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根部病害
茶树病虫害常见症状及防治方法

茶树病虫害常见症状及防治方法茶树作为我国重要经济作物之一,遭受病虫害的威胁时常不可避免。
茶树病虫害对茶叶质量和产量都有严重影响,因此及早了解茶树病虫害的常见症状,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对保障茶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茶树病虫害的常见症状和防治方法。
一、茶树病害常见症状及防治方法1. 茶青枯病茶青枯病是由茶树黄曲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水浸状斑点,并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茶青枯病的关键是加强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和清除病株,同时,合理施肥、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2. 茶树炭疽病茶树炭疽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它会导致茶叶叶片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黑色病斑,严重影响茶叶品质。
防治茶树炭疽病的方法包括合理管理茶园,保持适宜的株行间距和株距,以提供充足的光照和通风;及时采摘病斑患病部位,及时处理有病株、病果以及残留的茶树垃圾,还可以使用特定的炭疽病药剂进行喷洒。
3. 茶树红脚病茶树红脚病是由植物病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其症状表现为根部和茎部出现红色病斑,受感染的植株生长矮小,严重会导致茶树死亡。
防治茶树红脚病需要定期检查茶树的根系和茎部,发现病害及时处理感染部位,使用专业的病害防治药剂进行预防和治疗。
此外,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增强茶树的抵抗力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二、茶树虫害常见症状及防治方法1. 茶毛虫茶毛虫是危害茶树的主要害虫。
其幼虫会食用茶树的嫩叶,导致茶树枝条憔悴,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茶叶减产。
防治茶毛虫的方法包括定期巡查茶园,发现虫害即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有针对性的杀虫剂。
此外,保持茶园的卫生,及时清除杂草和害虫共生的植株也是预防虫害的重要手段。
2. 茶丝螟茶丝螟是另一种常见的茶树害虫。
它以茶芽和嫩叶为食,导致同样会导致茶叶品质下降和产量减少。
预防和控制茶丝螟的方法包括设置黄板诱捕器、频繁播放捕食昆虫、合理施肥以增强茶树免疫力等。
在严重感染时,可以使用低毒性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第四章 茶树病害(4学时)-第二节

第四章acterium tumefaciens):属厚壁 菌门土壤杆菌属细菌;菌 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 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形 成灰白色圆形菌落;发育 适温为25~29℃,致死温 度为51℃(10分钟),在 pH7.3时发育最好。
第四章 茶树病害
3、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生产季节剪除,最好在种子未成熟 前剪除,因其蔓延繁殖,故剪除后必须拿出园 外深埋或烧毁,如个别茶枝受害严重也应一起 剪掉;秋、冬季翻土15-20厘米,把掉在地上的 种子埋掉,以避免翌年萌发。 药剂防治:对出土不久的菟丝子幼嫩植株,选 择阴天或早晚喷药防治;药剂选择生物农药鲁 保1号,敌草晴,五氯酚钠盐等。
(三)茶菟丝子
茶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全国主要 产茶区均有发生,是1年 生攀藤全寄生草本植物; 无根,无叶,叶片退化成 鳞片状,茎线状,细长, 黄褐色,秋天开小朵黄白 色的花,总状花序,果椭 圆形,有1-4粒种子,褐 色,扁平。
第四章 茶树病害
2、发生规律
病害循环: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8~10月秋雨 季节为发病盛期;秋末开花,10月种子成熟掉 落于土中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时发芽。 侵染循环:发芽时,种胚的两端长出菟丝,遇 到寄生便产生吸盘,固定在寄主上,然后分化 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的相通,摄取嫩梢中的 水分和养分,不断缠绕为害寄主;严重时,树 冠表面遍布藤蔓,枝叶无法伸展,导致叶片枯 黄脱落,枝梢枯死。
第四章 茶树病害
(二)茶苗白绢病
茶苗白绢病(Tea Seedling Southern Blight):是一种常见的茶树苗圃根部病害; 国内分布范围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 广东、四川、云南等省均有发生;受害茶苗整 株枯萎,叶片脱落,严重时成片死亡;除茶外, 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豆类等500多种植 物。
常见的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汇总

1次即可。(1)选择优良品
(一般暗色叶
。
2)选新地栽茶:新栽茶树园要以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为主,在开沟施肥的同时,
5%肯邦线尊生物杀线剂5~10千克,彻底消灭线虫病,为以后减轻线虫病为害打好基
3)对老茶园要彻底清理茶园,追施有机无机复混肥,增加土壤中的生物菌,为减轻病害
70%甲基托
1000-1500倍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等进行喷施;每年11月-12月用0.3-0.5波美度的石
茎部病害和根部病害三大类。叶部病害:茶树
茶饼病是我国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的高山茶园中的重要病害。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
安徽、贵州等省的高山茶区发生较
茎部病害:茶树茎部病害种类很多,但通常于老茶园中发生,主要的种类有茶膏药病、
富阳市茶树病虫害以虫害居多,如食叶类害虫(茶毛虫、茶尺蠖、茶丽纹象甲等)、吸
;病害发生相对较少,较常见的以茶炭疽病为主。
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病虫害也渐入相应的高峰期而为害茶树。为避免茶农盲目用
生产中应积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在了解病虫生活习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从而达到经济、无公害化的病虫害防
1000倍天达2116喷雾,可防茶饼病、炭疽病、茶毛虫、叶蝉、蚜虫等病虫害。
月中旬20%三唑酮2000倍加70%代森锰锌600倍加2.5%高效氯氟氰菊脂1000倍加2%阿
3000倍,可防茶叶部病害,叶蝉、蚜虫、茶橙锈螨等虫害。
月中旬37.5%冠菌乐1000倍加25%灭幼脲1500倍喷雾。
月中旬波美3-5度石硫合剂喷雾。 茶树主要芽叶病害有茶饼病、茶白星病等。前两种
7—14天潜育引起发病,产生新病斑,
茶叶病害及防治

一、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二、幼嫩枝梢及茎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茶紫纹羽病茶白星病茶苗白绢病茶芽枯病茶根癌病茶苗立枯病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茎枯病茶红根腐病三、枝干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四、成叶和老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红锈藻病茶云纹叶枯病地衣和苔藓茶轮斑病茶菟丝子茶赤叶斑病茶树膏药病茶炭疽病茶树枝梢黑点病茶煤病茶枝黑痣病茶网饼病茶胴枯病茶褐色叶斑病茶圆赤星病茶树缺素症一、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树紫纹羽病症状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
发病初期病部生有纤细的紫红色菌丝,后根部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棍表面产生紫褐色根状菌素,其上有时可见紫红色半球状菌核或在根部或茎基部产生一层紫红色绒状物,表皮变黑或腐烂。
发病轻的枝叶略呈黄绿色,发病重的全株干枯而死。
病原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称桑卷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该菌1890年日本田中延次郎定名为H.mompa 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凯把属名改为隔担耳菌属,1919年日本泽田谦吉发现该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担子囊,又将其改回卷担菌属。
1987年我国对该菌进行深入研究。
该菌有两种菌丝。
侵入皮层的称营养菌丝,寄生并附着在表面的称为生殖菌丝。
营养菌丝黄褐色,直径5一10μm,粗细不一,生殖菌丝体为紫色。
该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分布在5—25cm土层内,个别可深达1.5m,缺氧时发育不好,但可存活50多天。
发育温限8—35℃,适温为27℃。
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60%一70%、pH5.2—6.4最适合该菌繁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束或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该菌在土中可存活3—5年。
土壤中的菌核或菌索在条件适宜时,病菌长出营养菌丝,侵入新的寄主植物的幼根,后向主根或侧根蔓延。
病根表面形成的菌索扩展至树干基部形成菌膜状的子实体,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担孢子多在5—6月份产生。
担孢子萌发又产生菌丝,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农具使土壤中的菌核及残存在病根里的茵丝与新寄生的根系接触进行传染。
茶叶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叶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茶叶产量和质量。
然而,茶叶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干扰,其中茶叶根部的病害是常见且重要的一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茶叶根部主要病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1. 茶根突聚病茶根突聚病是茶树根部常见的病害之一,由真菌侵入根系引起。
该病在潮湿的环境下发病较为严重。
其主要症状包括根系发黑,根失活,根须憔悴,进而导致茶树生长发育不良。
防治方法: - 在种植茶叶之前,应选择抗病性强的茶树品种,在育苗过程中加强对种苗的病害防控。
- 对育苗床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潜伏的病原菌。
- 加强茶园的通风,及时排水,减少茶树根部受潮机会。
- 积极施用抗菌剂,如甲基硫菌灵等,防止茶根突聚病的发生。
2. 茶树炭疽病茶树炭疽病是由一种名为炭疽菌的真菌引起的病害。
该病在高温湿润的环境下易发生,主要通过飞沫、风、昆虫等传播。
茶树炭疽病主要侵害茶树的根颈部位,导致茶根坏疽、腐烂,进而影响水分和营养的吸收。
防治方法: - 确保茶园排水良好,防止土壤积水。
- 定期清理茶园中的杂草,减少病害菌的滋生和传播。
- 在病害较为严重的茶园中,可以进行适度疏伐,增加通风和日照。
- 茶树根颈部位可以进行农药喷洒,以消除病害侵害。
3. 茶根腐病茶根腐病是茶树根部常见的病害之一,由多种真菌引起。
该病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易发生,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茶根腐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茶根溃烂、坏死、腐烂,根系失去吸收营养的功能。
防治方法: - 种植茶树之前,选择优质的苗木,降低发病风险。
- 坚持轮作制度,避免连续种植茶树,以减少土壤传播的机会。
- 在茶园中进行适度疏伐,促进光照和通风。
- 注意茶园管理,及时清除病株,并进行农药喷洒来控制病害的扩散。
4. 茶根结线虫病茶根结线虫病是由一种称为茶根结线虫的线虫引起的病害。
该线虫寄生在茶根部,通过口器刺入根部组织,并导致茶根膨大、生长不良。
茶根结线虫病在多年生茶园中比较常见。
茶树病害

6.防治方法:
• (1)利用抗病品种: 茶芽枯病的发生在品种间有很大有差异。在发病初 期,一般发芽早的品种发病率达30%以上,如黄叶早、清明早等;而发芽迟 的品种发病率低,如乐清青茶、鸠等品种。这是一种避病作用。 (2)及时分批采摘: 可以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也就减轻了发病。所以 采取早春萌芽期喷药结合早采、勤采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对茶芽枯病的收效 更为显著。 (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治茶芽枯病的一个重要措施。采用的药剂: ①50%托布津800~1000倍液,150克/亩; ②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 液,80~120/亩;③50%多菌灵WP800倍液,150克/亩,以上防效均75%以 上;④40%杀菌灵800X;⑤0.6%石灰丰量式波尔多液,④⑤防效为50%左 右。 喷药日期是防治茶芽枯病成败的关键,春茶萌芽期喷药保护是至关重要 的。一般在春茶萌芽期和发病初期各喷药一次,即可收到良好的防效。在发 生严重的茶园,可在秋茶结束后再喷药一次,全年喷药2—3次,能阻止病害 的流行。 •
二、茶芽枯病
• 1.分布和为害:目前仅知分布在我国,最早 的报道是1976年,其它各产茶国未见记载。 我国各茶区中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湖 南等省。茶芽枯病是近十多年来茶树上发 生的一种新病害,加害春芽幼嫩芽叶。发 生严重的茶园,梢发病率达70%,罹病芽 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产量,可使春 茶减产约30%,而且品质下降,是我国江 南和江北茶区的一种重要病害。
3.病原:
• Exobasidium vexams Massee。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 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科,外担子菌属的茶饼病菌。 • 病菌不形成担子果,在叶背病斑突起部分表面所生的白 色粉状物,是病菌的子实层,由无数担子聚集而成。担子 圆筒形或棍棒形,顶端膨大,基部较细、无色、单胞,大 小为49-150μm×3.5-6μm微米,在担子顶端生有2-4个 (一般为2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一个担孢子。担孢 子为无色单胞,椭圆形或肾脏形,顶端略圆,基部稍尖, 大小为9-16μm×3-6μm,易从担子梗上脱落。发芽前形 成中隔,变成2个细胞,发芽时从各个细胞抽出芽管侵入 寄主。担孢子寿命较短,一般成熟后2-3天或在日光直射 下经0.5-1小时即失去发芽力。在35℃下1小时亦即死亡。 此病菌寄生性强,只能在活的组织中生活,当病组织死亡 后,潜伏其内的菌丝体也随之死亡。
茶树病虫害知识

汇报人:日期:•茶树病虫害概述•茶树病虫害的主要类型•茶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茶树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目•茶树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茶树病虫害的科研与教育录茶树病虫害概述茶树病虫害是指危害茶树正常生长发育的昆虫、病原微生物、有害植物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导致茶叶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
茶树病虫害主要包括虫害、病害和草害三大类。
虫害包括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等;病害包括茶饼病、茶炭疽病等;草害包括野燕麦、狗尾草等。
定义与分类分类定义危害程度与影响茶树病虫害对茶叶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轻则导致茶叶减产、品质下降,重则绝收。
同时,病虫害的传播还会对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影响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对茶农的经济收入、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建设都有极大的影响。
茶树病虫害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加强茶园管理,如修剪、施肥等,提高茶树的抗病能力;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安全间隔期和农药使用量。
防治措施防治策略与措施茶树病虫害的主要类型茶饼病茶枯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01020304一种常见的茶树病害,可导致茶叶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
常发生在成龄茶树的主干和主枝上,可导致树皮开裂、脱落,甚至全株枯死。
主要发生在老叶上,可引起叶斑和落叶,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可导致茶叶出现黄色或红褐色的斑点或斑块,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芽叶液汁为害,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假眼小绿叶蝉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严重时可将茶叶吃光,影响茶叶产量。
茶尺蠖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芽叶液汁为害,使芽叶呈现黄色或褐色斑点,影响茶叶品质。
茶黄蓟马成虫在土中越冬,翌年羽化出土,在茶树根际啃食树皮、嫩根,导致树势衰弱。
茶丽纹象甲复合侵染病害类型•由真菌和细菌复合侵染引起的病害,如茶树根癌病等。
茶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养分等对茶树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信阳茶树的病虫害及防治

茶叶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茶毛虫
03
一种常见的茶树害虫,以幼虫取食茶树叶片为生,严重时可将
叶片全部吃光。
02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气候变化
气候异常
气候变化导致茶树生长环境恶化,如温度波动、长期干旱或 降雨过多等,降低茶树抗病虫害能力。
季节变化
季节性气候变化使得一些病虫害在特定季节爆发,如春季的 蚜虫、夏季的炭疽病等。
加强茶树品种选育与推广
应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气候条件和茶树品种特点,加强 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茶树品种选育。
重视推广抗病性强、抗虫性强的茶树品种,减少茶树品种 受病虫害的侵害,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与肥料
01
针对病虫害的防治,应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肥料,提高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减少对环境和茶叶的污染。
茶树叶片和果实上的一种常见病害,病斑呈暗 褐色至黑色,严重时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 。
茶树黑腐病
一种严重的病害,可导致茶树叶片和果实大量 脱落,甚至造成茶树死亡。
虫害
茶小绿叶蝉
01
一种常见的茶树害虫,以吸取茶树汁液为生,影响茶树的正常
生长和茶叶品质。
茶尺蠖
02
茶树叶片的重要害虫,大量发生时可将茶树叶片全部吃光,对
02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农药使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 药,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03
配合使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综合治理措施,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 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信阳茶树的病虫害及防治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信阳茶树常见病虫害 •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 病虫害防治措施 • 茶园绿色防控技术 • 茶园病虫害综合治理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 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 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 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 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高温 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最盛。土 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 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 重。
4.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 (2)选择背风向阳、排水好、土质疏松 的未种过茶树的地块建扦插苗圃。 (3)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防治地下害 虫,千方百计减少根部伤口。 (4)及时挖除病株,病穴用1%的96%硫 酸铜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消 毒,也可浇灌80%抗菌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 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如需用作苗圃 则应进行 土壤消毒:用3%的呋喃丹5 kg/亩,98%~100% 棉隆微粒剂,5~6kg/亩,拌细土撒在苗床上,或 每亩用二溴丙烷2.5 kg,兑水100倍浇灌苗床,然 后再放基肥和铺心土。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 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种植诱捕植物:种植茶树之前或在苗圃播种前,
茶苗白绢病
2.病原
无性态:属半知菌亚门,齐整小核菌 Sclerotiμm rolfsii Sacc. 有性态:属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 ( 罗耳 阿太菌)Athelia rolfsii (Curiz) Tu.&Kimbrough. 菌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 形成菌核。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 黑褐色。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 子和担孢子,但不常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et T.) Conn.]
菌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鞭 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 形菌落。发育适温为25~29℃,致 死温度为 51℃(10 分钟 ) 。在 ph7.3 时发育最好。该菌寄主范围广,能 侵染 300 多种植物。在 10 %石灰乳 中25分钟即死亡。
4.防治方法
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 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 强抗病力,及时清除病苗。 土壤消毒:药剂用 70 %五氯硝基苯每方 1 ~ 2.5 公斤,加细土后撒施土面混匀。7~10天后再撒 一次。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蔸,药剂有 50 %多菌灵 500 倍液、 0.5 %硫酸铜液或 50 %甲 基托布津500倍液。 移栽茶苗消毒: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2.病原:我国已发现4种
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 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 泰晤士根结线虫(M.Thamesi)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 1 年发生 多代。 以幼虫在土壤中或卵和雌成虫在根瘤中越冬。 翌春气温高于10℃,以卵越冬的在卵壳内孵化出 1龄幼虫,蜕皮进入2龄后从卵壳中爬出,借水流 或农具等传播到幼嫩的根尖处,用吻针穿刺根表 及细胞,由根表皮侵入根内,同时分泌刺激物致 根部细胞膨大形成根结。雌成虫就在虫瘿里为害 根部,雄成虫则进入土中。 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40%~70%适合其 生长发育, 25 ~ 30 天就可完成 1 代, 10℃以下时 即停止活动。生产中砂土常比粘土发病重,三年 以上茶苗转入抗病阶段。
于行间种植万寿菊、危地马拉草,猪屎豆等, 这几种植物能分泌抑制线虫生长发育的物质, 减少田间线虫数量。
(2)认真进行植物检疫,选用无病苗 木,发现病苗马上处理或销毁。 (3)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 肥;提高抗病能力,同时用80% 的二溴氯丙烷乳剂100倍稀释液对 病株打洞注入3毫升,然后覆土盖 洞,或用石灰氮、敌灭威、甲基 异硫磷等。 (4)盛夏进行深翻,把土中的线虫翻 至土表进行暴晒,可杀灭部分线 虫,或塑料膜铺在地表,使土温 升到45℃以上效果更好。
第三节 茶树根部病害
茶树根部病害有根癌病、茶根结线虫 病和茶白绢病都发生都发生在苗期,全国 各大茶区都有发生,常引起茶苗的大量死 亡;茶紫纹羽病在我国江北、江南茶区小 叶种茶树上发生较重。根部病害主要影响 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常引起茶树全株死亡, 一旦流行,破坏性极大。主要控制措施有 建立无病苗圃、严禁病苗出圃、挖除病株、 土壤处理、挖隔离带等。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借灌 溉水或雨水传播,也可由地下害虫及带菌 工具传播。随病土和病苗还可进行远距离 传播。病菌从伤口或切口处侵入皮层组织 后生长繁殖。伤口周围细胞因受病菌刺激 而加速分裂,形成大量增生的肿瘤。生产 上苗木有无伤口及切口是该病能否大发生 的重要条件。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土 壤粘重的苗圃易发病。
二、茶苗白绢病
1. 分布及症状: 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
圃根部病害。国内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 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 花生等200多种植物。发生在根颈部,病部 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 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 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 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 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 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 亡。
一、茶苗根结线虫病
1.分布及为害症状: 主要分布于海南、
广东、广西、台湾、浙江、福建等温暖 的产茶区。多在 1 ~ 2 年生实生苗和扦插 苗的根部发生,主根、侧根上生出瘿瘤 状物,又称虫瘿。大的似黄豆,小的似 油菜籽,黄褐色,表面粗糙,有的几个 瘿瘤聚在一起,须根少或无,病根畸形。 扦插苗染病,病根多密集一团,组织疏 松易折,地上部瘦小,叶片逐渐变黄, 严重的造成落叶或全株枯死。
三、茶根癌病
1. 症状: 以扦插苗圃中
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 病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 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 色球形突起,以后逐渐扩 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 大的象豌豆,多个瘤常相 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 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 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 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 不良或枯死。
2.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