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分类标签: 边塞诗战争诗初中作品赏析【注释】:“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八年级上册语文《雁门太守行》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李贺介绍

《雁门太守行》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李贺介绍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的注释

雁门太守行的注释词句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城欲摧:城墙仿佛就要坍塌。
摧,毁。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一作“向月”。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句: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这里写夕阳掩映下,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一说“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此句意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⑺“霜重”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君:君王。
作品原文:雁门太守行⑴黑云压城城欲摧⑵,甲光向日金鳞开⑶。
角声满天秋色里⑷,塞上燕脂凝夜紫⑸。
半卷红旗临易水⑹,霜重鼓寒声不起⑺。
报君黄金台上意⑻,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译文

《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塞上”一作“塞土”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赏析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战争诗: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 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 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 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 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使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 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 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 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先看后四句。“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 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 卷出辕门” 之类。“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 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 个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来说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 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 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 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 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 好的感受。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古诗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背景《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绘了雁门太守辛弃疾忠于国家,秉公执法的形象。
该古诗通过生动的写景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太守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仰,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和公正的赞美之情。
诗文原文及注释原文:秋阴一雁过,江月犹回白。
输钱赵翼事,悔教夜火柝。
银绝羌笛堕,锦连楚客惜。
况是险年丰,霜多·晓景愁眉拆·暝色薄!注释:•秋阴一雁过:秋天阴沉的天空中,一只雁飞过。
表现了寂寥的季节氛围。
•江月犹回白:月亮还未完全升起,反射在江水上,水面呈现出一片白色。
•输钱赵翼事:指辛弃疾年轻时在钱塘县任职,曾与赵翼有过一段交往,但因一些事情导致他悔教夜守火柝,心生后悔之情。
•银绝羌笛堕:因为吹笛的人已经离去,只有笛声还在空中回荡。
•锦连楚客惜:楚国的客人倾慕锦绣之地,舍不得离开。
•况是险年丰:更何况是在艰难的时代,国家危难之际,丰年的收成成为珍贵的财富。
•霜多·晓景愁眉拆·暝色薄!:诗人以景色形容心情,表达出忧愁和凄凉的情感。
诗词赏析在这首诗中,杜牧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将雁门太守的品德与身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秋天的阴天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而飞过的雁更加强调了孤独和凄凉。
江月未升,反射在江水上,形成了一片白色的光芒,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这里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季节氛围,同时也突出了太守的孤独与坚韧。
诗中提到的辛弃疾悔教夜守火柝,暗示了他年轻时在官场上的一些挫折和不幸。
而银绝羌笛堕,锦连楚客惜的描述,则表现出太守对过去的怀念与留恋,以及与楚国客人相对而行的情愫。
最后一句。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思及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思及赏析雁门太守行①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③开。
角声④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①雁门太守行:古乐府的一种曲调。
②摧:毁坏,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③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④角:军号。
⑤玉龙:一种宝剑。
敌军似乌云压境,气势几乎摧垮危城;一陽一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遍地响起了军号,号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凝固的胭脂,在夜色中呈现出浓艳的酱紫色。
寒风把军旗卷成一一团一,行军的部队悄悄临近了易水;鼓皮已经被浓霜湿一透,鼓声低沉嗡闷。
将士们手一操一宝剑,决心马革裹一尸一,只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悲壮之美】李贺善于把握大军压境的紧张感觉,他说“黑云压城城欲摧”,兵临城下,危在旦夕。
这时只看见寒光闪闪的铠甲,里面的血肉之躯可能会一去不返了。
角声阵阵,大地寒冷,凄风猎猎,鼓声悲怆。
在这样的气氛中,将士之间手持大刀,马上就要开城迎敌了。
明明知道可能会“白骨露于野”,但只要能报答君主的恩情,这又算得了什么!英雄男儿,正是李贺在审美上的追求。
【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是诗人对环境的观察加上自己的想象而来的。
当两军对垒的时候,一方的气势不仅可以压倒危城,甚至可以让对方不战而降。
李贺深入战场,所以有这样的体会,写作的时候,最好是能够身临其境,才能找到最真实的材料。
【启示】“士为知己者死”,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弘扬的一精一神。
其实这也是在告诉人们,应该知恩图报。
“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有可能被别人铭记、感谢,只有在朋友最需要帮助时出现的人,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朋友的帮助。
生活因为感恩而变得一温一暖、美好。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描绘敌军之多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催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的画面。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势的危急,表达了作者誓死报国的雄伟壮志。
因此,它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诗人以色彩斑斓的战争风云,构成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反应了作者立志报国的决心的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雁门太守行》李贺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结合注释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及背景: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
背景: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
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
河北诸镇为祸尤烈。
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
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三、朗读、赏析
1、自由读。
2、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要求: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注意:划出生字词,标注拼音
3、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要求: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意。
不懂的可以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赏析:学生分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赏析诗句。
见课件
齐读全诗,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试说。
4、悟诗情: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主题:《雁门太守行》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的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四巩固练习(见课件)
五、课堂总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其他边塞诗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七、布置作业
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
角声、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