄宗的开边西北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同样也表明是拟古之意。
◎知作者
李颀(690-753?),唐朝赵郡(今河北××县)人。以边塞诗著称。高適、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朋友。有《李颀集》。
◎悟意旨
3.本诗衬托手法运用得很成功,请你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任举一处即可)
提示:从本诗的主旨方面考虑各句对其的作用。
参考答案:开头五句,写塞上黄沙莽莽,狂风夜吼,飞沙走石的情景,起到烘托大军压境,一场激烈战斗即将展开时的紧张气氛,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汉家大将西出师”,巧妙地借对方的强大反衬出己方的更强。“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风头如刀面如割”,皆极言塞上夜行军之辛苦,主要是为了衬托将士不避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任举一处意近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提示:从结构、主旨上思考作用。
参考答案:这两句话承上启下,上面写边塞的艰苦生活,下面借此抒发对战事造成危害的不满。同时,这两句用烘托的手法,强化了边关将士的哀怨、痛苦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四)
◎知作者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今属山西)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曾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又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意旨
2.你认为本诗的思想是低沉的还是积极的?请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前两句景物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参考答案:我认为并不低沉。这首诗充满了边塞诗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气氛,诗中的哀怨凄清之气已被边塞和平宁静的风光冲淡,基调显得开朗壮阔。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园之思。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反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哀而不伤。
◎明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赏形象
1.试分析“平沙莽莽”“石乱走”两幅画面的表意作用。
提示:从“平沙莽莽”“石乱走”两幅画面营造的环境入手。
◎明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年(722)至十五年(727)。高適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析技巧
【2020】最新高中语文第一部分唐宋诗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教学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塞上听吹笛
◎释标题
“塞上”即边塞,“笛”即管乐器,边塞诗中的笛通常指羌笛,属于一种意象,表示边境战事和将士们的生活。这一标题带有鲜明的边塞诗特征。
参考答案:既有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也有坚信战争必胜的信念。
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其六)
◎知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之父)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的“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释标题
“走马川”是这首诗的正题,是歌曲名;“奉送出师西征”是副题,是诗题。走马川,在唐代轮台以西的著名水道玛纳斯河,此河一到冬天就干涸,所以诗中有“一川碎石”之语。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出师西征”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感情基调。
◎知作者
岑参(717?-769?),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曾任嘉州刺史。先后两次出塞约六年。描绘边塞风光之作,瑰奇壮丽,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与高適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有《岑嘉州集》。
参考答案:“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