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第十节 中蜂病虫害04(胡蜂)

合集下载

蜜蜂的巢虫、胡蜂、蚂蚁危害怎么防治?

蜜蜂的巢虫、胡蜂、蚂蚁危害怎么防治?

蜜蜂的巢虫、胡蜂、蚂蚁危害怎么防治?
我是饲养中华蜜蜂的,这里说的是中蜂。

危害中华蜜蜂的虫害
有很多,现在就特别说一下危害中蜂严重的几种虫害和防治的
办法。

1.蚂蚁危害。

我是海南省的,我们这里有一种小小的黑黑的蚂蚁,这种蚂蚁不会咬人,但是对蜜蜂危害特别严重。

这种蚂蚁会跑到蜂箱里吃蜂蜜,吃蜂蜜的同时还会释放一种毒素在蜂蜜里,蜜蜂吃了就会死亡。

一旦这些蚂蚁进了这一群蜜蜂,就会经常来,蜜蜂会进行驱赶,也会死一大堆蜜蜂,甚至还会造成蜜蜂逃跑。

严重影响了蜂群的发展。

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这种蚂蚁。

可以这样防治。

如果养蜂少的,可以在凳子上放蜂箱,凳子四个脚放四碗水。

如果养蜂多的,用凳子就不太实际,可以使用药物防治。

蚂蚁
2.胡蜂。

胡蜂是肉食的,在有胡蜂的季节胡蜂会来捕食蜜蜂,胡蜂是蜜蜂的一大敌害。

胡蜂危害严重的会导致蜜蜂围王,然后失王。

或者造成蜂王停产,然后逃跑。

可以使用药物防治,也可以自制防胡蜂片,比防逃片大一些的,胡蜂进不去蜂箱,也不会影响蜜蜂受到胡蜂捕食时,蜜蜂躲进蜂箱的速度。

只是尽量减少胡蜂对蜜蜂的危害。

胡蜂,图片来源于养蜂朋友
3.巢虫危害。

巢虫是危害中华蜜蜂的一大虫害。

蜡冥会产卵在蜂箱的缝隙,化成虫后会在蜂箱底,长大一些才会爬上巢脾。

吃蜂蜡的,会钻破蜜蜂蛹的封盖,造成白头蛹。

防治方法是饲养强群,保持蜂多于脾。

经常清理蜂箱底的脏东西。

老旧的巢脾要更换为新脾。

一般保持蜂多于脾了,巢虫也危害不起来,不需要特别使用药物防治。

胡蜂蜇伤的救治及预防PPT课件

胡蜂蜇伤的救治及预防PPT课件

编辑版ppt
@WPS官方微博
34
止痛消肿 :
2%利多卡因在蜇伤近端或周围皮下注射
全身用药:
糖皮质激素:氢化考的松
抗组胺药: 苯海拉明
编辑版ppt
27
蛰伤的治疗策略
轻度胡蜂蜇伤
一般进行局部处理即可。可拔除蜂蜇伤皮损 处的螫针(毒针)并用食醋清洗局部。
编辑版ppt
28
蛰伤的治疗策略
中度胡蜂蜇伤
(1)局部处理:可拔除蜂蜇伤皮损处的螫针 (毒针),并用食醋清洗局部。
编辑版ppt
12
蛰伤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发热、全身疼痛、烦躁、肌肉 痉挛等
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或出现瘀点 和皮肤坏死
眼部:眼睛疼痛剧烈、流泪、红肿,角膜 溃疡
编辑版ppt
13
蛰伤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常发生在蜂蜇后数分钟到几个 小时内,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现:皮肤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 心率增加、过敏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
编辑版ppt
32
胡蜂蛰伤的预防
远离、不要主动攻击
不要拍打
被蜂群攻击,应尽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可蹲 伏不动,不要迅速奔跑,更不要反复扑打
胡蜂喜欢艳色,不穿颜色鲜艳衣服 尽量穿长袖长裤的衣服,戴帽子上山 不擦香水
野外作业人员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蛇药、抗 过敏药等)
编辑版ppt
33
谢谢聆听!
(2)全身治疗:
编辑版ppt
29
蛰伤的治疗策略
1)全身水化及碱化治疗
水化治疗
5%葡糖和0.9%氯化钠 注射液输注(容量比为 1:3),4000-6000ml/日。
碱化碱治化疗治疗
4-5%碳酸氢钠注射 液,每日400-600ml。

中蜂病虫害防治和用药方法

中蜂病虫害防治和用药方法

中蜂病虫害防治和用药方法中蜂是我国独有的良好蜂种,学名中华蜜蜂,俗称土蜂、山蜂、野蜂等,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散布,事实上在乎蜂等西蜂引入之前我国饲养的几乎都是中蜂,下面一起来看一看中蜂病虫害防治和用药方法吧!一、中蜂囊状幼虫病【病原】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病毒中国毒株引发的急性沾染病,1971年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始流行,病情严重并很快蔓延至全国,至今还是中蜂饲养地区危害性极大的中蜂病害。

【症状】中蜂囊状幼虫病主要危害大龄幼虫,30%死于封盖前、70%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直卧在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成黄白色再变成棕黄色,内部组织液化且液体中有颗粒物,病死幼虫房盖下陷,多被工蜂咬开或穿孔。

【预防】①病害流行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的蜂群可作种群培养蜂王。

②合并弱群做到蜂多于脾,加强保温并确保蜂群有足够的饲料。

【药物】中蜂囊状幼虫病尚无殊效的医治药物,但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有一定的疗效,某些抗病毒的药物也有一定的成效。

二、爬蜂病【病原】爬蜂病并不特指某一种蜂病,而是泛指以蜜蜂非常爬行动特点的所有蜂病,例如蜜蜂麻痹病毒、蜜蜂孢子虫、蜜蜂螺原体、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等都可能引发爬蜂病。

【症状】前期蜂群表现出烦躁不安、下痢、工蜂护脾能力差等非常,中期表现为工蜂呈跳跃式飞行、大量成年工蜂坠落箱底,后期表现为工蜂完全失去飞行能力、在巢门外蠕动爬行,严重时工蜂在蜂箱邻近的草丛或坑洼中扎堆死亡。

【预防】①确保蜂多于脾或至少蜂脾相称。

②确保蜂群中有足够的饲料并定期给蜂具消毒。

③加强蜂群保温顺散热工作。

【药物】①蜜蜂麻痹病毒引发的爬蜂病可用新生霉素或金霉素医治。

②蜜蜂孢子虫、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等引发的爬蜂病可饲喂甲哨唑片。

③蜜蜂螺原体引发的爬蜂病可用磺胺类药物防治。

三、欧洲幼虫腐臭病【病原】欧洲幼虫腐臭病俗称烂子病,病原主要是蜂房蜜蜂球菌,其次是蜂房芽孢杆菌、侧芽孢杆菌、变异型蜜蜂链球菌等次生菌。

胡蜂的习性、行为及防治!

胡蜂的习性、行为及防治!

胡蜂的习性、行为及防治!夏季,有的地方蜜源一个接着一个,如果抓住有利时机,管理好蜂群,蜂蜜将获得很大的收成。

可是随着夏季到来,蜜蜂的敌害也随之增多,胡蜂就是蜜蜂最可怕的敌害。

有的年份,山区和丘陵地区胡蜂危害蜂群可致使养蜂人员忙碌不堪。

胡蜂猖獗,蜂蜜失收,蜂群猛跨,这是养蜂人员最头疼的事。

为使养蜂人员度过夏季胡蜂危害蜂群的这一难关,本文收集了一些资料和亲身经历所积累的经验,对胡蜂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给养蜂者参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胡蜂种类很多,危害最大,群体数量最多的是大胡蜂和小胡蜂2种。

1大胡蜂又名土蝼蜂、金环胡蜂、马蜂等,群居生活,身长35~40mm,头部褐色,中胸背部黑色,足深褐色,上颚呈三角形,橙黄色,尾端处呈黑色,后半身有明显的金黄色环纹,灼灼双目闪露着恐怖的凶光。

该蜂常营巢在土洞里或树洞里。

中蜂抵御胡蜂能力较强,由于飞行速度快,能躲避胡蜂攻击,因此,一般胡蜂对中蜂没有毁灭性危害,而西方蜜蜂由于飞行速度缓慢而常受胡蜂的攻击,所以必须加强防范。

夏秋两季是胡蜂攻击蜜蜂的高峰期。

胡蜂常盘旋在蜂场上空或守候在蜂群巢门前,捕杀进出蜂箱的蜜蜂,将蜜蜂逮住后,吸食蜜囊中的蜜汁,随后将蜂尸带回巢穴饲喂幼虫,2只大胡蜂一天可杀死100多只蜜蜂,一箱意蜂3天之内就被大胡蜂杀死大半,剩下的蜜蜂只得弃巢飞逃。

大胡蜂的最大特点是结伴在巢门口、踏板上肆无忌惮地捕杀进出蜂箱的蜜蜂,有时竟破门而入在蜂箱内进行危害,而小胡蜂是在蜂箱前捕捉飞行中的蜜蜂,这就是大小胡蜂最大的区别。

当大胡蜂的侦查蜂找到养蜂场后,首先在蜂场上空盘旋几次,确定蜂场方向后,迅速返回巢穴,并在飞行途中留下一种特有的信息素,几分钟后就引来其它同伴,随后越来越多,穷凶极恶地对进出蜂箱的蜜蜂任意杀戮,致使蜂箱前蜂尸遍地,险象环生。

大胡蜂虽然凶残恐怖,但种群数量不多,蜂场附近2km范围内最多也只不过一二窝,有的地方也可能没有,人工扑打常能制住。

2小胡蜂又叫花蝼蜂、白脚蝼蜂、马蜂等。

胡蜂的危害与防治

胡蜂的危害与防治

胡蜂的危害与防治
胡蜂是一类营巢的社会性昆虫。

胡蜂(老百姓也叫马蜂、大黄蜂、虎头蜂)属杂食性昆虫,主要捕食其他昆虫,甚至还捕食异种胡蜂。

胡蜂在我国分布很广,有30余种。

它对蜜蜂的危害从盛夏到深秋,特别是进入秋季以后,胡蜂群已发展到了鼎盛,随着自然界的其它昆虫减少,就会出现成群的胡蜂围绕蜂场捕食蜜蜂的现象。

胡蜂危害蜜蜂的防除方法:
1、扑打法:每日早晚人员守卫在蜂场,发现来犯胡蜂立即用拍子打死。

此法在胡蜂危害初期,来犯胡蜂不多时效果明显。

2、诱杀法:使用小口大肚饮料瓶(容积1000ml以上的效果更好)灌入1/4~1/5的发酵蜜糖水挂在蜂场周围约1.5米高处,引诱胡蜂采食蜜糖时溺死在蜜糖水里。

3、捣毁巢穴法:捕捉来犯胡蜂,以细线拴住其腰部,另一头栓一片羽毛,放其归巢,从而跟踪寻找到胡蜂巢,晚上用火烧或投毒的办法将胡蜂全巢捣毁。

4、“毁巢灵”灭胡蜂法:将捕捉的胡蜂胸部背板敷涂上“毁巢灵”药物,再放其带药归巢,污染全巢,毒死同伙。

此法对营巢在人员不易到达地点的胡蜂巢最为有效。

胡蜂的危害及防治_周熹

胡蜂的危害及防治_周熹

胡蜂的危害及防治福建省宁化县农业局(365400)周熹夏秋季在山区养蜂,常遇到各种敌害,胡蜂可推为第一大敌害。

笔者曾在本县济村乡长坊村亲眼目睹大胡蜂攻击一中蜂群的状况,5只大胡蜂在中蜂群周围盘旋,寻找攻击目标,时而捕食归巢的工蜂,时而逼近巢门,企图攻入箱内。

而中蜂也群集巢门口,严阵以待,振翅示威抗击。

但胡蜂还是占了上风,它不仅严重扰乱了蜂群正常的采集与育虫,而且该群蜂尸满地,最终被胡蜂攻入而举群逃亡。

因此,山区要发展养蜂,必须加强对胡蜂的防治。

一、胡蜂的种类及危害情况胡蜂属于胡蜂科(V espidae)胡蜂属(Vesp a L in-naeus),种类很多,宁化县常见的有三种:墨胸胡蜂(Vesp a nigr ithor ax Buysson)、金环胡蜂(Vesp a man-dar inia Smith)和黑盾胡蜂(V esp a bicolor Fabr icius),当地人分别俗称油箩蜂、土地蜂和黄蜂。

11黑胸胡蜂:营巢于高大的树干上或树洞里,巢大如竹笼。

蜂体长25毫米左右,头、胸背板黑色,腹部深黑色,间有金黄色的环带。

夏秋,它们常鼓翅悬空守候在蜂箱前方,拦劫采集回巢的蜜蜂,将捕获蜜蜂掳到附近树枝上啮食其蜜囊中的贮蜜,把蜜蜂肌体带回巢哺喂幼虫,甚至还会冲入蜂箱劫食,使蜂群被迫逃亡。

21金环胡蜂:常在土洞或坟穴中营巢,蜂体比墨胸胡蜂肥大,体长30~40毫米,头部棕褐色,中胸背板褐色,腹部棕褐色,并杂有黄色的环带。

此蜂性极凶猛,食量大,上颚发达锐利,能咬开木巢门,大肆地残杀蜜蜂。

它们常结伙攻占蜂群巢门口,连续咬杀守卫蜜蜂数十至数百只,经常咬坏巢门,攻入巢内,洗劫一空。

蜜蜂伤亡惨重,最终弃巢逃亡。

31黑盾胡蜂:喜欢在屋檐下营巢,巢较小,蜂体也较前两种蜂小,体长15~20毫米,几乎全身黄色,腹面尤其黄,中胸背板黑色,腹节间有黑色环节。

它飞行敏捷,能在花间追击蜜蜂,也常在蜂群上空劫杀归巢的采集蜂。

二、胡蜂的主要生活习性胡蜂过着社会性的群居生活。

中蜂对抗胡蜂有妙招

中蜂对抗胡蜂有妙招

中国蜂业35中华蜜蜂2020年3月 养蜂技术中蜂对抗胡蜂有妙招张河勇│文浙江义乌市后宅街道下金村,322008胡蜂体躯庞大,长有铠甲般坚硬的外壳,凶暴残忍,在夏秋之季,常对中蜂造成危害。

中蜂为了生存,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多种对抗胡蜂的良策妙计。

笔者归纳出来有以下几条:一、虚张声势法 一旦发现蜂巢上空,有胡蜂盘旋欲偷袭时,数只守卫工蜂会马上进巢,通报敌情,顷刻之间,数百至上千只工蜂急速出巢,在巢门上方形成黑压压的庞大“蜂胡子”。

步调一致,振翅跷尾,呼声齐鸣,极具威慑力。

胡蜂见阵势浩大而不敢轻举妄动,只得徒劳而返。

二、关门打狗法若有几只胡蜂咬破巢门或箱壁进入巢内,几十只工蜂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齐扑向胡蜂,其余很多工蜂立马堵住巢门。

顷刻之间,参战的工蜂越聚越多,蜂球也越围越大,越围越紧。

蜂团核心温度也越来越高,使胡蜂毫无反抗和自卫的能力,数分钟后,胡蜂便一命呜呼了。

此战役通常为完胜,中蜂不损一兵一卒,毫发无损。

由于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胡蜂在较量中损兵折将严重,也懂得“评估”风险,会把猎杀目标转向其他易于捕获的猎物身上。

三、避峰免战法由于胡蜂每天猎捕中蜂的时间大致相同,一般为上午7点至10点,下午3点至6点,其余时间很少出勤。

机灵的中蜂在短短的几天内,就掌握了胡蜂的作息规律,惹不起还躲得起,避实就虚错开时间段出勤。

更有甚者,连续避灾“蛰伏二三天”,待险情消失后,重归正常出巢采集蜜源,以减小伤亡(以上为浙中地区胡蜂作息时间,各地区存在差异)。

四、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当中蜂群惨遭众多胡蜂入侵时,兵力上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在以上三招效果不佳时,中蜂群会审时度势,自感力量悬殊而难以防御自保,为了避免全群覆没,就只能忍痛割爱举群远走高飞。

综上所述,这几个妙招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具备一个较强的群势,如果是很小的弱群,无“兵力”的优势,则很难奏效。

狡猾的胡蜂会在中蜂巢门前,超低空飞行,“虚幌几枪”后,很快就能察觉,招来更多的胡蜂赶来“屠城”。

胡蜂的防治方法

胡蜂的防治方法

蜜蜂杂志(月刊)JOURNAL OF BEE (Monthly )NO.82020Aug.收稿日期:2020-06-15基金项目: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cstc2019jscx-lyjsAX0006,cstc2018jscx-msyb0279),国家现代农业(蜜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44-SYZ14)摘要:胡蜂是山地中蜂的主要敌害之一,对蜜蜂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捕食蜜蜂成虫和幼虫,严重者造成全群毁灭或飞逃。

为减少胡蜂对蜂群的危害,概述了胡蜂的生物学特性、对蜂群的危害及胡蜂的防治方法,以期对养蜂生产进行指导。

关键词:胡蜂;蜜蜂;危害;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S8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39(2020)08-0016-021胡蜂的生物学特性胡蜂俗称大黄蜂,属膜翅目昆虫,是养蜂业最主要的敌害之一,在世界上分布广泛。

胡蜂有14个种和19个变种。

依品种不同身体长度为20~40mm 。

在我国南方山区,自然界中野生的胡蜂因气温的差别一年中可繁殖4~6代,春、夏、秋三季繁殖,冬季多为越冬状态。

胡蜂的营巢因属种不同而有差异。

它们分别选择在适宜的大树枝杆上、树洞、岩洞、土洞里筑巢。

如墨胸胡蜂、黑盾胡蜂、黑尾胡蜂是在树干上筑巢;金环胡蜂则在土洞里筑巢。

胡蜂巢大的直径达60cm 。

胡蜂同蜜蜂类似,大部分营社会性群居生活,多营巢于树洞、树枝及屋檐下。

一群胡蜂有蜂王、工蜂和雄蜂,可多只蜂王同巢共存。

胡蜂蜂王在秋季交尾受精后进入越冬期,第二年3~4月开始觅食、营巢和产卵。

胡蜂蜂王寿命1年以上。

雄性胡蜂多出现在当年最后一代,与新蜂王交配后很快死亡。

胡蜂通常在气温达到12~13℃时开始出巢活动,16~18℃时筑巢,秋后气温降至6~10℃时越冬。

胡蜂一般在早晚、阴天或雨后活动,在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最勤,而在夏季中午炎热,常暂停活动,晚间归巢停止活动。

胡蜂属杂食性昆虫,主要以肉食性为主。

喜食甜性物质,成虫会采食花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巢门胡蜂捕杀器
⑷捕捉器捕杀法
将胡蜂捕捉器安装在蜂箱的巢门上,使到蜂巢前捕食蜜蜂 的胡蜂误入器中而被囚杀于器中。
诱杀器01
⑸毒饵诱杀法
采用开设有适当孔口的瓶子等容器,内装糖拌有毒剂的碎 肉或蜜蜂尸体、或糖浆作为胡蜂诱饵,置于蜂场上诱杀胡蜂。
诱杀器01
⑸毒饵诱杀法
用1%的硫酸亚铊或砷化铅或有机磷农药拌入水、滑石粉和剁 碎的肉团里(1∶1∶2),盛于盘内,放在蜂场附近诱杀。
南方各省为夏、秋季蜜蜂的主要敌害; 沿海地区 8~9月危害严重,山区在 9~10 月最为猖獗;
影像A
受害严重的蜂群,尤其是中蜂常常会举群逃亡。
影像B
生物学01
⒊胡蜂的生物学
胡蜂的生活史 世代:闽南山区黑盾胡蜂1年5~6代,闽东地区墨胸胡蜂1年4~5代。 胡蜂营社会性生活:(墨胸胡蜂) 蜂王:越冬后场所营巢,单独饲育第 1代工蜂(筑巢、饲育幼虫、采集等); 蜂王 第 2 代起,胡蜂就出现多王同巢产卵繁殖。 雄蜂:第2代雌蜂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与同代或母一代雌蜂交配,交配后死亡。 雄蜂 工蜂:从事筑巢、饲喂、清巢、保温、捕食、采集、御敌和护巢等 工蜂
生物学
⒊胡蜂的生物学
胡蜂的群势 胡蜂的群势因种类不同差异很大 墨胸胡蜂达4000只以上 群势最大多出现在越冬代的前一代 胡蜂的食性 杂食性。 山区的蜜蜂为主要的捕食对象,在食物短缺季节更集中捕杀蜜蜂。 胡蜂的营巢习性 营巢地点:高枝、墙角、树洞、地面、地下 蜂巢形状:地面蜂巢呈球状,巢口Φ2 cm
金环胡蜂
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30~40mm。头 部橘黄色至褐色,中胸背板黑褐 色,腹部背板呈褐黄与褐色相间。 上颚近三角形,浅黄色,端部处 呈黑色。雄蜂体长约34mm。体呈 褐色,常有褐色斑。
⒈ 胡 蜂 的 种 类 与 分 布
墨胸胡蜂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约20mm,头部呈棕色,胸部呈黑色,翅呈棕色,腹部1~ 3 节背板均为黑色,5、601
⒉胡蜂的危害
在野外或蜂巢前捕食蜜蜂,有时会攻入蜂箱,危害蜜蜂的幼虫和蛹。 在捕食中,胡蜂取用蜜蜂的胸部哺育幼虫。 胡蜂捕杀蜜蜂的方式(金环胡蜂) 第1阶段为“捕食阶段”,每次捕猎1只蜜蜂,咬下胸躯做成肉团; 第2阶段为“屠杀阶段”,每个蜂箱受到几只胡蜂的同时进攻; 第3阶段为“占据阶段”, 20~30只胡蜂可将防御蜂咬杀攻入蜂箱, 将蜂巢中的蛹虫和咬死的成蜂运回巢穴哺育后代。
黑盾胡蜂
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约21mm。头部 呈鲜黄色,中胸背板呈黑色,其 余呈黄色,翅为褐色,腹部背腹 板呈黄色,并在其两侧均有 1个 褐色小斑。上颚鲜黄色,端部齿 呈黑色。雄蜂体长24mm,唇基部 具有不明显突起的两个齿。
基胡蜂
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19~27mm。头 部浅褐色。中胸背板黑色,小盾 片褐色。腹部除第二节黄色外, 其余均为黑色。上颚黑褐色,端 部4个齿。
黑尾胡蜂
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 24~36 mm。 头部橘黄色。前胸与中胸背板均 呈黑色、小盾片浅褐色。腹部第 1、2 节背板褐黄, 第 3~6 节背 腹板呈黑色。上颚褐色,粗壮近 三角形,端部齿呈黑色。
黄腰胡蜂
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20~25mm。头 部深褐色。中胸背板黑色,小盾 片深褐色。腹部除第l、2节背板 黄色外,第3~6节背腹板均为黑 色。上颚黑褐色。雄蜂体长25mm, 头部黑褐色。
四、胡蜂的防治
四、胡蜂的防治
⒈胡蜂种类与分布
⒉胡蜂的危害
⒊胡蜂的生物学
⒋胡蜂的防治方法
种类与分布
⒈胡蜂的种类与分布
胡蜂科(Vespidae)中的胡蜂,俗称大黄蜂,胡蜂属有14种和19个变种, 是世界养蜂业最主要敌害之一 。
福建捕杀蜜蜂的胡蜂主要种类
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分布于中国、日本、法国和东南亚地区; 黑盾胡蜂(Vespa bicolor Fabricius),分布于中国、越南、印度和法国; 墨胸胡蜂(Vespa velutina-nigrithorax Buysson),分布于中国、印度、锡金、印度尼西亚; 基胡蜂(Vespa basalis Smith),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 黑尾胡蜂(Vespa ducalis Smith),分布于中国、法国、日本、印度和尼泊尔; 黄腰胡蜂(Vespa affnis L.),分布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
防治
⒋胡蜂的防治方法
⑴人工扑打法
⑷捕捉器捕杀法
⑵蜂巢防护法
⑸毒饵诱杀法
⑶巢穴毒杀法
巢穴毒杀
⑶巢穴毒杀法
通过人工搜寻或跟踪胡蜂找到胡蜂巢, 然后用农药或火烧等方法,灭除整巢 胡蜂,捣毁胡蜂巢。 捕捉活蜂敷药毒杀法: 采用捕虫网,在蜂场上捕捉捕食蜜蜂的胡蜂,在其身 上人工涂上或采用器具让其自动敷上毒药,然后放飞,让傅了药的胡蜂将毒 药带回胡蜂巢灭杀整巢胡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