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知识点
新课程新教材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3:全概率公式

P(Ak )P( B | Ak )
P(A )P( B | A )
i
; k 1,2,..., n,
i
i1
证明: 由条件概率的公式:
P(Ak B)
P(Ak | B)
P( B)
对分子用乘法公式
对分母用全概
P(Ak )P(B| Ak ) 率公式
.
P(A )P( B | A )
=0.85×1+0.15×0.25=0.887 5.
五、引申与评价
(2)已知该考生做对了此题,求该考生确实会做这道题的概率.
由贝叶斯公式得
PAPB|A 0.85×1
P(A|B)=
=
≈0.958.
PB
0.887 5
21
课
堂
小
结
1.设事件
2.写概率
3.代公式
条件概率 P(B|A)=
PAB
1
2
2
n
n
P(B)=_______________.
n
P(A )P(B | A )
= _______________.
i 1
i
A1
i
B
A3
…
A2
An
A4
10
二、探读与思考
n
对全概率公式的理解
P ( B ) P ( Ai ) P ( B | Ai )
i 1
某一事件 B 的发生可能有各种的原因,如果 B 是由原因 A i (i=
摸出的球不再放回.显然,第1次摸到红球的概率为0.6,那么
第2次摸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大?如何计算这个概率呢?
B BA1 BA2
必修3第三章-概率-知识点总结和强化练习:

高中数学必修3 第三章 概率 知识点总结及强化训练一、 知识点总结3.1.1 —3.1.2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1)必然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 的确定事件;(4)随机事件:在条件S 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随机事件;(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 下重复n 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 是否出现,称n 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 为事件A 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fn(A)=n n A为事件A 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 ,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 (A ),称为事件A 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 与试验总次数n 的比值n n A,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
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2)若A ∩B 为不可能事件,即A ∩B=ф,那么称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3)若A ∩B 为不可能事件,A ∪B 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 与事件B 互为对立事件;(4)当事件A 与B 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 ∪B)= P(A)+ P(B);若事件A 与B 为对立事件,则A ∪B 为必然事件,所以P(A ∪B)= P(A)+ P(B)=1,于是有P(A)=1—P(B)2、概率的基本性质: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 与B 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 ∪B)= P(A)+ P(B);3)若事件A 与B 为对立事件,则A ∪B 为必然事件,所以P(A ∪B)= P(A)+ P(B)=1,于是有P(A)=1—P(B);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 与事件B 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 发生且事件B 不发生;(2)事件A 不发生且事件B 发生;(3)事件A 与事件B 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 与事件B 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件A 发生B 不发生;(2)事件B 发生事件A 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高中数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三册《7.1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课件

10
方法二 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理解:第一次取到白球, 则只剩9个球,其中5个白球,4个黑球,在这个前提下, 第二次取到黑球的概率是94.
规律方法 (1)对于古典概型的概率求法要搞清楚基本事件 总数. (2)条件概率的定义揭示了P(A),P(AB)及P(B|A)三者之间的 关系,反映了“知二求一”的互化关系.
计算AB发生的概率,而P(A|B)表示在缩小的样本空间ΩB中,计算
A发生的概率.用古典概型公式,
则
AB中样本点数
P(A|B)=
,
AB中样本点数
ΩB中样本点数
P(AB)=
.
Ω中样本点数
7.1.2全概率公式
[学习目标] 1.理解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2.会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主要用于 计算比较复杂事件的概率, 它们实质上 是加法公式和乘法公式的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
加法公式
乘法公式
P(A+B)=P(A)+P(B) P(AB)= P(A)P(B|A)
A、B互斥
P(A)>0
例1 有三个箱子,分别编号为1,2,3,1号箱装有
1个红球4个白球,2号箱装有2红3白球,3号箱
装有3红球. 某人从三箱中任取一箱,从中任意
摸出一球,求取得红球的概率. 解:记 Ai={球取自i号箱 },
将数据代入计算得: P(A1)=0.36; P(A2)=0.41; P(A3)=0.14.
于是 P(B)=P(A1)P(B |A1)+ P(A2)P(B|A2)+
P(A3)P(B |A3)
=0.36×0.2+0.41 ×0.6+0.14 ×1 =0.45
高中数学必修三 第三章 概率 第1节 事件与概率

练习:一个盒子中装有 4 个完全相同的球,分别标有号码 1,2,3,5,从中任取两 球,然后不放回. (1)写出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空间; (2)求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 (3)写出“取出的两球上的数字之和是 6”这一事件所包含的基本事件.
1.常见现象的特点及分类
名称
定义
必然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 发生某种结果的现象.
不可能现 在一定条件下 不可能发生某种结果的现象.
象
在相同的条件下多次观察同一现象,每次观察到
随机现象 的结果 不一定 相同,事先很难预料哪一种
结果会出现的现象.
2.试验 把观察随机现象或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实验统称为试验,把
典型例题:
例 1:判断下列现象是必然现象还是随机现象: (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出现的点数; (2)行人在十字路口看到的交通信号灯的颜色; (3)在 10 个同类产品中,有 8 个正品、2 个次品,从中任意抽出 2 个检验的结果.
[精解详析] (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其点数有可能出现 1~6 点,不能确定, 因此是随机现象. (2)行人在十字路口看到交通信号灯的颜色有可能是红色,有可能是黄色,也有 可能是绿色,故是随机现象. (3)抽出的 2 个产品中有可能全部是正品,也有可能是一个正品一个次品,还有 可能是两个次品,故此现象为随机现象.
件是( )
A.4 个都是正品
B.至少有 1 个是次品
C.4 个都是次品
D.至少有 2 个是正品
解析:A、B 为随机事件,C 为不可能事件,只有 D 为必然事件.答案:D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 3.1.1 随机事件的概率(共19张PPT)

小硬币 大学问
如果继续增加试验次数,正面朝 上的频率又有怎样的波动规律?
• 链接:电脑摸拟2000次抛硬币试验
随机事件的概率
• 定义: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实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
nA 率 n
总是接近于某个常数p,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
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 (A)
•
P(A) = p .
• 0 P(A) 1 。
随机事件的概率
• (以上知识点可以用框图表示)
随机事件A进行 大量重复试验
随机事件A发生的
频率
估 计 随机事件A发生的 概率
判断正误
1.概率是随机的,不进行大量重复的随机试验,随
机事件的概率就不能确定。( X )
2.当试验次数增大到一定的数量时,随机事件的频
率会等于概率。( X )
3.随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发生了m次,则事件A 的
有关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 做 随机事件 ;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叫 必然事件 ; 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 不可能事件 ;
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为 确定事件 ;
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统称为 事件 ,用大写字母A, B,C……表示 如:
记 “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为事件A ; 记 “我购买的下一期福利彩票中奖”为事件B ;
事件出现的频数与频率概念
• 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
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 的次数 nA 为事件A出现的 频数 。
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 fn(A)=
nA n
为事件A
出现的 频率 。
实验及事件的概率
• 思考:随机事件的“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是不是没有任何规律地的随意发生呢?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7.1 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

.
解析 (1)从这批产品中随便地取一件,则这件产品恰好是次品的概率是 81 = 27 .
1 200 400
(2)设A:取出的产品是甲厂生产的,B:取出的产品为次品,
则由已知可得P(A)= 500 ,P(AB)= 25 ,所以这件产品恰好是甲厂生产的次品的概
1 200
1 200
率是P(B|A)= P(AB) = 1 .
第七章 随机变量及其散布
1 |利用定义求条件概率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馨馨的妈妈煮了9个粽子,其 中4个大枣馅、3个腊肉馅、2个豆沙馅,馨馨随机选取两个粽子.
第七章 随机变量及其散布
1.若已知馨馨取到的两个粽子的馅不同,则取到的两个粽子分别是大枣馅和豆沙馅
的概率是多少?
P(A) P(D)
+
P(B) P(D)
=
C620 12 180
+
C620 12 180
=
13 58
.
C620
C620
所以他获得优秀的概率是 13 .
58
第七章 随机变量及其散布
4 |乘法公式及其应用 乘法公式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知二求一:若P(A)>0,则已知P(A),P(B|A),P(AB)中的两个值就可以求得第三个值; 若P(B)>0,则已知P(B),P(A|B),P(AB)中的两个值就可以求得第三个值. 2.P(B)与P(B|A)的区分在于两者产生的条件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数值上 一般也不同.
多少?
提示:用C表示事件“取到的两个粽子为同一种馅”,D表示事件“取到的两个粽子
都为腊肉馅”,
则P(C)=
C24
C32 C92
高中数学必修三第12章-概率初步-知识点

小初高个性化辅导,助你提升学习力! 1 高中数学必修3-第12章:概率初步-知识点
1、①概率: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大小 ;②随机现象:具有 不确定性 的现象;③随机试验:可随意重复 的实验。
2、样本空间:一个随机实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所组成的集合 ,用Ω 表示。
其中的元素称为 基本事件 或者 样本点 ,事件是样本空间的 子集 。
3、常见的三种事件:①必然发生的 必然 事件,②必然不发生的不可能 事件,③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不确定 事件,也叫 随机 事件。
4、古典概率模型:①包含 有限个 基本事件,②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 等可能 。
古典概率中,随机事件A 发生的概率P (A )= 总个数样本空间中基本事件的中的基本事件个数
事件A 。
5、事件的相互关系:若事件A 发生,事件B 必发生,则A 是B 的子集 ,表示为
6
7
8
9
10
11
件是否相互独立。
1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论-古典概型ppt课件

推广1. n个元素分成 ( r1 rk n) k组,每组有 rk 个元素, n! rk r1 r2 分法有 C n 种 C n r1 C rk r1 ! rk !
2. n个元素有2类,每类分别有m , ( n m )个,每
r1 r2 类分别取r1 , r2个, 取法有C m Cn m种
3. n个元素有k类,每类分别有n1 ,, nk 个,每类
rk r1 r2 分别取r1 , , rk 个, 取法有C n C C n2 nk 种 1
例1 袋中有外形相同的5个白球,3个黑球,一次任取两个, 求取出两个都是白球的概率
解 设A {取出两个都是白球}
2 n C8 2 0 m C5 C3
基本计数原理
3.基本计数原理: (1) 加法原理 设完成一件事有m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有n1种方法, 则完成这件事总共有 第二种方式有n2种方法, …, n1 + n2 + … + nm 种方法 . 第m种方式有nm种方法, 无论通过哪种方法都可以完成这件事,
(2) 乘法原理 设完成一件事有m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有n1种方法, 第二个步骤有n2种方法, n
6 A6 例5 6人排成一排,有多少种排法? 6! 若某人必须排在排尾 ( 排除法 ) 5! (捆绑法 ) 5! 2! 若甲乙必须在一起 2 若甲乙必须不在一起 ( 插空法 ) 4! A5 6! 若甲乙必须从左到右排 ( 去序法 ) 2! (去序) 5.组合: 从n个不同元素取 r 个组成一组 ( 从n个不同元素一次取 r 个) r A n! r n 不同取法有 C n 种 r! r !( n r )! (相当于将n个元素分成两组 )
解 设Ak {抽到k件一等品 } k 0,1,2 2 2 k k 59 n C100 C 40 m C 60 1 1 0 2 2 165 C C C 60 C 40 C 26 60 40 16 60 P ( A ) P ( A ) P ( A0 ) 1 2 2 2 2 165 33 C100 C100 C100 例3 若上例改为依次抽取2件,求抽到2件等级相同的产品的概率 排列 解 设A {2件等级相同} (1)不放回( 不重复抽样) 5 2 2 2 2 n P100 100 99 m A60 A30 A10 P ( A) 11 ( 2)有放回(重复抽样) n 1002 m 602 302 1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概率
3.1.1 —3.1.2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
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
n
A
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
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
n
n
A
,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
越来越小。
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的大小。
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 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
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 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件A发生B不发生;(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3.2.1 —3.2.2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
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总的基本事件个数包含的基本事件数A
3.3.1—3.3.2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1、基本概念: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积)
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
积)
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
构成事件A
;
(1)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