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1.1原子结构教案鲁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课件下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课件下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资料卡片
碳-14测年(Carbon-14 dating),又称"碳-14年代测定法"或"放射性碳 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是根据碳-14的衰变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 大概年代的一种测量方法,这一原理通常用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1940年代,碳-14测年法由时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拉得·利比 (Willard Frank Libby)发明,威拉得·利比因此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2. 核素
(1)核素: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相同数目中子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氢元素的三种核素 碳元素的三种核素 氧元素的三种核素 铀元素的三种核素 氯元素的两种核素
思考: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 互为同位素。
同位素
稳定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
D.与12C、13C是碳元素的三种同个位数素
微粒
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做高速运动。
1.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葡萄干布丁” 原子模型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 (原子)间的互称
原子 由同位素组成的单质,化 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 质不同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再现25000年前斑鹿跳跃、鸵鸟欢腾、望山听水、野猪生息景象。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质子数相同 中子数不同
“葡萄干布丁” 原子模型 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B.质子数为46
பைடு நூலகம்
C.电子数为46

高中化学 必修2 教案 鲁科版

高中化学 必修2 教案 鲁科版

第二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高中化学必修2学案第1章原子结构122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原子半径

高中化学必修2学案第1章原子结构122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原子半径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原子半径[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族划分的关系,并能解释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

2.了解原子半径的意义及其测定方法,知道原子半径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并能解释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1)填写下表:①根据能级能量的差异,可将能量相近的能级分为七个能级组,同一能级组内,各能级能量相差______,各能级组之间能量相差______。

②每一个能级组对应一个周期,且该能级组中最大的电子层数等于____________。

③一个能级组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等于______________。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1)将下列各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数、价电子排布式填入表中:(2)(3)族的划分依据与原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密切相关。

①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______,价电子全部排布在最外层的________________轨道上。

族序数与价电子数______。

②稀有气体的价电子排布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渡元素(副族和Ⅷ族)同一纵行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基本相同。

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B~ⅦB族的族序数与价电子数______,第ⅠB、ⅡB族的族序数=______轨道上的电子数,第Ⅷ族的价电子数分别为8、9、10。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区的划分1.(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2)周期元素数目=相应能级组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关系族序数由该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决定。

(1)主族(ⅠA~ⅦA)的族序数=价电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0族: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或2。

(3)ⅠB、ⅡB族: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4)ⅢB~ⅦB族:族序数=价电子数=原子最外层n s电子数+次外层(n-1)d电子数=最高正价。

鲁科版必修2 原子结构导学案(第一课时)

鲁科版必修2 原子结构导学案(第一课时)
,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核式原子模型的内容:

二、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和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微粒和构成的。
2、带电特点:每个质子带个单位电荷,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个单位电荷。
3、质量数:。
4、各微粒间的关系:
(1)核电荷数==
(2)质量数(A)+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5、一般用符号 代表,符号 的意义是:
A、35Cl原子所含质子数为18
B、 mol的H35Cl分子所含中子数约为6.02×1023
C、3.5 g的35Cl2气体的体积为2.24 L
D、35Cl2气体的摩尔质量为70 g·mol-1
课后作业
1、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A、O2、O3、O4B、H2、D2、T2
C、H2O、D2O、T2OD、4020Ca和4220Ca
5、若几种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B、可能是几种不同的分子或离子
C、彼此之间互为同位素D、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6、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表示方法形象表示:
①②③
其中 表示质子或电子, 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互为同位素B、②③互为同素异形体
③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元素主要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④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⑤每种元素都有两种或两种以的核素
A、①②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⑤
2、与0.11molH2SO4电子数相等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
3、某阳离子Rn+的核外共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R的质量数为()

高中化学鲁科版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鲁科版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鲁科版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和反应方式的影响,并能够利用结构信息进行化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重点和难点:结构的概念与分类、键的构成与性质、分子几何构型、声学异构体等。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示例分析、讨论等。

教学准备:教材、实验器材、教具、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一个化学现象或实例引入结构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结构的概念、分类以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和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和反应方式的影响。

3.键的构成与性质:讲解键的构成方式,介绍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等的性质和特点。

4.分子几何构型: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子的几何构型对其性质和反应方式的影响。

5.声学异构体:介绍声学异构体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声学异构体之间的性质和反应方式。

6.实验操作: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7.示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利用结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8.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结构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评估,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 教材分析鲁科版必修二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 教材分析鲁科版必修二

原子结构 教材分析一、原子核、核素 1.原子核的构成(1)原子和原子核的构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负电性、相对质量约为1/1836质子:正电性,相对质量约为,由个1.0073夸克构成中子:电中性,相对质量约为,由个1.0083夸克构成(2)“交流·研讨”解答问题1答案: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问题2答案: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质子和中子决定的。

问题3答案:取近似整数值时,原子的相对质量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3)质量数①质量数的概念:人们将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称为质量数。

概念公式:由质量数的概念得到下列公式: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质量数是原子的质量数,不是元素的质量数。

1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原子,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质量数。

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整数值相等,即A r (B )≈A (B )。

如: A r (16O )≈A (16O )=16; A r (14C )≈A (14C )=14; A r (37Cl )≈A (37Cl )=37。

②符号A Z X 的涵义:符号A Z X 代表1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

A ZX 原子内中子数为:N =A -Z 。

如168 O 核内中子数为16-8=8,178 O 核内中子数为:17-8=9;188 O 核内中子数为18-8=10。

X 可以是原子,也可以是离子。

如:3517Cl -核内中子数为:35-17=18,3717Cl -核内中子数为:37-17=20;2311Na +核内中子数为:23-11=12。

(4)“迁移·应用”解答问题1答案:3717Cl 表示1个质子数为17,质量数为37的Cl 原子。

问题2答案:126 C 和146 C 原子结构上的异同列表比较如下: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质子中子 126C 666146 C6 8 6 异同同异同2.核素(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1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课件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1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课件

化学 必修2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巩固训练区 课时作业
已知R2+离子核外有a个电子,它含有b个中子。 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
解析:
R2+的电子数为a―→R原子的质子数为a+
N=b 2――→A(R)=a+2+b。
答案: C
化学 必修2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巩固训练区 课时作业
二、核素
[填一填]
1.元素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的同一类原子 (1)定义:具有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总称。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 (2)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核素 质子 和一定数目______ 中子 的一种原 (1)定义:具有一定数目_____ 子。
1 1H 2 1H 3 1H
名称 俗称 符号
氕 ____
氘 ____ 重氢 ______
氚 ____ 超重氢 ________ T ____
H ____
D ___
化学 必修2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巩固训练区 课时作业
4.几种重要的核素 (1)作为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测定用的标准原
12 14 6C ;考古中常测量______ 子为______ 6C 的数量来推断生物体的存
在年代。
2 3 H 1 1H 。 (2)制造氢弹的原料为_____、_____
235 92 U (3)原子弹、核反应堆的燃料:_____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巩固训练区 课时作业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巩固训练区 课时作业

鲁科化学必修2《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本章自我评价》475教案教学设计

鲁科化学必修2《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本章自我评价》475教案教学设计

郫都二中活动元四步导学法学案选修四1《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复习学案【考纲要求】1.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2.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及盐类水解的应用。

3.以上知识的综合应用。

【考情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该部分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水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水解原理的应用等,特别是粒子浓度大小关系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对溶液中粒子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应立足于三个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

【学习目标】1.通过真题再现,了解高考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形式;2.通过基础复习,回顾溶液守恒关系,学会书写和判断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3.结合练习和检测,巩固平衡理论在溶液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学会运用守恒判断溶液中粒子浓度守恒关系类型并能够形成方法。

【学习重点】书写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学习难点】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的综合应用【学习过程】活动一真题再现了解考查形式活动主题活动任务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及结果明确守恒类型通过真题中守恒表达式辨别守恒类型小组交流1.(2014安徽高考第11题)室温下,下列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Z*xx*]A.Na2S溶液:c(Na+)>c(HS-)>c(OH-)>c(H2S)B.Na2C2O4溶液中:c(OH-)=c(H+)+c(HC2O4-)+2c(H2C2O4)C.Na2CO3溶液:c(Na+)+c(H+)=2c(CO32-)+c(OH-) D.CH3COONa和CaCl2混合溶液:c(Na+)+c(Ca2+)=c(CH3COO-)+c(CH3COOH)+2c(Cl-) 2.(2012年高考四川卷第6题)常温下,下列溶液中的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新制氯水中加入固体NaOH:c(Na+)=c(Cl-)+c(ClO -)+c(OH-)B.pH=8.3的NaHCO3溶液:c(Na+)>c(HCO3-)>c(CO32-)>c(H2CO3)C.pH=11的氨水与pH=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c(Cl-)=c(NH4+)>c(OH-)=c(H+)D.0.2mol·L-1CH3COOH溶液与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2c(H+)-2c(OH-)=C(CH3COO-)-C(CH3COOH)归纳总结电解质溶液中守恒类型:1.守恒;2.守恒;3.守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一.教材分析 (一) 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146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点评】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学生思考、回答】【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示意图2.现象:【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的α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

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点评】通过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

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原子核核素1.原子核的构成,【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并提问】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电性关系: 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归纳小结】如果用 AZ X 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原子 AZ X【迁移与应用】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3717Cl 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 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 n-有b 个电子,求中子数。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质疑】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元素?【板书】2.核素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

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媒体显示】元素、核素、同位素三者之间的关系:【拓展与提高】1.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A)O2、、O3 、O4(B)H2、D2、T2(C)H2O、D2O、 T2O (D)4020Ca 和4220C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B)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交流与研讨】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 (146C)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

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146C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点评】通过上网搜集资料,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简介】1.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诊断2.放射性同位素用于疾病的治疗3.未来的能添一一一核聚变能【点评】本节教材采用问题推进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看书、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探讨问题的结果。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点评】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过渡到新课的引入;由新的问题的提出,给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氛围。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点评】通过原子模型的历史回顾,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尝试运用假说、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并派代表回答。

【归纳并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板书】电子层 1 2 3 4 n电子层符号 K L M N ……离核距离近远电子的能量低高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试一试】完成下表,看看谁较快。

【媒体显示】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H HeLi Be B C N O F NeNa Mg Al Si p S Cl Ar【迁移与应用】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2.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点评】通过上述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认识,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以加深印象。

【阅读、思考、交流】学生阅读教材第七页,思考、交流下列三个问题: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3.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点评】通过上述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概括与整合】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