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谈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气候政策

合集下载

美国能源政策新变化与中美能源合作前景

美国能源政策新变化与中美能源合作前景


中美能源 合作 现状 及 阻碍 和环境保护是 20 0 9年 7月 2 7日 至2 8日在 华盛 顿特区举行的首轮美 中战 略与经济对话 的核心 关于加强气候变化 、 源和环境方面合作 的 能 能够为在清洁 、 安全 和繁荣 的能 源未来 中增进共 同利益展开合 内容。双方签 署了《 。 两 作 。 国 和 中 国是 世 界 上 两 个 最 大 的 能 源 消 费 国 。我 们 也 是 世 谅解备 忘录》 通过此谅解备忘录 , 国承诺在各 自国内大力采 美 受益 , 界也会受益—— 因为我们相互合 作的能力是在许多最 世 紧迫 的全球问题上取得进展的先决 条件 之一 。 我们 ( 中美 两国 )
【 摘 要 】 奥 巴马政府就职后, 实施绿色能源政治 , 给中美 能源合作提供 了新 的机遇。能源和气候变化成为 中美 这 合作 的重 点。文章指 出了中美能源合 作的特 点- 9阻碍 因素, 并就深化 中美能源合作提 出 了具体 的建议 。 【 键 词 】 美 国; 关 能源政策 ; 中美能源合作
【 中图分类号 】 11. F72 5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426 (00 1—040 1 — 782 1 ) 09— 3 0 2
界 上两个排放温室气体最 多的国家。坦率地说 , 我们必须展开 合作, 否则我们两 国将受制 于对外 国石油 的更大依赖 , 我们 的 总体看 , 有关 中美能源问题 , 国国内大体分 成“ 美 合作派 ” 人 民 将 饱 受 气 候 变 化 之 苦 。这 是 基 本 常 识 , 它要 求 我 们 共 同 采 和“ 冲突派” 。目前的奥 巴马政府整体上对 中美能源合作持支持 也 态度 , 以大 西 洋 理 事 会 、 鲁 金 斯 学 会 和 美 国亚 洲 协 会 等智 囊 取 行 动 。 对 中 美 能 源 合 作 共 同 利 益 的认 识 , 在 政 府 之 外 的 各 布 界 得 到 了充 分 的 响应 。2 0 0 9年 1 , 洲 协会 美 中关 系 中 心 与 月 亚 机构为代表的机构对中美 能源合作 持赞成和支持的态度 。“ 合 中美能源与气候 变化合作路 作 派” 基本 观点是 , 全球化 背景 下 , 的 在 中美 能 源 具 有 共 同 利 皮 尤全球气候变化 中心联合发 布《 线 图》 明确 提出 , 计划的主要 目的是 , , 其 该计划有两重 目的: 第 益, 只能通过合作方式来加 以维护 。如美 国能源部助理部长帮 为两 国领导人 大大提升中美在能源和气候变化 方面合作 的 办弗雷德里克森 女士认 为, 在能源领域 , 中国是美 国“ 个有相 一 第二 , 通过 促进在 双方有共 同利 当潜力的利益攸 关者” 09年 1 , 。2 0 月 由来 自中美两 国近 5 0名 层 次及规模起草 一个线路 图 ; 益 的这一关键领域 中的新 的重 大合作 , 奠定一个 中美双边关系 专家 、 者共 同拟定 的“ 学 共同的挑战 、 协作应对—— 中美 能源与 美 中两国应建立持久的合作关 系和国家政策 , 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 ,建议 中美两 国领 导人需尽 快进行高峰 更稳 固的基础 。 转 会晤 , 以启 动 “ 中美 能 源 及 气候 联 合 行 动 ” 奥 巴 马 总 统 和 希 拉 促 使新的全球战略转型 , 向发展可持续 的低碳 经济。通过直 。 两 以降低各 自的 里 国务 卿 更 是将 气候 变化 、 源 与 环 境 合 作 列 为仅 次 于 应 对 金 接 的合作 , 国可 以共 同推 动关键技 术的应用 , 能 同时 满 足 至关 重要 的 能 源 安 全 的需 要 。诵 国 政 融危机之 后的 中美之 问第 二次序 的合 作 内容 。奥 巴马就 职 以 温 室气 体 排 放 , 府 对相互关系及能源合作关 系的密 切性 和互惠性认识 、 界定的 来 , 美 能 源合 作 具 有 如 下 特 点 。 中 这为 中美能源进一步合作奠 定了基础 。在能 1对 中 美在 能 源 领 域 加 强 合 作 的 必要 性和 可 能性 认 识 更 为 . 比以往更为清晰 , 中美两国之 间利益攸关的观念 已逐 步成 为两国问能源 清晰。 过去中美之 间的能源合作 可以总结为 : 一 , 第 合作应对不 源领域 , 断增加 的对石油进 口的依赖 ; 第二 , 对与能源排 放导致 的对 合作 的主导性观念 。 应 2奥 巴马 的能源新政将 中美能源 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 高 . 经济 、 健康 和环境 的有害影响 ; 第三 , 应对 与核 能发电相关的安 成 并 全和核废 料处理 。 奥 巴马就职后 ,高度重 视 中美能 源合作 。 度 , 为 中美 关 系 中的 核 心 议 题 之 一 , 确 定 能 源 气候 合 作 将 能 20 0 9年 7月 2 日, 巴 马 在 美 中 战 略 与 经 济 对 话 首 次 会 议 上 成为 中美双边 关 系的支柱 。气候 变化 、 源保 障和环境保护是 7 奥 0 9年 4月 1日, 美 两 国 中 致辞 中明确提出 , 我的信心基 于一 个事实 : 即美 国和 中国有着 美 国 和 中 国 面临 的一 些 重 大 挑 战 。2 0 环 共 同利益 。如果我们 通过合作 来推进这些利益 , 我们的人 民将 领 导 人 同 意 增 进 在 能 源 、 境 和 气 候 变 化 方 面 的政 策 对 话 和 实

专业词汇

专业词汇

专业词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清洁发展机制WiN-WIN 双赢both good for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nations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指的是以捕获碳并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CO2的技术006年10月31日,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杰弗里·D·杰瑞特在“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关系”会议上宣布,美国将提供4.5亿美元用于支持美国碳封存技术的研发。

并就未来10年里在美国境内进行7项碳封存测试事宜,同与会者进行了讨论。

“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关系”会员国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美国。

这六个国家的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50%,它们的经济和能源消耗占全球经济和能源消耗的50%以上。

合作方已经初步确认了在美国实施碳封存的时机,预计有潜力存储6000亿砘二氧化碳,这相当于美国能源部门200多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目前正在实施一系列小规模实地测试。

布什政府的目标是:到2012年,将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18%,并确保碳封存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广泛应用。

陆地生态系统对CO2的吸收是一种自然碳封存过程。

陆地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利用CO2合成有机物,它们能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吸收CO2,从而节省了将其分离、提纯等技术的花费。

因此以森林再造、限制森林砍伐等方式来实现的碳封存被认为是最具经济效益的方式。

而保护和优化陆地生态系统则有利于碳封存的维持和扩增。

对沙特、伊朗:,碳封存技术的开发着重点是捕获和分离CO2,然后将其注入到海洋或是深地质结构层中。

由于某种需要,工业生产中也伴随有一些碳封存过程。

例如在石油开采时,CO2常会跟天然气一起由地底下喷射出来,通常CO2在从油井冲出来后便释放到空气中。

世界各国能源政策比较

世界各国能源政策比较

世界各国能源政策比较能源政策作为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

随着全球对于气候变化及环境保护的关注加剧,各国在能源领域的政策也日渐丰富和多样。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政策出发,比较其特点、做法及效果,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

一、美国的能源政策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其能源政策面临多重挑战,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独立及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等。

能源独立美国政府通过提升国内油气开采和可再生能源生产,实现了部分的能源独立。

近年来,页岩气革命使美国的天然气产量暴增,大幅度降低了对外依赖。

与此同时,美国还增加了对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的投资,以推动绿色转型。

清洁能源计划尽管美国在特朗普总统任内退出了巴黎协定,但拜登政府重回国际气候舞台,提出了“清洁能源计划”,旨在2035年前实现电力行业的零排放。

这一计划强调要大幅度降低煤炭的使用,并支持风能与太阳能的发展。

补贴与激励措施美国各州纷纷推出补贴政策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例如,联邦税收抵免(ITC)和生产税抵免(PTC)对可再生电源和存储技术提供长达十年的优惠。

这一政策有效刺激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二、中国的能源政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能源需求与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性的能源政策。

五年规划中国定期发布五年规划,将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作为重要目标。

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以上,这体现了中国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决心。

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市场。

此外,中国还提出加强电网建设,以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接入,提高整体供电效率。

减排目标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

这一目标引导着国家在运输、建筑及工业等领域加速转型,推动清洁低碳技术的发展。

浅析奥巴马对华政策

浅析奥巴马对华政策

(二)、美国政府将会继承美国政治传统,继续高举“人权”、
“民主”大旗,重新树立美国的道德权威。冷战后的美国历届政府 都将“民主”、“人权”视为外交政策的旨归。这一方面是由于美
国的自由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美国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
上正是因为继承和发展了自由主义思想而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延续性;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高举“民主”、“人权”大旗树立自身的道德
2008年10月29日写给美国全国纺织业组织理事会的信中,提出中国 必须改变贸易政策,并指责中国有意压低人民币汇率,导致中国巨
大的对美贸易顺差。近年来,布什政府顶住来自工商界的片面要求,
在每年发布的外国货币政策评估报告中,都拒绝把中国列为操控货 币的国家。奥巴马的上述言论是从布什政府有关立场上的后退。事

奥巴马的对华政策
一、第一任期(2009--2012)
二、第二任期(2013--2016)
一、美国对华政策描述(2009--2013)
(一)、美国政府将会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发展对华关系。 无论是奥巴马总统还是克林顿国务卿都表示,美中关系是当今世界 尤为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处理好两国之间的关系对于美国的未来 至关重要。美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 领域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克林顿国务卿在访华过程中,强调“希 望人权、台湾和西藏问题不会妨碍其他更广泛问题的解决”,并且 在即将离京回国之时,向中国政府表示,希望中国政府继续增持美 国国债。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 一贯注重实用、效率的美国政府将会充分展开与中国在诸多领域内 的合作,以共同应对挑战。
相形见绌。如果中国政府出于经济或政治的原因停止购买美国债券,
甚或抛售美国债券,这对美国金融危机、经济衰退无异于雪上加霜,

美国未来能源布局特点——多措并举优化能源结构,重点突破发展清洁能源

美国未来能源布局特点——多措并举优化能源结构,重点突破发展清洁能源

美国未来能源布局特点——多措并举优化能源结构,重点突破
发展清洁能源
舟丹
【期刊名称】《中外能源》
【年(卷),期】2024(29)4
【摘要】美国既是石油生产大国,也是第二大能源消耗大国。

其主要能源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拜登政府持续推进脱碳政策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并大力投资推广清洁能源。

未来美国将持续推进能源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及其他各类新能源并行扩张,降低对传统油气资源的过度依赖。

【总页数】1页(P88-88)
【作者】舟丹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突破光电多能并举推动金塔县清洁能源产业跨越发展
2.美媒: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已放慢清洁能源发展速度
3.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布局“十三五”能源规划
4.清洁能源布局未来电力发展访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白建华
5.未来能源“结构优化”的新思路——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访谈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棣文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战士

朱棣文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战士

朱棣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战士方陵生/编译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发现了捕捉原子的方法,赢得了诺贝尔奖。

如今,作为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领军人物,他正在着手令世界能源结构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为此,《自然》杂志记者埃里克〃汉德(Eric Hand)撰文讲述了美国能源部长、《自然》杂志2009年度科学新闻人物朱棣文(Steven Chu)传奇的人生历程。

朱棣文宣誓就任美国能源部长致力于改变能源结构的部长在去年10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列车队来到了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礼堂内,225位朱棣文以前的同事正在热切地期待着他的到来。

当身穿橙色背心的警卫人员打开车门后,朱棣文走入会场,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

在随从人员的陪同下,朱棣文走上了讲台。

“很高兴重新回到这里,”朱棣文说着打开电脑,一边放映他自己制作的幻灯片,一边就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多个话题侃侃而谈。

他指出,实际测得的全球温度上升超过了人们的预计。

作为美国能源部(USDOE)部长以及奥巴马内阁成员之一的朱棣文,是第一个在政府中位居高位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他肩负着改变世界能源经济结构的重任,并以“游说者”的角色奔走于国会议员之间,与他们交流、解释着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事实以及应对的计划。

对于一些持怀疑态度者,他更是用事实和数据力争使他们相信。

面对如今世界上最紧迫的能源问题,朱棣文回顾了在LBNL的一些经历。

LBNL的前身是辐射实验室,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劳伦斯(Ernest Lawrence)曾为“曼哈顿”计划解决了浓缩铀的难题;化学家格伦·西博格(Glenn Seaborg)在那里发现了钚;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在前往新墨西哥州制造第一个核弹之前也曾在那里工作过。

以寻找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新能源开发途径是朱棣文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之一。

他打算先从美国开始,在全国召集最优秀的人才,促使USDOE支持这一风险巨大、但可能回报也十分巨大的研究。

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

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
• 为此,奥巴马精心组织了一个能源、气候和环境管理团 队。领导着一个新设立的白宫委员会,协调新政府能源、 气候和环境政策,号称“能源沙皇”。 主要承担美国能 源产业政策制定以及协调能源企业和产业政策关系的使命; 能源部将集中在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政策的执行;环保署 负责监管空气质量;交通部负责制定汽车燃油效率标准。 从奥巴马确定的人选和其职能来看,这是一个实施能源变 革的管理架构和团队,与布什时期的政府的能源管理架构 有了重大区别,也将是奥巴马运转美国能源改革的管理基
• 布什政府还提出了“能源独立计划”,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提出要“结束我们对石油的瘾”,进一步削减从国外 进口的石油数量,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到2025年减少 从中东进口石油总量的75%。二是要大力发展替代能源,
• 2、国际背景
• (1)生态环境及世界气候变化决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的必 然趋势。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美国走过了一 条高投入、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道路。时至今日,美 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要以消耗大量的原料及能源为基础。 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2000 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耗量 为 91.0 亿吨油当量,其中美国就占世界总量的 25%,大 约为 22.9 亿吨。美国人口仅占当年世界人口的 7%,当 年的世界总人口总数为 607 亿人,美国仅为 2.85 亿人。 不到世界二十分之一的人口却消费了四分之一的全球能源。 美国这样消耗能源,使它自身和全球经济都遭遇了困境。 于是美国选择了自我革新,逐步改造的方式,摒弃原来的 高消耗能源战略,调整为可持续并且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 能源战略。
• 1.历史背景 • 作为国际能源争夺战中的主角—美国,在过去的40年里,几乎所有的美
国总统都在为能源独立供应而努力。 • 1970年,尼克松就任总统后推出了一个在5年内研制无污染汽车的计划,

美国能源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能源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刘小丽2001年,面对国际油价的上升、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可能面临的能源危机,布什总统及时制定了“美国新能源政策”,以保证在能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下取得足够的能源,保证美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为此,美国制定了一整套国内外能源战略和政策。

随着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将稳步增长,如何保障能源供应及其安全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

建议国家尽早制定中长期能源战略;加强国内能源供应和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不断完善国内能源管理体制;在国际领域开展多边和双边合作解决能源安全。

一、美国新能源政策出台的背景2001年,美国面临着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禁运以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许多家庭的能源支付是一年前的两到三倍,数百万美国人遭遇到灯火管制,一些公司和企业不得不裁员或减少产量以抵消能源价格上涨。

造成能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限制了对化石燃料的勘探和煤电站的建设,排放限制降低了燃煤电站的竞争性,三里岛事故使核电发展受阻,以及加州电力危机。

为了未来,美国急需制定一项全面的能源政策。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第4天,立即决定成立一个以副总统迪克•切尼为首,成员有联邦政府国务卿、财政部长、内政部长、农业部长、商业部长、交通部长、能源部长、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主任、环保局局长、总统助理兼白宫研究室副主任、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局长、总统经济政策助理和总统副助理兼政府间事务局局长的内阁特别工作组,为新政府起草国家能源政策报告。

经过3个月的广泛研究,切尼副总统带领的特别工作组于2001年5月17日向总统提交了题为“为美国的将来提供可靠的,价格合理的与环境相兼容的能源”政策报告。

二、美国对世界和本国未来能源形势的估计美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又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进口国。

2000年,美国能源消费量达22.96亿toe,其中石油占39%,煤炭占23%,天然气占24%,核电占9%,水电和其他能源占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谈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气候政策“President Obama’s 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David SandalowAssistant Secretary for Policy & International AffairsU.S. Department of EnergyTuesday, June 9, 2009“奥巴马总统的能源和气候政策”美国能源部政策及国际事务助理部长大卫·桑德罗2009年6月9日星期二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to speak today. I’m delighted to be here.感谢你们今天邀请我发言。

我很高兴来到这里。

Twenty-eight years ago, in the summer of 1981, I had the great privilege of living in Shanghai as a member of one of the first groups of U.S. exchange students in China following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At the time, I recall, there was only one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line in the entire city of Shanghai that we could use to call home. I remember taking cabs to the Heping Hotel every weekend to do just that.28年前,在1981年的夏天,我们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我非常荣幸地作为第一批到中国来的美国留学生之一在上海生活。

我记得当时整个上海市只有一条国际电话线可以用来与家人通话。

我记得每个周末都得乘车去和平饭店,就为了打电话。

Two days ago, in contrast, when I landed at Beijing Airport after the 14-hour nonstop flight from Washington, DC, my Blackberry automatically connected to a wireless network within moments of touching down. By the time we arrived at the terminal, I had already sent several emails back home. I started making phone calls just a few minutes later.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天前,当我从华盛顿特区经过14小时不间断的飞行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后,我的黑莓在飞机刚刚落地的那一刻就自动连接上了一个无线网络。

当我们来到航站楼时,我已经发送了数个电子邮件回家。

几分钟后,我就开始通电话。

Now if you had told me 28 years ago that I would one day send written messages and make telephone calls around the world from a small box I could fit in my pocket, I would have been skeptical. If you had shown me a picture of the skyline of Shanghai as it is today, I would have been astonished.如果28年前你告诉我,有一天我能在世界各地用一个衣服口袋就能装下的小盒子发送书面信息和拨打电话,我会认为是天方夜谭。

如果你给我看上海现在高楼云集的天际线照片,我一定会惊讶得目瞪口呆。

Recalling the extraordinary changes in just 28 years gives me great hope for our energy future.回顾28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我无限憧憬我们能源的未来。

The energy challenges we face today are vast. In 2009, too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still lack access to basic energy services. Our patterns of energy use create geo-political instability. The ways we use energy are disrupting the climate system and threaten terrifying disruptions in decades to come. These problems can seem insurmountable.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能源挑战是巨大的。

2009年,世界各地仍有太多人得不到基本的能源服务。

我们的能源使用模式造成了地缘政治的不稳定。

我们使用能源的方法破坏了气候系统并会在今后几十年造成可怕威胁。

这些问题似乎不可逾越。

Y et I believe we will revolutionize energy technologies in the decades ahead as much as we revolutionize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 decades past. I believe China’s extraordinary growth will continue –and that this country will play a central role i n solving the world’s energy problems.然而,就像过去几十年通信技术革命一样,我相信我们同样能在未来几十年进行能源技术革命。

我相信中国的飞速增长将继续——这个国家将在解决世界能源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I believe that, working togeth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n and will shape a bright energy future.我相信,通过携手合作,美国和中国能够而且将会塑造一个光明的能源未来。

I’m in Beijing this week for talks on clea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along with Todd Stern, the United States’Special Envoy for Climate Change, John Holdren, President Obama’s Science Advisor, and other colleagues i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m plea sed to report that our talks yesterday were both fruitful and productive. I’m looking forward to further talks this afternoon. Our goals are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erspectives, chart a path for our two great countries to expand work together on these topics and help shape a successful outcome at the Copenhagen climate conference later this year.我与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奥巴马总统的科学顾问约翰·霍尔德伦以及奥巴马政府的其他同事这个星期在北京就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展开会谈。

我很高兴地向大家报告,我们昨天的会谈是建设性和富有成效的。

我期待着今天下午进一步的会谈。

我们的目标是加深我们对中国观点的了解,为我们两个伟大国家就这些议题一道拓展工作描绘路径,并在今年晚些时候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帮助促成一个成功的结果。

From my visits to China over many years, I know there are susp icions here about the United States’motives when it comes to discussions on clea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Some of you may be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there are suspicions in my country about Chinese motives on these topics as well. I believe these mutual suspicions – in some cases even mistrust – must be recognized, discussed and, eventually, overcome.通过历年多次对中国的访问,我知道在谈到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的时候,这里有人怀疑美国的动机。

你们当中有些人可能会吃惊地得知,我国也有人对中国就这些议题的动机怀有猜疑。

我相信这些相互猜疑——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不信任——必须得到正视、讨论,并最终得以克服。

Fortunately, our two countries have a tradition of leaders who put suspicion and mistrust aside to take a chance on a better future. It was the vision of President Jimmy Carter and V ice Premier Deng Xiaoping for a new era of US-China relations when they met in 1979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me to visit Shanghai two years later. And the fact that the first thing these two men did after normalizing relations was sign an agreemen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shows the insight they had into the shared challenges our two countries would face. That agreement, which focused on high energy physics, paved the way for the beginning of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s work in China, which began six months later, and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ree decades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幸运的是,我们两国的领导人有把猜疑和不信任放在一边,留出机会共创美好未来的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